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我们这一集的主题是不得已才用兵,要介绍《老子•第30章》。我们一再强调老子《道德经》的社会背景是天下大乱,而这种大乱最严重的后果就是战争。这一切问题要从人类的天性开始,因为人有认知能力,最终偏差的认知就产生复杂的欲望,然后造成各种困扰,最后的可怕的结果就是战争。战争对人类的伤害太大了,所以《老子》第30章与第31章,这两章是专门批判战争的,我们现在介绍第30章。
它的内容我们先把原文读一遍,《老子•第30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这一段是强调,你必须用兵的时候该有什么样的态度。我们把它的原文用白话的意思说一遍。
用“道”来辅佐国君的人,不会靠兵力在天下逞强。打仗这种事,总会得到报应。军队所过之处,长满了荆棘。大战之后,必定出现荒年。善于用兵的人,只求达成目的,而不靠兵力来逞强。达成目的却不自负,达成目的却不夸耀,达成目的却不骄傲,达成目的却出于不得已,达成目的却不逞强。事物壮大了,就会趋于衰老,这就叫做不合乎道。不合乎道,很快就会消逝。
从这章内容看来很明显,一开头说,有人要辅佐国君,用“道”来辅佐国君,代表什么?代表这一章的主要角色他本身不是国君,有点像前面所说的君子。他是要辅佐国君,但他是用道辅佐国君。那有什么特色呢?就是不要靠兵力逞强。
事实上在春秋到战国时代,打仗的事情太可怕了。司马迁在《史记》的自序里面就提到,春秋时代不过200多年,有36位国君被杀,52个国家灭亡,更有很多的诸侯在外面奔走,保不住自己的社稷。我们知道周朝初年建国的时候,封建的就有1800多国,后面从西周到了东周后期,一路发展到战国,就剩下战国七雄了。所以在这过程里面不断地战争与兼并,情况有多么严重可以想象。由此可见,在古代的时候,打仗是经常发生的事,兵凶战危,带来各种复杂的问题。
所以老子就继续强调,打仗这种事你要小心,“其事好还”。“还”这个字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它会回过头来给你报应的。古代也把这个“还”念成“旋”,旋转的旋,一样的意思,代表它会旋转,会回到你自己身上。
所以后面就提到两句话,他说军队所过之处,长满了荆棘。为什么?因为古代的社会是农业社会,平常没事的时候当农夫,一旦打仗的时候,就从农夫征兵,叫做“兵出于农”。农夫去打仗的话,田谁来耕呢?那就变成长满了各种杂草荆棘了,怎么会有收成呢?所以后面接着说,战争之后一定是荒年,出现各种饥馑,大家都没饭吃了。这种灾难太可怕了。
然后老子就强调,善于用兵的人应该有个认识,就是只求达成目的,而不要靠兵力来逞强。换句话说,这种战争应该是一种为了保家卫国、抵抗式的战争。我抵抗别人侵略,有好的结果,挡住别人就好了,千万不要用兵强马壮,想要号令天下。
接着老子连续讲了五个“果”这个字,所以这一集里面我们学到什么?“果”这个字。“果”这个字讲白话文就是达成目的就好了。什么目的呢?就是防御性的战争,用来保家卫国。达成这个目的之后,要特别注意底下五件事:
第一个,不要自负。你明明是保家卫国,你完成这个目的就很好了。不要说,你看,我可以打败来侵犯的人,所以我可以进一步,说不定发展我的武力去开疆辟土,侵略别人去了。不要自负。
第二个,不要夸耀。老子非常强调不要夸耀。你一夸耀之后,就得意忘形了,后面就做出许多非理性的事情。
第三个,不要骄傲。这三点都很类似,不要自负,不要夸耀,不要骄傲。骄傲是很特别的,骄傲是内心里面有一种自我认同过于高了。所以西方谈到骄傲的时候都很谨慎。在中世纪后期,有一位学者叫但丁,他写了《神曲》,里面就提到七大死罪。换句话说,在中世纪的宗教背景之下,他认为人可能犯什么罪呢?七大死罪。最严重的第一个,向来是排骄傲。什么叫骄傲?就是人本来是这样的一种情况,他却以为自己了不起。
