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课试听 | 宅男巴赫

正课试听 | 宅男巴赫

00:00
16:07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金承志,今天我们要来聊一聊,巴赫。

这个世界上,存在关于巴赫的种种说法——

有的人说,他是西方现代音乐之父,在某些中小学教材里甚至简称为“音乐之父”(好像他之前没有音乐一样)

而贝多芬说“巴赫是大海”:Bach这个词在德语中是“小溪”的意思,但是贝多芬说“他应该被叫作大海,而不是小溪,因为他那永不停息的和声是如此丰富。”


现在也有人因为巴赫创作极多(目前的研究已经编号到1100多),体裁、内容都很丰富,对人性的洞察和表达非常生动而深刻,而说“巴赫是大海”。


但是我觉得——巴赫是一个博学的宅男。

上一节课,我们聊的是浪人亨德尔,我们知道亨德尔四海为家。那么巴赫呢?他的宅,不仅仅表现在他的生活方式,更体现在他的内心状态:就是无论世界怎么改变,我始终坚持自己,并且在我的小世界里,完成我的音乐。那我们具体来聊一聊巴赫具体宅在哪里。


(一)地理宅(不挪窝但不闭塞)


巴赫宅的第一个方面,是几乎不搬家,我们可以称其为,地理宅。不过就如同隆中的诸葛亮一般,他的不挪窝,可一点都不闭塞。


让我们来看看他的生活圈吧,终其一生,他没有走出过德国(那时候其实还没有德国,那块地方是300多个小国组成的地区)。他生于1685,23岁之后进入了稳定的三个时期:

(1) 魏玛(1708-1717)9年,从管风琴师做起,做到宫廷乐长,但觉得池塘太小,要远走高飞。

(2) 科腾(1717-1723)6年,《勃兰登堡协奏曲》《平均律键盘曲集》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3) 莱比锡(1723-1750)27年,《赋格的艺术》《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这些宏伟的杰作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但在巴赫的时代,音乐家几乎都得周游列国,那么周游列国时为了做什么呢?

(1) 赚钱:

第一,当然就是赚钱。我们在上一讲中提过,作为德国人的亨德尔跑去意大利学艺,最后定居在了英国,做娱乐产业,也就是歌剧。


再比如多梅尼科·斯卡拉蒂:这位意大利人,跑到了葡萄牙、西班牙,成为葡萄牙公主的老师,这个公主后来成了西班牙王后。斯卡拉蒂最有名的555首键盘奏鸣曲,大部分是在西班牙写的。


两人的共同点,都是去了音乐相对比较弱的地方,“送音乐下乡”可以捞更多的金。


(2) 学艺:

周游列国的第二个目的,是为了学艺术。


大家要知道,那是一个交通特别不便的年代,作曲家们为了学习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音乐风格,除了四处搜寻乐谱之外,更重要的是自己亲自去看看。有些大师守着自己的独门秘技不让传播,就更得用真金白银或感情去感动人家,这还真有点像我们古代的武林故事。


比如,巴赫年轻的时候,有一个管风琴宗师,叫布克斯特胡德。巴赫有这位宗师的一些谱子,学到了很多,但宗师还藏着不少没有发表。于是巴赫在20岁的时候,为了习得宗师的绝学,请了一个月假,花了10天步行450公里,去看宗师的音乐会,再花10天步行回来。


但是他很少这样跑,和他同时代的作曲家们相比,真的很宅。


但是你要是以为,巴赫的能力就体现在不愿意挪窝上,就大错特错了。

巴赫的宅,导致了他可以几十年如一日的做一件事,依靠泡在图书馆里研究乐谱,就掌握了各国最前沿的音乐风格,他也不向往热热闹闹的音乐娱乐,而是守着自己的城市,到最后掌管着整个莱比锡的音乐生活,从教堂到宫廷到大学到民间,从创作到演奏到教学,他始终恪守自己的观念和信仰。


于是诞生了后面两种至关重要的宅法,技术宅和信仰宅。


(二)技术宅(全能型反潮流者)


我们先说技术宅,这个技术不仅体现在他的博学,更体现在他的反潮流上,怎么说呢?巴赫靠宅在家里就通晓了各国最新的音乐风格,但在当时的人眼里,巴赫却不是一个弄潮儿,而是一个老古董,因为他一直在钻研复调音乐。这里我们可以回顾在中世纪的课中我对复调的定义:不同的旋律同时进行。


巴赫之前,复调已经被玩到极致,八九个声部同时进行,什么都听不清楚。所以“物极必反”,音乐家都抛弃了复调,开始玩一种“主调音乐”。

什么是主调?最常见的:一根旋律下面配上和声。巴赫同时代的例子:

(插入【Vivaldi: 四季之“春”第一乐章第一句】)


那巴赫为什么要钻研已经过时的复调音乐呢?因为他认为复调是音乐之和谐的最高境界。所以,他一边吸收各国音乐的最新进展,一边一辈子都在研究复调,把复调这门艺术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对复调痴迷到了把流行歌曲都写成复调的地步,比如《哥德堡变奏曲》的最后一个变奏:

(插入【Goldberg Variations: Variation 30 “Quodlibet”】)


巴赫把人生最后的几年完全投入到复调的研究里。因为失明,他的人生绝唱、也是复调集大成之作的《赋格的艺术》是他儿子CPE巴赫听写下来的。他儿子当时已经比他出名了,一边记,一边感叹:“老爸太落伍了”。结果,到巴赫死后6年,这部作品一共只卖出了30本。

