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我们这一集的主题是:没有身体又怕什么。我们要介绍《老子·第13章》。这一章是比较特别的,因为他谈到了“得宠”与“受辱”是怎么回事。同时,我们都有具体的身体,又该如何面对自己与身体的关系呢?我们先把原文读一遍,《老子·第13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这章的意思相当丰富,它的白话文我们先念一遍:得宠与受辱都好像受到惊吓,重视大祸患如同重视身体。什么叫做得宠与受辱都好像受到惊吓?得宠是高高在上的,受辱是低下卑微的。但是这两种,获得它时好像受到惊吓,失去它时也好像受到惊吓,这个叫做得宠与受辱都好像受到惊吓。什么叫做重视大祸患如同重视身体?我所以有大祸患,是因为我拥有这个身体,如果我没有这个身体,我还有什么祸患呢?所以重视身体超过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交付给他;爱惜身体超过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委托给他。
从内容我们就知道这章的特别性了,为什么?因为它说明了人在社会上“得宠”与“受辱”的两种情况。“得宠”是指受到别人的提拔,“受辱”是指被别人贬抑了。这个“别人”是谁?当然是指有权力的人了。人的社会有它的权力结构,你在这里面遭遇如何,确实会带来影响。同时,在今天也可以指群众的爱好与厌恶。像一些明星歌星,当红时,所到之处万人空巷,落魄的时候,无人闻问,孤老以终。但是这两者没有其一,哪有其二呢?所以宠辱事实上是不可分的。
那么接着什么是“宠辱若惊”呢?一般人想到受辱才会受到惊吓,别人无缘无故把我贬官了,把我辱骂一顿。但是不要忘记,得宠也一样会受到惊吓。得宠的时候吓一跳,我怎么忽然之间有这么好的机遇呢?平步青云,升到高位,这也是来自于别人的。换句话说,宠辱都不是我本身的一种情况,而是有权力的人或者外在的力量加在我身上,所以得宠与受辱都好像受到惊吓。受到这种惊吓就是要提醒我谨慎小心,得宠时要谦虚,受辱时要坦然,这样才能保有自己生命的特色。
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贵大患若身”,重视大祸患,如同重视身体。在了解这句话的时候,要把它倒过来看,就是要重视我的身体,好像重视大的祸患一样,要非常谨慎。因为我有这个身体,从这边就会产生各种欲望。譬如有些人说,在社会上工作以后希望能够“五子登科”,这当然是从男性的立场来说的,希望有车子、房子、银子、妻子、儿子等等,会要求各种物质享受,世间的名利权位。而这些东西的得与失往往受制于外在条件,由此造成各种复杂的苦恼。换句话说,我有这个身体,许多祸患就随之而来。那怎么办呢?要调整我对身体的观念,谨慎对待自己的身体,老子等于自问自答。
他说,为什么要重视大祸患如同重视身体呢?理由就是底下这句话“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有这个身体,就是我大祸患的来源。我们看看很多故事情节,比如在电影里面一个人被抓了,别人要逼问他的秘密,不说就酷刑对待。身体受不了酷刑怎么办?只好说出秘密了。有些人可以坚持下去,成仁取义,受到各种可怕的刑罚,照样坚持,最后牺牲了生命。当然这种观点是偏向儒家的立场。以老子来看,你还不如先把这一点放开,也就是他说的“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我没有这个身体,又有什么样的后患呢?这样一来的话,在各种情况下就比较容易面对了。
比如在古希腊时代,哲学方面有一个斯多亚学派,他们可以把各种发生的事都当成宇宙里面不可改变的规律。万一我遭到酷刑,我想的就是:你们对付的是我的身体,但是我的身体不是我,甚至可以把身体想象成别人的身体,你们尽量对付吧,要砍手砍脚,最后杀了我,都毫不在意。这是用一种理性与想象的力量来超越所有外在的情况,实在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
老子有类似的想法,就是你把自己想象成没有身体,那就不会有祸患了。没有身体,我就不会有各种欲望,祸患自然就离我很远了。但是我一有身体的话,就要名、要利、五官的享受、人前人后的尊敬、高级的待遇等等。而这个身体如果有了子女之后,还要顾虑到家人的需要,这一切就造成了天罗地网,让你一个人再具有怎么样崇高的理想,都困在罗网之中,动弹不得。所以人生最难的就是放开这一步,清楚认识自己,知道宇宙万物里面,人来来去去,生命到最后难免跟草木一样会朽坏的,会消失的。这时候就要问:人生的目的何在?
