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文化遗产
——6. 未来的太空博物馆长什么样?
嘉宾:赵洋,科技史博士、科普作家。代表作《<三体>航天考》、《太空将来时》、《航天巴士》等。
提问
您好,大刘,我是赵洋,是科技博物馆的策展人,也是一个科普作家,更是您的忠实读者,我曾出于对三体的喜爱而写过《三体航天考》。今天我想与您探讨一下太空时代的人类记忆保存问题。具体而言就是太空时代的文化遗产保护。
首先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虽然人类进入太空时代的时间还不长,从1957年苏联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到现在仅仅过去60几年的时间,但是已经产生了大量与太空相关的人造物品和特色文化。
那些发射到各种轨道的卫星、飞船,那些降落在其他星体表面的探测器,甚至那些飞向宇宙深处对外星人说“你好”的无线电波都承载了人类迈入太空时代的历史记忆,是人类科技文明的智慧结晶,理应得到保护。
我们可以畅想一下到人类完全进入太空时代之后,也就是普通人上太空与今日走出国门旅行一样方便快捷的时候,太空文化遗产会以怎样的方式得到保护与展现呢?
在畅想这个前景之前,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博物馆的历史。
虽然人们一直都有保存古代艺术品和珍贵文物的习惯,但是很长时间以来,只有权贵阶层才有能力收集这些物品并仅供自己把玩并不拿出来,出于公益目的进行公开展示。
博物馆是科技文明发展的产物。在科学革命之前并没有博物馆这种事物。
“地理大发现”活动将许多珍奇生物的活体或标本带至欧洲。与此同时,近代科技也发展起来。把这些新发现和新发明集中收藏、展示的想法应运而生。1683年,牛津大学校建立世界上第一座自然史博物馆──阿什莫林艺术和考古博物馆,这也是第一座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
1794年法国巴黎兴建了国立工艺品与商品保存所,这是法国国立科学工业博物馆的前身。它收藏和陈列了一系列当时的先进机械、仪器和其它发明的实物与模型,供观众学习参考。
欧美各国相继诞生一批科学与工业博物馆。
既然在科技博物馆里,我们能够看到古老的蒸汽机、老爷车、螺旋桨飞机,一切能够明确以往人类技术进步的标示物,那么这些飞行在太空中、代表人类最尖端技术的智慧结晶,也应该受到同样的保护和重视。
航天史上的各种“第一”都有资格进入博物馆,会被原地保护起来,比如第一个载人登月舱及其周围的宇航员脚印。第一台在月球背面着陆的探测器及玉兔2号月球车的车辙等等。
我的第一个问题是:您觉得什么样的人造物品在未来有资格进入太空博物馆或被原地保留其保存起来,成为太空文化遗产?除了之前提到的航天史上的各种第一以外,您还能想到其他的一些例子,有可能成为太空文化遗产吗?
大刘回答
这个分阶段来说,现在以现有阶段所有物品都能够作为文化遗产,所有的太空中发射到太空中去的人、人造物,包括人造卫星、空间站,在月球上登月留下的那些飞船的底座,火星、木星那些星际探测器,还有飞出太阳系的旅行者1号、2号,这些都是具有遗产意义的东西,因为现在都是开拓的东西,对吧?对中国来说,包括东方红1号,还有我们发射上去的所有卫星,对吧?
但是随着太空开发事业的发展,当然如果以后可能发展的话,空间探索、空间开发、空间太空开拓,可能由那种探险型的、研究型的昂贵的一个事业,变成一个正常的、日常的一个社会经济活动。但这种时候的话,可能很多东西就不具备文化遗产价值了,你要是每天发射上百次的火箭,发射上百颗卫星,很多就不具备这种价值。
到那个时候只有具备开拓性质的、创新性质的某些这个人造物。你比如第一个达到相对论速度就是光速的1/10的飞行器,还有第一个完全自我循环的生态循环的飞船,这些才具有遗产价值。
这是我们现阶段和现阶段之前的所有东西,其实都具有保存价值。但是有些价值高一些,有些价值低一些。你像目前价值很高的,像旅行者1号、2号,这都是最高价值的一个文物。像登月的留下的人们在月球上留下很多东西,包括飞船的底座、激光反射器等等的,还有你像在火星上,从最早的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包括什么水手什么那些一直到现在的探测器还都在,这个都是有很高价值的一些东西。
提问
如果让你选择一件物品进入未来的太空博物馆,留给人类的后代瞻仰,您想选什么呢?
