《金刚经》原文 (第14品《离相寂灭分》)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关键词
菩萨应离一切相,应生无所住心
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一切诸相即是非相,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真语,实语,如语,不诳语,不异语
无实无虚,心不住法而行布施
解说正文
大家好,我是吴言生。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品读《金刚经》。佛经是开悟的地图,让我们一起跟着佛陀,找到回家的路。今天我们讲《金刚经》第14品的第三个部分。
有一个叫做诚拙的禅师,法缘是非常的兴盛,每次讲经说法的时候,信徒都把讲堂挤得是水泄不通。有人就提议了,既然人气这么旺,就干脆建一个大一点的讲堂。这时候,有个叫做梅津的富商,用袋子装了一百两黄金,送给了禅师,说明这是要捐助建讲堂用的。
禅师就收下了黄金,收下了黄金之后,就忙着去处理别的事。富商想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怎么禅师拿到这笔巨款,连个谢字也没有呢。就跟在禅师的后面提醒他说:“师父,我那口袋里装的是一百两黄金啊!”禅师就淡然地说:“哦,你已经说过了,我也已经知道了。” 这富商就非常的生气,就提高噪门说:“哎,师父啊,我捐的可是一百两黄金啊!”
禅师就说了:“你捐钱给佛祖,功德是你自己的,你应当感谢我给你这个机会才对啊。如果你把布施当成了一种买卖,当成了一桩生间,那我就替佛祖向你说一声谢谢,从此你和佛祖之间是银货两清,两不相欠了!”
这个信徒的心态,也是我们大部分布施者的心态。这信徒的行为,就是有相的布施、有住的布施。而《金刚经》中所强调的是无相的布施、无住的布施。这一讲,我就给大家讲三点:一,菩萨应离一切相。二,无住的布施。三,劝人信受波罗蜜。
一、菩萨应离一切相
现在我们先讲第一点:菩萨应离一切相。来看经文: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这一部分的内容,是对《金刚经》第二段须菩提所提的问题,进行集中的回答。所以这一部分所包含的义理,是《金刚经》中最最重要的部分了。
在《金刚经》的开篇,须菩提就提出了人生的两大终极问题,一是“云何应住”?二是“云何降伏其心”?这两个问题就是,第一,真心应当怎么样安住?第二,当妄心生起来的时候,怎么把它给降伏下来。在这里,佛陀是再次作了回答。
“离一切相”就回答了这两个问题。离了一切相,就是离了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离了六尘之相。所以“离一切相”就是涅槃解脱。菩萨在“离一切相”的时候,要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相反,如果住了一切相,那就是生死轮回。
那么妄心怎么来降伏,真心怎么来安住?“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就是要降伏妄心;“应生无所住心”,这就是要安住真心。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声香味触法生心”,这色声香味触法,就包括了所有的红尘境界。对红尘境界,我们是离不开,躲不掉的。关键是你的心不能执着。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鸟飞天无影,船过水无痕。事来则应,过后不留。不应住六尘而生心,就是对一切的物质环境,对一切的现象,都不要放在心上。这就是“应生无所住心”。
“应生无所住心”,也就是《金刚经》前文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住就是执著、纠缠。当我们悟透了空性,我们就不会再去执著、纠缠了。众生之所以会生起强烈的执著,是因为没有悟透空性。所以只要有我们有所住,我们就会一直在轮回之中。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金刚经》中最最重要的命题。这里的“离一切相”,就是对这个最重要命题的再度的强调和回应;“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刚经》标举的最高最高的境界。这里的“应生无所住心”,就是对这个最高境界的再度的强调和回应。
