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 《三体》中智子是否可由虚拟角色出演?(嘉宾:郭帆)

3.12 《三体》中智子是否可由虚拟角色出演?(嘉宾:郭帆)

00:00
30:01

科幻文学与科幻电影

——12.《三体》中智子是否可由虚拟角色出演?


嘉宾:郭帆,导演、编剧。代表作品:《流浪地球》、《同桌的你》、《李献计历险记》。



提问 

您觉得科幻电影和科幻文学之间是否会有促进的作用?


关于科幻电影跟科幻文学之间,我觉得的确是有促进的作用,因为在文本层面上,科幻文学可以给我们更广阔的视角,更宏大的世界观,然后可以给科幻电影提供更多的方向灵感跟素材。


同样科幻电影所呈现出来的具象化的奇观式的景象,也会刺激到更多的科幻作家,并以此具象化的这种画面作为创作的元素。我觉得不管是科幻文学还是科幻电影,他们彼此可以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大刘回答 

肯定是有相互的良性作用,但目前看来效果不是太明显。从美国的情况来看也好,还是中国的情况来看也好,都是这样。


首先以美国为例,美国的科幻电影的发展其实和科幻文学的发展好像是两条平行线,互不相关一样。美国的现在的科幻电影与他现在的科幻文学很不一样,但是近年来可能情况有一些改变,但是总的来说,美国的科幻电影对他的科幻文学的促进的效果不是那么太明显。


在中国也是一样,中国《流浪地球》的成功,也仅仅代替了与他相关的一些书籍的科幻小说的销售量的增长,对其他的科幻小说的销量带动好像也不是那么太明显。所以说在目前来看,科幻电影和科幻文学好像是两条平行线一样。其实科幻文学对科幻电影的帮助相对来说更大一些。科幻电影可以从科幻文学中寻找原创内容故事资源,对吧?


所以说现在有这么一个趋势,有可能随着趋势发展下去,科幻文学就完全沦为给科幻影视提供原创内容的这么一个行业题材了。这不是说很遥远的事,现在已经看到这个趋势了。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说,科幻文学还得关注自身的发展,靠科幻电影去带动,效果不是太明显,我觉得。


我认为电影的创作和文学的创作还不太一样的,电影的创作受到很多的制约,科幻电影他要考虑观众的接受程度,要考虑成本特效等等的。文学创作,在创作上更加自由一些,所以他也就更个性化一些,对受众的考虑更少一些,他们的创作模式是不一样的。从文学角度来看,电影创作是落后于文学的,在它的表现手法上,各个方面。所以说我觉得文学能够从电影中借鉴的东西并不是太多,反过来倒是很多电影从文学上能借鉴的很多。至少我到现在为止,我自己没有看到说是电影对科幻文学有太大的启发,在文学创作上,当然你像2001是一个特例,对吧?以后再也没出现过那种电影。其他我真的是没有看到过。包括我自己的创作,从电影中受到的启发也并不是太多。所以我觉得文学他在故事的表现上,他是走在电影前面的应该,更多的是给电影启示,这是我的感觉。


提问 

您觉得科幻在文学和电影两个不同的载体上的各自的优势是什么?如何看待科幻文学改编成电影后所必然面对的变化?


科幻文学在它的载体上,我觉得最大的优势是我们可以描绘画面不可以描绘的东西。举个例子讲,比方说我们描绘更高的维度,比如我们可以用文字去描绘弦理论,但是你很难用在一个三维空间中的二维银幕去体现高维度是什么样子,以及卷曲的维度是什么样子。


电影更多的优势是在它的具象化的画面,比如说我们可以呈现出排山倒海的气势,灾难、地震,这些东西我们用文字的描绘,更多的是要通过脑补去想象的。但是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细节,可以看到这些奇观景象的局部细节,所以这是我觉得电影的优势。


所以科幻文学改编电影其实有很大的一个重要的点,是我们要判断这个部分的文字是否可以被影像化。如果科幻文学的文字无法被影像化的话,其实就没有办法去改编电影。举个例子讲,比方说三体第二部中的关于高维度空间中的展现,其实在影像中是很难去呈现的,因为我们没有办法理解高纬度,这个是局限于人类的感官,因为我们的五感是适应于三维这个世界的,包括一个时间维度是思维世界。


