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6药师经—十门通经
三、分摄。十二部经,乃佛陀所说法,依其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之十二种类。十二部经为「长行重诵并授记,孤起自说与譬谕,本事本生未曾有,方广因缘及论议」。
十二部经:
(一) 长行,以文字直接记载佛陀之教说,即一行一行之经文。
(二) 重颂,即以偈颂重复阐释契经所说之教法。
(三) 授记,指佛陀对众弟子之未来所作之证言。即与弟子授记,何时成佛、在何净土等。
(四)孤起,全部皆以偈颂来记载佛陀之教说。与重颂不同者,重颂是重述长行文中之义,此则与前后经文没有关系,故称孤起。
(五)自说,佛陀未待他人问法,而自行开示教说。
(六)譬喻,以譬喻宣说法义。
(七)本事,佛陀与弟子前生之行谊。
(八)本生,佛陀前生修行之种种大悲行。
(九)未曾有,佛陀及诸弟子希有之事。
(十)方广,宣说广大深奥之教义。
(十一)因缘,佛说法教化之因缘,如诸经之序品。
(十二)论议,佛论议抉择诸法体性,分别明了其义。
此经属长行分。若以经摄分,亦属本事、方广、未曾有、譬喻、论议。经云:演说彼佛名号,国土本愿功德,故属本事。经云:开示广大行愿,无尽善巧方便,故属方广。又如髻光演咒,大地普震,众生病苦皆除,属未曾有。又如药师、界名琉璃、烦恼若河、无明如壳等,属譬喻。又阿难救脱,互相问答,故属论议。
第三、辩定时会
辩定时会:所谓辨定时会就是判断此经是佛在什么时间所说。佛说经,有三时五会之不同。三时:先照时、转照时、还照时。五会:华严会、阿含会、方等会、般若会、法华会。
一、先照时。如太阳刚刚升起,先照高山,所以叫先照。即华严会,直显教。直接显示大乘根本法(轮)。佛最初成等正觉,报身佛卢舍那佛于菩提树下演大华严,二乘人根基不够,听闻不到。故云:二乘人如聋若哑,有耳不闻圆顿教,有眼不睹舍那身。意思就是说,二乘人像聋子像瞎子一样,有耳朵但听闻不到大乘佛法,有眼睛但也见不到报身佛卢舍那佛。
二、转照时。如太阳转照黑山高原大地。转照有三:
(一)初转照时,太阳继续向高处升起。即阿含会,隐实教。隐大乘之实,而说小乘之偏。(二)中转时,太阳从东转向西。即深密会,引摄教。引接二乘,摄归大乘妙有之中。即方等会。
(三)后转照时,太阳从高向低落。即妙智会,融通教。融和三乘,通彻一乘,非空非有,中道真如性也。即般若会。
三、还照时。太阳即将落山,仍有余辉,还照高山。即法华会,开会教。开显三乘之性,会归一乘之实。
此药师经,于三时五会,属中转时、深密会摄。以中演说诸佛名号本愿功德,如是相类。皆是引接三乘摄归大乘实教。
第四、教义显密
教义显密分为三:初显,次密,后法。
一、初显 分五:小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
(一)、小教,运小根至小果故。如羊鹿车,但能引轻,不能致远,故名小也。又名愚法二乘教。所谓一切法,从因缘生,明三界不安,了人空真理,修自利之行,欣涅槃之果。为区别大乘,所以叫小乘,即二乘也。
*愚法二乘:指愚於大乘法空之理的声闻、缘觉二乘。盖愚法二乘唯证生空,坚执法有,未知大乘二空之真理,故贬为愚法。
生空:又作我空、人空。即众生为色、受、想、行、识等五蕴假和而成,实无常主宰之我体,故称生空。
法有:对与其他存在之一切法,认为並非空无,而实有其独立之本质及实体。所谓诸法因缘生。万法都要讲究一个因缘,如二乘佛法,佛最初菩提树下成等正觉,欲演大乘法,但众生根基不够,难以信奉,讲了就要诽谤,为了不让众生谤法造地狱之苦因,佛要急入涅槃,大梵天王从天降,请佛转法(轮),佛观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为哀愍众生故,巧现言权,开方便说二乘法度声闻众。
