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卡片
重点内容
“春秋”和“战国”这两个时代存在本质差别,战国时代战争的激烈和残酷远超春秋。因为铁器的普及,粮食产量翻倍,人口爆炸增长,统一国家的出现成为必然,也孕育了法家学派的诞生。法家的思路就是通过变法摧毁以礼乐文明为代表的贵族制度,建立一套全新的统治方式,强化集权,扩大军队,提高战斗力,保证国家生存下去。
文稿
上一集讲春秋时代是一个诸侯相争的乱世,却也是知识分子活得有个性的时期。历史发展到战国时代,为什么会出现变法?为什么会出现改革?
我们讲历史的时候总是把“春秋战国”连在一起,当成一个大的历史时段,它们之间的差别往往被人忽视,其实这两个时段有着本质性的差别。
首先,战国时代战争的激烈程度和残酷程度都远超过春秋。春秋时代的战争都是贵族的游戏,风度翩翩,没有哪个大国吞掉另一个大国。比如郑国夹在楚国和晋国之间,被攻打了近一百次,却始终没有被楚晋任何一方吞并。
而战国时代,战争目的是直接消灭对方的国家,掠夺对方的人口。从越国吞并吴国开始,开辟了一个大国吃掉另一个大国的先例,在那之后,灭国战争愈演愈烈,直至秦灭六国。
战国争霸图
春秋时代的贵族们活得从容而优雅,国与国之间的边界和关塞,就是领土有接壤也不会遣兵把守,因为人们不会不宣而战。而到了战国时代,各国防范森严,日日枕戈待旦,边界派驻重兵,不择手段成了战争的主要手段。
春秋时期一个重要的战争规则是“师不伐丧”,不讨伐办丧事的国家。如果一个国家出兵时遇到对方国君去世,就要主动退兵,派使节前去吊唁。然而从春秋后期开始,特别是到了战国时代,对方国君去世,却成了已方出兵的最佳时机。
因此战国时期战争的规模和惨烈程度,也是春秋时代无法比拟的。春秋时代的战争规模通常很小,战争通常会在一天之内结束。而在战国时期,战争旷日持久,十分惨烈。公元前293 年,白起打败韩魏联军,史载被秦军斩首的达24万。
惨烈的战国战争
为什么区别会这么大呢?
主要是因为铁器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实现普及。
青铜时代形成的国家规模比较小,因为青铜产量低,在中国主要是做礼器,农业工具大部分是还是木头和石头制作的,导致粮食产量不高。
但是铁器出现就不不一样了。今天铁器很常见,但是在历史上,铁的出现是一件大事。铁器产量大、价格便宜、使用锋利,同时铁犁比木犁能更轻松地耕种土地,铁器普及的直接效果就是越来越多的森林和荒地被开垦,粮食产量大幅增加。
铁器工具
在铁器普及之前,春秋时代的各国没有边界,并不是连在一起的,国与国之间没有边界。周王分封诸侯,也是派出自己兄弟子侄,到一片荒蛮的大地上建立一个又一个殖民点。所以春秋时代以前的诸侯国,是一个一个点,而不是一片一片连在一起,点和点之间是荒野,是游牧民族生活的地方,所以叫“华夷杂处”。当时的游牧民族,并不像后来是生活在中原王朝的北边,而是就在中原各诸侯国之间的荒野上生活。
举个例子,宋国和郑国之间,有“隙地六邑”,相当于今天三个县的面积,整整六百年,一直是没人要的。所以春秋以前,中国大部分国土是没开发的,开发了的只占一小部分。这种情况下,就没有出现统一国家的压力。
但是铁器普及后,粮食亩产量翻了一番,“若以西周的亩产为每亩1石,则战国亩产(以每亩2石计)增加了 100%”,人口也迅速爆炸式发展,荒野都被开辟,各国的疆界这才开始连接,国土的争夺越来越激烈,统一国家也就必然要出现,这是春秋和战国的战争方式不同的主要原因。
统一国家势在必行
在相对宽松的春秋时代,人们可以活得很优雅很讲究风度,而在冷酷的战国时代,人们必须活得冷酷无情,才能异常激烈的竞争中幸存下来。
法家学派由此诞生,这是在战国时代兴起的一股全新的思维方式。
周代礼乐文明的基础是“人性善”。因为大家都是同一个家族,或者有亲戚关系,所以相互之间提倡体谅包容,“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
法家学派的理论基础是“人性恶”。在生死存亡之秋的战国时代,“温良恭俭让”已经落伍没用了,必须放下温情,准备战斗。因此法家的思路就是通过变法摧毁以礼乐文明为代表的贵族制度,建立一套全新的统治方式,强化集权,扩大军队,提高战斗力,保证国家生存下去。
法家代表韩非子
为什么要强化集权?因为当时各诸侯国内政治通常都比较混乱。前面提过,周代的分封制,过了几代之后,因为血缘联系弱化了,诸侯就不听天子的了。在各诸侯国中也出现相似的情况,诸侯也都是把领地分给自己的亲人,让他们当卿大夫,然后世袭。过了几代,这些卿大夫也不听诸侯的了,甚至诸侯的陪臣居然也敢使用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仪仗,让孔子大呼:“是可忍孰不可忍”。
最典型的是三家分晋,晋国本来是很古老的诸侯国,国君被架空,几个卿大夫干脆合伙瓜分了这个国家,把一个晋国分成了韩赵魏三国。