像这样的一些句子,在《金刚经》里面有多次的重复,这说明它们是非常的重要。佛陀他老人家是慈悲心切,唯恐我们忘记,所以反反复复地强调,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我们。下面佛陀就继续阐明“应生无所住心”的内涵,这个内涵就是:
“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因为心有所住,就有了妄想、分别、执着,这不是我们真心的安住之处。这凡夫众生为什么离不开六道轮回呢,就是因为心念执著在、纠缠在名、利、权、位、色等等等等的上面,争名、争利、争权、争位、贪色。如果我们的心住在这些尘境上面,我们就会陷入无休无止的轮回。红尘境界,并不是我们真心、菩提心应当安住的地方。下面佛陀就举出了布施作为例子,通过布施时的无住,来说明心无所住的道理。所以现在我讲第二点:无住的布施。
二、无住的布施
来看经文: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
佛陀强调了,一个菩萨你的心啊,不应当住在色的上面来布施。在佛教的六度中,在佛教的六项到彼岸的方法中,前五度如果没有般若的摄受,那这前五度就像瞎子一样。前五度离开了第六度那就是个瞎子。
不要去“住色布施”,那就是三轮体空的布施,就是无我人四相的布施,就是破掉了我执的布施,也就是舍己為人的布施。我們凡夫众生念念都在为自己。如果没有般若智慧,没有断掉我执,如果带着贪心、带着希求心去布施,那这样的布施,根本是没办法让我们到达彼岸的。像我们前面讲过的那位布施了100两金子的富商,虽然你布施了金钱,但是你还带着强烈的我执的色彩,那这样的布施,仍然是不究竟的,仍然在此岸,仍然不是波罗蜜。再看经文: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诸相”在这里是指物质形态。“众生”在这里是指有情的众生。一切诸相、一切众生,相上是有,性上是空。一切诸相,凡夫自以为真实的世界,它的本质是空的,根本就是不存在,所以对它们不能执著;那一切众生他都是佛,每个众生都是自性自度,所以我们度尽众生但是绝对不能执著于度了众生的相。
在强调了不去住相布施之后,佛陀他老人家继续勉励大家要法布施,要对《金刚经》受持诵读,要去好好地弘扬《金刚经》。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三点:劝人受持弘扬《金刚经》。
三、劝人信受波罗蜜
《金刚经》十四段后面的这一段经文,它的宗旨就是劝人对《金刚经》要生起信心。它的意思,有三个层次。一是讲如来五语来增强诚信性。二是讲金刚般若无实无虚,劝人积极地去奉行。三是在讲信受般若波罗蜜的益处。
这段经文的第一个层次,是在宣说宣扬说法者具备的五种说法的品德,以此来证明金刚般若义理真实可靠,值得让我们对金刚般若生起尊敬和信心。《金刚经》中说: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如来是“真语者”,如来从来不说假话,字字句句都是真实的话。
如来是“实语者”,如来从不说虚话,句句都是实在的话。
如来是“如语者”。如来如来是如其本来,完完全全地跟事实相符合,事实真相是怎么样,如来就怎么讲。因为“如”才是真语,才是实语,才不会去打妄语,才不会说两样的话。
如来是“不诳语者”,如来从来不说欺骗的话。如来为引导众生讲了种种法门,但所有的法门,都是为了度化众生而设立,它的目的都是在为了利益众生。
如来是“不异语者”,如来的话从不会前后冲突的。但是这里面有个现象,什么现象呢,如果我们读三藏十二部大小乘的经典,我们会发现其中有很多经典里面,它互相矛盾的话实际上是非常非常多的,五时八教的法门也不尽相同。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众生的根基不同,所以如来说话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如来是应机设教,是针对基础班和高级班,他是使用了不同的教材,每种教材的表达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是虽然每种教材也就是每种佛经,它的内容不一样,它的层次不一样,言有千差,但是呢却是理归一致,这就叫如来是不异语者。这是讲如来五语,如来只讲五种话,是值得我们去信任的。
