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德经3章2课

08.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德经3章2课

00:00
19:21


圣人虚心弱志”的目的,是要把空间和自主权留给百姓,百姓自立自强,这才是国家强盛的基础。圣人“实腹强骨”,珍惜自己的身体,才可能会珍惜百姓的生命。对老子来说,圣人“实其腹”、“强其骨”是治理天下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圣人要虚心弱志,让百姓自立自主


大家好,这是“杨鹏讲《道德经》”第三章第二节,大家先看这句,“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有很多注本把这句话翻译成圣人治理天下,要让老百姓虚心实腹,说“虚其心”就是让老百姓的心虚掉,“实其腹”就是让老百姓把肚子吃饱,然后“弱其志,强其骨”,把老百姓思想搞弱,让他们筋骨强壮。也就是把老百姓变成无知无识、没有志向、但是身体棒棒的人。这样理解可是大错特错。要把老百姓变成健康的傻子,得花朝廷多大的力气啊!老子天天倡导无为而治,却要让朝廷把老百姓心掏空,把老百姓的志向搞弱,这会是无为而治吗?


要正确理解这句话,我们得先来看一下句法结构,看看这个“其”指的是谁。这个句法结构与八十章的句法结构是一样的。八十章:“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就是让老百姓喜欢吃自己的食物,欣赏自己的衣服,以自己的风俗为乐,在自己的住房里安居。讲的是不要有那些礼教的食物、服装、风俗,还有房屋建筑特征的礼教等级的约束,让老百姓去过自己的日子。很显然这个“其”就是他的。同样的句法结构在《论语》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里,这个“其”指代“工”,指工人工匠。所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个“其”,指的就是圣人自己。圣人治理天下,首先得治理好自己。治理自己的办法是什么?就是“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解释一下。



君王的野心(秦始皇像)

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君王大多有强大的志向,并以此施政治国,把老百姓都变成自己的跟班。老子认为,君王不应当有太大的野心,君王应该“虚心弱志”,“以百姓心为心”,只有这样才能无为而治,百姓才能自立自主,国家才能真正富强。君王只需要“实腹强骨”,锻炼好身体,维持好秩序,保护好老百姓的自主权就好了。


“虚其心”,四十九章有过一个解释,“圣人无恒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没有固定的想法,他以老百姓的想法为想法,以百姓的心为心,也就是说,他完全按照老百姓的想法来。完全按照老百姓的想法来,前提是你得是虚心的,否则你就接受不了别人的想法。所以,“虚其心”就是“以百姓心为心”。

我们再来看“弱其志”,什么叫 “弱其志”?就是主观志向弱。什么叫志向弱呢?老子在六十七章讲“不敢为天下先”,君王不敢站在天下百姓的前面去领导百姓,不敢成为天下百姓的领袖,君王只是天下百姓的服务员,只是秩序的维护者。在别人看来你就很弱了。你不想领着百姓去征服天下,也不想领着百姓走向一个美好社会,你都是顺着百姓来,保护着百姓的自主和自由,这就是你的任务。对那些喜欢领袖百姓的人来说,这个志向太弱了,这像领袖吗?哪有领袖不敢为天下先的呢?但在老子看来,只有君王朝廷不敢为天下先,老百姓民众才能够自立自为,百姓才能够做出敢为天下先的事,百姓的自主能力、自由生长的能力才得以成长,这是国家实力的基础。所以,圣人治理天下,是以百姓心为心。虚其心,是虚圣人自己的心,他才能够以百姓心为心;弱其志就是君王“不敢为天下先”,让老百姓自己去闯天下。虚其心、弱其志的目的,是要把空间和自主权留给百姓。


圣人以百姓心为心,不敢为天下先,那他干吗呢?他就老老实实的“实其腹”、“强其骨”,“实其腹”就是把肚子吃得饱饱的,“强其骨”就是把筋骨锻炼得很强壮。所以圣人就是保护老百姓的心,保护老百姓的自主权,没什么别的事,他就去养生,把自己身体弄得很强壮。


