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6.天生德于予

036.天生***

00:00
15:39

《论语》36课|天生德于予

 

大家好,我是杨鹏,今天讲第36课,内容是《论语》“述而”篇第23章。

《论语》“述而”篇第23章,我先念一遍。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tui)其如予何?”


这句话可以这样翻译:上天把德生在我身上,桓魋他能把我怎么样呢?


这是《论语》中非常重要的一句话,表达了孔子的天命观,表达了孔子对上天的信仰。我们分析一下。


这话的背景是这样的。《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大约在公元前492年,孔子约60岁的时候,孔子离开曹国去宋国。宋国的司马,掌管军队的负责人桓魋不愿孔子师徒一行到宋国,就派人驱逐孔子。孔子和弟子们正在一棵树下练习礼仪,桓魋的人来威吓驱赶他们,把他们避荫的那棵树也拔倒了。

 

这似乎是孔子周游列国中最危险的一次经历。但桓魋的人只是拔树来威吓孔子,桓魋的目的似乎只是赶走孔子,不是真想杀他。后人总觉得春秋是一个乱世,其实孔子周游列国没有遇到什么生命危险,可见春秋时代的中国,各国虽不断有小冲突,但天下整体太平。

 

因为宋国司马桓魋的武力阻挠,孔子就离开宋国。弟子们说:“我们走快点!”弟子们被吓着了,怕出事,希望跑快点。孔子却不担心,他很从容,说出了这句话: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孔子为什么不担心,为什么很从容?为什么孔子会认为桓魋不能拿自己怎么样呢?


孔子自己的解释,就是“天生德于予”,上天把德生在我身上了。为什么“天生德于予”,孔子就有了安全感呢?孔子就认定桓魋伤害不了自己?这就涉及孔子的宗教信仰了。


孔子认为,上天创生宇宙万物,上天主宰人类命运,孔子信仰上天、敬畏天命。孔子认为上天赋德于自己,上天拣选了自己,因此自己天命在身,有上天护佑,孔子内心有上天的依靠,他对自己的命运有信心。

 

孔子“天生德于予”这句话,有三个环节,第一是“天”;第二是“德”;第三是“予”,我自己。

 

第一个环节是“天”。“天”指上天,这是孔子信仰的最高创世神、主宰神。孔子认为上天选择了自己,赋天命于自己,上天了解自己,他说:“知我者,其天乎!”了解我的,只有上天啊!(《论语》“宪问”)。

 

第二个环节是“德”。“德”字,我在讲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的时候,专门进行过解释。“德”这个概念,指粮食生长养育生命的力量和规则。“德”这个概念,总与生命的养育和生命的保护相关,所以又称“好生之德”。

 

有一部重要的古代文献,叫《逸周书》,其中有一篇名叫“商誓解”,是三千年西周初年的文献。记录的是周武王灭除商纣王后,对殷商遗民发表的一次讲话。


周武王开篇即说:在过去,周人的祖先后稷,唯上帝之言是从,播种百种榖物,功绩达到了大禹的程度。周武王用的原文,就是“惟上帝之言”。

 

后稷是北方农业开创者,是周人的祖先。周武王借此说明,我们周人拥有天下,是后稷以来周人在农业上培育粮种、养育生命、保护生命,有大德于天下,因此上天把天命从商王室转到周王室,天命选择了我们。

 

原文是:在昔后稷,惟上帝之言,克播百榖,登禹之绩。

 

周人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周人解释天下政权替换的原因,就是商纣王失德,被上天抛弃,失去天命。周人有德,被上天拣选,天命转移。正如《尚书》中说的:“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皇天上帝不偏爱谁,谁有德就辅助谁。所以,周王朝的执政哲学,就是修德以配天,修炼自己的德性以配得上天命的要求。

 

第三个环节是“予”,我。这个我比较特别,与上天有特定关系。因为上天把“德”这种力量和规则,放在我的心里,赋予了我特定的使命,在人间推动德政的使命。我是被上天所选择的,我是上天的使者,是天使。

 

孔子之所以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是因为他相信“皇天无亲,惟德是辅”,他认定上天生德于他,赋德于他,上天将天命赐给了他,所以上天会保护他。上天保护的人,人间的力量是伤害不了的。

