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文稿】
你好,我是海程,欢迎来到我们的时间管理课
在过去的 5 年里,我发现很多人的日程表里,一天到晚都是会,从时间管理的角度来讲,应对变化的能力非常差。
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观察大量低效会议,我发现了问题所在:大部分人开会的态度,类似于大学上大课,只要按时到了,按时结束就可以了
我想明白了他们的脑回路:如果是一天的会,这一天日程的确定性非常高,一天显得非常充实(尽管很多人跟我说过,连续几个会真的筋疲力竭)
这就是在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的懒惰,用日常的疲劳应对事情意义的恐惧
开会和学校上大课是完全不一样的,你不是签个到拿学分就完了,你是要来达成你在工作中的目标,开会只是一个达成目标的手段,你的核心是要达成目的
你不需要像我一样,在会议里设置 5 分钟一次提醒帮助自己把控会议进度,但你在每次开会时,要想清楚一个问题是:开这个会,我究竟能够达成什么样的目的?
我们要去了解会议作为一种信息沟通方式,它的本质是什么,而我们要做的是提升会议的效率
为什么要开会?
从确认会到讨论会、脑暴会,同步会,例会、复盘会各种名目的会议,都只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你需要了解,相比微信,邮件等其他信息传递方式,会议的优势:
能够更灵活的应对不确定情况
获得对方即时且深度的反馈
举一个例子,你一定见过微信上“微笑”这个表情,这是在微信上,最让我觉得毛骨悚然的表情,但是长辈浑然不知的,他们认为这是真诚的微笑
有次我家里人,给我一大笔钱,然后留言是“好好用”然后加上一个微笑,当时我有一种“我不是借了高利贷”的错觉
文字能传递的信息是单一的,人类在沟通时,传递的不仅仅是文字信息,还包括肢体,神态,语气等大量非语言因素
这可以解释微信群里特别容易吵架,因为你无法判断对方的神情,语气,有很大概率错判对方的意思
而在会议中,因为你能感受对方的神态,肢体动作和声音,你能够去判断他传递的信息背后是什么,所以我主要和两类人开会建立信任时用:
和可能会产生潜在冲突的同事
不熟悉的合作伙伴,比如你不知道底细的供应商
另一个可能会开会的场景是,要传递的信息涉及一群人,但在要开这种会时,一定要三四而后行,因为我在过去观察低效会议时,发现很多人有误区:如果这件事情涉及到很多人,就要拉一个会
但如果仅仅具备"要传递的信息涉及一群人",比如我仅仅让公司同事选食堂的晚饭哪家做的好吃,在群里丢一个问卷就可以了,你也从来没有开过以“选晚饭的厨子 ABC”为目标的全员大会吧
真正要开会的场景是,需要获得对方即时且深度的反馈,以获得更多有效信息
如果你想要很严肃地和一个人开启深度对话,如果用微信或者邮件一来一回,可能短则一两天,长则十天半个月都聊不完,这么长的战线,聊下来的结果可想而知
由于“涉及一群人”并不是必要条件,但获得对方深度且及时的反馈非常有必要,哪怕就是边吃边聊,其实也是一个会议,值得你好好准备,而不是非常随意的开启一段鬼扯
所以开会的基础不是“人多,而是通过“即时且深度反馈”消除达成目标存在的“不确定性”,在想清楚这两个基本点以后,你要解决的问题是:
哪些会议不用开?有简洁的方法解决?
哪些会议值得你更认真的准备
高效会议的基础:会前文档
刨除确认会、讨论会、脑暴会,同步会,例会,复盘会各种名目,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看,会议其实就是两种:
拉平信息差:确认会,启动会,同步会,例会,复盘会,决策会,分享会
无中生有:脑暴会,讨论会
所以你认真观察各种名目的会,他们的本质就是拉平信息差:
确认会:A 告诉 BCD ,项目需要你输出行动123
启动会:B 告诉 CD,我的项目启动啦
同步会:项目成员 C 告诉 DEF,我要上这个,对你们业务有什么影响吗
例会:团队成员 DE 告诉 F,老板我们这周做了 123 三件事
复盘会:F 跟 GH 说,这件事我们错在 12 两个点,我下次一定改
决策会:G 跟 IJK 说,我们现在有 123 三个方案,我觉得 1 可以,三位认为哪个好
分享会:讲师 J 跟 ABCDEFG ,我有一个绝妙的主意帮大家提升效率
由于在这种会议里,大家信息加起来是 100 分(全集),所以要解决的问题是:
让那个只掌握 10 分的人(比如老板),被快速拉平到 100 分
掌握 70 分的人,不会丢掉关键的 10 分,项目砸了的时候不会说“我不知道”
如果有 10 分是大家都不知道的,赶快找人把信息补起来
这样的会就是一个信息拼图,那就要思考一个核心问题:怎么样做信息拼图,效率是最高的?
