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不贵难得之货|道德经3章1课

07.不贵难得之货|道德经3章1课

00:00
10:18

导语:当一个君王高度的自我中心,既是权力的中心,也是财富的中心,所有的人都围绕他来获得财富,这就是一个心智发育非常不成熟的社会。


大家好,这是“杨鹏讲《道德经》”第三章第一节课。我先读一遍,大家如果能看手机,可以跟着我一起读。


《道德经》第三章:“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 ,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 ,实其腹,弱其志, 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借助心理学的认知发展模型来理解


理解现实是需要理论模型的,理解《道德经》,我们也需要借助各种理论模型。在讲解第三章之前,我先介绍一点心理学理论,这样有助于我们理解第三章。


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儿童心理发育规律


这是瑞士心理学家Jean Piaget,让·皮亚杰的理论,他是人类认知发展心理学的开拓者。他在儿童心理研究的著作中,提出了儿童的心理发育、心智发育的阶段性特征。他概括了一个规律,这就是从“自我中心”走向“去自我中心”。这是什么概念呢?所谓“自我中心”就是以自己为中心,认为这个世界都是围着自己在运转,认识不到其他人有其他人的想法,各人有各人的活法,我们在幼儿身上特别能发现这种强烈的“自我中心”特征。幼儿特别希望自己成为中心,你关注TA、把TA当成中心TA就开心,否则就不开心。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在7、8岁以后,越来越感知到别人的存在,知道不同人有不同人的想法,意识到其他人不一定是以自己为中心的,这样TA就会逐渐客观地去认识这个世界。从“自我中心”逐渐走向“去自我中心”,客观认识其他人的存在,这是一个孩子心智逐渐成熟的过程。但是有许多人的“自我中心”并不消失,TA只是以别样的方式来体现了。有的人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了,但内心还是像一个绝对“自我中心”的婴儿,他会用成年人的手段,继续保持“自我中心”的冲动与渴求。“自我中心”是可以理解的,但“自我中心”在人的心智发育过程中,是属于不成熟的阶段。


皮亚杰认为从“自我中心”到“去自我中心”,人类的心智发育要经过四个阶段的突破。然而有的人一生都没有突破,他的心智停留在了某个阶段,那种特别有权欲的人、特别希望别人围绕自己运转的人,实际上是心智发育不够成熟的人。有了“自我中心”和“去自我中心”的MODEL,我们来看《道德经》第三章就蛮有意思。


圣人不要做选贤任能的事


我们先看第一句:“不上贤,使民不争”。“上贤”就是选拔贤才给予官位,又叫选贤任能。“不上贤”就是圣人不要做选贤任能的事。这很有意思,在中国历史上,君王选拔才俊之士来服务于自己,尤其是雄才大略的君王,他寻找这些人才来帮他,都是传为美谈的故事。读书人最渴望的就是被君王选中,成为君王的左膀右臂,为君王开疆拓土然后治理天下。老子为什么说“不上贤,使民不争”呢?


天下人才都向君王汇拢有什么不好呢?


大家看,“不上贤,使民不争”,这样大家就不来争抢,为什么这么说?“上贤”就是君王来选拔人才,人才向君王汇拢,这有什么不好呢?君王治理天下难道不需要大量的人才吗?老子想问题就是跟人不一样。


君王就是权力的代表,君王选贤任能就意味着社会的人才向权力集中,人才都向权力集中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权力坐大,意味着人才们要去建功立业。所谓的建功立业,最终都得调动民众的财富,调动民众的人力。所以,人才向权力聚集背后,就是权力坐大,权力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中心。权力的本质是什么?


权力不具有生产性,权力不创生社会财富,权力的本质是分配,争多少。如果整个社会围绕权力运行,所有的人才都向权力集中,权力越来越大,那么,整个社会的生产性就会降低抢夺性就会上升。


不贵难得之货


君王不要成为社会财富的控制者


讲完“不上贤,使民不争”,现在我们讲“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贵难得之货”就是不以难得之货为贵,“贵”就是看重、重视。就是不以难得之货为贵,这样人们就不会去从事强盗的行为。这什么意思?


