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大萧条将经济学分裂成微观与宏观:时势造英雄的凯恩斯

23大萧条将经济学分裂成微观与宏观:时势造英雄的凯恩斯

00:00
16:50

您好,欢迎收听我的经济学课。上次课我们讲了,从古典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的早期,其实都没有微观、宏观的分类,这是其一。其二就是总的来说,经济学家都是推崇市场自由运作的。


那么后来怎么会出现微观、宏观的分类,而且还变成在宏观经济学方面是推崇政府干预的呢?那就是大萧条和凯恩斯的出现。大家都在中学时候学过历史,知道在1930年代发生了从美国开始席卷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大萧条。就是这场大萧条动摇了人们对经济学家的信任,也动摇了经济学家对市场的信任,最终就动摇了对当时的经济学的信任。为什么经济大萧条会动摇了人们对当时推崇市场自由运作就能把事情处理得很好的经济学的相信呢?


大家就算没有学过经济学,但估计应该都会知道经济学里面有一个很基本的理论:供求理论。这理论是说,市场能够通过价格的变动来自发地调节需求与供给,使得供求总是相等的。这个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含义是:不可能出现长期持续的供过于求的现象。但是我们看到经济大萧条的时候出现了几个现象,一个是生产过剩。什么是生产过剩?不就是指产品的供给大于需求,所以才过剩吗?另外一个现象是物价持续下跌,理论术语叫“通货紧缩”。通货紧缩意味着货币的供应量大于货币的需求量的,所以也是供大于求,但那是指货币市场上的供大于求。刚才说的生产过剩是产品市场上的供大于求,通货紧缩反映的是货币市场上的供过于求。还有第三个现象,是失业率高企。失业率高企反应的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供大于求。


您看,问题来了:传统经济学说什么?市场会通过价格的变动去自动调节供求平衡的,是吧?最多是价格变动需要一段时间,所以供给与需求短暂地失衡是可能的,但不可能长期持续地供大于求或者供不应求的。但是经济大萧条的时间长达十几年啊!十几年那么长的时间都是产品供大于求,就是生产过剩;货币也供大于求,于是通货紧缩;劳动力也是供大于求,失业率高企。你怎么解释这些现象呢?这就回到我们前面说的,这还是科学而正确的理论吗?科学要求理论得经受事实的验证,现在大萧条的事实看起来是推翻了供求理论的,而这又是传统经济学中最基础的理论之一,所以当时大家就开始不相信经济学了。


其实除了供求理论之外,还有一个经济学理论现在的经济学教科书已经不提了,所以即使是学经济学的人恐怕很多都不知道,它就是萨伊定律。萨伊是一个古典经济学家的名字,这个理论是用他的名字来命名的。萨伊定律的内容是:供给会自动创造与之相等的需求。从这个理论来看,无法想象会出现供求失衡。因为既然供给会自动创造出跟它相等的需求,怎么可能会出现供给大于需求的状况呢?萨伊定律在当年是经济学的金科玉律,它的地位比得上牛顿定律在物理学中的地位!我们现在熟悉的供求理论只不过是从它推导出来的定理而已。但是,大萧条发生之后,萨伊定律惨遭淘汰,供求理论却保存下来。这说明什么?这说明经济学理论其实离不开供求理论,它太基础了,要是连它都抛弃的话,几乎所有经济学理论都会跟着倒塌。但供求理论其实是来自于萨伊定律,现代的经济学却一边抛弃萨伊定律,一边又保留供求理论,这在逻辑上岂不是大有问题?我们后面会解释,一方面供求理论的推导可以不依赖于萨伊定律,改为依赖于经济学的公理需求定律;另一方面萨伊定律其实也没错,并没有真的被大萧条的事实所推翻,是不应该被抛弃的。


