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下:为什么占星术不是科学?
一、引子
我们都知道,科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里程碑事件,就是哥白尼的日心说,取代了地心说。
这是发生在16世纪初的一个重要事件。这也被我们现代人认为,是一个理所当然的事情。不过呢,当代的绝大多数专业研究者,科学历史学家和科学哲学家,不这么认为。
他们通过详细的研究提出,在当时的条件下,哥白尼的理论并不是最好的。那么,为什么一个并不怎么好的理论,能够取代之前比较好的理论呢?
今天我们就要来继续阅读科学哲学的名著: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这本书。
今天的课程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首先,我们来具体比较一下,哥白尼的日心说和托勒密的地心说的理论。
然后,我们来看一下,为什么会出现科学革命?
紧接着,我来着重介绍一下,库恩为什么对波普尔的证伪主义不满意。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科学实在论和工具论的差别。
二、哥白尼的“日心说”vs.托勒密的“地心说”
在哥白尼之前的宇宙图景,大致继承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亚里士多德认为,天体做圆周运动,而且速度是恒定的。之后的托勒密,对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进行了一些补充和修正。
托勒密是公元2世纪的人。他的理论持续了大约14个世纪,一直到哥白尼的时代。最为关键的是,托勒密发现了行星“逆行”现象。
现代天文学告诉我们,所谓的火星、水星和土星都会出现所谓的“逆行”。但这种“逆行”并不是真正的倒过来转,而仅仅是因为我们观察的视角造成的。
托勒密和哥白尼都集中讨论过火星的“逆行”现象。托勒密为了解释火星逆行呢,他提出了三个假说,我们选取一个最好玩的来介绍一下:那就是“本轮-均轮系统”。
大家不要被这个名称吓到,其实并不难懂的。你就想象:在一个大磨盘上装了一个小磨盘。托勒密说,行星在一个小圆盘上逆时针匀速转动——这个就是小磨盘,叫做本轮;而这个小磨盘,又在一个更大的磨盘上,做匀速的逆时针转动——这个叫做均轮。而地球在第二个大磨盘的中心。
所以说,我们在地球上的人,看到的是两个运动叠加起来运动。
如果本轮速度比较快的话,地球上观察者会看到它在做顺时针运动。这样也就解释了“逆行”。
这样托勒密就保住了亚里士多德的宇宙图景。从托勒密到哥白尼时代,他的解释一直没有受到挑战,很完美了。
相比之下,哥白尼的理论一样复杂。而且,当时的观察数据更多地支持托勒密的理论。那么,到底是什么推动了哥白尼呢?
研究者提出,哥白尼受到了当时的新柏拉图主义影响。新柏拉图主义认为,太阳是善的形式。所以,哥白尼才提出以太阳为中心的宇宙图景。
还有呢,哥白尼相信,天体都是做匀速圆周运动。因为坚持这个假设,哥白尼的理论甚至没有托勒密的解释力强。这一点要到开普勒才发生改变。
还有,到了16世纪后半期,哥白尼的体系被人广泛阅读,并以此为依据制作了很多天文图表。只不过当时人认为,这些天文图表仅仅是工具,而并没有真实地反映宇宙。
三、为什么会发生“科学革命”?
在上一次课程里我讲过,库恩认为一个科学共同体就是接受了一套范式的人。他们从事的就是常规科学。
库恩认为:没有范式也就没有科学。 “科学家不能一面拒斥范式,一面仍然是科学家。”
但是,常规科学有时候会出现革命。就好比一个王朝被另一个王朝推翻一样。
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替代托勒密的日心说;还有,20世纪相对论时空观,替代牛顿的时空观,都是这样的革命。
当然,其实在哲学上,17世纪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就曾经对牛顿提出批评:因为,绝对的运动和绝对的位置的假设,在牛顿体系中没有其任何作用。
今天,我就要讲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科学革命。
按照库恩的理论,任何一个范式里面都会出现一些难题。库恩把这些难题叫做“反常”。出现反常,不一定就要把整个范式彻底否定或者抛弃。只有当出现了一些特定的条件,反常才会动摇人们对范式的信心。
有些问题是可以在这个范式里解决的。有些问题是这个范式无法解决的。如果一个范式无法解决的问题太多,也就出现了危机。
库恩讨论了出现危机之后的三种结果:
第一种是,常规科学最终能够解决危机,然后一起回归常态;
接用王朝的比喻来说,就是起义和政变被镇压了下去。
