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034.不义**********

00:00
16:56

《论语》34课|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大家好,今天讲第34课,内容是《论语》“述而”篇第16章。 


我先读一遍。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我先翻译如下: 


孔子老师说:“吃粗食、喝生水、弯著胳膊当枕头,也能乐在其中!以不义手段取得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飘浮的云彩。”


富,指财富。贵,指权位。 


本章意思清晰,还有解释的必要吗?研究了一些注释之后,我觉得还是有必要重新解释。


“饭疏食饮水”。“饭”,吃饭。“疏食”,指粗食。粗食是什么?学界有不同看法。综合各种看法,我认为指因为吃不起谷子、麦子、小米这些谷物粮食,只能以一些豆类杂粮、瓜菜甚至豆叶等来当饭吃,这就是疏食。 


《论语》“里仁”篇提到“恶衣恶食”,很差的衣服和食物。“疏食”就相当于“恶食”,粗糙低质的食物。 


“饮水”,指饮用没有烧过的生水,凉水。孔子时代,烧开的水称为汤。“饭疏食饮水”,意思是吃的是粗食,喝的是生水。 


“曲肱而枕之”。“曲”,弯曲。“肱”,从肩部到肘部部分,即胳膊。“枕”,就是当枕头。弯曲胳膊当枕头睡觉。困了,爬在桌上,以胳膊做枕头睡觉。 


 “乐亦在其中矣”,并不是指吃粗食、喝生水就是快乐,而是指自己有物质生活之外的快乐源泉。精神上的快乐,并不因物质生活贫困而改变,是承受得住贫困而“不改其乐”的意思。


孔子一生不算富贵,但他有传承周公之道的理想,他编辑古代文献、讲学传道授业,有艺术和学生陪伴。孔子一生不算顺利,但他保有一种快乐的心态,这是因为他有理想,人生有意义。


《论语》“雍也”篇中记载,孔子赞美颜回,说颜回是贤人。一篮饭,一瓢水,在穷巷,人们承受不了这种贫穷,但颜回却不改变自己的快乐,“回也不改其乐”。


“乐亦在其中矣”这句话,最恰当的参照就是“回也不改其乐”。 


“不义而富且贵”,指通过不正当手法、以违背忠信礼义的手段攫取的权力和财富。 


思想家的思考,离不开他的生活经历。孔子生活中,有没有“不义而富且贵”的典型呢?有。按孔子的礼义标准,与孔子同期的权臣阳虎,就属于“不义而富且贵”的典型。


《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季氏宴请士人,那时孔子大约十七岁,孔子要去参加宴会,但被季氏家臣阳虎排斥,阳虎说:“季氏是宴请士人,不敢宴请你。”


原文如下:

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


鲁国最大家族是季氏家族。公元前505年,阳虎玩弄手段,囚禁和控制了自己的家主季桓子,又控制了鲁定公,由此执掌鲁国政治三年多。按当时的礼教强调的忠义价值标准,阳虎属于乱臣贼子的典型。孔子最反对的就是权臣不忠不义、当道掌权。


“于我如浮云”这句话如何理解?一般的理解,就是认为与自己无关,不在乎。李泽厚先生就是这样解释的,他说:“天际浮云,与我无关也。”这样的解释,脱离了当时的历史背景,难以准确理解。我想以阳虎与孔子的关系作为参考来理解“于我如浮云”。 


阳虎执政鲁国期间,他深知以家臣执政鲁国,基础太薄,他想多笼络人,其中一个笼络对象就是孔子。大约公元前505年,阳虎执政鲁国后,力邀孔子出仕,要给孔子官做,要孔子来为自己站台。那时孔子大约47岁。 


《论语》中称“阳虎”为“阳货”。《论语》“阳货”篇中记载:阳虎邀请孔子加盟自己,想见孔子,孔子不愿见他。阳虎派人给孔子送去一只熟乳猪。阳虎与孔子见面时,阳虎劝孔子出来做官,并且说,一身本事却让国家处于混乱,这是不仁。想做大事而不能抓住机会,这不算智慧。时光流逝,岁月不等人。别错失机会。 


原文如下: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孔子最终没去阳虎手下为官。大家知道,孔子并不否定追求财富和权力的合理性,孔子很想有地位去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阳虎盛情邀请孔子去当官,这是孔子马上可以到手的富贵。


但是,孔子却婉拒了阳虎的邀请,这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这样的富贵,我不该要。第二层意思是:这样的富贵,我不能要。