所以真正超过思维的维度的之上的这些五维,甚至于到十一维度的空间,我们人类是无法感知的,我们缺少这种感知的器官,同时我们也无法去通过荧幕去展现。


大刘回答 

我个人认为科幻作为一门艺术,可能更适合电影来表现,更适合用可视的方式来表现。有些科幻的内容仅仅用文字大概表现不出来,没有办法去表现。科幻文学改编成电影以后,首先就是说,成功的改编可能改编幅度都相当大。不光是美国,国内的国外的电影也有这样的例子。反而忠实于原著,取得可能的成功很小。所以说科幻文学、科幻小说被改编成电影以后,由于是两种不同的文学题材,不同的艺术形式,就必然面对着一个把文字可视化的这么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的变化就是说,至少对于原作者来说,他可能很不适应这种变化,但是这个变化必须是有的。因为首先除了前面说的,他们面对的受众也不一样,电影面对的受众比科幻小说要大得多,必须是适合这些受众。所以说改编肯定是要面对巨大变化的。我的标准是:变化不可怕,关键掌握住一点,就这个电影好看;在各个方面就是美学方面,故事方面都很好看只要他能做到这一点,这是他的唯一的目的,并不需要去受原著的限制,我是这么想的。


《流浪地球》的改编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它的改编很明显的思维的方向,就是面向普通观众的。这个改编就是一个典型的从面向科幻迷、科幻读者的作品,向面向普通观众的作品的一个转变。所以改编的方向,改编者的判断是很准确的,包括他的故事人物,特别指出的是很可贵的一点,就是他选择了一个很明确的视觉美学的方向。在这种科幻片的起步阶段,是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这很重要。因为《流浪地球》你仔细看它的美学取向,视觉美学取向是十分明确的。那种很粗粝的工业时代的那种粗糙感,在好莱坞科幻片中并不成熟,并不常驻鉴定。这一点我很佩服改编者,就是那种美学上那种很粗糙的工业时代的那种感觉。另外流浪地球在故事上改变也很成功,这是一个典型的从面相科幻迷的作品到面向普通电影观众的作品的转变转变,十分的成功。包括他的人物,他的故事都是面向普通观众的。


所以整个来说,我认为流浪地球的改编可以是一个很出色的一个范例,就是科幻小说改变成客观电影的范例。


那些审美场景,对中国的观众可能有一种能产生共鸣的那么一种因素,至于这种因素怎么形成的,我想也不是因为人们对苏联很熟悉。其实现在电影的主要观众并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不像我们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但是这种粗粝的工业感,对中国人来说,可能它是比较容易带入的,这不一定和苏联有关系。


另外的话,也不光是中国人,这个美学取向其实放到中国之外也符合。就是这种在大灾难时代,这种粗糙的现实感可能更具有真实的感觉。如果在这种大灾难时代,你把一切都变得像刚出和玩具一样,那个很新鲜、很干净,在美学上我认为是不协调的。所以他的这种美学取向和大灾难背景是很融合的,很协调的。


当然从我作为一个科幻迷和一个科幻作者来说,我当然更希望能拍出那种面向科幻迷的电影,对吧?你要让我拍出一部我自己完全不考虑市场的这种改编的话,我是不会这样改编的,但是电影它就是这么这样一门艺术,它肯定要受到这方面的限制,这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这种高成本电影。


所以我认为《流浪地球》的改编是十分成功的,就是说有很多教科书式的成功。他的很多选择都是很高明,也很正确的。他首先就是照顾了、考虑到了与普通观众的这种感情上的共鸣,对吧?他们之间那种亲情的关系,那种对家园的情怀眷恋,这个都是很容易和普通观众产生共鸣的这些东西。而原来小说中的那种很残酷的、很冷酷的那些内容,可能不同观众要接受起来就稍微有困难一些。