老子的构想启发了后面庄子的思想,他认为,人的生命要分辨“内在”和“外在”。庄子强调,一般人都是“重外而轻内”,要慢慢修炼成“重内而轻外”,而最高境界是“有内无外”,外在的一切就像过眼云烟。
的确如此,你稍微回想一下,十年前二十年前的你是什么情况?甚至昨天的你还在吗?明白这一点,你就知道该怎么取舍了。当时很在乎的事,到后面云淡风轻。譬如我一路念书,数学不太好,以至于到了三十几岁的时候,有时候还会梦到高考的数学题目没做完。但是今天再回头看的时候,好像没那么严重吧。当时非常在乎的事,都因为当时有身体和生命的具体状况,让我好像看不开。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再回想,不是那回事。所以为什么有人说“时间是最好的医生”。
那么再进一步看,能不能突破时间的限制呢?从永恒来看,从我尚未出现之前,到我结束之后这两点来看,人生哪里有什么事情过不去的呢?所以何必太在意现在这个身体的具体处境呢?
这一章里面前面铺陈下来之后,最后结论还是要回到我们一直强调的老子的圣人的身上。因为他最后回到主题了,谁可以担任天下的领导?因为你一方面说:你没有身体就没有祸患,对自己的身体、自己的一切不要太执着;但另一方面,人既然已经存在了,你还是需要珍惜身体。所以简单说来,越能珍惜身体的人,越能够担任领导。所以老子说“重视身体超过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交付给他”。
如果一个人担任领导,为了追求功业,就算是你照顾了百姓,结果你自己累得病了,甚至提早报销了,这样的人一定是很想有所作为。但他的作为越多,对百姓来说,对整个社会来说,就一定是好的吗?未必。老子最后才会语重心长地说,爱护身体超过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委托给他。代表这样的人应该是清心寡欲的,许多事情能做不能做,他都会考虑得比较完整,不会刻意一定非做什么不可,以至于到最后损伤了自己的身体。重视自己的身体,不要刻意做任何事,也不勉强做任何事。
如果有一件事要你花很大的力气去做,代表你还没有掌握到它的自然的趋势。所谓的“自然的趋势”是说,任何事情的发生和发展有它本身的一种力量,叫做顺势而行。你如果掌握到正确的方向,就事半而功倍。老子对孔子提出的批评,也包括劝他不要这么急功近利,想要立刻改善世界,造福人类。你越想这样做,可能离目标越远。
《庄子》里面讲了一个简单的寓言故事。他说,有一个人很害怕看到自己的影子,所以就拼命的跑,想要逃离自己的影子。结果,他跑得越快,影子跟得越紧,最后累死了。应该怎么办呢?还不如到一棵大树下,在树荫之下根本看不到自己的影子,也就是你要回归于道。人可以各尽其力,但绝不要刻意和勉强。这就是道家的思想。
有些人会认为,这样讲有一点消极吧?这倒不是消极积极的问题,而是你注意力的焦点的问题。你如果太重视身体,要刻意去养生,也不见得好。太注意身体的话,延伸出来,你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名,有什么利,权力、地位等等,统统去考虑的话,又回到第一句了,得宠和受辱都好像受到惊吓,怎么上去的怎么下来。今天得宠,将来才会受辱,否则一个人从来没有得宠过,又如何受辱呢?你今天觉得受辱,就代表你曾经得宠,或是眼前、或者前面很顺利,现在才有失意的感受。如果你根本没有得意失意的想法,就不会有任何问题了。
