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革命的结构.01.导言:赋予历史的一种作用

科学革命的结构.01.导言:赋予历史的一种作用

00:00
20:41

  《科学革命的结构》是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塞缪尔·库恩创作的科学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62年。该书中作者从科学史的视角探讨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的本质,第一次提出了范式理论以及不可通约性、学术共同体、常态、危机等概念,提出了革命是世界观的转变的观点。
  《科学革命的结构》内在地重塑了科学的真理形象,标志着20世纪科学哲学的转折点,开创了科学哲学的新时代,其“范式”、“不可通约”的学说也为一般的哲学研究提供了启发。《科学革命的结构》先后以20多种语言出版,发行了上百万册,对科学史、科学哲学乃至一般哲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内容简介
  该书通行的版本除了“序”和“后记”共有13章,依内容可以相对分为四个部分。引导性的“导言:赋予历史的一种作用”(第1章)是第一部分。第二部分讨论常规科学的形成和本质,即“走向常规科学”(第2章)、“常规科学的本质”(第3章)、“常规科学即解难题”(第4章)和“规范的优先性”(第5章)。第三部分讨论科学危机和革命的发生和机制,即“反常和科学发现的涌现”(第6章)、“危机和科学理论的涌现”(第7章)、“对危机的反应”(第8章)和“科学革命的本质与必然性”(第9章)。第四部分讨论科学革命的几方面重要意义,即“革命是世界观的改变”(第10章)、“革命是无形的”(第11章)、“革命的解决”(第12章)和“由于革命而进步”(第13章)。
  《科学革命的结构》是一部真正的经典作品,库恩自1962年首倡科学发展并非线性进步,而是存在着革命,其中“范式转换”便是解密科学革命的金钥匙。库恩认为,科学共同体由科学家“抱团”而成,成员会不断“督察”其同行,那些以牺牲真理而追逐名誉的人,会被同行所识破。同时,“同行承认”是科学共同体的“硬通货”,科学家的幸福是发现未知,科学家的荣誉是获得同行的认同。


作品影响
  《科学革命的结构》是从事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的学者们不可不读的基本文献,“科学革命”也已成为欧美大学相关科系的必修课程。在该书中,库恩所阐述的范式理论的动态发展模式是科学哲学研究中的一个进步,因此该书引导了科学哲学界的一场认识论的大变革,成为科学哲学史上一道重要的分水岭。从某种意义上说,库恩谋杀了逻辑经验论。事实上,其影响不仅仅限于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而且延伸到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文学史、艺术史、政治史、宗教史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库恩在书中的重要贡献之一就在于把以往貌似堆积无序的科学进展历史“建构”出一个结构、一个关于“范式”的结构,从而发现了“科学革命的结构”。


作者简介
  托马斯·塞缪尔·库恩(Thomas Samuel Kuhn,1922—1996),1922年生于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至1949年,在哈佛大学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专业是物理学。1951年起先后任教于哈佛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主要专业是科学史。1996年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去世。库恩曾担任美国科学史学会主席、科学哲学学会主席和科学院院士、劳伦斯·洛克菲勒名誉教授。主要著作有:《哥白尼革命:西方思想发展中的行星天文学》、《必要的张力》、《黑体理论和量子的不连续性》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