老子一直认为,一个人对自己身体的态度,决定着国家治理的好坏。如果一个人不珍惜自己的身体,他就不懂得珍惜生命,就不会珍惜别人的身体和别人的生命,这个国家就没办法管理好。对老子来说,圣人“实其腹”、“强其骨”是治理天下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君王要“去自我中心”,“使民无知无欲”


我们再看下一句:“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这句什么意思?总是使人们处于无知无欲的状态,这样,那些智者、叛乱分子、狡猾的人就不敢乱动了。有不少翻译认为这是老子的愚民政策,要把老百姓变成没有知识、没有欲望的傻子。老子强调朝廷要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就是不要去管老百姓,怎么现在又要让老百姓没有知识、没有欲望,这不是对老百姓管到极致了吗?只要把这句放入《道德经》的整个思想结构里,我们就会发现不能这么翻译。


宪宗调禽图 佚名 明

如果君王“上贤”,喜“难得之货”,君王的想法和欲望为臣下所知,臣下就会千方百计从君王那儿获得好处。老子主张君王要“恒使民无知无欲”,不能让臣下知道自己的欲望好恶,以免臣下投其所好而被愚弄。历史上,这样的皇帝不少,明宪宗即是一例。


理解这句的关键,要看“恒使民无知”是指对什么东西无知,“无欲”是指对什么东西无欲。这一段前面讲的是圣人之治。“无知”是指对圣人的无知,“无欲”是指对圣人的无欲。为什么这么讲呢?大家想,圣人忙什么呢?忙着以百姓心为心,虚其心,那么,老百姓对圣人之心能了解吗?不了解。因为圣人之心就是百姓之心,老百姓只要按照自己的心去做事就行。圣人没自己的心,你怎么去了解呢?同时,圣人是跟着百姓走的,他不敢为天下先,百姓怎么去了解他的志向呢?百姓的志向就是圣人的志向,百姓按照自己的志向去做事就好了,这就是无知。因为圣人虚其心,弱其志,百姓看不到圣人的心,看不到圣人的志,圣人把自己完全放空,把老百姓的想法当成自己的想法,追随百姓的想法,百姓无从去了解圣人的心,无从了解圣人的志。

什么叫“无欲”呢?就是你对他没有什么欲求了。为什么呢?我们看看上节课讲到的五十六章,“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你从圣人那得不到亲近;也不会被疏远;你从圣人那得不到好处;也不会受到伤害;你从圣人那得不到尊贵的地位;也不会被贬低。圣人就像一套公平的法律,你从他那里得不到任何东西,你就只能自己去做自己的事,这就是“无欲”。


比如说,一个严格的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影响非常少,企业家不用操心政府的政策,只要自己去面对市场、遵循市场规律就好了,他对政府就是无欲的。但是如果政府积极的干预市场,推出各种政策来影响市场,企业家就得非常着急的去关注政府政策,他要从政府这里避免伤害,要从政府这里得到好处,他对政府就开始有欲望了。


所以,“恒使民无知无欲”,是因为圣人无为而治,圣人不是权力的中心,不是财富利益的中心,你从圣人那得不到特别的利益,也不会受到意外的伤害,你对圣人就是无知无欲。圣人没有自己的想法和志向,圣人的心就是百姓之心,圣人的志向就是百姓的志向。你不了解他,不知道他,你对他也没有什么欲求,当他不存在。所以叫:“太上,下知有之”。最好的政府就是老百姓知道有一个政府,知道有一个和平的秩序,就行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使夫智者不敢为也”,那些狡诈的人,没办法去做坏事,没办法去搞阴谋诡计。为什么呢?你想想这个君王,他已经把自己“去中心化”了,权力不在他这,财富不在他这,都在谁那呢?都在老百姓那。在这样的朝廷下,老百姓很安全,有自由,不会被盘剥,如果有人搞叛乱,老百姓会跟着走吗?不会。老百姓什么时候会跟着叛乱者走?当朝廷盘剥百姓,太伤害百姓,老百姓仇恨这个朝廷,仇恨君王和贪官污吏,这个时候有人领头造反,老百姓就会跟着造反,这个时候那些“智者”才敢为。如果老百姓日子很好过,人心思定谁能够叛乱、谁能够造反呢?这就叫“使夫智者而不敢为”。所以,要让老百姓人心安定特别简单,君王“去自我中心”,给予百姓自主自立的空间,老百姓不关心你,不在乎你,忙活他自己的事,所谓“成事述功,百姓皆谓:我自然”。事业都是我自己创造出来的,跟君王没有关系。“帝力于我何有哉”,这样自由自在、其乐自得的生活,何须外力的干涉和帝王的管理指导呢?这是治理最好的时候。


