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收听我的经济学课,上次课我们讲了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经济学中所谓的规范分析其实本质上依然是实证分析,是在进行了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的。
其实对“应然问题”的回答有两种,一种是以主观的价值判断来进行回答,也称为价值观,政治上称为意识形态,宗教上称为宗教信仰,还可以称为伦理道德,这几个术语其实表达的是同一个东西。另一种就是上次课说的在做了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才进行回答。
怎么区分这两种回答方式呢?让我们举一个典型的问题来示范:市场经济好?还是计划经济好?这是改革初期争论得非常激烈的问题,但怎么回答我们先按下不表,换另一个简单得多的问题:苹果好?还是梨子好?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您要先思考一下:什么叫“好”?我喜欢苹果,我认为苹果好;你喜欢梨子,你认为梨子好。这时,好与坏是主观的价值判断,没有客观的标准,这是科学所无法回答的问题。回答这个问题的这种方式,看似没什么,但推广开去,是不得了的。比如说,大家都知道网上曾掀起激烈的争论:豆腐脑应该是甜的?还是咸的?大家也知道这只是个玩笑,参与争论的网友只是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分别划成“甜党”、“咸党”,呐喊对方是“异端邪教”。可是当这类在逻辑上其实是共通的问题一旦上纲上线到政治、宗教的高度,就真的变成可怕的意识形态、宗教信仰之争了。比如说:“哪个上帝才是真神?是基督教的耶稣还是伊斯兰教的真主?”又比如说:“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表面看豆腐脑的甜咸之争是搞笑,宗教与主义之争在历史上却不止一次地造成各种迫害乃至战争,被卷入其中的人类从身到心都备受折磨摧残,甚至是造成亲人反目、血流成河。它们的本质却是一样的,都属于用主观的价值判断回答应然问题,一定会落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困局之中,永远争不出一个能用事实验证说服人的答案,因为它们本来就没有答案可言,没法用事实去验证,终极原因是它们不是科学,不具有可证伪性。
但是,对这种应然问题也可以有另一种回答方式,那就是事先确定一个客观的标准,例如“营养越高,就叫做越好”,然后还要具体地确定是什么营养,是维生素C还是胡萝卜素?吃水果的人是谁,他是否缺乏那种特定的营养?这时,科学(比如说营养学)就可以回答“苹果与梨子对某人来说哪个更好?”严格来说,其实科学回答的是“苹果与梨子对某人来说哪个营养更高?”并进一步回答“某人应该吃苹果还是梨子?”这种确定了客观的评价标准之后再做回答的方式,本质上是把应然问题转化为实然问题,其实就是上一次课我们所主张的经济学家回答“好不好”、“应不应该”的问题时要先做实证分析的情况。
从“苹果好?还是梨子好?”的问题转到“市场经济好?还是计划经济好?”的问题,众所周知,改革初期为这个问题争得一塌糊涂,邓小平的伟大之处就在于针对这个问题他提出了“猫论”:“不管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就把意识形态的争论转变成了科学的争论。因为如果是主观的价值判断,黑猫是市场经济,白猫是计划经济,那么这个问题是永远争不出答案来的,只能看喜不喜欢。一个人喜欢什么相信什么,那是他的自由意志,意见不同的人是没法要求他屈服的。但科学回答的是有客观标准的问题,那就可以用事实来验证对错。邓老的“猫论”的含义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事实验证来判断。但是要能够进行事实验证,就得是具有可证伪性的科学,所以必须先确立客观的评价标准。
因此,关于“市场经济好?还是计划经济好?”的问题,要让科学(也就是经济学)能作出回答,得先确定客观的评价标准。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自私,也就是人总是追求以最小的代价得到最好的结果,所以很自然地,为了这个问题而确立的客观标准就是:在实现同样的目标时,市场经济的成本低?还是计划经济的成本低?显然,成本是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这么一来“市场经济好?还是计划经济好?”就不再是一个意识形态的问题,而是转换成了科学的问题。