 

这位桓魋,在宋国骄横跋扈,后来与宋国的宋景公发生矛盾,兵败逃出宋国。看来孔子对上天有信心,不畏惧桓魋,是有道理的。

 

人在危难的时候,最需要精神的支撑。人在困境的时候,最需要精神的依靠。每个人在危难和困境的时候,在没有家人、没有朋友、没有同事能帮助的时候,人在精神上会寻求什么支撑呢?在这种情况下,有信仰的人和没有信仰的人,是完全不一样的。


无论是基督教徒、犹太教徒,或者是穆斯林,在困境的时候,他们在精神上会转向上帝,呼求上帝,从上帝那儿寻找到精神的依靠和支撑。信仰,带来一种能量,带来心理安全。

 

我注意到孔子的一种特殊心理。孔子在遇到危难的时候,在精神上就回到自己的使命中去,会诉诸上天,依靠上天。

 

本章就是这样,在被宋国的桓魋威胁的时候,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处于危难之中,孔子在心理上马上回到上天,从天命选择的意识中获取精神力量,从而可以从容面对危难,他知道上天跟自己在一起,内心有一种安定的信靠。


在被宋国桓魋武力阻挡的事件之前4年,即公元前496年,孔子一行路过匡地,匡人把孔子误认为是阳货。匡人跟阳货有仇,于是包围了孔子一行。在这种被围困的状态中,孔子在精神立即回到上天,向上天寻求依靠。

 

孔子说:“文王死后,他开创的文化,难道不在我这儿吗?上天如果要灭绝这个文化,那就不会让我这个后来人掌握这个文化了。如果上天不愿灭绝这个文化,匡人能拿我怎么样呢?”

 

原文为: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的意思清楚。上天不让从周文王以来的这个文化灭绝,所以才有我来掌握了周文化。如果上天不愿让这个文化灭绝,上天就会保护我,不让我出事。我的使命是上天赋予的,我的命运是上天所定的。匡人包围我们,其实不能拿我们怎么样。一切都是听天由命,只有上天才能决定。

 

孔子精神中,最了不起的突破,就是孔子有一种天命感。他认为上天选择了自己,赋予了自己传承周公礼乐之道的使命,所以他是有上天护佑的人,是“有来头的人”。

 

在孔子之前,这种以德配天、天命选择的提法,更多只是用在周文王这样的国家缔造者身上,用在开国的君王身上。

 

孔子是一个平民,一个孤儿,但他却有“天生德于予”的体验,有天命在身的感受,。一个母亲身份低贱、母子被士族家族抛弃排斥的孩子,内心却拥有一份天命拣选的文化王者的尊严。孔子在精神上完全超越了社会等级,达到了当时社会可以达到的最高精神尊严,与上天相通的尊严,从上天获取使命的尊严。这是孔子在中国精神史上的最大突破。

 

孔子说自己是“下学而上达”,通过下面的学习,上达天命。孔子走通天命,是通过学习完成的。所以对孔子来说,学习就是走向上天之路,就是连通上天之路,学习是神圣的事业。孔子说:“知我者,其天乎!”能理解我的,只有上天。

 

《论语》“宪问”篇原文如下: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朋友们,当你遇到危难,不能再依靠亲人、不能再依靠朋友、不能再依靠同事、更依靠不了陌生人的时候,当你孤独面对危难的时候,你内心的依靠是什么?你有依靠吗?你的内心有那种支撑你的精神、让你平静从容的依靠力量吗?

 

如果没有,得像孔子一样,找到这种依靠,找到内心的信靠。找到自己的信仰,有信仰的生命才会有使命感,才能超越人间的种种压力。信仰和使命感,这是内在心理强大、心理安全的根基。孔子有对上天的信仰,有来自上天的使命感,孔子的内心是强大的,孔子的内心是安全的。

 

我们再读一下本章,体会一下孔子在危难时的精神依靠,以及由之而来的从容与自信。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好,今天的课就到这里,我们下节课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

您访问的内容已下架,将为您查找相关内容
5秒后将为您自动跳转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