我要改编的话,作为小说作者改变很简单,他就照原著拍,原著是最满意的,对吧?还是那句话,我毕竟不是搞电影的专业得很多的,他们遇到了很多的限制,我并不是太体会的到。你让一个农业时代的人来,你就让他看科幻小说,即便他能看得懂,他想象不出描写的是啥东西来,他没有见过,一点基础都没有。你之所以说脑补,是因为以前有过视觉基础。


比如现实主义文学中,提到一个农场,你脑海中马上就浮现出你见过的无数个农场来。但是科幻小说有些东西,特别是那种很有创意的科幻小说,它描写的东西谁都没见过,只存在于作者的脑子中。当然文字能表现出一部分的内容,但是表现的效率很低,而且有些内容你根本表现不出来,但图像的话表现效率就很高了。可能几秒钟之内你就能体会到作者想表达的。


所以我的结论就是说,文字能做到的,其实图像都能做到,包括文字的叙述,他的故事等等的,图像是都可以做到的。但反过来不行,图像能做到的很多东西文字是做不到的。这个可能很多人不同意,因为特别是现在的主流文学的作家们,评论家们,他们对文字有一种近乎崇拜的感觉,觉得文字的力量很大,其实不是那个样子的,至少对科幻来说,文字的力量还是有限的。


提问 

很多人认为中国的科幻观众并不接受非常末日、非常废土的场景,更想看一个闪亮的、漂亮的未来,但其实《流浪地球》展现的就是这种不漂亮的未来,粗粝的末日感的这种未来。您觉得中国观众能否接受废土设定?


我觉得科幻中国科幻的观众是可以接受废土的设定,只不过废土设定的度我们要把握,包括废土中的荒废的质感和灾难性的质感,我觉得需要在现阶段做一些控制,而不能直接向,而不能比方说像疯狂麦克斯那种片子里边的废土程度,我觉得一旦费度程度到那个程度的话,可能我们现阶段的观众接受起来是有难度的。


那么光鲜亮丽的未来感的东西,我们目前其实也要注意这个度。不是说美丽漂亮的未来是不可被展现,但是为例,美丽漂亮的未来所展现出来这些场景,人物服饰跟我们今天的中国观众有什么关系,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需要去解决的课题。


大刘回答 

能接受的。因为中国现在的科幻观众,基本上就是被好莱坞的大片培养出来的,对吧?可以这么说,没有好莱坞的大片,就没有中国的科幻电影。


因为如果《流浪地球》横空出世的话,肯定没人去看的,看了也不理解。


中国观众从美国科幻大片中,已经把科幻的基本概念、基本的理念都吸收了,这中间就包括你说的那种末日、大灾难的描写,因为好莱坞的科幻大片中相当大一部分都要涉及到这些方面。


所以我认为中国观众是完全能接受这个这种灾难、大灾难、末日的这种场景。


当然这个确实是也有一个例子,就说中国观众接受起末日的场景比西方的观众可能要困难一些,因为西方的基督教文化,本身基督教就隐含着那种世界末日的概念,中国没有这种概念。


但是现在看来的话,还是刚才说的世界的文化,特别是科幻文化都很容易被被不同的文化共同的理解,所以说我认为现在应该没有问题这方面。


提问 

您曾说过:现在科幻小说更多的想象人类在网络或反乌托邦中生活,更多地关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科幻想象力由克拉克的广阔深远变成这种赛博朋克的狭窄和内向。您认为在科幻电影的领域是否存在这样的趋势?


关于科幻整个,特别是科幻文学倾向从外部转向讨论内部的方向问题,我觉得的确存在这个趋势,而且这个趋势是跟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关。因为我们生活中的科技已经无处不在,我们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在分享着科学,科技给我们带来的红利。


所以在这个角度上来讲,我们可能会从遥远的宇宙去往内去观察,比方说我们身边以及我们的内部,当然这会为我们去带来另外一个视角。其实关于量子力学范畴之内的一些科幻作品,我觉得是可以逐渐被提起并被往下继续发展的。这是另外一个,特别是在科幻电影的影视的角度来讲,我们会有更多的可拓展的空间。


