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过程中有疑问请扫描上面二维码加课程助理微信(或复制微信号 ytjddxj),课程助理会邀请大家进微信学习群,探讨交流、答疑解惑。
文稿: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这里是《一听就懂的心经》,我是金刚师红。
我们在之前已经介绍了发菩提心,以及证菩提圣果,虽然一般来说,人们讲到菩提这个概念,总觉得是讲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是实际上是隐含着三种菩提,而我们所要强调的,则是大乘的菩提,要证的,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上一讲介绍了六波罗蜜,并且介绍了六波罗蜜以智慧为眼目。“无智亦无得”,也是隐含着三种不同智慧的智与得,也正是通过这样的三种不同智,三种不同的菩提,我们的《心经》,完全地过渡到了大乘教法,所以说“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菩提萨埵,就是大乘的菩萨,所以,这里的“无智亦无得”,真正强调的是菩萨的智与得。也正因为是这样,所以我们要介绍以般若波罗蜜为眼目的六波罗蜜。
六波罗蜜是菩萨之智的圣用,是菩萨之智的落实,既对治自心,又是度众。可以概括而统摄于戒、定、慧三学,布施、持戒、忍辱三波罗蜜可以归摄于戒学,禅定波罗蜜可以归摄于定学,而般若波罗蜜,也就是归摄于慧学了。另外一个精进波罗蜜呢,可以说是通于戒定慧。
但是在一般人所熟知的六波罗蜜之外,还有十波罗蜜之说,比如《金光明经》这些,是把六波罗蜜中的般若波罗蜜,开为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以及智波罗蜜,方便波罗蜜是指救济众生的善巧方法。愿波罗蜜,是指得智慧(即菩提)后,救济众生的殊胜之愿。力波罗蜜,不是说有大力气,而是说这个力量来自智慧,是能够正确判断所修所行的全然的能力。而智波罗蜜,才是指享受菩提之乐,并且教导众生得到全然的智慧。通过这样的分解,我们可以看到般若波罗蜜的重要性,以及真正的智慧到底是怎么样的,它是包含了正确的抉择、起用的善巧,以及智慧圆满带来的自受用,以及智慧的分享。
当有了般若智慧,其它的各度,意义也就显得非常不同了,除了我们上次已经说到的三轮体空,还要善于正确的抉择,这就是所谓的不落两端。
我们还是拿施来做范例说明。
施,当拥有了智慧的前提以后,它就不是简单的一个布施的动作,而是包含了非常多细节性的问题,《瑜伽师地论》对菩萨行的施有非常细致的讨论,比如施要做到戒清净十相、见清净十相、心清净十相、语清净十相等等,而单单一个心清净十相,就包含了我们布施的时候,到底有没有做到下面这么多的内容(我念一下噢):
一、怜爱心而行惠施。谓任自性于诸有情。
二、珍宝心而行惠施。谓于施所。
三、平等心而行惠施。谓于怨亲及中庸所。
四、调伏垢心而行惠施。谓于悭垢及蓄积垢。当知不施于他名为悭垢。自不受用名蓄积垢。
五、欣乐心而行惠施。谓由七相。一于未来求者发喜乐心故。二于已来求者初见便生净信心故。三于正施时生悦豫心故。四生静定心故。五生无足心故。六生不恼害意趣心故。七施已无追悔心故。
六、忍辱心而行惠施。谓于求者强遮障中能堪忍故。及无厌倦故。
七、以慈心而行惠施。谓于恼害者。
八、以悲心而行惠施。谓于有苦者。
九、以喜心而行惠施。谓于有功德者。
十、以舍心而行惠施。谓于亲友所。
我们看到上面所列每一相中都有一个“谓于”,这就是在解释这一清净相的心相对应的人与物,比如第三相“平等心而行惠施。谓于怨亲及中庸所。”讲的就是无论怨、亲或不怨不亲,都是要怀着平等心去布施;像“四、调伏垢心而行惠施。谓于悭垢及蓄积垢。当知不施于他名为悭垢。自不受用名蓄积垢。”就是说有的人非常喜欢自己积聚很多的财物,而且,也不愿意布施,就是人们说的守财奴心理,而布施波罗密呢,就是要去除掉这种心态。“强遮”的遮,就是制止的意思,就是你的布施遇到了强烈阻止的障碍,这种情况也是会发生的,比如我们想要布施给某个人,但是可能大家都非常讨厌他,就会有很多朋友跟你说这种人根本不值得你帮,你要是坚持的话,甚至要骂你是傻瓜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你有忍辱心了。
也就是论中所说的:“此施由七种相乃得清净。谓施物清净。戒清净。见清净。心清净。语清净。智清净。垢清净。如是清净当知一切皆有十相。”要这样方方面面圆满,才是真正的布施波罗蜜。
