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章】能让生命安稳的基础

【三二章】能让生命安稳的基础

00:00
14:55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这一集的主题是天降甘露,我们要介绍《老子•第32章》。这一章有个特色,再一次强调了“道”与“无名”的关系。我们一再回到《老子•第1章》,常常说,在断句上应该说:“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种断句“无名”“有名”是有根据的,第32章就是最直接的根据,这叫做“以经解经”。我们先把原文读一遍,《老子•第32章》:


道常无名,朴。

虽小,天下莫能臣。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

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

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由此可见,这一章是专门介绍“道”的。我们一再强调,《老子》里面专门介绍“道”的,有将近20%。它的白话意思是这样的:道永远是无名的,处于真朴的状态。虽然细微,天下没有人能够轻视它。侯王如果能守住它,万物将会自动归附。天地之间阴阳之气相合,就降下甘露;人民不需要靠君王的命令,就自动均衡。万物开始出现,就有了名称;名称既已产生,就会知道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就可以避免危险。以道在天下的情况来说,就像江海为河川所归。


这一章重要的是分两段。前面一段就开始说了,“道”永远是无名的。无名,为什么呢?因为人类的思考一定要靠名称或概念,而名称或概念是我们得之于相对的世界,就是你在经验中看到什么,再给它取名字。但是“道”不可以如此,它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根本不是我们可以去感觉或可以思考的对象。所以基本上“道”永远是无名的。我们还记得《老子•第25章》特别提醒我们,他是勉强给它取一个名字叫做“道”的。


接着就提到一个字叫做“朴”, “朴”这个字就是原始的木头,还没有雕琢的。代表什么?这样的木头,它不是任何东西,它也可以雕成任何一样东西。说它是有,不能说它是什么。说它是无,它又可以变成不一样的东西。所以用“朴”来描写“道”。这说明道生万物,万物里面都有道,道也在万物里面。但是道不是任何一样东西。


接着就说了,这个“朴”,也就是“道”的一种状况,虽然很小,但是天下没有人能够轻视它或低估它,把它当臣。臣与君相对,臣是替君服务的。你把“道”当作“臣”,好像说你可以去收服它,可以去忽视它,那就大错特错了。


所以后面就讲了“侯王若能守之”,这边要特别留意了,“侯王”就是统治者,但他尚未悟道。所以讲到侯王的时候,经常会做一个假设语句。“若”就是假设语句,如果能够守住道的话,那就不一样了,万物都会自动归附。


这边特别提到一个字叫做“小”,“小”代表什么?“至小无内”,小到没有内在任何东西,它才能够怎么样?才能遍在一切之中。所以你要守住最小东西的话,代表什么呢?代表侯王他是个政治上的统治者,他守住道的话就变成圣人了。但是这个守住是不容易的,你要像道一样这么小,要自甘卑微,然后才能够无所不在,以及无不参与。你认为自己是最小的成分,老百姓才愿意像万物一样来归顺道,来归顺到你这边来。等于是我们都把你当主人了,因为你基本上是自甘卑微,又无所不在,无不参与。这就是老子对于道的一种说法,并且认为侯王应该如何做。


那么底下就讲两句话,正好符合老子的思维法则:一方面讲天地万物如何,一方面讲人类社会如何。这种思维方法,我们要把它学会。


所以它后面就说了两句话:第一句是“天地相合,以降甘露”,这是自然界,就是说天地之间,阴阳之气相合,降下甘露;然后另一方面讲到人了,“民莫之令而自均”,人民不需要靠君王的命令就自动均衡了。这多好,两方面都稳定了。


他接着就说第二段,谈到“有名”了,“始制有名”。注意“始”这个字,“始”代表万物开始出现,然后就有了名称。这不是《老子•第1章》说的吗?先说“无名,万物之始”,再说“有名,万物之母”。万物开始出现之后,“名”就作为万物的母亲。我们一再强调这个观点,譬如我们说“车”这个名称,它涵盖所有不同的、难以计算的车子。等于是“车”这个名称是母亲,而它的子女,具体存在的个别的车子就成为子女了。等于是名称是一个“母”,名称所代表的个体就是一个“子”。