大刘回答 

科幻电影的领域应该承认它的趋势不像我们在现实中这么明显。


首先客观电影中,有关这种内向型的信息技术的作品也在增加,特别是电视剧领域,对吧?像《黑镜子》,最近的《爱,死亡,机器人》,还有之前的菲利普迪克的一系列的东西,电子梦,都是这些。


但在电影方面,确实很大程度上还在延续着以前的传统科幻的题材,也相当大的一部分的电影,也是以太空探索为背景的。


当然也有很多就是说,比较现代的这种赛博朋克题材的电影,但我觉得趋势不像现实中这么明显。


人们的太空的梦想,在一定的程度上还是在科幻电影领域还是遗留着的,还是存在的,包括《流浪地球》。


我认为电影应该保持一个丰富多样的、一个格各种风格并存,各种题材并存这么一个状况。某一种题材占据统治性的这个地位并不是一个好现象,我认为。


所以说我还是希望看到那种,就是说比较好看的,在故事上在科幻创意上都很震撼的这种电影,倒不一定非得是太空探索的,你网络的电影也可以的。


像《西部世界》、《黑镜子》这样的电视剧也都是可以的,关键是你要有很高的艺术质量,有很好看的故事,很好的创意。


提问 

《阿丽塔:战斗天使》这部影片让一个虚拟的角色真正成为了叙事的主体。您对动漫和动画再科幻领域未来的作为有何看法?在未来的科幻片中,虚拟角色会在多大程度上替代真人演员的地位?您的《三体》中智子就是一个非常动漫风格的角色,今后您介意您作品改编的电影让虚拟角色出演吗?


我觉得虚拟角色是否应用是需要看待,我们的作品是否需要一个虚拟角色。比方说这个角色的高度、体态、长相是否需要用虚拟角色来完成,如果需要的话我们可以去做尝试。当然就中国目前的工业化水准来讲,做一个比较完善的虚拟角色,还是有很长一段路要去拓展的。


如果有机会的话可以做一些尝试,做一些相对简单一点的尝试,从这儿从简单一点的开始逐步的去细化。但是如果想达到比如说阿丽塔的程度的话,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大刘回答 

这可能是更是一个电影界更关心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现在很明显了。动画电影和真人电影之间的区别正在消失。《阿利塔》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其中的很多人物,你根本不知道他那个是虚拟的,看上去很真实的。


另外你比如说像宁浩《疯狂的外星人》里面,一般很少人看出猴子它是个虚拟角色,都以为他是一个真猴子。所以说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正在消失,但这种消失其实对我们这些只是看电影的观众并不是太重要的,对吧?


你管他是虚拟的是真实的,只要他演员表演很好就可以。但对于电影界这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转变,就是说演员的角色是不是正在淡出这个电影?最后他真的要被虚拟角色会代替吗?还是部分的被代替,这个问题我想得不是太多,因为毕竟和我关系不是太大,对吧?


但我相信很快的虚拟角色,无论是在形象上还是在他的表演上,都会超过这个超过人类的演员。但这个事情还没有发生,会产生一个虚拟的明星偶像。以前有个电影叫《Simon》,我们翻译成西蒙,就是这么一个题材的电影,它会出现一个像初音未来那种的虚拟偶像,那个偶像真的就跟真人一样受到崇拜,我认为这个时代可能很快就会到来的。但具体来说还是那句话,这对于我们这些纯粹看电影的人人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影响,故事还是故事,演员还是演员。现在的虚拟角色你根本分辨不出是虚拟角色。


你包括最近的《爱,死亡,机器人》里面的很多虚拟角色,你不知道它是虚拟角色,跟真人一样,很多片段。有的几集里面是纯粹的二维的动画,有的三维动画,虚拟角色相当的逼真。


所以说无所谓的,你真人也好,虚拟角色也好,我觉得质子你怎么做都行,只要能表现出这个人物的性格,外形特征,内心的精神世界,这些就可以了。对于我、相信不光是我,别的观众也不会在乎的,如果你跟真人一样,我还在乎什么,对吧?