但是布施波罗蜜是不是一昧地只管布施就好了呢?也并不是的,论中也说到,像有的众生,如果布施给他,他反而生起了贪执之心,这样的情况下面,就还是停止布施会更好一些。由此我们就会知道,佛法没有第二个目的,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众生获得解脱,获得自心的清净。
所以,佛法的布施,和一般意义的慈善,实际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其不同,就在于他这样的布施,是要以智慧为引导,还有一个“波罗蜜”为目的,也就是以脱离苦海为目的,而且,既然是大乘的道,那么,就不仅仅是考虑自己的到彼岸,还要考虑到帮助他人到彼岸,所以,这里就不仅仅是指用物质的帮助来解决他人现实的痛苦,更是蕴含着心灵的慈善,要帮助被布施者心灵提升。关于这一点,以前我们在讲“善”的时候也点过一下,我们所有学佛的朋友都知道,贫穷是有其前因的,可以说,贫穷的前因就是不知道舍、不知道施,所以,我们要帮助众生从根本上去除贫穷的因,懂得种福田,把手向里翻成向外,那才是真正的永恒痛苦的解脱。所以在智清净十相里,有一些相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比如:
“五由施成熟有情智清净者。谓善了知施。能成熟诸有情已而行惠施。”就是说清净的布施,是要知道布施可以成熟众生的善根,所以,拿着自己要布施的东西分给大家,与大众一起布施,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引导众生的方法,特别是有的人非常小气啊,就是这样,慢慢地令他养成布施的习惯,令他学会种福田,从而改造自己的命运。甚至在第六清净相中,还完全不排除使用“强力逼令行惠施”,强迫别人行布施。我们都知道布施的利益是这个布施的人得的是不是?所以,佛菩萨的慈悲,实在不是可以用表相来衡量。
我们学习了这些道理以后,就要把这些道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包括我自己也是一样,什么是真正的利益众生?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但是我相信大家都会赞同佛教提出的这些思考,因为我们在社会上也听过这些不断接受赞助,却不知道感恩的例子,所以,在物质给予的同时,提升心灵非常重要。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行布施波罗蜜的菩萨,比如作为一个母亲或者是父亲,你完全可以教育与引导自己的孩子学会分享,对小伙伴分享书本、分享小零食、分享知识,对孩子都有长远的利益。
包括戒,真正要做到菩萨六度中的戒波罗蜜,其实也很不容易。所谓戒,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毗尼,毗奈耶,一旦讲到了菩萨的戒规,就与我们所知道的别解脱戒非常不同。大圣佛祖座下持戒第一的尊者就是优波离,而作为大乘戒行的阐说者,几乎可以讲就是曼殊师利佛,通过与他们相关的经论,我们对大小乘的戒律都能够有一些了解。
曾经有一次,优波离向佛请教佛住世以及灭度后要守持的一些“声闻缘觉波罗提木叉”和“菩萨乘者波罗提木叉”,波罗提木叉就是戒律,佛祖就对优波离做了具体的开示,其中有一段话非常值得我们重视:
“尔时世尊告优波离。汝今当知。声闻菩萨学清净戒。所发心所修行异。优波离。有声闻乘持清净戒。于菩萨乘名大破戒。有菩萨乘持清净戒。于声闻乘名大破戒。”
也就是说,菩萨戒和声闻戒非常的不一样,小乘的严持净戒,有时候从大乘戒律的角度看,却是大破戒;但是大乘的严持净戒,有时候从小乘的戒律角度看,也是大破戒。这真是让我们感到匪夷所思是不是?
要发菩提心,证菩提圣果。
曾经有一次,优波离向佛请教佛住世以及灭度后要守持的一些“声闻缘觉波罗提木叉”和“菩萨乘者波罗提木叉”,波罗提木叉就是戒律,佛祖就对优波离做了具体的开示,其中有一段话非常值得我们重视: “尔时世尊告优波离。汝今当知。声闻菩萨学清净戒。所发心所修行异。优波离。有声闻乘持清净戒。于菩萨乘名大破戒。有菩萨乘持清净戒。于声闻乘名大破戒。” 也就是说,菩萨戒和声闻戒非常的不一样,小乘的严持净戒,有时候从大乘戒律的角度看,却是大破戒;但是大乘的严持净戒,有时候从小乘的戒律角度看,也是大破戒。这真是让我们感到匪夷所思是不是?
学习
佛法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众生获得解脱,获得自心的清净。
什么是真正利益众生的,值得时时思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