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美学
——8. 科幻作品是被新技术放大的审美吗?
嘉宾:苏磊,新媒体艺术策展人,当代艺术理论家,今日美术馆新媒体实验室执行总监。
提问
刘老师, 您好,我是苏磊。很荣幸有机会向您提问。 我想我和很多听众一样,都希望有机会和您交流,我们都对您的经历和您的想法都感到非常好奇。很想从我们的视角向您提出一些问题。
在欧洲读书的时候,我的教授会把整个时代的绘画,建筑,舞蹈等等文化现象统称为文化景观, 有一本书还将它比喻为“文明的面具”。 我觉得这个词非常准确, 可以作为我们思考问题的敲门砖。艺术行业常常是通过阅读图像来讨论现实世界的,所以,尽管我们没有经历过一些历史,但也会依据今天保留的信息和图片, 来对过去做出自己的思考。 当然,艺术不等同于文化景观, 也不等同于文化。但是,艺术家常常用文化景观的概念来看待现实世界,创作作品, 传递信息, 而观众是在自己的世界里阅读艺术作品,探讨意义。 正如罗兰巴特曾经说过:“ 所有的阅读都是误读”, 艺术作品的信息就是通过在观众中激发出的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想象而得以传播, 并形成历史现象的。 也是我们探索历史进程的依据。
所以当我们翻阅历史,回忆起冷战时期的苏俄文化景观,她会显现为审美模式的单一化和高科技领域的专业细分相互并存的状态。也就是说,在科技高速发展, 学科和专业高度细分的年代,文化艺术领域没有显现出由于新技术革命带来的相应的多元丰富的文化场景, 而是体现为一种社会化的单一的审美模式。 换言之, 技术行业的丰富发展和社会普遍采取的单一审美模式,被人为地结合在一起。您曾经提到过苏俄文学对您的影响,所以第一个问题,我想问刘老师, 冷战时期的强烈的, 富于史诗感 的“审美冲动”, 是不是带给您持续创作的动力呢?您可以描述一下,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气氛或者感动吗? 您觉得今天的世界, 是不是还会被这种思想所影响,比如特朗普是不是一个冷战的影子呢? 他让今天的世界更加戏剧化。
大刘回答
首先分析审美特点肯定得分析时代特点。 冷战的时代特点和现在是很不一样的。冷战时期有一个基础,这个时代是现在没有的一个基础,那个时候人类是面临着一个灭顶之灾的。就是说一把时刻毁灭之剑,时刻悬着人的脑袋上,而且他而且这个灾难一旦到来,那就是瞬间的事,也就半小时的事儿。比如像古巴危机,就把灾难推到即将爆发的边缘了,所以那个时候人们的精神背景上是有大毁灭的背景。这个在现在是没有的。这一点十分的重要,对于我们感受和分析冷战时代的文化,它的美学特征,其他方面,包括您说的审美冲动,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在这个大背景之下,其实冷战时期的审美冲动是很复杂的,并不是铁板一块,主要是分着苏联这方面的,就华约这方面阵营的和北约美国这方面阵营的。
苏联的话,我觉得也延续了苏联之前的那些岁月里面那些实物,社会主义革命岁月里面的那些美学特点。但同时在冷战时期,苏联社会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些社会内部的问题缺陷也在显现出来,所以那个时候的苏联的审美还是很复杂的,并不是像我们现在想象的就是理想主义,就是集体主义,也不是,还有一些很复杂的很现代的东西,从那会苏联的电影里面能看得出来。
另一大块的审美的就是西方欧美。在美国好像是逆时代潮流而动的,出现了一些垮掉的一代嬉皮士运动,我抛开了这些社会的大背景,什么毁灭的危险我都不管了,我做自己,写着要“做爱不要作战”,这么一个口号。但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那个时候这种放松、这种嬉皮士、这种垮掉的一代,其实也是对那个时候沉重的生存,沉重的人类面临的生存压力的一个反弹而已。并不意味着真的就像现在一样,是一个轻松自如的时代,没有威胁的时代,只是那种冷战和威胁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已。