第二种是,问题无法解决,科学界只好把问题记录下来,然后放在一边,等后来来解决问题;好比说,起义者自己离开了王朝,决定到别的地方去居住。于是在原来的王朝境内,也就没有什么战乱了。
第三种,新范式和老范式并存,它们相互竞争,进入所谓的“范式战争”。它们彼此认为对方是无效的。
按照库恩的说法,新范式并不是逐渐出现的,而是一夜之间就出来的。他说:“新范式都是一下子突现出来的,有时是在午夜,在一个深深的陷入危机的人头脑中。”
例如,在拉瓦锡之前的人,提出过燃素说来说明燃烧的原理。但是,拉瓦锡用氧化来说明燃烧,根本就不需要假设存在什么燃素。再比如,在牛顿力学出现之前:
当时的人认为,力的作用只有通过接触才能发生。就像保龄球,或者台球那样,只有发生的撞击,物体的运动状态才会发生改变。但是,牛顿力学就完全不一样。
人们要接受,是存在超距离作用的,就像引力一样。物体和物体并不需要接触才会有力的相互作用。星球和星球就是这样。
有时候,我们甚至可以说,接受了不同范式的人,好像是活在截然不同的世界里一样。
库恩把这种范式转换叫做“格式塔转换”,甚至是可以和宗教上的改宗类比的。也就是说,范式转换,就好像一个人接受了完全不同的信仰体系。仅仅通过逻辑是没有办法来判断,哪一个范式要比其他的范式更好。
按照库恩的术语来说,范式和范式是“不可公度的”,或者说不说“不可通约的”。
为什么我认为,天文学要比占星术好呢?因为,天文学家不断地通过修正自己的观察工具,例如制造更大的望远镜。来获得很多的经验证据。
但是占星学家却没有这样的手段,他们只能用肉眼,或者非常简陋的望远镜来看星象。
这样天文学家就可以发现很多反常现象,来对以往的理论提出质疑。关键还在于,天文学能够提出一套范式,而占星术不能,所以它还在前科学的阶段。
四、库恩反对波普尔
我在上一次课程就讲过,库恩是既反对归纳主义,又反对波普尔的证伪主义。今天就要来讲一讲,库恩为什么要反对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波普尔有一个著名的提法:科学开始于问题。换句话说,人们总是有一种对自然界的猜测,猜测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因为人们经常会看到与常识不一致的现象。
有了这些矛盾,于是人们就开始猜,有些猜想是没有根据的,属于胡乱猜。所以,波普尔说,理论就是大胆的猜测。
波普尔把自己的哲学立场叫做“批判理性主义”。
波普尔对此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人的理性好像一个探照灯,它以假设来给出观察的角度和方向,并且照亮未知的领域。
但是,证伪主义有一个很大的问题。
首先,证伪本身包含了一个逻辑问题。简单来说,当我们观察到一个现象,它和理论的预测不符合。那么,这并不能直接得出结论说,是理论错了。从逻辑上分析可以说,要么是观察出问题了,要么是理论错了。两种可能性都是有的。
但是单凭逻辑,是无法判断,究竟是理论错了,还是观察出问题了。没有什么,可以让我们总是去放弃理论。也许可以接受,我们的观察出错了。
例如在哥白尼的时代,因为没有好的望远镜,一些用肉眼对金星和火星的观察结果,因为与理论不符合,就直接被放弃了。而反过来,如果科学家们严格遵守他们的方法,可能后来被认为是很好的理论,就会胎死腹中。
此外,库恩就认为,波普尔的理论派出了任何科学发展和增长的可行性。
库恩认为,没有什么所谓发现的逻辑,而只有发现的心理学。在科学中,反常、矛盾是必不可少的。在常态科学中,一种占统治地位的范式,可以保证科学的增长和发展。而波普尔提出的证伪,也仅仅是在库恩所说的范式当中,才可能进行的。
库恩认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不能用在一切科学阶段,而仅能用在革命的阶段。在常态科学的阶段,科学家必须要坚持范式。但是,任何范式最终都会被危机所推翻。就像所有的王朝都要衰亡和倒台一样。所以说,库恩的危机理论是一种心理概念,它好像一种传染病。
新范式会带来新的理论,新的规则,同时旧的理论和规则,就会被清理掉。好像上一个王朝留下的遗老遗少一样。可见,库恩所说的“科学革命”当中带有一种非理性的成分。所以在《科学革命的结构》全书结尾处,库恩把新范式的出现,比作一种新物种的出现。
这里他借用了生物学进化论的观点。在自然选择之前,生物进化本身是没有特定方向的。科学既是进化的,又是革命的。
五、科学实在论和工具论
这里再给大家介绍一个科学哲学当中的基本讨论:科学实在论(realism)和科学工具论。我们先来讲科学实在论。
科学实在论认为:科学理论本身是实在的,是真实的。科学是一种理论,不仅能够进行预测和解释,还要反映事物本来的面目和真实的情况
反过来的观点认为,科学不过是一套语言体系,它研究的对象是实在的,但是科学本身不是实在的。
这被称为“非实在论”。或者说,我们仅仅把科学视为一种工具。所以,这种立场被叫做“科学工具论”。