但这个有一点对现在相当多的一些粉丝来说,这可能是个大问题。可能有些粉丝他就迷上了某些真人的演员,对吧?可能会对虚拟角色有一定的排斥,但对大部分观众我认为不是一个太需要关心的事情。这是一个过程,你看看5年前的虚拟角色和现在虚拟角色之间的进步,你就会得出一个结论,你说的困难很快就会克服的。


要是按速度去进步,虚拟角色即便是在那种最细微的表情上,可能会胜过人类的演员。因为那些表情,会是很多人努力去做出来一个那样的表情,用很多的技术,而且他是有真人作为根据的。所以说我认为你说的只是一个技术阶段,还没达到那一步。而且现在你真的看五年前的那些虚拟角色,再看看现在,进步十分明显。


提问 

您觉得,表达科幻内容的时候,真人电影和动漫最大的区别会是什么?


不管是真人电影还是动漫,我觉得它都有它的优势,以及它适合的呈现的这种题材。所以不管是怎么去表达科幻,我觉得这两种方式没有太明显的孰优孰劣的之分。我觉得主要是看我们想展现的内容,来决定我们到底是用真人的方式,还是用动漫的方式。


大刘回答 

这个我可以坦率地说,仅仅从我的观众角度来看,不存在任何区别。在我看来,我作为一个观众的角度没有什么区别,他们影视界内部,那区别大了,对吧?


当然有些区别,也就是你说的粉丝的区别,有些粉丝就崇拜那么几个演员,你这出来一个虚拟角色,他还是要适应的。除此之外,在电影的艺术本身上,我认为不存在任何区别。你说的细微的表情问题,首先这个东西可能在科幻片里不像在文艺片里那么重要,对吧?


其次的话,即便在文艺片中,我相信很快就会出现那种与电影表演艺术家,我说的是表演艺术家,不是那帮子明星,这个和表演艺术家不相上下的虚拟角色肯定会出现的。


但对于我的从一个作者和一个观众来看,我不认为真人和动漫,我不认为有什么区别。当然我提的动漫是那种三维的,以现实为基础的动漫。不是做成动漫的动漫,当然区别大了对吧?就是那种仿真人的那种动漫,我觉得没什么区别。


提问 

如果人工智能与人产生了冲突,您觉得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准备?


对于人工智能这一部分,其实我个人不是特别乐观,因为人工智能在它的进化过程之中,会在某一个点,也就是被称之为科技起点的点,如果出现的话,它可能会瞬间的超越人的智商水平,而且会以几何指数的方式去递递增,可能很快达到我们无法去企及的智慧高度。


所以我觉得这一部分我们未必可以去避免,尽管有很多科学家,包括伊隆马斯克这些人都在提出说,我们要警惕人工智能的觉醒。但是如果这个起点被我们低估了,他们在之前就已经觉醒了,而今天的人工智能只是在装傻的话,我们也不得而知。所以我对这一部分我是觉得是很难去避免的话避免的。它不是简单的我们拔掉插头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也所以在短时间之内,我也想不到什么能够解决他的一个好的方案。


大刘回答 

如果发生的话,就是说看人工智能它到底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如果是按照现在直线发展的话,我认为人类对人工智能能打的牌很多的,我们可以采取很多预防的措施,对吧?最后真的这种冲突发生的话,我们可以很容易让周围的环境变得不适合人工智能生存。比如对他的能源进行限制,制造一个很多的干扰环境,就是说他们之间通讯发生困难等等的。


但具体能做的事情,我认为还是刚才说的分阶段。现有的阶段,我认为就是说能做的事情就是怎么样破坏它,包括各种的,比如从物理方面就是切断它的能源供应,这个是可以做到的。


另外的话从软件方面,比如制造病毒、制造干扰等等的这些东西。但是假如人工智能真的发展到他的智力水平高于人类,甚至和人类差不多,那个时候人类能做的事情可能不是太多了。因为人工智能有它的一个巨大的优势,当他反叛人类的时候,已经拥有一个很强的社会基础,已经控制了社会上很多的甚至大部分的资源了,比如人们日常的公共设施的资源可能都在人工智能的手里,甚至人们的经济命脉,甚至可能把你银行的所有系统,人工智能已经都控制了。在这种情况下,当一个完全拥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发生反叛的话,我认为人类能做的事情可能很少了,不多了。


当然也有一个完全能做的事情,就是说我们选择一种同归于尽的方式,自行的退回到那种技术之前的时代。但是整个人类要做出巨大的牺牲。在初级阶段现在还是可能的,因为人工智能不管是用电,还是用电池,最终的那些来源,还是来自于人类传统的能源生产设施的。这些能源生产设施是完全能破坏掉的。人工智能即便控制了所有的发电厂,也是很容易把都破坏掉的,但问题是你在破坏的同时,人类自己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你自己也用不上电了,对吧?