所以西方世界讲宗教的时候,话讲得比较极端,说人本来是土。所以你看到外国电影里面拍到有人过世的话,负责的牧师或神父时常会念一句话,叫做“尘归尘,土归土”。因为人本来是受造的,受造的人却以为自己了不起,认为自己可以做成这个,可以做成那个,这叫做什么?骄傲。你所认定的自己远远超过自己本身的能量。
再接着看,他强调的就是你胜过别人之后,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比别人更卓越,认为自己是成功的象征,可以一路成功下去。老子认为没有那回事,任何事情都有它的结果或报应的。后面两种情况,他说,你达成目的之后,你要“却出于不得已”。这里所谓的“不得已”真的是不得已了,就是说我是不得不打仗的,不得不打仗是因为别人侵略我,为了保家卫国,所以我不得已。这不得已代表什么?一旦解决了困境,就不要再想说我现在可以如何如何,积极主动地去对付别人了。不可以这样子。
最后再重复一次,达成目的之后,不要逞强。千万不要以为说我们现在今非昔比了,我们不是昔日吴下阿蒙了,就可以如何胜过别人了。所以对于战争这件事情,始终要警惕。在人类历史上,所有的战争到最后的结果都是不理想的。
比如说以西方来说,早期有个大帝国,就是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他那时候也是兵强马壮,能够打到三大洲,欧洲、非洲到亚洲。亚历山大大帝也不过是33岁的英年,就已经称霸天下了,但是英年早逝。他过世的时候,吩咐他的部将说把他抬出去,让士兵们看,要记得让他两手空空垂下来。士兵们看的时候都觉悟到一件事,就是你看,我们的帝王打了三大洲,然后到最后走的时候两手空空。所以,这个人还不错。亚历山大大帝他为什么有这么样特别的作为呢?因为他的老师是一位哲学家,就是亚里士多德。所以不管怎么样,他在最后生命结束的时候,还想到老师的教训,能够有这样一种表现,在西方历史上也算留下一个典范了。
我们在中国方面的话,最有名的当然是秦始皇,能够统一各国,造成秦帝国,号称“始皇帝”,等于从我开始,后面有万世万代。但谁知道呢?15年之后就灭亡了。
所以有关战争的事情,老子确实是看得很长远,看得很完整。所以我们也知道,你喜欢做哪些事,善于做什么事,反而容易在那里面,我们叫做“阴沟里翻船”。善于游泳的,往往是溺死的;善于登山的,有时候死于山难;善于骑马的,很容易从马背上摔下来。各以其所好,反而带来它的灾难。所以我们喜欢任何方面的作为,都要小心,不要因为它的利反而造成它的害。
最后到结论的时候,老子就直接说了“物壮则老”,就是任何事情壮大了,就会趋于衰老。我们都知道老子讲物的时候常常是指人来说。我们讲人吧,少年、青年、壮年之后就奔老年了,这是个自然的趋势。所以这种趋势第一种情况就是生老病死,每个人都要经过这个阶段的。第二个就是说你在世界上跟别人争强好胜,最后表现什么?盛极而衰。就算你打遍天下无敌手,你总会老吧?江山代有才人出,后面怎么样?你还要跟别人继续争斗吗?所以老子说这是不合乎道。所谓的“不合乎道”就有评价的意思了,就是你没有达到一个理想的标准,你不合乎道,很快就会消逝。
请问,面对这样的说法,难道我们就要变得消极吗?不是的。关键在于你是不是有刻意或有意去跟别人争胜、竞争,然后你成功之后念念不忘,到处炫耀,这才是问题。假如你不是故意跟别人争的,比如说你在学校念书,在社会上工作,自然而然就有某种成就了。你有了成就之后,不要夸耀,不要炫耀,不要自负。别人看你确实杰出,认为你本来就是一个学霸,就是一个有本事的人。这个时候你也不用太客气了,你千万不要说我是侥幸、靠运气的,其实大家都知道,这个社会上本来就是各有所长。你正好会念书,你正好能工作,这一方面有了成就,别人在其他方面可能有他的成就,他也不见得活得不充实、不快乐。这代表什么?大家互相尊重,各自发展,构建一个社会,多彩多姿,而有一种整体的平衡与和谐。那不是很好吗?