也就是说,朝廷高度的去中心化,朝廷不是世界运转的中心,每个老百姓都独立自主的去做事,按照皮亚杰的观点,一个孩子的心智成熟过程,是从“绝对的自我中心”到“去自我中心”的过程,这样的朝廷就是心智成熟的朝廷,可以说,老子的理论是成熟心智的理论。


君王要做出“无为而治”的空间


好,我们再来看最后一句“为无为,则无不治”。“为无为”就是要把“无为而治”给做出来。这个“无为而治”就是去中心化,做减法,减少君王对权力的控制,减少朝廷对财富的占有,减少朝廷和君王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但是做减法有时候比做加法还难,他一定要积极有为地去做,为什么这么说?谁都愿意成为世界的中心,只有超常的、具有最高管理智慧的人,才知道最好的管理是不以领导人为中心的。他知道最好的管理是被管理的所有人,人人都以为自己是中心,或者说人人都以自己为中心去安排工作。也就是说,最好的管理是去中心化的管理,按现在的说法,就是扁平化的管理。“为无为,则无不治”,就是要做减法,把“无为而治”给做出来,这样就没有什么东西是治理不好的。


故宫交泰殿的“无为”匾额

“无为而治”就是去中心化,做减法,减少君王对权力的控制,减少朝廷对财富的占有,减少朝廷和君王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中国历代治国思想以儒家的“有为”为主,但也时常以“无为”做标榜。纵观中国历史,那些社会繁荣、天下大治的年代,正是朝廷比较“无为”,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的年代。



在本章中,“无为而治”是有具体内容的。哪些是“为无为”呢?“虚其心”是“为无为”,“以百姓心为心”,不要以自己的心为心;“弱其志”是“不敢为天下先”,跟着百姓走,把创业的权利,创业的自主性留给百姓,百姓的首创精神,才是这个国家最核心的基础。“实其腹,强其骨”就是重视自己的生命,重视自己的健康。君王重视自己的生命,重视自己的健康,说明君王关爱生命,同时你这些行为又不会去影响别人。如果君王有野心,有远大的志向,要把一个国家改造成君王心目中的美好国家,要带着百姓去征服世界,你的这些雄心壮志就坑死老百姓了。为什么?老百姓就从独立自主的人,变成你的跟班。所以“为无为,则无不治”,就是一定要去做出“无为而治”的空间来,要实现“无为而治”就得“不上贤”,不要把自己作为权力的中心;“不贵难得之货”,不把社会的财富都聚集在自己手上,再通过分配财富来使自己成为中心;“不见可欲”,你不要表达出你的好恶、你的欲望,不让别人可以利用你的欲望,从你这些欲望中,来获得他们自己的好处。


老子认为减法要从圣人身上做起,领导人只有把自己“去中心化”,是一个伟大的领袖。伟大的领袖是让民众成为伟大的民众,伟大的领袖不是把自己弄成中心,把自己当成太阳,让自己万众瞩目,这不是伟大的领袖,这是心智发育不全。伟大的领袖让老百姓独立自在,让老百姓去自己创业、自己发展,让老百姓成为有尊严的伟大的人。这样的国家,才有真正强大的基础。这么一个领袖,才是心智发育成熟的领袖。


我们最后读一遍第三章:“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好,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一节课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观玄问道

    起初权力在政治家手里,然后朝廷的政治权力去中心化,权力到达百姓手里,再经过自由竞争,吞并,最后到达垄断,权力最终集中到资本家手里,形成新的资本权力中心。这个权力消散再集中的过程有意义吗,难道不伴随权谋血雨吗?所以无为不是去中心化。

  • biancazhou

    讲得真好,清楚明白透彻

  • 1336677cqoi

    杨鹏老师讲的好!有独到见解!感恩杨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