你开始制定名称的话,这就是开始出现人类社会的各种可能的问题。我们一再强调,有了名称之后,代表你可以使用认识能力了,加以区分,车跟房子不一样,跟飞机不一样,你区分了。区分了之后,就可能出现个人的欲望了。个人欲望出现之后,就出现复杂的问题了。


所以在这里我们就要进一步去了解,老子他就强调“夫亦将知止”,“知”就知道停止在何处。换句话说,你知道名称之后,就要有两方面的考虑:第一方面是名实相符,第二方面是名分相配。因为人在想到各种名称的时候,第一个是名实相符。譬如我们现在说,什么是太阳、什么是月亮,这是名称。我现在指给你看,名以指实,名字是要来指称实在的东西的,这是名实相符。


但是人的世界有各种自由选择的可能,因此它还需要什么?需要名与分相配。说到名与分相配的话,问题就复杂了。什么问题呢?譬如很多人学习国学的时候,都会看到儒家的一些观点。在《论语》里面,孔子回答齐国国君的时候,孔子跟他说八个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八个字被误会得很深,大家听到之后就说,你看这是封建的、保守的、落后的,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变成负面的批评的话了。


事实上这是没搞清楚才这样去说的。孔子所说的你用白话文讲很简单,就是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你只要有一个名称,你是君,还是臣,是父还是子,你就要有适当的行为表现,叫做“分”。我们常常都知道这个“分”就是分寸,配合身份的一种适当的表现。请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什么问题呢?难道你希望说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吗? 等于是你有自由,你不要受封建所约束。


“君”与“臣”只是古代封建社会的一个名称而已,你不喜欢那个名称,那就换掉了。今天社会上还是有人当领导者,有人当被领导者。从国家政府的机构开始,到民间的机构也都一样,你在企业界上班难道没有上面的老板吗?难道你底下也没有比你更年轻的工作同仁吗?你每一个人都要按照自己的名,找到适当的分来配合,这有什么不对呢?这是非常合理的思维。因为人有自由可以选择,我今天做个君,我可以选择要不要像一个适当的、好的君呢?这本来就有选择的问题,所以我们说君要像君,臣要像臣。


接着我们就要规定,所谓的君要像君,臣要像臣,要以什么做标准呢?在儒家来说的话,它就以尧与舜做标准。你要做君,就要像尧一样;你要做臣,就要像舜一样。它都有适当的规范。君与臣并不是说,君要臣死,没有那个话,什么“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那不是儒家的思想,那是后代的帝王专制以后的莫名其妙的腐儒的思想,跟儒家毫无关系的。如果你说这种思想不能让一个人有任何变动的话,那还得了。孟子就说的很清楚“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代表君是为民服务的。


《老子》里面也是类似的思想,我是一个君,刚刚前面说过了,候王如果能守住道的话,什么意思?小的不得了,小的以至于“至小无内”,然后才能可以无所不在。你只有卑微,才能够遍在各地。你太过于高尚的话,可能只在少数几个地方了,那就不像道了。所以《老子》里面提到,这个“名”可以让你“知”停下来。


然后说“知止可以不殆”,这句话我们也看到不止一次了。知道适可而止,就可以避免危险。人往往都是看到危险的时候才发现,早知道少说几句,早知道少做几件事。因为你不知道停止。那怎么样停止呢?你要设法停止,就要按照名来停止。你是什么样的名,那你就要做到什么样的分寸。要把握这个度,这是最难的。这叫做“名分”的关系。所以人的世界除了“名实”还有“名分”,那么这个“名分”就是对人的最大的挑战。但是你如果说可以掌握到名之后,就知道适可而止,那就没有问题了。


而老子最后的结论还是把道提出来。而他第一句话讲“道常无名”,最后就说“道在天下,就好像川谷之于江海”,什么意思?以道在天下的情况来说,就像江海为河川所归。所有的一切,最后还是要回到道的。