工具论者认为,一种理论能够进行预测和解释就可以了,至于它到底是有没有反映了现实的状况,并不重要。
其实,库恩和波普尔的差异,从根本上来说,是工具论和实在论的差异。
库恩更多的是科学工具论者;而波普尔是科学实在论者。
波普尔认为存在一个世界3:他在1972年出版的《客观知识》中提出,存在三个世界:
世界1是物理对象的世界;
世界2是心理和意识的世界;
而世界3是人类精神活动创造出来的客观世界。
科学就处在这个世界,它不会因为个人的心理活动、意识而改变,也不会因为单个物体的消失而改变。
世界3是一个客观世界的世界,它是超越主体的。
但是,库恩没有那么强的本体论。他不能接受世界3的预设,认为科学家并不外在于客观世界。他更多地认为,科学理论是工具。
库恩认为,范式对科学家来,就好比工具和工匠的关系。范式是科学生产的工具。
如果工具很好用,科学家不会对它产生质疑,就会说一直用它来劳动,不会轻易更换它。但是如果一个工具逐渐不顺手的了,那么工匠就会开始怀疑,考虑要更换工具了。所以,有人会把库恩放入后现代的思想阵营里面去。
因为库恩深深的怀疑,科学是线性发展的,是持续和积累的。相反,库恩认为科学是不连续的、不可通约,也不是统一的。这和启蒙时代的科学观念已经相差很大。
不过也有学者指出,库恩理论当中的一些问题:例如很多新范式出现的时候,原来的老范式并没有出现什么危机。例如,爱因斯坦在1916年提出相对论之前,牛顿的万有引力学说,并没有出现很多问题,也就是说没有什么危机。
六、结尾
无论你是赞成还是反对库恩,他的一些术语,例如范式转换,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概念了。
我个人觉得,科学真正吸引人的是一些顿悟的时刻,突然相通了,有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也就是在科学史上,经常出现的科学家灵光乍现的时刻。
例如阿基米德在洗澡的是候,突发奇想,认为物体浸在水中排出水的重量,是和它受到的浮力一样的。这就是一个大胆猜测。然后再去验证,果然如此。
我们现在把它叫做“尤里卡时刻”。尤里卡是古希腊语,意思是:“好啊!有办法啦!”
我来总结一下今天课程的内容:
首先,我们来具体比较了一下,哥白尼的日心说和托勒密的地心说的理论。
然后,我们分析了一下,为什么会出现科学革命?
紧接着,我来着重介绍了,库恩为什么对波普尔的证伪主义不满意。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科学实在论和工具论的差别。
好,现在我想提出本周课程的问题,在你的生活中出现过尤里卡时刻吗?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踊跃打卡,并回答问题。我将在本周日对大家的回答做出点评。也欢迎大家留言分享,你在本周的课程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和困惑。
假设A范式与B范式并无交集,C视域和A范式应用领域存在有一定的交集,D视域和B范式应用领域存在有一定的交集,且CD视域有一定的交集,AB范式之间就会存在着既不相关又有某种牵扯的情况,比如量子纠缠却又不恰当。。。
差不多zoey 回复 @杨希yanglook5678: 老师的课听了两遍,你的评论看了六遍,更不懂了
有啊。玩文明的时候(大雾)。其实个人的成长算是很多eurika时刻促成的各种范式的转换。初中时,我感到学校生活的无趣和荒诞,偶然间看了很多先锋电影,开始了解上世纪的文化运动,也开始中二。中二病痊愈后,我又因为一些事情(不好意思讲)开始了解宗教。高一时,一个同学和我一起读加缪,我开始觉得自己是存在主义者。后来我又经历了很多次这样的时刻。但很重要的是突然有这样一个eurika时刻把主体从常人中解放出来,就像加缪所说的突然有一天,日常的世界崩塌了。
复旦郁喆隽 回复 @verschollene: 文明同好!
然后我还想了想。我觉得这些时刻有一种偶然性。如果那个同学不和我一起读过加缪,可能我就不会了解存在主义了。但是这里的偶然性也不是全然的,因为现在的中学生就流行读加缪。这也可以提供一种思考,爱因斯坦的范式也有相似之处。
讲得太好听了 我听得津津有味
工具论也能解释爱因斯坦,有时先有一把牛刀,虽然当时还用不上,但感觉用它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再比如4G也够用,但还是搞了5G,有时先有工具再有需求
物体浸在水中排出水的体积,是和它的体积是一样的
尤里卡时刻永远是对于思考的人的
范式是否只是一个尺度问题
灵光一现?虽然很想,但是想想自己一直以来都是一点点努力、积累,才有些进展。
就是一休哥双腿盘坐,双手食指在头顶画圈圈时,脑袋冒出一个灯泡的时刻。
杨希yanglook5678 回复 @差不多zoey: 聰明的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