大刘回答
这个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各个领域的东西都有,我认为。你比如第一个载人登火星的飞船,肯定他能作为很高价值的,具有很高价值的遗产。另外像第一艘飞出太阳系的载人飞船,这都是最有价值的太空的文化遗产。
提问
我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太空文化遗产形态的。目前,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太空遗产也应至少包含这两类。航天技术虽然属于高科技范畴,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但同其他科技领域一样,上面深深的打下了人类行为的烙印。
比如俄罗斯的新航天员在上天之前总要到位于星城的尤里加加林办公室拜访,仿佛要求得这位登天第1人的庇护,并且在安全返回地球后,再次到加加林的塑像前献花。从人类学的视角观察这些掌握着科技身处高科技环境中,人的行为其实非常有趣。既然对屈原的纪念行为与习俗可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您觉得什么样的特定人类行为可以在未来进入太空文化遗产的行列?
大刘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比较复杂,就是他说的人类文化行为,而且人的行为实际上它更多的是指的一种人类在某个特定的环境和历史阶段中的某些文化,某些文化行为,而要形成某种文化行为的话,他需要有一定数量的人才行。
但是据我所知,目前进入过太空的人也就400多个人。同时在太空中生存的人大概不超过10个可能,同时都一块在太空中生活的人,这么小基数的人类数量是不足以形成一种文化的。所以说你而且目前的太空探索,它的航天员进入太空之后,它是严密受到政府的航天机构的操控的,他们之间随时都在联系,随时都在都在交互,他们并没有自己在太空中的那种长期的正常的社会生活。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也不足以形成一种文化。
所以他提的这个问题,就目前人类在太空中的那些文化行为,我认为目前能找到的还真的是不是太多,因为目前人类在太空中,无论是它的探索的它的开拓的程度,还有这太空探索的规模,目前还不足以形成一种那种太空中的那种文化,但是将来会有可能的。 将来当进入太空的人类的数量增大大增加,并且形成一个社会规模的那么一个一个社会的话,那就会出现某种我们现在没有的一些文化行为。你包括可能在太空中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宗教,还有太空中出现的全新的那种文化艺术,还有那种太空中他太空中的社会,可能在那种环境中所分化出来的不同的那种文化阶层,亚文化阶层等等,这些将来都会出现。但是目前来说还不具备出现这些东西的条件。当然,如果那些东西出现的话,它会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因素,来进入我们现有的文化遗产的。
提问
可能在太空这样一个特殊的、极端的环境,对人的审美的改造会非常大,是吧?
大刘回答
对,在那样的环境中,对,而且还有一个很大的可能就是当人类进入太空以后,本来我们变得已经是十分舒适的这种设技术环境中的生活,就是人类生活又重新会变得艰难起来,本来已经很安全的人类生活又重新变得凶险起来,本来我们已经是一个很小的地球村的这么一个世界,又重新又扩大开来。这种种的迹象其实都再次把我们在更高的层次上把我们又抛回了大航海时代和技术革命之前的人类社会。
很像那个社会,只不过是他是在螺旋的更高的层次上出现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很可能过去时代的某些文化因素会以一种新时代的面貌再次出现的。因为未来假如太空要进行大规模开发的话,我们在政治层面、社会层面、经济层面,我们几乎可以肯定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一些事情会再次发生。比如资源的争夺、殖民地的反叛等等。那么随着这些事情的再次发生,也随着大航海和技术革命之前的工业革命之前的人类的那种生活的那种模式,在更高的层次上再次出现,会不会那个时候的某些文化形态会再次复活?当然我说的复活肯定是更高层次上的复活。
比如其他方面的一些社会形态,比如随着战争的再次出现,太空战争会出现一些随之相应的一些文化现象,这个都是有可能的,我认为。
提问
针对之前的问题,您能列举一些使您印象深刻的太空人类行为或者人造太空物品吗?
大刘回答
印象最深刻的物品,首先第一个,月球上登月的时候留下的底座,因为登月的飞船他从月球上起飞,返回的时候,它底下支架会留在那。另外的物品像比如说像你说的月球上的阿姆斯特朗踩下的第一个脚印现在还在上面,也不会,他也没有风,没有空气,它会长期保存的。这是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个东西。
对于我们中国来说,最深刻的当然还是说我说的东方红1号了,对吧?另外的话,比较深刻的印象深刻的一些东西,现在在太空中还存在的就是火星上那一系列的探测器,现在还都能找得到很多,它的位置都很清楚。
然后也是最珍贵的文物,就是旅行者1号、2号了。至于其他的一些很重要的太空的文化遗产,现在已经不存在了,像天空实验室,掉到地球上坠毁了,和平号空间站也掉到地球上坠毁了,最后这些东西失去以后是再也回不来的。所以说以后如果再有这样大型的太空的文化遗产的话,不应该采用这种方式,应该花一些钱把它推到更高的轨道上,它就能长期运行,那样我们以后也能找得到的。
其实目前的太空的文化遗产数量是很大的,但是真正的就是说,具有那种划时代意义的,它的数量并不是太多,并不是太多。 而且他们的位置都很明确,现在都能找得到。如果你想去找的话。
提问
如果让您设想一种未来有资格成为太空文化遗产的人造物体,比如霍金突破摄星计划中的微型光帆飞船。您最先会想到什么?
