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讲 行书的自由潇洒与临写的多样技法

第43讲 行书的自由潇洒与临写的多样技法

00:00
14:30

各位朋友大家好!


楷书,我们知道,规规矩矩,工工整整,排列整齐。还有一种书法,比较自由叫行书。楷书如站,就像执勤的战士威武雄壮。行书如走,就像美学散步,自自然然,潇潇洒洒。那么行书介于楷、草之间,就是它有一部分像楷书,有一部分又接近于草书。如更加接近于楷书的叫做行楷,如果接近于草书的叫行草。


我们来看一下王羲之《兰亭序》。您觉得这个“永”字接近于楷书呢?还是草书?当然是楷书,甚至有些教材就会认为它就是楷书。但他永字又多了些东西——牵丝萦带。而楷书没有这种比较明显的笔画之间的萦带。所以“行”就是走的意思,而“楷”就是立的意思,走起来总比站在那要显得潇洒。而“和”字也叫行楷。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字都偏于楷书,称之为行楷。这就是天下著名的行书的代表作。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那么,老师你说草书是什么呢?同样在这一页,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字,“茂”和您平常写的楷书“茂盛”的“茂”就不一样了。从第一点第二点看他一直连着毛笔线条写出来,好像用一笔写完的,没把笔抬起来重新下笔。这样就是偏草书。所以,楷书、草书之间有个中介叫做行书。


行书刚才说过了,有行楷行草之分,在《兰亭序》里也可以看出来。那么偏于楷就有楷书的行楷的长处,清晰好辨认,偏于草有草书的好处,活泼自然,潇洒流畅。因此,就看您的个性倾向,是偏于行楷,还是偏于行草?我们来看一下,这里有一本书,叫做《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简称叫做《圣教序》。就是说唐朝有个和尚叫怀仁,他把王羲之的字,王羲之是东晋人。那么唐朝我们知道是已经公元七世纪以后了,他把公元四世纪王羲之写的字,二三百年前,把他集起来,集成什么样子呢?原来集成了一篇文章,就是《圣教序》这篇文章。大家可以看出来里边有草书,这就是一个“无”无产阶级的“无”。这个“無”字是繁体字。大家一看还有这个“以”都是草书,但是也有这个“萨”菩萨的“萨”偏楷书。这本集字是从王羲之的楷书、行书、草书里不断集出来的。那个“蜜”一看就是楷书,而这个波浪的“波”一看就是草书,这就叫做行楷和行草。可别忘了这两本帖就是著名的《兰亭序》和《圣教序》,是练好行书的最重要的两大经典。那么,今后我们会逐步讲清怎样练习它们。


写行书有哪些书家?刚才说了东晋王羲之《兰亭序》,还有唐朝集字这本《圣教序》,还有颜真卿《祭侄文稿》。颜真卿有个侄儿在“安史之乱”中被敌人杀了,他有一个哥哥颜杲卿,也在安史之乱中被敌人杀了。唐朝处于危险当中。当时的将军颜真卿坚决抵抗邪恶的安史之乱,终于在战场上找到了他侄儿的头颅,悲痛欲绝。看见自己亲人死去,写下了一篇祭文叫做《祭侄文稿》也是一篇行书。这篇行书称之为“天下第二行书”。


还有一位大名鼎鼎的苏东坡,北宋人,他写了一篇《黄州寒食帖》,我们会专门来介绍,专门来教大家临摹。什么叫做《黄州寒食帖》呢?原来苏东坡和当时的丞相王安石、皇上有了意见不同,后来被流放到今天湖北黄州,在那流放了五年。到第三年的时候,痛苦不堪的苏东坡书写自己两首诗,就是《黄州寒食诗》。两首诗中有“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等句子,所以这帖就被称之为《黄州寒食帖》,也写的是行书,神俊不已,了不起,称之为“天下第三行书”。


刚才给各位朋友介绍了“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天下第二行书”唐朝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天下第三行书”宋朝苏东坡《黄州寒食帖》。您如果用心思把这几个帖,还包括刚才推荐的《集王羲之书圣教序》,那你就会写得很好了。