但我们现在先回头继续说刚才提到的大萧条时出现的三个供大于求:产品的供大于求,货币的供大于求,还有劳动力的供大于求,都是长期存在的现象,于是看起来好像是推翻了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如供求理论或萨伊定律。当时有一个关于大萧条的笑话,说起来其实挺让人心酸的。这个笑话是说:有一个爸爸失业了,于是冬天的时候尽管家里冷得要命,也买不起煤炭去烧炉子。儿子就问爸爸:冬天来了这么冷,为什么不买煤炭?爸爸说:因为我失业了,没钱买。儿子继续问:为什么你会失业?爸爸说:因为我是在煤炭公司里面工作的,由于大家没钱买不起煤炭,煤炭卖不出去,公司没生意就倒闭了,于是我就失业了。显然,这个笑话是讽刺这么一个矛盾:这个爸爸是因为没钱而买不起煤炭,他没钱又是因为煤炭生产过剩而导致他失业,他的失业又使得他更加没钱买煤炭,恶化了生产过剩……这就形成了一个生产过剩与失业互相强化的恶性循环。


大家在中学的历史教科书里也看到一些关于大萧条的记载,说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新政力挽狂澜,以政府干预挽救了美国经济,开启了大政府时代,对市场再也不自由放任了,而是由政府插手来干预经济,从而就扭转了大萧条的局面。中学的历史教科书,可能还有政治教科书还说,还有凯恩斯当年撰写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书批判传统经济学所主张的自由放任的市场,以整体国民经济为分析对象,主张政府干预市场。也就是说,从这个时候开始,经济学的主流才变成不相信市场,主张政府干预。


可惜的是,这些在历史教科书,包括政治课本上描写的绘声绘色、激动人心的所谓历史事实,基本上都是错的,有着非常严重的误导。现在西方国家的经济学界关于大萧条的成因已经得到了澄清,罗斯福新政使得美国摆脱大萧条的说法也被否定了。


首先第一个点是:罗斯福的新政实际上早在凯恩斯的《通论》一书出版之前就推行了。也就是说,不是罗斯福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去进行实践,所以就算是成功了也不是凯恩斯的理论的功劳,这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完全颠倒了。


但这个问题可能并不重要,实践先于理论的情况也多的是,实践成功即使不能归功于理论的指导,也不等于理论没用或甚至是错的。所以真正重要的是第二点:使得美国从大萧条中摆脱出来的,其实也不是罗斯福的新政,而是二战!


这一点从失业率的变化会看得比较清楚。罗斯福的新政推出之后其实对大萧条并没有产生根本性的改善。失业率在大萧条一开始的时候高达25%,也就是四个人里面有一个人失业,这当然是很严重的失业。后来失业率有所下降,但主要是市场本身就有自我调节功能,失业率降到10%左右。问题是10%依然是一个很高的失业率,这意味着十个人里面就有一个人失业,而且此后就一直长期地居高不下了,直到二战爆发,失业率才一下子完全消失。原因也很简单,美国参战后大量的青壮年出去打仗,不要说消除了失业,甚至带来了所谓的妇女解放运动——妇女也要出来工作,否则都不够人手完成工作了。不仅仅是一夜之间解决失业问题,甚至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劳动参与率。所以其实是战争解决了美国的大萧条。


再看看德国、日本,也一样是通过战争摆脱了大萧条。大家都知道这两个国家搞军国主义,直接发动战争,一下子比美国更早就把国内的经济危机给解决了。但是大家也知道,主动地使用战争来解决大萧条是一个饮鸩止渴的方式。德国、日本的下场地球人都知道了,它们虽然一时之间摆脱了大萧条,但是走上军国主义的道路,到最后被打败,经济还是崩溃了。当年美国是被动地参战,不是它主动去打人家,在道德上占据了制高点。但其实更重要的是美国最终打赢了,才没有像德国、日本那样要吞下打败仗的苦果。这个“二战解决大萧条”的历史经验其实严重地影响了美国的思想,国内经济一不好,它就蠢蠢欲动,想通过发动对外战争来转嫁经济不景气的问题,这是今天的美国霸权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成因。


所以呢,战争虽然能一时地解决问题,但它只是个饮鸩止渴的方式。而凯恩斯开出的药方虽然不是军国主义,却也只是一剂慢性的毒药,只是它的毒性发作得没有军国主义那么快那么惨烈而已。