三家分晋
内部分裂,对外当然没有抵抗力。所以君主要首先打击贵族力量,统一指挥,提高国家能力。第二点,要扩大军队。一个国家要想不被吞并,首先要有强大武装。
要扩大军队最关键的是什么?是钱。战争是最能消耗资源的,需要提高政府对社会资源的汲取能力,通俗地说,从民众身上压榨更多的钱,征到更多的兵。
铁器普及之后,井田制就瓦解了。井田制就是把一块地划成“井”字的形状,一分为九,由八家人共同耕种。中间那块地叫“公地”,打的粮食要交给国家,实际税率是九分之一。
原来用木器石器,这些地够种一年。铁器一普及,一个月就种完了。种完了还有大把时间,于是就自己开荒。开了荒,打了粮食,不用交公,可以归自己。这样大家都忙着开荒,原来那点份地可种可不种,井田制瓦解,国君和贵族能收上来的粮食就更少。
现代“井田制”花园
所以鲁国最早搞了个改革,叫“初税亩”。按字面解释,就是第一次开始按亩纳税。不管老百姓手里的公田和私田,都要交税。原来只有公田要交税,现在自己开荒的地也上交税给国君,这样国君的税收就大幅增加。
这一制度公元前594年在鲁国开始,后来楚国、郑国、晋国等国家也陆续跟进,这是国家汲取能力的第一次大幅增强。
国家力量的第二次增强,则是从分封制变成郡县制。郡县制是楚国发明,楚国原来是南方一个蛮夷之国,不太懂中原国家的规矩。一般中原国家打下一块新土地来,都是要新封一个贵族。楚王不这样干,楚王把它叫做“县”,最初是“悬”的意思,就是“悬着”的意思,悬在边疆的一块土地,派自己的一个仆人去管,收了税直接归国王。这样的县越来越多,楚王直接控制的土地也就越来越多,这就是郡县制的雏形。
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平遥古城
历史的规律就是这样:制度创新往往是在楚国这样的边缘国家完成的。因为在边缘地区,旧制度的刚性最弱,最容易找到突破口。
分封制相当于一种地方自治,你想直接从各地贵族手里征发百姓,征收税款,会遇到贵族的阻挠反对,很不容易。分封制变成郡县制,把老百姓从贵族的控制当中转到国家直接控制当中,想征税就征税,想发兵就发兵,国王当得很爽。
于是各国都纷纷效仿,越来越多的国家变成郡县制,这就是战国变法的基本逻辑。其实也是一千多年后,中世纪后西方各国建立中央集权,形成近代民族国家的基本逻辑。
战国战争
战国时代的主旋律就是变法。进入战国之后,各国争先恐后开始变法。第一个变法的是管仲,以富国强兵为目的,在齐国首先举起改革大旗。接着,李悝在魏国又兴起改革大潮。楚国的吴起变法是战国时代第三次著名的变法。
一部战国史就是一部变法史。每一次变法,都会催生一个强国,每一次变法,都会引起周围国家的效仿。
通过变法逆袭的秦国
在各国的变法当中,最成功、最彻底的是秦国,也是秦国统一了天下。本来秦国是在当时大国中是最落后的一个,地处荒凉的西北高原,GDP最低,经济发展最差,物产最少,人民生活最贫困。
《汉书》这样描述秦国:“其生民也狭隘,其使民也酷烈。”意思是秦国人的谋生手段最少,负担的国家税收却最重,活得很惨。
商鞅变法在各国变法中时间很靠后,变法也没有创新,商鞅变法很有名,商鞅也被成为伟大的改革家。然而事实上他是一个抄袭者,几乎所有的变法措施都是从别的国家抄来的,最后秦国却取得了最成功的变法,原因在下一期为你揭晓。
推荐阅读
塞缪尔·芬纳:《统治史》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管仲应该是春秋时期的人吧?怎么是战国变法第一人呢?
扶厦将倾 回复 @张老汉_eg: 确实有错,管仲去世时离战国还早,战国时期首先变法的应该是李悝
每一次工具的改变,都引起社会的改变。人类就是这样进步的。
围炉Talk 回复 @1584781hhst: 应该是之前有领取优惠券吧,优惠券过期就不能使用了呢,可以看看已过期的券里是不是可以找到
中国优雅的贵族精神,没有了…太可惜…
欧洲为什么没有出现这样的转变?
这本书怎么买不了啊?
喜玛终于开始学着放弃愚蠢的、自杀性背景音乐了,一大进步,人性化改进,值得肯定!尤其遇到知识性很强的课程,背景音乐简直就是灾难!如果再是一首原本很熟悉的乐曲就更糟糕!因为大脑会不自觉跟着乐曲前行,根本无法集中在课的内容上。张老师的两个课都是没有背景音乐,真是太过瘾!!!
分封制变为郡县制
日本的明治维新也是抄袭和借鉴,却让日本迅速发展成为强国
芸裳Ava 回复 @Hans_wp: 能让人民过上好生活的话,借鉴与抄袭也没什么,人类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一步一步进步的,不断受到前人的启发,所以才有了现在空前的多样化社会
我交了一年的费为什么还要交钱才能听?
科学技术包含了这个世界最大的善意,把人从琐碎劳动中解放出来,缩短了空间和时间的距离,让信息触手可及,梦想得以实现。“懒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