大刘回答
我希望最有意义的一个东西,就是说人类可能会制造出那么一艘飞船,就是全生态循环的飞船。
觉得这个飞船你永远不需要,除了外部输入的能量,比如太阳能这些东西,不需要任何外面的补给,就是里面的生态是完全循环的,它就是一个小地球在里面,如果人类能造出这么一艘飞船来,它的意义是划时代的。那是人类真正进入太空的标志,就是不再依靠地球了。这样一个飞船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文化遗产,应该保存下来。
提问
我的第三个问题是关于太空文化遗产展示的。有了这些类型丰富的文化遗产形态,这些太空文物应该被很好的展示出来,发挥其教育意义。目前的科技博物馆通常通过实物陈列,多媒体辅助展示,教育活动等方式,带给观众多维度、全方位的参观体验。比如,中国科技馆陈列了中国古代天文仪器的1:1模型,用于展现其外观与构造;有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的多媒体展示古代天文仪器的科学原理与使用方法;有“化身古代天文学家”的教育活动供观众亲身体验古人如何使用天文仪器。
可以想见,未来的太空博物馆的展品将异常丰富,其展示位置也不一定在地面上。该怎样展示那些太空文物,才能呈现其原汁原味的样貌并带给观众震撼性的效果?观众参观太空博物馆的方式与现在相比,会有哪些不同?
我想到一种可能提供旅行者号伴飞之旅近距离观看与这个曾经人类发射向星际空间的探测器,毕竟并用望远镜观看上面的地球之音唱片与刻录信息的金属板。
大刘回答
其实这两个问题他可以用一个回答来来做,就是说未来的太空博物馆,它肯定是在太空中,我不赞成说未来,你把太空中的那些东西又把它收集回到地球上来,在地球上去建一个博物馆,再把它放进去,那个意思不大。 那些东西我认为最好的展览方式就是让它在太空中,在原来的地方。当然这可能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参观起来会很麻烦的,会走很远的距离。
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当人类真的能够我追上旅行者1号并且把它带回来的,到了那种技术的话,我认为人类行行航天器的飞行器的速度会很快的。你假如真的航天器达到了相对论速度,现在旅行者一号2号的速度就跟静止不动差不多,你随时都可以去看,可以去参观,而且真的达到光速的1/10的速度的话,甚至更快的话去一趟,那可能与我们现在去一趟其他另一个城市的博物馆时间估计也差不多。
所以我觉得最好的选择还是让太空中的这些东西,就是还在它原来的地方我们去参观,当然也有一些新技术带来的选择,你比如虚拟现实技术等等的,可以在地球上我们就身临其境的去参观,或者是实在不行也有一个折中的选择,就是你把这些东西集中到某个太空中的区域,比如像集中到拉格朗日点,就是地球和太阳的拉格朗日点上,引力为零的那个地方比较稳定。在那建一个太空博物馆,这也是一个选择,参观起来就比较方便了,对吧?但是我认为不能把他们都带回地面上来,那个意思不大。
你就是和它在一起,和它的速度一样就可以和它相对静止了,就可以看到它,应该所有的参观对象都是这个样子,除非它已经降落到火星上了,和别的行星上的那些探测器,那个没办法。在太空中,你要参观它,你首先要和它在速度上同步了,然后你再参观,这个是最具有现实感的,你比如说我们中国最具价值的一个文物是东方红1号,现在有可能还能找的到那个东西,那你要参观它的话,就是和它同步,在它的轨道上,用对接的方式接近它看。
问问题的人好烦
提问的太啰嗦了
问问题的人能不能语速快一点简短一点,我是来听大刘的!
这位嘉宾赵先生,您能不能对听众有一个起码的尊重,大家花钱听节目,不是听您念稿子的。您是不是上节目前熟悉一下自己的通稿?不要求您背下来,但最起码您得知道您说的是什么吧!不要照本宣科了的干巴巴的朗读好么?!你这样一个字一个字的读,还不如直接用朗读软件念!
一直想知道,喜马拉雅支持差评,退货么?
習慣孤獨_dw 回复 @randalllll: 真正要造一座太空博物馆,第1步要做的就是征服整个太空。至少要有克服所有星际环境的能力。
说的内容有啥意思呢
请问节目一共20分钟,问问题要用8分,这合适么
提问的人是在展现自己吗?自大加一点。
感觉问的好累,重复的问题,来来回回的问。
1.这节目排序你们一直没整明白; 2.我是听刘慈欣还是听赵洋?听赵洋用花这么多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