所以我们常常强调,道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这个解释是非常精准的。你把道了解之后就知道,所有的一切来自于道,又回归于道。那人有认知能力,就会出现名的问题,那怎么办呢?第一个,任何你所谓的好的、大的名,经过渲染的名,都可能失去本真,就是名过其实了;第二个,名可能会让你产生欲望,你总希望达到更高层次的名,结果你忘记了,把你现在的名应该做的分给掌握住;第三个,名可以产生欲望,没错,但是一定不要到乱的程度。所以这是老子特别提醒我们“知止可以不殆”。


所以人类社会的问题,老子在这一章里面从“无名”讲到“有名”,它是很清楚了。问题都来自于人类认知能力造成的有名,但是又不能够掌握到名与分的配合。所以在这里我们学《老子》之后就发现,如果能够悟道的话,了解道是来源与归宿,你就感觉到生命有一种安稳的基础。所以学道家之后,可以化解各种情绪上复杂的问题,没有什么喜怒哀乐太过度的问题。


【课后思考】

我们从这里面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启发呢?也请你思考一下。如果你真的了解了道是无名的,后面变成有名的整个的过程,又知道说,人有名之后,他的知能不能止于每种名所带来的名实相符以及名分相配这样的情况的话,是不可以化解很多问题?请你思考一下,也希望听听你的想法。我是傅佩荣。谢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言蠡

    道是无名的,是万物来源于归宿。以最卑微的存在来服务人,但没有人把它当作臣来对待,反而自然而然把他当成主人,这便是“至小而内”。就像身为一个领导者,全心全意为员工着想,关爱他人,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把你当成领袖,支持你,跟随你。有名,万物之母。万物一旦出现,人们就需要用一个名来给他做区分,而此时的万物是最朴素的名,如“车”,由此分出的细分的交通工具。我们要明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真正含义:扮演每一个身份,就应该有每一个身份应有的状态。不要被片面的思想所蒙蔽。 “知止而不殆”,我的理解是为人做事不能名过其实。就像一分钱一分货,多少能力就享有多少的财富。(精神和物质财富)这样才能活着自然,安康。

  • Cheryl喜乐

    原来在其位谋其政也是老子思想的体现。老子心目中的的天下秩序是顺道而为,无为而治,这是多么崇高的理想,可是现实确实很骨感,悟道者不愿统治,统治者没法悟道。

  • 王雪_co

    听着道德经入眠 是一天最幸福最放松的时刻

    玄同_Landon 回复 @王雪_co:

  • 荡相遣执

    名亦既有,夫宜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怠。 重点关注人的问题。 生而为人,如何有分之说?儒家有人端之说。“孝、悌、忠、礼、义、廉、耻。” 子以待父,孝。不孝难以为子。 兄弟之间,悌。无悌犹如陌路。 臣以事君,忠。忠,诚贞不移之志。不忠,似奸也。必以弃之。 业务交往,信。无信无以立。不立,何以出户以行天下? 事行以规,礼。无礼不成事。 友人相敬,义。无义不足以交友。 行走于公,廉。公生明,廉生威。无廉生贪,何以为公? 不知止,耻。知耻而后勇。 格物知止。知止,方是人之本分。

  • Mars_yip

    大部分的烦恼来自于分别心,即不当的“认知”。不当的“认知”来自于名实不符和名分不配。由此,人生需要认识你自己和凡事勿过度,本质在于活在当下,方能守住“静”和“虚”。

  • Li成长

    名实相符,名分相配,掌握好分寸,内心方可平稳,行途方可平坦!感恩老师!

  • 三步并两步

    傅老师,你好,我想请教一个问题,这一章中提到的“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 和大学里面的“知止而后有定”有什么样的联系和区别?感谢!

  • 同尘189

    衷心感谢傅老师!自己学习《道德经》走了不少弯路,由于傅老师深刻理解《论语》、《孟子》、《易经》,因此在《道德经》的解读上更加中正,不勉而中。

  • 唯美的秋_lq

    名实相符,名分相配,努力修行。

  • 听友184851828

    名的解释 是不是有点牵强,有了总名就是母么?

    扫地僧氿阳 回复 @听友184851828: 就好像汽车这个名词,车分很多种类,有卡车轿车等等,还有你叫不出的车,那么就先叫车来代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