首先来看什么是“难得之货”?比如说豪华的宫殿、青铜玉器,“难得之货”说到底就是金银财宝,就是财富。“不贵难得之货”,君王作为权力的拥有者,他不能再去成为财富的完全控制者,这样人们就不会成为“盗”。这个“民”不仅仅是指人民,君王之外的所有人都可以叫“民”。


“盗”是什么意思呢?最大的“盗”叫窃国大盗,如果权力太大,拥有权力就拥有一切财富,那就意味着窃国大盗也会层出不穷;其次贪官污吏也是“盗”,大量的财富都在权力掌控之中,而权力又是被贪官污吏所控制,贪官污吏们利用权力以权谋私的行为是绝对控制不了的,他们洗劫国库,也是无法避免的,这也是一种盗;当然还有就是老百姓饥寒交迫,财富都被剥夺干净了,没办法养家糊口,铤而走险成为强盗。这都是因为权力把所有的财富都聚集到了君王朝廷手中。


前面一句讲了“不上贤,使民不争”,讲的是如果君王成为权力的中心,而权力又成为整个世界的中心,权力本身它是不具有生产性的,权力的特点是分配,就是争和抢,整个社会就围绕着分配展开,人们都千方百计聚集到君王跟前希望多分一杯羹。同样的,如果君王通过权力把“难得之货”、把财富都聚集到君王的手上,人们为了获取财富,就必须搞定权力,人们都围绕着权力来进行偷盗,来进行抢夺,那么整个社会,就完全围绕着权力运转,无论是Rights,还是财富,都得围绕着权力来获得,老子认为这样的一个社会,是最不具有生产性的社会,也是最不具有和谐性的社会。一切以君王为中心,而君王又是权力和财富的中心,这么一个社会,老百姓完全失去自我,所有的人都失去自我,只能围绕着权力运转,这是一个极度不成熟的社会。


如果按照刚才引用的皮亚杰的理论模型,从“自我中心”到“去自我中心”,这是心智发育成熟的过程。当君王高度的自我中心,既是权力的中心,也是财富的中心,所有的人都需要围绕君王权力来获得财富,这就是一个发育非常不成熟,发育出了问题的社会。


君王不要表达自己的好恶


再看下一句:“不见可欲,使民不乱”。什么叫做“不见可欲”,“可欲”就是可欲求的事情,可以去想要的事情。“不见”就是不展现出让你们想要的东西,君王不表现出那种可能被你们利用的东西。这样大家就不乱套了。


《韩非子》也认为君王不要表达自己的好恶


《韩非子》解释过这个意思。《韩非子》说“上法而不上贤”,“去好去恶,臣乃见素”。《韩非子》认为君王不要表达自己的好恶,君王就是一套法律就好了,在法律之外不要再表达自己。君王只要表达了超越法律的个人爱好、个人想法,臣子们为了迎合君王,就会马上改变自己、调整自己来使君王欢心。这样时间一长,整个社会实际上就会变成围绕着君王的个人好恶运行,国家的法制就不存在了,虚伪就会弥漫朝廷,因为人人都想迎合君王,没有了他们自己,这个国家就会混乱。《韩非子》说“去好去恶”,就是君王要把法律之外的好恶都去掉,“臣乃见素”,这个时候臣下才表达出质朴的本性。“去贤去智”,就是君王没有什么表达自己的智慧、表达自己贤才的地方。“臣乃自备”,这样臣下就会以法律为准绳,自己去做准备。臣下不需要跟着君王的好恶,不需要跟着君王的贤智去运行。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不见可欲,使民不乱”这句话,第五十六章是这么写的:“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这是什么意思?从君王这里“不可得而亲”,君王治国,要使人不可能从他那儿得到特别的亲近。君王不会亲近你。为什么?他不偏爱任何人;“不可得而疏”,你也不用担心他疏远你;“不可得而利”,你不可能从他那得到什么特别的利益、特别的好处;“不可得而害”,你也不用担心从他那会受到什么特别的伤害;“不可得而贵”,你不可能从他那里获得富贵;“不可得而贱”,你也不会被他搞得低贱。正因为这样的人,他才是天下的贵人,这样的君王,才是天下最尊贵的君王。


“不见可欲”,君王不表现出你可以想办法从他那得什么的状态,你从他那既不可能得到亲,也不会得到疏,不会得到利,不会得到害,不会得到贵,不会得到贱,他就像一套法律,对着一套法律你能要求什么特殊利益呢?对着一套公正的法律,你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好好做事。不要通过搞关系,来获得法律之外的特别好处。


你找君王没用,他没有私人的任何爱好,没有亲疏利害贵贱的差别,这样民心就正了。大家的心都正了,都是想着把事情做好,不要想占便宜的事,不要想迎合君王获得特别好处的事,因为这个君王没什么好处让你可以去获得。


今天的课讲到这里,这一节我们讲了“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你会发现圣人、君王最大的特点,他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已经主动去中心化了。他不是权力的中心,不是财富的中心,也不是各种欲望、各种想法的中心。面对这样非中心化的君王,你只需要去忙自己的事,不用围绕着这个中心运转。


下一节我们讲完本章。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