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这一集的主题是混而为一的道。我们要介绍《老子•第14章》。我们说过《老子》全书81章,有大约20%,也就是15章,是专门介绍及描写“道”的。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者,道家的思想从这本《道德经》衍生出来,所以我们就无法避开这个难题。“道”是什么确实很难说清楚,《老子•第1章》就说过了“道,可道,非常道”。但在老子来看,他又非说不可,否则他的核心思想就模糊了。我们现在要看的第14章就是非常抽象的。我们先把原文读一遍: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jié),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我们先用白话把它的意思说一遍,再来进行讨论。看它却看不见,称它为“夷”;听它却听不到,称它为“希”;摸它却摸不着,称它为“微”;这三方面都无法穷究底细,所以它是浑然一体的。它外显的部分并不明亮,隐含的部分也不晦暗,绵绵不绝的样子无法为它定名,然后又回归于空无一物。这就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体的形象,这就叫做若有若无的惚恍。迎向它,看不见它的源头;跟随它,看不见它的后续。把握早已存在的道,可以用来驾驭当前的一切。能够了解最早的开始,这就叫做道的规律。
本章内容比较长,前面三句话是用感官去掌握,去看、去听、去触摸。你看的时候看到“夷”,夷就是平,没有任何东西凸显出来,根本看不清楚是什么东西。听的时候叫做“希”,我们后面会念到一个词叫做“大音希声”,希就是稀微的一点点声音。你去触摸它的时候,也没有任何感觉,叫做“微”。这都是若有若无的一种描述。因为人的触摸是非常粗糙的。
“夷、希、微”三者都是针对人的感觉能力,代表什么?代表用感官是无法掌握“道”的。所以说这三者“不可致诘”——无法穷究底细。所以它是什么?混而为一。“混”这个字特别重要,因为所有谈到宇宙怎么来的古代的神话,都会强调是从混沌进入到秩序。混沌就是“混”的一种状态。老子讲“道”最具体的是在第25章,第一句话就是“有物混成”,也用“混”这个字。代表一切都混在一起,没有任何区分,连天地都还没有分开,所以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什么。
接着说,它外显的部分不明亮,隐含的部分不晦暗,代表什么?就是以前说过的“和光同尘”,一切都混在一起,分不清楚。最后是复归于“无物”——空无一物。但是这边说到的“无物”值得留意。说它是“无”,但是万物由它产生;说它是“有”,你又看不到它有任何形状。所以老子谈“无”的时候,很少单独把它当作一个术语,他都会强调是无物、无形之类的。
后面接着说,这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代表它是有形状的,但无法分辨是什么样的形状。然后说它是没有物体的形象,代表它有些形象,但你看不出它是什么东西的形象,所以称作惚恍。“惚恍”这个词我们今天说成是“恍惚”。那原文里面为什么特别说“惚恍”呢?这是为了押韵的需要。因为这句说“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状、象、恍”是押韵的。在《老子》里面,这种古代的押韵的书写模式相当普遍。今天我们事实上是把这个惚恍说成恍惚,甚至说成你今天精神不好,恍恍惚惚的,什么都搞不清楚,无法分辨这个跟那个。
那么你要设法掌握这个道的话,只有两个办法:我从正面去看,或从后面去追随。从正面看,是看它从何处来;从后面去追随,就是要看它往何处去。但事实上,你从正面看不到它的源头,你说它从哪里来的,我们怎么去了解呢?根据专家的解释,大约140亿年前宇宙出现大爆炸,你现在只能想象,你怎么可能去追溯到开始的情况呢?说到后面的变化,专家又告诉我们,大约80亿年之后,宇宙会结束。你要追随的话,也追随不了那么久,它的变化一直在持续发展。所以你看不到它的开始,也看不到它的结束。
