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为什么要功遂身退?|道德经9章

15.为什么************

00:00
15:15

大家好,欢迎来到“杨鹏讲《道德经》”课程,今天我们讲《道德经》的第九章,为什么要功遂身退?


我先念一遍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贵富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思维的特点是从天道的发现,进入人道的思考。天道创生一切,永恒自在。人道得顺应天道,生命才能健康,国家才能持久。一部《道德经》就是要揭示天道,教人去顺应天道。天道观相当于今天的宇宙观,人道观相当于今天的人生观。因为老子是对着君王讲话,所以,老子的人道观也是执政观。


第九章,老子的天道观和执政观在哪?天道观就是“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这句话,其他几句都是执政观、人生观。《道德经》的执政观、人生观都有宇宙观的背景,第九章我们先讲天道观,就是“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再讲执政观、人生观。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认识到无中生有,这个最本源的创生力量,创造了万物,却退隐在我们的感官之外。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功成身退,这是天道的法则。“遂”是 “达成”的意思,遂了心愿。“功遂”就是功业达成了,“身退”就是自身退开了,这是上天之道。


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事情,不是某个人的伟大,不是某个国家的富强,而是宇宙万物被创造出来了,生命被创造出来了。最伟大的是创生万物和创造整个生命系统的力量。如果没有宇宙万物的被创造,哪来的伟大人物和伟大国家?


宇宙万物从哪来的?宇宙万物的创造者是什么样子?我们的感官把握不到。老子认识到无中生有,认识到一切有形的万物都创生于一个无形的力量,有形的宇宙万物处于生生灭灭之中,但创生一切的本源力量,却是永恒地处于“无”之中,这个“无”就是“身退”。这个最本源的创生力量,创造了万物,维系着万物,却退隐在我们的感官之外。


有了“天之道”的标准,老子用这个标准去衡量人之道,衡量君王的行为及朝廷的做法,他开始批判或说指导。我们一字一句来看这一章的其他几句。


先看第一句。“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要想保持满盈的状态,不如停止。这个“已”就是停止的意思。


周王朝的贵族们往往把“持盈定倾”作为人生目标。“持盈”就是保持满盈的状态,“定倾”就是确定不要倾倒。简单说,就是要使自己有权、有势、有钱但不要垮台。追求并保有财富和权力是人性的自然表现,一般人都希望自己的仓库里装满粮食,钱库里存满金银财宝,希望自己有财富、有权力、有名望。老子为什么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老子为什么说要停止这种对财富与权力的追求与保有呢?


大家要注意,老子讲话的对象是君王,不是普通百姓。如果你是普通百姓,你追求“持盈”、追求财富,就得去从事生产从事创造,创造财富、贡献税收,这一定是正能量,是滋养生命的。所以,身为百姓,追求“持盈”是非常正常的,值得肯定的。但如果身为君王,追求“持盈”,追求国库丰盈就不是好事。官家不从事生产、不从事服务,官家的仓库金玉满堂,只能是通过征收税赋和征召劳役来实现,也就是抢夺百姓的财富和人力。这样就剥夺了百姓的劳动成果,破坏了百姓的生命系统,你就成了负能量。所以,同是持盈定倾、追求财富,如果百姓这样做,积极正面;如果是君王这样做,则带有破坏性。


所以,读《道德经》请一定要记住,《道德经》讲的是帝王之道,是讲给君王听的,讲给管理人听的。要读懂《道德经》,一定要把自己放在领导人、管理者的位置上。如果放在被管理的百姓位置上理解《道德经》,就会出现偏差。“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这句话就是说,君王朝廷应当停止“持而盈之”的追求,不要千方百计的去满盈国库,不要扩大朝廷对社会总财富的占有。为什么?因为天道是“功遂身退”的,所以天道永恒持久。朝廷要想持久,要想长治久安,得仿效天道、功遂身退,不持盈,把权利和财富留在民间、留给百姓。藏富民间,民众拥戴朝廷,朝廷就会长治久安。


下一句“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揣”的意思是捶打,使之尖锐。“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使自己锋锐逼人,不可长期保障安全。这是指如果朝廷追求“持而盈之”,占有更多的财富和权利,就会产生官民矛盾。产生官民矛盾后,朝廷就会动用暴力,把刀磨尖,用刀把子去抢劫财富,占有民众的人力物力。用暴力来追求“持而盈之”,老子认为这样就不可长保了。为什么不可长保?因为天道是“功遂身退”的,“揣而锐之”地抢劫财富、剥夺百姓权利,这是违逆天道的行为。老子认为上天有好生之德,如果君王朝廷为了抢夺财富、剥夺权利,动用暴力,绝不可长保。因为天道善利万物,一切杀戮者最终将受天罚。一个政权如果建立在恐惧和暴力的基础上,必定不可长保。


下一句,“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这句话很容易理解,当朝廷洗劫了社会的财富,当贵族官吏搜刮完民脂民膏,到那个时候它就没办法守住政权了,也没办法守住自己的生命了。因为天之道是”功遂身退”,把财富留给民间,留给民众去养育生命,这是天之道。如果官家金玉满堂,抢劫民间财富,就会“莫之能守”,一定会遭遇天罚。


享乐的官僚。《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顾闳中

君王官吏往往利用手中的权力大肆搜刮民脂民膏,老子认为君王官吏以权谋财、以贵求富,等于是给自己种下祸根,违反天道。


再看下一句,“贵富而骄,自遗其咎”,我要先解释这句话的版本问题。这一句在帛书甲乙本是:“贵富而骄”,王弼本改成了“富贵而骄”,不要小看这两个字的顺序调整。“贵”是权力和地位,“富”是富裕,“贵富而骄”是因为有了权力、有了地位,然后变得富裕,而很骄横,这样会给自己留下祸害。“咎”就是祸害,“遗”就是遗留,所以,“贵富而骄”有以权谋财的问题,因为以权谋财而变得非常骄横。“富贵而骄”则失去了以权谋财的涵义。所以,杨鹏的《道德经》校订本遵循的是帛书甲乙本的“贵富而骄,自遗其咎”。老子认为,君王官吏如果以权谋财,以贵求富,等于是给自己种下祸根、埋下祸患。


把这几个句子排列在一起会发现,君王朝廷如果“持而盈之”,必然会“揣而锐之”,就得动用暴力;用了暴力追求到“金玉满堂”,“贵富而骄”,变得非常骄横,那么,结果就是“不可长保”、“莫之能守”、“自遗其咎”,最后给自己留下大祸患。



为什么?因为这些做法违背“功遂身退”的“天之道”,逆天而行,伤害生命,所以不可长保。“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仿效上天之道的功遂身退,朝廷就得轻徭薄赋轻税收、少劳役、不干预、不搜刮占用百姓的人力物力。


所以,老子在《道德经》第七十五章说:“人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百姓贫困饥饿是因为君王朝廷收税太多,使得民间贫困。老子认为有钱人就得把余财用于行善,服务生命。他在《道德经》七十七章说:“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唯有道者乎”。“取奉”就是奉献给,“天”就是上天,奉献给上天,因为上天关爱生命,所以,奉献给上天就是拿余财服务生命,“唯有道者乎”,只有行道者才能做得到。


好,末尾我们再读一遍,“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贵富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九章讲完了,下节课再见。


The end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

您访问的内容已下架,将为您查找相关内容
5秒后将为您自动跳转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