明三界不安:三界者指欲界、色界、无色界,法华经把三界比如火宅,众生于三界火宅中,自娱自乐,宅内起火随时丧命,佛现方便故,劝令诸子速欲出来,我有羊车、鹿车、牛车赠与汝等,诸子听闻急欲出离,羊车者,声闻也;鹿车者,缘觉也;牛车者,菩萨也。二乘人能明了三界为火宅,不能安住之理。
了人空真理:人空,又称我空,即人我空无之真理。凡夫之人妄计色受想行识等五蕴是我,强立主宰,引生烦恼,造种种业。佛为破除此一妄执,故说五蕴无我之理,谓我仅为五蕴之假和合,并无常一之主宰。声闻、缘觉等二乘之人闻之而入无我之理。
修自利之行:二乘者自觉,不觉他也,二乘人能明了三界不安、人空真理,就开始修行,要出离三界,但只自利不利他。所以叫修自利之行。
欣涅槃之果:欣: 喜悦、恋慕。涅槃:此处为有余涅槃,又叫偏真涅槃。烦恼永尽,已断生死之因,然犹余有漏依身而色心相续,称为有余涅槃。偏真涅槃者:偏者不正,不是真正的涅槃,了分段生死,般若会佛开始呵斥二乘,令他们回权小向实大。
(二)、始教,又叫分教。说一切法,皆是唯识,了二空真理(人法二空),修六度万行,成就四智菩提佛果。说一切法无不是空,无始迷情,妄认为有;欲证菩提,得实无得,修习万行,亦不住相,于中无相空义。空是大乘初门。初,即始也,故名为始教。属大乘也,运大根至大果故,如牛车引重,可以致远。
*法空,即诸法空无之真理。二乘之人未达法空之理时犹计五蕴之法为实有者,佛为破除此一妄执,故说般若深慧,令彼等彻见五蕴自性皆空。菩萨闻之而入诸法皆空之理,称为法空。
四智佛果:佛果之四智,全称四智心品。即将有漏的第八识、第七识、第六识,及前五识转变为四种无漏智,即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与密教中,加上法界体性智,合为五智,除法界体性智表示中央大日如來之外(显教称毗卢遮那佛),四智表示四方四佛之智。就金刚界而言,大圆镜智表示東方阿閦佛,平等性智表示南方宝生佛,妙观察智表示西方阿弥陀佛,成所作智表示北方不空成就佛。四智虽表四佛,但四智佛佛皆具。
(三)、终教,又名实教。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从本已来,灵明不昧,了了常知,无始迷倒,不自觉悟。欲成佛果,须先了悟自家佛性,后方称性修习本有无量妙行。多谈法性。性是大乘尽理之教,故名终教。终者,尽也。定性二乘,无性阐提,悉当成佛,方尽大乘至极之说,以称实理,故名为实。实者,了也。
*定性者,有情之种性共有五种分别,即声闻乘定性、缘觉乘定性、菩萨乘定性、不定种性、无种性。凡于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中,各具有唯一种子之众生,即称定性。又具有二种或三种种子之众生,称为不定种性;不具三乘之无漏种子,仅具有人、天之有漏种子者,称为无种性。三种定性加不定种性、无种性,合为五性。三聚五性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心,总皆成佛。故涅槃经云:凡有心者,定当作佛。圆觉经云:有性无性,齐成佛道。
*阐提:译为断善根、信不具足、极欲、大贪、无种性、烧种,即指断绝一切善根、无法成佛者。1、捨善根阐提,谓起大邪见,断绝一切善根之极恶不成佛者。2、方便阐提,乃菩萨为化度众生,以方便假为阐提。即菩萨方便作愿,若诸众生不入涅槃者,我亦不入涅槃,是故菩萨摩诃萨不入涅槃。大庄严论经:亦分二说,即:1、有性阐提,借助佛力,终可成佛者。2、无性阐提,无论至何时,皆不得成佛者。天台、华严及大乘诸宗,则主张一切众生皆能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