在这里接着就提出结论了,有关道的结论,就是你“执古之道”——把握这个早已存在的道,用来驾驭今天的一切。这里提到“古、今”代表时间上的区分,但这个“道”本身完全超越了时间。对人来说,宇宙万物早已存在了,人类也是一样。所以我们今天无法去衡量开始的时候是什么情况?只能说它是“绳绳兮不可名”,所以它是无名的。
“不可名”三个字就是第1章所说的,你讲完“道,可道,非常道”之后,立刻就要说“名,可名,非常名”。任何东西你给它定个名字,那就不是恒久的名,为什么呢?定名字是人类在做的事,因为人有理性,他运用理性就一定要用到概念或名称,对任何东西的存在,首先就给它定名字。但是取了名字之后,出现了认知作用,后面就会有后续的问题了。什么问题呢?取了名字之后就会进行一种价值判断,然后各种复杂的欲望就出现了。
所以老子会说,无名是万物之始,有名是万物之母。代表开始的时候是无形无象,看起来好像什么都没有,但它又演变出万物来。而万物对人来说的话,在名称未定之前,那是万物的起源;名称定了之后,那就是万物的母体。譬如我现在定一个名称叫做“牛”,所有的牛都纳入这个名称底下,好像“牛”这个名称是母亲,而个别的各种大大小小不同的牛,就好像这个母亲所生的子女一样,可以整个概括起来。换句话说,你一旦有了名字,就能够驾驭具体存在的东西,人类的知识的世界就是这样子形成的。否则人怎么可能推展知识,一代一代教育下去,而发展文化的内涵呢?
那么最后结论是什么?结论就是:你能知道最早的开始就叫做道的规律。“道纪”这个词可以解为“道的规律”,为什么?因为道本来就是万物的基础,万物的存在从“道”得到各自的本性,就按照本性去发展。所以,花有花道,茶有茶道,树有树道。任何东西的存在都有它自己从道所获得的本性,就按照它的本性去生存发展。但其中只有人类最特别。因为人有理性可以认知,认知就可能接着产生正确的或偏差的欲望,形成的人类世界一方面是丰富而多彩多姿,而另一方面可能出现各种偏差的观念,给人增加许多困扰与烦恼。
在这一章里面我们学到不少东西,我们简单回顾一下。一开始他说感官无法接触到“道”,你用看的、听的、触摸的,都分辨不出来到底这是什么东西,只能肯定有这个东西存在。就代表当你还没有进行区分的时候,它是混沌。
中国人讲宇宙也是一样,从混沌进入到秩序。我们讲“宇”是上下四方,讲“宙”是往古来今。代表它是空间和时间的整体,就是宇宙。我们现在说空间、时间,是因为有“人的认识能力”,才会对空间、时间加以理解。但就“道”本身来说的话,你根本不可能给它取固定的名字。所有的名字都是为了方便,约定俗成,暂时使用,如此而已。
那么针对万物现在存在的状态,你可以说万物是“有”,但是相对于这个“有”,“道”就不是这样的“有”,所以你可以说什么?说“道是无物”。所谓的“无物”不是说它不存在,而是说它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你说它不存在,但它有某种很难分辨的形状,很难掌握的形象。所以看到道的时候,只觉得道不可言——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如果你要驾驭今天世界上的一切,不管是在认知方面或欲望方面,都要回到最初的道,也就是回到最初的情况,就可以平息所有由认知所带来的复杂的后果。
在这一章里面,老子的思想有几个重点凸显出来了。一方面,人的感官不可能掌握住道,而另一方面这个道不可名,无法定一个名字,所以人的思想也无法运作,只能觉得惚恍恍惚,然后不知道怎么回事,万物就存在了,人就出现了。如果善于思考的话,就会知道这一切是有根源的,并不是偶然发生或者莫名其妙来到的,而它的存在与发展有一定的规律。