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开放的实践,人们好像已经达成了共识: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好。但是真的是这样吗?学了前面的课程,您就该知道,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价格准则,而使用市场是有交易费用的。计划经济则属于非价格准则,而且是“权威决定”的那种非价格准则,因为计划经济里是由中央计划者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等一系列的决策。而非价格准则是有租值消散的。也就是说,市场经济有交易费用,计划经济有租值消散,这两者都有成本,问题是哪个高哪个低?之前的课程里举过大学课室使用先到先得的非价格准则、演唱会使用卖票的价格准则的例子说明,这个问题并没有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答案,必须要看具体的局限条件。
所以,您看到了吗?无论是改革之前一味地认定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计划经济才是我们社会主义中国应该使用的更有优越性的经济制度,还是我们现在不假思索地认定市场经济一定比计划经济好,都是错的!这只是从一个极端落入了另一个极端,不懂科学方法论,不懂真正的经济学,就是会这样在极左与极右之间摇来摆去,永远被束缚在意识形态之争的困局里,而意识形态与宗教信仰其实是同一性质的东西,都是非科学。
当然,今天的中国经济的主体确实是市场经济,但这并不等于计划经济完全被淘汰出局,因为企业内部使用的就是计划经济!您别以为所谓的资本主义国家里就没有计划经济,其实计划经济大量而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只是它并不是存在于一个国家内部,而是存在于企业内部,计划经济在这个世界上并没有被消灭。
当年苏联与其它西方国家就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孰优孰劣进行过一场大辩论,列宁亲自上场应战,他说了这么一句话:整个苏维埃就是一个大企业!出身英国、后来移居美国的经济学家科斯没有受到意识形态的左右而忽视列宁的这句话,他反复思考之后发现,这句话是有一些真理在里面的。列宁的言下之意是说,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内部就是使用计划经济的,现在我们苏联就是把整个国家变成一个大企业,在企业内部使用计划经济那不是天经地义的吗?你们凭什么认为计划经济就不行呢?科斯就是受到列宁的这句话启发,提出了他的企业理论。
前面的课程也说过了,从先到先得到独裁民主到武力准则……各种非价格准则都或多或少、甚至是大量地存在于我们身边,并没有被价格准则完全淘汰。计划经济也是非价格准则的一种,它在企业内部甚至是处于主导地位。这是因为作为非价格准则,计划经济有租值消散,但它节省了使用市场的交易费用。在企业内部这个局限条件下,计划经济所造成的租值消散是小于使用市场的交易费用的。
但是我们也看到一个铁一般的事实是:没有一个国家搞计划经济是成功的。这又是为什么呢?这就要回到列宁所讲的那句话:能不能把整个国家变成一个大企业呢?其实做不到。因为随着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租值消散会越来越厉害,而它所节省的使用市场的交易费用却越来越小,过了某个临界点,租值消散的成本会压倒它所节省的交易费用,这就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市场经济而不是计划经济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市场经济无条件地、绝对地比计划经济好,而是在国家这样的规模下,计划经济的租值消散太大了,远远大于使用市场的交易费用。
事实上,我们看到现在有些跨国公司的规模比一些小国都要大,因此它们的企业内部多多少少一定要引入市场来降低计划经济所造成的租值消散。另外,您大概也听说过“大企业病”这个说法,据说当一个企业的员工规模增加到两万人时就会碰到“两万人魔咒”,导致企业的效率大跌。现在您学了这门经济学课程,就明白了,所谓“大企业病”,所谓“两万人魔咒”,背后的成因就是类似于一个国家搞计划经济的问题,计划经济的租值消散会随着规模的扩大而急速增加。至于为什么规模扩大会导致租值消散变得过于严重,我们在后面讲到交易费用、企业理论时会更详细地解释,现在先不多说了。
总之,关于“市场经济好?还是计划经济好?”这个问题,我们不要把它当成意识形态的问题来看,而是要科学地分析,那就要确立“交易费用越低就叫越好”的这个客观的评价标准,还要加入具体的局限条件,那么根据我们之前学过的关于价格准则与非价格准则的实证分析,就能作出符合科学要求的客观回答。