但是这也只是在人工智能的初期阶段,在他的智力和我们差不多的情况下,但假如他的智力远高于人类的话,我觉得很困难。这点确实也就做不到了。他可以自己去制造它的能源。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巍_洗心阁主人

    这个对话的形式,是个非常烂的设置,而且作为抽成的组织者,看不出规划和编辑,打乱刘慈欣的表达,还喜欢展示自己出风头。交了费也基本听不下去。这里给个真实评价,平台你不想看到意见,可以删了。谁有同感,可以点赞留言。

    晨歌421 回复 @巍_洗心阁主人: 希望能听到刘慈欣叔叔自己讲的而不是有人客串的

  • 黑白蜜桃

    本集亮点:我指的是那些表演艺术家,而不是明星

    Theresa5643 回复 @黑白蜜桃: 那帮子明星

  • BIG_BROTHER

    第三季质量普遍下降。一方面很多提问者的问题没有问到点子上,甚至莫名其妙。另一方面大刘也没有讲很多具有自己思想色彩的东西。第二季中无论是对人工智能衍化的理解,对人类存在意义的理解,对毁灭的理解,对生命科学中人的自主选择的理解,都是很有大刘自己的思想色彩的

    1382075drag 回复 @BIG_BROTHER: 不懂别瞎讲,第三季最好的!

  • TheRain_S

    流浪地球的构思和原著是不错,但是流浪地球的改编电影其实一点都不好。第三季质量下降太多了

    科幻迷之迷大刘 回复 @TheRain_S: 本人更喜欢原著,而且很不喜欢电影,我觉得按原著那么做也卖不出大价钱,看个体吧,三体宇宙弄得那个影视《我的三体》很好看,不知道你看了没有,那是按原著改的,但是喜欢看的,能看懂的只是一部分人,最后还要强调,我很不喜欢流量地球改编的电影,不知道你怎么看

  • 联盟狗

    说来可笑,喜马拉雅没有科幻分区

  • 就听一天

    4:18-6:18这两分钟,是一个冒充刘慈欣的骗子在回答问题,根本不是刘慈欣;上集也有这个骗子;后面还没听,估计也有。希望得到解释。

    向着那光亮地方 回复 @就听一天: 如果你真听不明白,那确实是傻。如果你听明白了故意这么说,那还真是无聊。

  • 井垣子

    当初因为大刘的名字,才购买这节目。听到现我想问,能退钱吗。思想实验室,一点思想没见

    最后丶觉悟 回复 @井垣子: 第一集听了不到一半就下了评价,兄弟文学并不适合你,可以喷,但不回你

  • DShadow

    大刘声音和内容都挺好,有睿智大叔的感觉,那些嘉宾我真是被迫全部跳过了。大刘自己念一遍问题得了,还找他们叨叨什么,不过不听问题也完全不影响内容。只是全部听完后感觉实质内容比较重复,有拖时间期数的意思。

  • tiny0412

    什么叫中国观众接受不了废土、末日、黑暗设定?放一万个心就现在主流电影观众而言,接受这个和玩一样简单。反而是那些少数但有话语权的老年人接受不了,进而所以然的按他们喜欢的方式设计、审批。

  • 1395847xhjj

    我认为流浪地球根本不能代表刘慈欣的水平,是刘先生作品中排在后面的作品,再加上改编和拍摄团队科学知识的匮乏,....。不知为何选了这个故事拍电影。

    1305002ctvw 回复 @1395847xhjj: 相对来说流浪地球比较好拍电影,一上来就是流浪。像球形闪电必须要铺垫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