在这里我们再次看到了“不可名”这个词,看到了“无物”这个词,知道老子所谓的“无”并不是纯粹的虚无或抽象的概念。他的“无”是指无形可见、无法掌握,所以你不可能给它定名。了解老子的“无”之后,就不会受限于具体的“有”。“有”这个字在这里就很明确了,是指现在存在的一切。你对于现在存在的一切觉得很难把握,那是因为你没有把它回复到原来的状态,没有回复到“道”里面去。所有的一切在道里面,没有必要做任何区分。不做任何区分的话,欲望就会回到原始的情况。
所以这个词叫做“无物”,所指的是说“道”并非世间任何一物,而不是说道是虚无的。如果道是虚无的话,万物是怎么来的呢?所以这一切来自于道,掌握到道,就掌握到根源。那么对于现在的各种变化就不会让我们觉得困惑了。
从这一集里面,老子再一次说明,从人的角度,从感官、理性是无法掌握“道”的,结果就必须承认,道的存在非常特别,不是一般的东西,不是万物之一,而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掌握了这一点,我们就知道,老子的道家不是一般的在世间相对的各种想法之一,而是要我们回到根源,才能够化解人在存在上的虚无主义的压力。
【课后思考】
我们的感官掌握不了的,理性也理解不了的,你认为这样的东西是纯粹幻想出来的,还是真有这个东西可以作为万物的来源与归宿呢?想听听你的意见。我是傅佩荣,谢谢。
感官只能感知表面的东西,而表面的现象纷纭变换,会让人把握不住,而理性的确实可以把握深层次的东西,而理性开始于相对性的名,无论理性多高多深,只能把握相对部分,却不得整体,如果没有道作为根本,一切将不可理解,也毫无意义,必然陷入虚无主义之中。
根源是一种跃迁的量子态,需要靠悟,悟到了就能回归,悟不到,实非靠五官之力可及
道既然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通过感官无法把握,通过思想也无法确认,那么,说它是否真实存在,就不能简单说有,或无啦!道虽然无法把握,但它也绝非虚无。它的存在,而应该是绝对的真实。道是万物的源头和归宿,并能无偏爱驾驭万物,故说它绝对真实。
“道”是超出人的感官认识范围内的一种无形能量和力量,当人们感悟感知到了这种能量,将会使人的精神智慧到达另外一种境界和状态的吧!我很神往这样的悟道会改变我的人生轨迹和生活
方小女孩儿 回复 @青青1227: 女。rrv 被b不 把v。 女。 b chu
我看其它书上,绳读min 。是这样吗?
大雨落幽燕丶白浪滔天 回复 @颜七17: 读什么不重要·不要被形绑住··了解里面的神就好了·
道就是追溯到根源。万物起源。道就是追溯。比如一张桌子 他不是桌子 是木材。木材是树木来的。树木又是一粒种子 经过阳光 空气和水的灌溉。道就是和光同尘。我这么理解对吗?
傅老师说取名后会进行价值判断,然后出现各种复杂的欲望。这几年市面上有很多炒作手把件的。去找一种普及性不强的木头或者什么果实的核,然后给他取一个特别牛逼的名字,在给他附上一个故事。看了傅老师的道德经突然感觉自己恍恍惚惚,不知道当时是怎么想的。难道是人对难得之货的占有欲
唐有空 回复 @川谷之于江海哟: 难得之货,令人行为不规。黄牛排队是最简单的例子
点个赞!老师,早上好!
评论提示:“我不要TA觉得,我要我觉得”。这一点就很难做到啊,因为没有“我觉得”,所以都是TA觉得。 看评论区,有人质疑老师讲的某字音,有人质疑老师讲偏了,我对老师讲的全盘接受,没有“我觉得”。
未知不等于不存在,我认为存在这种东西。 我们产生理性,是因为我们给东西有了定义,方便区分,无数个定义就组成了我们的制度,体系,生活方式,我们会遇到困难挫折的烦恼,是因为我们现在“困难挫折”固有定义里,要解决一是凭经验与耐力去克服,但治根的是回到其起源,你重新定义他。 我终于想出来名字的用意了,虽然名字只是工具,但我们把对一个人的所有认识都定义到他的名字中,失去其名字,就会回到混沌状态
li秀群 回复 @言蠡: 没有人类的世界就是混沌吗?没有名字的世界比如远古时代是混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