这里小结一下:经济学可以有规范分析,但是我们要避免变成道德审判或意识形态之争,因为这些都是非科学。所以,我们要先确定客观的评价标准,还要加入局限条件,这样才能将应然问题转化为实然问题,最后的回答其实已经是实证分析。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进一步问一个问题:经济学的用途是什么?上一次课说过了,科学只负责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也就是只负责解释现象。经济学是科学,按理说经济学的用途也只有解释现象。但我们又说政府经常来问经济学家某个政策“好不好”、“应不应该”,这是要求经济学家对政策作出评价。其实政府还经常问经济学家怎么解决某个问题,这是问“怎么办”,这是要求将经济学用于改造世界。
也就是说:解释世界、评价世界、改造世界是三种不同的用途。我们不妨从自然科学那里寻求经验。物理学的用途无疑是解释世界:是解释与物的运动有关的现象。但物理学本身是作为工程学的理论基础,而工程学的用途正是解决问题、改造世界。所谓理工科,就是理科和工科要结合起来,光有理科没有工科的话,理科是没有多大的存在价值的。人类是为了改造世界而需要物理学的!当然,在科学发展的早期,人类很多时候是出于好奇心而研究科学,但光靠好奇心,科学的发展是有限的。
古代中国没有科学传统,只有技术,其实就是只有工科、没有理科。古代的中国人面临着解决问题(改造世界)的生存压力,来不及对世界作抽象的思辨,直接凭经验去解决问题。这说明改造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并不需要解释世界。但这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改造世界的能力会严重地受制于本能与经验的局限。相比之下,西方有科学传统,尤其是工业革命之后理科与工科相结合,科学转化为生产力,迅速地就把只有技术没有科学的中国打得一败涂地。由此可见,科学通过解释世界,拥有了改造世界的能力,“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比起只凭经验要强得多。另外,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其实已经包含了科学地评价世界的用途,因为有助于达成改造世界的目的的建议就能评价为合理的、对的。
转回到经济学的领域,经济学的用途也跟自然科学一样:基本用途是解释世界。没有这个根基,一切都是凌虚蹈空。衍生用途之一是评价世界,但必须以解释世界为基础,也就是要指定客观的评价标准,加入具体的局限条件。衍生用途之二是改造世界,也要建立在正确地解释世界的基础上。只有正确地解释,才能正确地解决。所谓经济学能够改造世界,其实是指经济学能为人类提供智力支持,在客观冷静地解释世界、评价世界的基础上提出改造世界的合理建议。但改造世界所需的局限条件(包括魄力这样的内在的局限条件,以及权力那样的外在的局限条件),未必是经济学家能够控制或改变的。“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的,往往还是政治家、企业家。只有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学的用途,人们才能既不会对经济学改造世界之能有狂妄自大之心,但也不会有妄自菲薄之情!
解决问题,改造世界
知道为什么很重要,但我们生活中面临的更多问题是要不要、怎么办的问题。需要把为什么的答案转化为要不要、怎么办的答案。
如何判断主观的争论? 1、要有判断的标准,标准要能具体化、量化。 2、给定人群对象的局限条件,人的现状是怎么样的?
经济学的本分,是科学解释世界。如何改造世界,是政治家企业家的事。
多一个解释现象的角度
拨开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迷雾,让有心人能踏上实事求是的坚实土地,李老师的课太重要了。
小叮当11 回复 @QianYun33: 打了200字,还没回复成功,文字丢了,重来一遍。。听了三遍,再次体会到一般化的强大威力。豆腐脑应该是甜的还是咸的,容易看出讨论者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主义、宗教之争,引起亲人反目、血流成河,参与者引经据典让人不明觉厉,只不过是高级版的“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喜好、道德说教、价值观、主义、宗教信仰等没有客观评价标准的议题何其多,参与者若抱着求真的心态无疑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得到的只是诡辩的经验吧。多年前李师看到某“经济学家”对经济学在改造世界上无用的观点,可能失望之级,现在转变为不用妄自菲薄,也不应狂妄自大,这种是智慧的增长吧。能学到这种智慧,即使不能发家致富,也可减少口舌之争、减少愤青心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