答案是做会前文档
我附了一个会议模板的工作流,理想状态下,我组织的会议是这样的:
我在会前文档通过文字把关键内容写进去
我提前列出需要拉平信息的问题
我在会前提出了自己的问题,简单的已经在文档里回复
会前确认对方也阅读了我的问题
我在会上逐个逐个确认问题,能做判断题和选择题,就不要填空题,更不要做成开放作文题
有专人做会议纪要,以防会后大家不认,并且控制每一个环节的时间
最后界定是否还有没有提及,等待拉平的问题
我确认下一步行动明确的时间点,负责人,具体要做的事情
很多人认为,这样准备会前文档非常形式化,有这个时间还不如做业务,但我们都是信息的搬运工,你做业务其实也就是,跟你的团队说要把销售搞好,要这样做那样做,还是信息沟通,也是开会,反而,由于你没有准备会议文档,在会上现想,反而浪费了一群人的时间
之所以不准备会前文档的真实原因,我归纳成“不是傻,就是坏”
人容易把语言当做一种控制手段,潜在的心理是巨婴的表现“我只要说出一句话,你们就都能猜出背后的意思”,而文字是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不能满足人类的心理快感
文字有保存性,也会留下证据,不能划水不负责任,所以某种程度上,不分场合的一味拒绝输出会议文档的人,不是傻,就是坏 .
怎么做会前文档,让沟通高效
不准备会前文档的真正问题是沟通效率低:
说话输出速度低(南方人 250 字/分钟,北方人 200 字/分钟)
分发性差:只要 A 说了话,BCD 就不能说话
由于文字是可以被大家一起读的,所以让我们来做一个算术题:
平均一个会议一小时,假设中间没有任何停顿,纯靠嘴巴能够输出 60 * 250 = 15000 字/ 小时,而且无论多少个人参会,这就是极限了
一个人的阅读速度是 400 字/分钟,则意味着 60 * 400 = 24000 字/小时,且人数不会对输出字数有影响
换而言之,人越多,就越需要会前文档,最好的状态是大家读完,不用说话,全票通过
但由于文字输出的速度低(平均输出速度为 1000 - 1500 字/小时),所以引出了两个问题:
不同情况下,我们说的比例多少?写的比例多少?
怎么提升文字输出的效率?
第一个问题是一道“单位时间内,文字输出信息量和说话比谁更多”的算术题:
文字输入速度 * 输入时间 + 阅读文字速度 * 阅读时间 + 读完有异议沟通的时间 * 输出速度 > 纯靠语言输出的速度 * 输出时间
其他的都是常量,核心变量只有 2 个:
参与会议的人数
会议预期时间
所以我往往在这两种情况下,就会用会议文档:
如果参会的人数大于 3 人,优先输出文档
如果会议预期时间超过 20 分钟,优先输出文档
而要提升“文字输出的效率”,依靠两个办法:
提升语言本身输出的效率:我每次写文档,不会是边想边敲字,而是打好腹稿,用语音识别大段大段的输出,然后转到电脑上做细节调整,这样我一小时能够写出来 2000 - 3000字
用模板降低需要输出的文字量:尤其适用于例会等重复出现的会议,常常有的会议我会专门做一个模板,每次会前我复制就可以往里面填东西,节省了大量排版的时间
怎么样开好一个脑暴会
在以拉平信息差为目的的会议里,如果你提前整理好了信息,会议效率和效果都会大幅度提升,但如果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脑暴会,它还是适用吗?答案是适用,且相当有必要
关于脑暴会存在一个误区:很多人认为既然是一个脑暴会,那就是要从 0 到 1 ,无中生有,所以要放飞自己,有足够的创造力
但越是脑暴会,越是需要有更加精密的提前准备,产生好点子是需要时间酝酿的,如果一群人什么都没有准备,就干坐着等化学反应想出一个绝妙的点子之前,肯定有大量垃圾点子先出来
而且这些垃圾点子可能 A 也有,B 也有,如果不提前同步,就变成了 ABCD 轮番说垃圾点子的茶话会
所以解决方案仍然是提前做准备,尽可能做充足的准备,如果你的工作要从 0 到 1 ,想到什么先写下来,能够做到 0.5 非常好,即使只能写出 0.1 也比没有强
由于在会前,大家已经自己代入了思考,这样会过滤掉一部分重复的垃圾点子,同时确定好议题后,能够更有效的把大家最具有创意的时间,投入到投入产出比最高的事情里:
会前把想到的点子都写下来
再次确认会议的目标和目的
确认每一个环节需要的时间,有专人控制时间和做会议纪要
如果超时 50% ,且估计再延时也不会有产出,则跳过该环节,记为遗留问题
在结尾界定是否还有没有提及的问题
确认下一步行动明确的时间点,负责人,具体要做的事情
小结
这一讲讲“高效会议”,有三个点你可以用在会议里,最终达到“会前文档,会上记录,会后不争”的理想状态:
会议的优势是“灵活的应对不确定情况”,“获得对方即时且深度的反馈”
在如果参会的人数大于 3 人,或会议预期时间超过 20 分钟,优先输出文档
开一个脑暴会时,需要进行提前准备,需要所有人提出点子,在会前过滤掉一部分重复的垃圾点子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