这一段经文的第二个层次,是在讲如来所得之法“无实无虚”。它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一方面,我们既不能执着于如来所证悟到的法,不能执著,因为它是“无实”的嘛;但一方面呢,如来所说的法,我们还是要去学习,因为它是“无虚”的啊。所以我们不能够因为一切法的“无实”性,我们就否定了佛法的妙用的存在,这就是经文里讲的: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如来所证悟到的法,无实无虚。无实无虚,就是既不是真,也不是假。为什么这样说呢?用胜义谛来看,那它是因缘所生,当体就是空,并没有所得之法,因此“此法无实”。但是从世俗谛的层面来讲,它在相上面依然存在,它是对治众生心病的良药妙方啊。
所以如果我们把如来所证悟到的法,看作是实有的,我们就容易对它产生执著;但是如果我们把如来所证语到的这个法,看作是无实的,是虚的,那如来讲的法就没了意义了。所以,因为它是无实的,我们不能对它生起执著;因为它又是无虚的,我们又要积极地去运用它、践行它,并且广为弘扬。
这段经文的第三个层次,是通过两种层次的布施之人的对比,来说明信受般若波罗蜜,并且依照它来修行的巨大的好处。来看经文: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大智度论》里面就讲:“五波罗蜜如盲,般若波罗蜜如眼。”五种波罗蜜就像个瞎子一样,什么是眼睛呢?般若波罗蜜就是眼睛。如果一个菩萨你不能够离一切相,你的心住在法的上面而行布施,好就像什么?那就像我们走进了一间黑房子,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的布施并不能够淡化我们凡夫心里面的那种强烈的“我执”,没有证悟到“空性”。相反,如果菩萨的心不住于一切法,用三轮体空的心来进行布施,那就像一个明眼人,走在阳光的下面,所有的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布施必须以般若来摄受,不住于相,这才是真正的布施波罗蜜。
经文里面讲的“不住法”,就是“应无所住”;“而行布施”就是“而生其心”。“心不住法”是智慧,“而行布施”是福报,是慈悲。心有所住那就著了相,心无所住呢就离了相。著了相就在六道轮回的此岸,离了相就在涅槃解脱的彼岸了。
在这一段经文的最后,佛陀再一次强调了受持弘扬《金刚经》的功德: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当来之世”,就是后世,联系上文的意思,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在这个人心浑浊、思想纷乱的时代,能够受持读诵《金刚经》,那他就和如来没什么区别。所以我们今天在一起品读《金刚经》的智慧,这个功德实在是非常非常的殊胜。穿越2500年的时空,如来正在凝视着我们。当我们受持读诵《金刚经》的时候,如来的心,和我们的心,就永远永远地连结到了一起。讲到这里,《金刚经》第十四段就全部的圆满了。
本课小结
菩萨之所以是菩萨,因为他超越了一切相。超越了一切相,就降伏了妄心。不住于一切相,就安住了菩提心。不住相的布施,才是真正利益众生的布施。因为诸相本无相,众生非众生。
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所以如来证悟的法,最为殊胜。但是对这最最殊胜的法义,我们既不能执着,又不能不去依教奉行。
有住的布施,有相的布施,仍然在轮回中沉伦;无相的布施,无住的布施,才是到达彼岸的波罗蜜。
在当今的时代,我们能够在一起品读《金刚经》,这个功德是非常非常非常的殊胜。如来他老人家清楚明白地看到,我们这些有慧根、有佛缘、有福报的人,正在聆听他老人家的空性智慧。通过《金刚经》的品读,我们的心,正在和佛陀的心,心心相印,莫逆而笑。
欢迎收听后留下宝贵的评论!
可添加课程小助理 ximalayawm,
发送评论截图后,邀你入群,听佛品禅修心。
吴老师幽默风趣,博学多识!对佛法研究深,听下来获益匪浅!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感谢老师的讲解
77期学生冠友听完金刚经第14品下,在这个过程中有那么一刻,与老师的讲解,与佛经,与佛陀的心有那么一瞬间是连接的,感觉很美妙。这是第一次听教授讲佛经,有些部分感觉深奥,无法理解,自己需要静心听。
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鸟飞天无影,船过水无痕。事来则应,过后不留。不应住六尘而生心,就是对一切的物质环境,对一切的现象,都不要放在心上。这就是“应生无所住心”。
谢谢吴老师!有所得:真心布施,不住此心;离一切相,此相非相,众生平等啊
是修心的好课程
感恩吴教授
感谢
吴教授语录:菩萨之所以是菩萨,因为他超越了一切相。超越了一切相,就降伏了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