所谓不该要这样的富贵,是因为孔子认为阳虎是乱臣贼子,违背了孔子忠信礼义的价值观,孔子不愿为眼前的富贵好处而与阳虎同流合污。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句话,第一层意思,首先表达的是价值取向,是该不该的问题,是对与错、善与恶的取舍问题。这样不义而来的富贵,我不该要。就像天上的浮云,我不该要。


第二层意思,这样不义而来的财富和权力地位,长不了,如同天上的浮云,飘浮而过,瞬间变幻,没有稳固的根基。 


阳虎以权谋手段、以不义之手法,谋取到控制季氏和执政鲁国的地位,但这只是天上的浮云,没有牢固的根基,会随风而去。 


依靠不义手段获得富贵的人,孔子根本不看好,不会去接受阳虎给予的富贵。阳虎这朵飘在鲁国政坛上的浮云,孔子不想去沾他的好处,不想把自己的命运和阳虎这样的无义之人捆绑在一起,不想成为阳虎一样的无根的浮云。


果然,阳虎执政鲁国三年多,公元前501年,季氏家族反击,阳虎失败,最后逃往晋国。孔子拒绝了阳虎的邀请出来做官,价值观清晰,政治态度明确,得到了季氏家族的信任。阳虎失败后,季氏家族重掌鲁国大权,全力举荐和支持孔子出来做官。孔子开始了他人生的政治生涯,四年之内,孔子被季氏安排从小官做起,很快做到了鲁国的大司寇和代理国相。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重新理解这句话。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句话,应当是在阳虎当政时说的。为什么呢?因为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孔子贫穷,一层是孔子有富贵机会却被他自己拒绝了。这两个因素集合在一起,可以推断出是在阳虎当政邀请孔子当官的时候。


孔子大约在公元前516年 开办私学,到阳虎开始当政的公元前505年,孔子已经过了11年左右的民办学校老师的生活。看来这段时间孔子文化名声日起,但他的物质生活并不富裕。《论语》中孔子有名有姓的学生也就27人,而且这些学生多是穷学生。这样的学生规模和学生家庭特征,不可能支撑一个财力丰厚的民办学校。


孔子一生中,第一次让他能富贵的机会,就是阳虎邀请他为官。但是,从阳虎而来的富贵机会,孔子觉得不应该去要,不能去拿。


孔子给学生讲学十多年,讲的都是诗书礼乐、忠信礼义的价值,孔子不能打自己的脸,不能为了富贵就违背忠信礼义原则,孔子不是这种唯利是图的小人。他宁愿贫穷而坚守忠信礼义,坚守自己的价值灵魂,不想为富贵出卖灵魂。


当然,孔子不从阳虎处拿富贵,除价值冲突外,还在于孔子对鲁国的政治势力对比有清醒判断,他知道阳虎这样的乱臣贼子没有道义基础,受到各大有实力的家族反对,阳虎只是浮云,不可长久。


所以我认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句话应当是在阳虎执政鲁国期间讲的,大约在公元前505年-公元前501年之间。


本课我们可以总结出孔子的两条道理。第一条,做事首先要判断对错。第二条,要坚信道义原则终是支配世界的。 


第一条,做事首先要讲对错,基于价值观去判断,然后再考虑利害。许多人做事,只有利害分析,不管是非对错,唯利是图。对孔子来说,唯利是图而来的富贵,只是浮云,会随风而消失。


生活中我们知道,无数为官为商的人从人生顶峰跌落大地,崩溃粉碎,他们曾有的荣华富贵如天空的浮云而过,根本问题就是唯利是图、不讲道义,只问利害得失不问是非对错。所以,无论谁多有钱多有权,要看他这一切是怎么来的,如果来路不正,别欣赏他们,别理他们,他们只是浮云。孔子做事,首先要判断这事是对是错、是善是恶,孔子不做不符合道义之事。 


第二条,孔子对这个世界的道义准则有内在的信任。孔子相信这个世界的本质秩序是道义的、是公正的、是有益于生命的。这个世界终是在公正的基础上运行的,不公正的行为、伤害生命的行为,终会被清除。在贫困之中,坚守走正道,会走出路来。这种信念,与孔子相信天命有关,孔子畏天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皇天不偏爱谁,只辅助有德之人。孔子对上天充满信心,因此对人间正道充满信心。 


本课讲完了,我再念一遍: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短短一课,我们可记住两点,第一、是非对错先于利害得失,第二、坚信这个世界是由道义原则在支配。


本课到此为止,我们下节课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Defilia

    孔夫子的精神状态,的确是明亮而高扬。

您访问的内容已下架,将为您查找相关内容
5秒后将为您自动跳转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