所以老子常常希望我们怎么样?常常记得:你说的话,你做的事,最后会回到自己身上。有些人对于健康漫不经心,年轻的时候过度使用身体,老的时候就发现身体来要债了。你前面拼命赚钱,后面就用钱来保养身体。事实上除了战争之外,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情况,所以人一定要懂得适可而止。所以在这一章里面,特别谈到战争的问题。老子提醒我们,尽量避免战争,不论是古代农业社会或今天的现代化的工商社会,一旦有战争,所有的事情都耽误了,更不要说有各种死伤的危险。
而“果”这个字反复出现,就是你只要达成结果就好,保家卫国,能够让别人不敢来侵犯。接着你就要记得五点,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这里面“不得已”三个字特别提醒我们,我是“不得不”才去使用兵力的,一旦达成了目的,就把它放下来,进行日常的文化上的发展。在历史上很多这样的例证,打天下可以靠武力,但治理天下一定需要靠教育与文化方面的建设。
课后思考:
这一集里面我们学到什么?我们一般人当然不会去发动什么战争,所以我们对于“果”这个字可以多多思考,作为我们学习的一个重要的考虑。就是做任何事情,达成目的就好,然后延伸出来的其他的心态,骄傲、自负、得意这些,都要尽量避免。要记得人各有所长,各有所好。你在自己这一方面成功的话,要有感恩的心态,那就没有问题了。认为我只是达成了我的目的,而不是为了跟别人争强好胜的,那么这就是可以合乎老子的要求了。不知道你有什么心得可以拿来分享的。我是傅佩荣,谢谢。
同样一句不得已,却给出两种解释,显然是为了符合自己的意念,这是专家的通病,像朱熹。我认为此处的不得已同上一章的不得已一样意思,就是说:如果目的达不成,也不要用强,果而用强的果而是多出来的。还有,物壮则老,如果翻译成:事物壮大之后就要回归衰老,这正是老子所一再强调的道啊,相对的观念,盛极而衰,否极泰来,不正是道的表现吗?怎么说不合乎道呢?
听友420859479 回复 @老酱翁: 我觉得,不得已是“知雄守雌”的中道观,圣人确实要“不争”“守柔”,但是这仅仅做到了“守其雌”,不能度人反被人度,因此并不能一味地反战。所以说“不得已”的时候,圣人不得已使用战争这件“凶器”。王弼对不得已的解释是正义的,除暴乱的战争,比如商汤伐桀武王伐纣。也正因为是不得已,战争的初心是除暴乱,所以要“善有果而已”。这样意思就通顺了。 “物壮则老”也是对标前文的,圣人无为,而战争是有为的,这里的“壮”并不是自然的“壮”,而是人为的,就比如汉武帝穷兵黩武,他死后国家凋敝,刻意追求,人为造成的“壮”才是“不道”,会早亡,比如现在的各类激素。
这几章文本有点乱啊
傅老师,在老子特别是在庄子的文章中,恶这个字经常出现,什么时候应该读wu,什么时候应该读e,有什么规律可循吗?请老师予以解惑。谢谢!
在其板屋 回复 @寂寥混成: 我来回答一下:在做形容词时读e(第四声),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这时,恶通常当丑讲。这句话大概说,天下人都知道美的事物美,丑的事物就显露出来了。其实美丑是人为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但是人为区分美丑之后,就追求所谓的美,避开所谓的丑。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的事情屡见不鲜。再举一个读e(第四声)的例子:商纣王残暴出了名的,“鬼侯有子而好”,鬼侯有女儿长的美,“纣以为恶”,纣认为长得丑,于是杀了鬼侯。恶,是丑的意思。恶wu(第四声),做动词,厌恶的意思。比如古代春秋时郑武公的妻子姜氏,生儿子(后来成为郑庄公)时难产,大概她认为差点要了她的命吧,她特别讨厌这个儿子,原文就是“姜氏恶之”,姜氏厌恶他。
圣人与凡人的区别之一,就是对度的把握。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别人侵略,把别人打退就可以了,不要再乘胜追击
谢谢老师的提点,我们应时常告诫自己,戒骄勤勉!
和为贵! 只愿天下太平!
为什么最近几章的文稿和音频差距那么大
果而五句,不就是不忘初心吗?做一件事一定要想好自己的目的是什么,努力追求,他达到就好了。目的应该是有纯粹性,不掺杂过多的欲望。自己吃好喝好,衣食足而不奢,生活的价值在发现自我,活出本态。万不可变成你所追求那样事情的奴隶,比如金钱的奴隶,取悦的奴隶,自我人设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