所以这一章是蛮特别的,等于是老子自己提问题,自己来回答,什么叫做宠辱若惊,什么叫做贵大患若身。而最后的结论是归到作为悟道者的圣人,说明他的统治方式就是爱惜自己的身心,而对待百姓尽量顺其自然,让大家都过得轻松一点。
【课后思考】
从这一集里面我们可以思考什么?我们平常在照顾自己身体的时候有没有恰到好处?会不会为了自己身体的舒适、欲望的满足,而过度追求外在的东西,以至于本末倒置,主客易位,让身体为了自己的欲望而疲于奔命?想听听你的意见,我是傅佩荣,谢谢。
连身体都不爱护的人必定是被各种欲望包裹的人
荣辱不惊,不卑不亢。其实很难做到,但是我们可以像这个方向努力。
这一章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人们通常囿于自身,过于重视自己的宠辱际遇,患得患失,活在自我感知的小世界。而君王应能抛弃私欲和主观,放大自我,推及天下,将整个天下都看作自身。
我就因小时候的宠导致了今天的辱,小时候生活条件好,生活,工作都由父母安排,衣食无忧,40岁后,生活压力无比巨大,内心异常痛苦,所以开始寻求解决之道,付老师的课听了很多,希望我能慢慢悟道
富帮主 回复 @幸福的简华: 扛过去真的很难,道德感,愧疚感,恐惧感,这些完全克服,真的就是换了一个人
宠辱若惊,没有从前的得宠 ,哪有如今会感到的受辱。这让我很有感触,就是以前走得太顺了,名气与表扬,“声声入耳”。而如今名利上在自己的圈子里沦为普通人,所以焦点到了别人身上,就有点嫉妒,可能仅仅是一句出彩的话。因此不把获得的荣誉看待的过重,面对挫折时就更能克服。 而自己确实把拼命当成努力,不爱惜自己身体,熬夜,少睡,不好好吃饭,不注重外表的整洁与舒适,不注重生活环境,不爱护眼睛,这是短视,对待自己尚且如此,你如何对待别人呢?你学会爱护自己,你才会更加爱护别人,慢慢的对自己好点。加油
我觉得这一章傅老师解的有点问题,这个解法则此章跟前后文思路逻辑关联是不通的。我认为老子想要表达的意思是说普通人有一个我执存在,所以才会宠辱若惊,贵大患若生。若能以天下为自身,以天下为自爱,则无私矣,可以把天下寄托给这样的圣人。请各位同学斧正。
学《道德经》感觉“任性”是个褒义词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这两句感觉按下面翻译不错—所以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重视天下百姓,才可以把天下交付给他;像爱惜自己的身体一下,爱惜天下百姓,才可以把天下托福给他。
类似还有一个故事,这个世界就像一把沙子,你抓越紧,沙子流的越快,把手放开,沙在手中,一沙一世界。
我觉得对这章的解释很牵强,前后不通。下面是我自身的一点浅见。宠辱时刻会感到惊心动魄,自身总是患得患失。为什么宠辱时刻会惊心动魄呢?得宠和受辱都是别人加诸于我们的。得到时的惊喜,失去时的惊恐,就是宠辱时刻感受到的惊心动魄。为什么自身难免患得患失呢?我们之所以患得患失,是因为我们在意自身的得失,如果我们不再意自身的得失,我还有什么好患得患失的?所以能像在乎自身那样在乎天下百姓,才能把天下交付给他,能像爱惜自身那样爱惜天下百姓,才能把天下托付给他。
唐善才 回复 @锦瑟安年V伴君三生: 自身有物质需求,人很难把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