就这样,作为老古董,当时和后来的音乐界对巴赫敬而远之。只有最厉害的作曲家,比如贝多芬,才知道他的珍贵之处,才知道他不仅是个技术宅,还是一片大海。


(三)信仰宅


前面说巴赫很宅,没有跑到国外去赚钱,不像亨德尔,把意大利歌剧卖到英国去,就这么发家致富,巴赫一部歌剧都没写。这里一定要跟大家讲明白,当时的歌剧很像现在的大片,好莱坞大片。为什么呢?因为他是虔诚的路德教徒,这种信仰引导着他的创作,而歌剧不是上帝的声音,所以他拒绝写。


他不是不会写,他把歌剧创作的技巧都用到了受难曲的创作中。受难曲是一种讲故事的音乐体裁,讲的是耶稣受难的经历,其中所用到咏叹调、宣叙调、独唱、重唱与歌剧可以说完全一样,但巴赫不写人间的故事,只写上帝的故事。

我们来听《马太受难曲》里的一段咏叹调,是彼得对三次不认主的忏悔:

(插入【Bach: Matthew Passion - Erbarme dich, mein Gott】)


是的,《受难曲》是巴赫技术与信仰的集大成者,是一种宗教仪式音乐,巴赫的四部受难曲都是庄严、庞大、艰深的作品,不过,他也写过处在另一端的宗教音乐:德语众赞歌。

众赞歌,顾名思义,就是大众赞美上帝的歌。巴赫这些众赞歌的最大特点就是“简单亲民”。首先,它是用德语写的,而不是宗教音乐惯用的拉丁语。这在巴赫那个年代是很大胆的举动,因为当时德语被视为上不了台面的土话,而拉丁语是“官话”。巴赫的众赞歌和受难曲都是用德语写的。然后,它在技术上很简单,相当于当时的市民大合唱,它与巴赫所擅长的复杂的复调音乐相比,完全是另一个极端,面向普通人群。巴赫为这一亲民体裁创作了将近400首作品,既简单明了,又保持了极高的艺术性。所以,没有坚定的信仰,他无法写出这么多优秀作品的,我们称他为信仰宅,也是这个意思。


说了那么多巴赫的伟大之处,那和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所有的宅都只是巴赫的表面,内核,是他对知识、对音乐、对信仰的坚守。我十分讨厌许多出版物里将巴赫神话,仿佛他是一个生来就会创作,如天神一样俯瞰整个音乐世界的人,这是很畸形的,巴赫不是音乐之父,也不是什么近代音乐之父,他谁的父也不是除了他自己的孩子。


我们欣赏一个人的品格与作品,恰恰是因为他和我们一样,是一个平凡的人。而正因为他和你我一样平凡,受得了不在当世大红大紫的寂寞,忍得了不写歌剧带来的贫穷,守得住自己内心对美和信仰的坚持,才更加难能可贵。


下面,让我们听一段巴赫的作品,它来自康塔塔中的合唱段“耶稣,世人仰望的喜悦”,来结束今天的课程吧。

(【Bach: Herz und Mund und Tat und Leben, BWV 147(《心、口、行止与生活》)- X. Jesus bleibet meine Freude】)


曲目单:

《平均律键盘曲集》(第一册前四首)

《第三勃兰登堡协奏曲》

《赋格的艺术》

《马太受难曲》(精选)



【抽奖时刻】

恭喜用户Ice_tb、近秋江、是啵啵鸭呀、大真子想了解更多、MS_06FZ_Pengin2

请添加课程小助手微信领奖哦:RCS_SH02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世界可溶於橙汁汽水

    今天的課看似突飛猛進,但是和上一節的復調有著很緊密的聯繫。無論是巴赫堅持的復調還是用音樂表達對上帝的信仰都是我們近日瞭解到的中世紀最開始時音樂的形態。而巴赫又將這一形態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所以其實放在這裏也並不突兀。而說到巴赫,我們今天瞭解到了他作為普通人偉大的那一面,而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天神”。他堅持的東西在那個時代並不流行,他堅持的信仰也阻攔了他靠歌劇掙錢的道路,但是他依舊做自己,最終在後世終於有人瞭解到了他的廣博和偉大。我個人覺得這是十分寂寥的。寂寥在於當時其實並沒有人理解他,即使他的兒子都覺得他太老土了,但是這反過來也更顯出他堅持自己的精神是多麼了不起。

  • cj3v52gacwz3jcmyvmmw

    顺序好乱! 第一集是哪一个?麻烦调一下顺序~

  • 1366563upol

    会听到上一节课什么什么的,可说到的内容上一节课哪有呢!是不是顺序调整了,我是刚刚过来听的,该怎么解决的?

  • 行云_vi

    仔细确认了几次,没有漏听,可是好像没有听到亨德尔那节课呀~不知道其他人有没有同样的情况,是我的软件出故障了吗?

  • 蓝色山脉传奇

    金承志哥哥,我很喜欢听你的音频,我记得有一次你让彩虹合唱团的哥哥唱过一句歌词,就是:“珍珠奶茶真好喝,但是喝多了会胖。”我最近看了一个新闻,发现其实珍珠奶茶的珍珠消化不了,有可能会生病,所以如果金承志哥哥你喜欢喝珍珠奶茶,要小心一点。

  • 罗韩淼

    怎么突然跳章节啦

  • 13592605783nqc

    突然感觉章节乱了,是我手机的问题吗?

  • 朕说了算

    噢,我的上帝呀,我多了一个偶像~

  • 1938_4u

    1月13和15号 有幸参加了马友友在广州的YMCG工作坊 连续两天听到马友友和乐团核心成员的现场表演和很多都感悟 如果没有听到金老师的节目 还有田老师的 我不会那么有共鸣 感谢老师们的真诚分享 继续关注金老师

  • 听友106585833

    没听到亨德尔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