介绍了三大行书和《圣教序》以后,我们来看一下王羲之怎样学行书的。王羲之学书法,比他的儿子还刻苦。王羲之生来并不是天才,他两三岁还不会说话,可见比较木讷。甚至我们今天说的这个孩子是不是还没开窍,有点笨。到了十岁左右,也不怎么说话。大家觉得这个孩子太老实了。但有一个人,当时的一个领导看出这孩子秀外慧中,不多言不多语,但是那双机灵的眼睛很厉害。于是就在宴席上吃饭的时候,夹了一块最重要的肉,就像我们今天的身高位重的主人夹了一块菜给他吃。啊,大家一下觉得这这么大的领导对这个小孩子这么重视,他此人不可端倪,前途不可限量。


王羲之有一个老师叫卫夫人,这个女教师有一天发现王羲之这个学生了不起,非常刻苦。怎么刻苦?他凡是记了一个字,就在心里边记牢,永远永远地去酝酿而不忘。而且他还得到一书法秘籍。有一天,王羲之大概是十岁左右,看见他的父亲深更半夜从枕头里边把缝线拆开,拿出一本书。王羲之父亲在外地工作刚回来,半夜在油灯下苦读。读了几天,又要出差了,就把那本书又缝在枕头里边。他很好奇这是本什么书啊,老爸为什么偷偷摸摸半夜三更在看呢,还搞得这么神神秘秘地。等他爸走了以后,羲之把枕头线一拆开,拿出来一看,哇!原来是蔡邕的一篇关于书论书法的文章《书论》。读完了以后,书法大进,他父亲过了一年半载又回来了。快满12岁的王羲之把他写的字给父亲,您看看吧,他父亲大吃一惊,这么好。


然后忽然明白了,你是不是偷看了《枕中书》。这枕中书就是蔡邕给自己的女儿蔡文姬留下的传家宝,怎样写好书法的《笔论》。传给了蔡文姬,蔡文姬传给了王羲之的老师,当然还传了几个人。比如说三国时期的韦诞等,最后传给了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卫夫人传给了王羲之的父亲王旷。王旷书法今天所见不多,但是应该看到这本书以后书法大进。然后王旷传给了王羲之。王羲之最擅长的,大家认可的是行书,但他不仅仅是行书,他的楷书《黄庭经》、《乐毅论》都写得很好,他的草书《十七帖》写的也不错。但是后代书家评价说,草书楷书还属于二流,唯独行书天下无敌。王羲之最擅长的是行书,写行书写成了“书圣”。什么叫书圣,书法中的圣人,书法当中的佼佼者,第一名,他就能叫“圣”!


我们知道杜甫叫做“诗圣”,那么诗圣就说,杜甫是诗歌当中的圣人,而孔子是孔圣人,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圣人,而王羲之是书法上的圣人。你看这个地位高不高?他又是行书为主,所以您要把您的功夫做到王羲之这么刻苦,还要寻找了解书法的秘诀。你会问我,老师,蔡邕被王旷放缝到枕头里边那本书《书论》,王羲之偷看那本书,现在在什么地方?我也看看。这本书其实就是当时的一篇文章,因为当时用毛笔写的书,一页纸能写十几个二十几个字,所以一篇几百字的文章就变成了一本书。今天我们一张A4的纸可以打印2000字,所以它就变成了一页。这本书收在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里的第5页。很遗憾,当年王羲之处心积虑要看的这一篇书、这篇文章,搁到今天很多书法家或者书法爱好者的案头上,已经堆满了灰尘,但是从来不看。却天天重复错误,巩固错误,能把字写好吗?


那么,您会问另一个问题,老师,当代中国谁行书写得最好啊?您刚才说的全是古人啊。我推荐两位,第一位就是北京师范大学启功教授,他的书法是行书,干净纯粹高远,就说明了人格境界的干净。第二位是首都师大书法院教授欧阳中石先生。这二位都写行书,你觉得有什么奇怪呢?因为前面王老师说了,行书是雅俗共赏,平易近人。而我们知道,写草书认识的人就不多了。如果有人给你写一封信,写草书,你估计得认半天。


所以曾经有一学术大师著名学者,在美国写了一封信给我,我还是写草书的人都不太认识,因为他的草书不规范,我认了一天终于认识了他写的什么内容。所以我们下一次讲草书的时候,给各位讲草书的符号一定要规范。就像我们写英语的单词,你如果写的不规范,我可以说神仙也不能认识。还是回到行书吧,行书雅俗共赏,平易近人,一目了然。清新干净。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伟罗妮可

    太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