凯恩斯的理论一时之间看起来好像很有用,所以二战之后,凯恩斯的地位大幅上升。其实当年凯恩斯的雄心壮志是想推翻整个传统经济学,也就说从亚当斯密一直传承发展到马歇尔的那个传统经济学,他都想全部否定掉,用自己的理论来替代。但是经济学界不能够完全接受,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折衷调和的叫做新古典综合派的学派。为什么还是叫新古典呢?因为它还是保留了从亚当斯密到马歇尔的传统经济学那一套,但是把它称为微观经济学;而凯恩斯的理论就称为宏观经济学。所以就是从那个时候起,经济学才划分为微观、宏观。所谓的微观其实就是传统经济学,是从亚当斯密发展到马歇尔的最传统的那一套。所谓的宏观就是凯恩斯的理论。新古典综合派把这两个其实是互相矛盾对立的理论体系硬是拉郎配扯到一起,造成了经济学的分裂状况。


前面我们讲解科学方法论的时候已经说过了,自相矛盾是造成理论丧失可证伪性的成因之一,明明微观、宏观是互相矛盾的——微观,也就是传统经济学以供求理论为基础,市场自发调节就能使得供求平衡,政府无需干预;宏观,也就是凯恩斯经济学却是不相信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的,认定市场的自发运作只会导致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必须由政府插手干预,通过宏观政策增加总需求才能达到供求平衡。这么明显的针锋相对的矛盾,正如地心说与日心说之争,是不可能并存包容的。要么就是微观或传统对,要么就是宏观或凯恩斯对,怎么可能折衷调和得了呢?但新古典综合派也是左右为难,因为明显不可能真的完全抛弃微观或传统,但微观或传统又似乎对商业周期、经济危机这类与大萧条相似的现象无法解释,于是只好和稀泥,硬生生地将个体经济与整体经济割裂成楚河汉界、老死不相往来的两大块,声称微观或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只适用于解释个体现象,宏观或凯恩斯的经济学理论只适用于解释整体的国民经济。但整体就是由个体加总而成的,怎么可能如此割裂呢?古典经济学时期的资源使用与收入分配这两个方面的分析虽然也可各自划分为微观与宏观,但二者之间是遵守通用的理论逻辑的,并没有割裂。


显然,一门的科学是不可能长期这样分裂下去的。首先凯恩斯自己就根本不认同新古典综合派,前面已经说了,他其实雄心勃勃,想以自己那一套彻底的替代传统经济学。但他想凭一己之力单挑从亚当斯密到马歇尔这么多大师级人物,那是痴心妄想了。客观地衡量他的经济学水平,实在只能算是稍高于平均值。他的崛起全靠大萧条动摇了人们对传统经济学的信任才时势造英雄。其次,就算没学过科学方法论、不知道自相矛盾会导致非科学的人也会知道,自相矛盾在逻辑上也是严重的大错。到底要怎么排除这个错误?还是要依靠事实验证!进入1970年代,事实验证的结果终于出来了。结果如何,下回分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73962fceg

    货币供给大于需求不是通货膨胀吗?

    史玉良_25 回复 @1373962fceg: 现象是物价持续下跌,后面的原因对不上哇?

  • Page_最懂经济解释了

    置顶!通货紧缩,是货币供应小于需求。

  • Haydn

    这教程,文气贯通,又充满经济学内容,听着老师讲,自己跟读,爽😊

    黄应鹏HYP 回复 @Haydn: 这个“65xx41”是专业水军来砸场子的,来来去去就那一句黑话。

  • 刘波_品牌策划设计

    1930 美国大萧条,凯恩斯《通论》出版,新古典综合派,增加宏观经济学,微观、宏观正式划分。

  • 摩羯星_GG

    我们建立一个非官方新手学习课程互助群,仅限购买了课程的人加入一起学习。关注我加群

  • 光亦盎然

    有口误,本集得修正一下口误

  • MrZhang_v83

    应该是货币供小于求,所以才一直降价的,之前课堂录音,这儿也是开始说错了纠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