这个问题就是“是不是给我持续的创作动力”。肯定我的创作动力主要不是来自于这儿,对吧?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就是这个时期的美学特点,冷战时期离科幻可能更近一些。包括这个时期整个人类世界,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有那种后来没有的那种强烈的进取心。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以后没几年,第一个航天员宇航员就上天了,然后又没几年,人类就登上月球了,节奏在现在是没法想象的。所以那种进取心当然是基于恐惧感,也回到我们基础上,冷战的核灾难、毁灭的阴影在那,这是一切的基础,我刚才强调了。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之下,那个时期的人类表现出那种强烈的生存的进取心,这一点是很科幻的。 以后也再也没有出现过,所以你要说他给我的创作提供过一些动力,这也没有错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的。
这种气氛还是回到我说的基础,那个时候的人类整个的精神背景是以即将到有可能随时降临的这种毁灭大灾难为基础的。这种之下,有一种强烈的生存的愿望,战胜对手而生存的愿望。 这是在科幻里面也经常出现的一个状态,我阅读的主要的科幻小说,其实也都是那个时候创作出来的,美国的,还有别的国家的,也都是有着和现在不一样的精神背景。你从里面感受到人们那种生存的愿望,那种强烈的目标感,包括,苏联方面的还残存的理想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在冷战时期就是都有反应,就是在我的作品里。
其实要真说的话,冷战时期的那柄剑比《三体》还可怕,《三体》400年以后这段时间很长了,大部分人也活不了这么长时间。而冷战时期的那柄剑是随时都会落下来的,那一次误判可能就爆发全面核战争,是很可怕的。像现在的大部分科幻读者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才能体会到那种恐惧感。当然那会中国大部分时间是处于文革时期,可能我们更专注于自己内部的一些政治事件。但即便如此,也能强烈地感觉到那种恐惧感。 所以说这种感觉确实是在科幻小说里面是更经常出现的,更关键的是这种感觉在冷战结束以后再也没出现过。而冷战结束以后的人们要么忘记了,经历过的人也忘记了,要么根本就没经历过那种感觉。所以说我在科幻小说里面可能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会表现那种感觉。
特朗普和冷战是两回事,他的精神状态,不是冷战那会的状态,特朗普他本身就是以一个为美国现实的眼前的利益考虑。这种考虑是很现实的,虽然这种考虑并没有长远的眼光,而这种为眼前美国的利益,把一切都以眼前的美国利益为标准,这种做法也获得了美国广大民众,特别是下层民众的支持。特朗普和冷战那会儿的肯尼迪、赫鲁晓夫这些人是完全不一样的,两完全是两类人。
特朗普更多的表现的像一个商人,而那个时候的人们表现的确实就是政治家。那个时候人们所面对的问题比现在特朗普面对的要严峻得多。换句话说,那个时候的领导人可能更具传奇色彩,更像科幻小说中的那种场景。
提问
在近代, 大概每20-40年就有一次科技切断艺术史的现象发生,现在这种情况发生的频次越来越密集。 在每次历史被切断的时候,人们都常常出发一些根性的问题,比如, 我们往哪里去? 我们会被毁灭吗? 到底什么是艺术?这些作品难到很美吗?
在历史上,摄影的出现,就曾经对传统绘画产生极大的冲击,加速了绘画向抽象的方向发展, 从而产生写实绘画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 艺术的变革包括 语言,模式, 交互和逻辑等等方面的变革。新技术会催生出很多使用这些技术的新型艺术家。比如象3D打印, AR 就提供了超越了手工雕塑和绘画的表达能力,并早就了新型艺术家。 重要的是,新技术丰富了艺术的语言,也放大了传统的审美的范畴。
那么,这种由于新技术所形成的,在审美领域中被放大的那一部分,是不是暗含了社会升级过程中技术给艺术领域带来的新变化呢? 科幻作品是不是就是被新技术所放大的那部分审美呢?
大刘回答
首先说的是切断了不断的20到40年被技术所切断的这种艺术竞争,我觉得与其说是切断,更多的是开辟一个新的艺术生长点,不能叫切断,艺术没有被切断过,艺术只是在不断的成长,成长出新的分支。 新的分支可能长成一定程度的话,会把旧的传统的某些分支会掩盖掉,让它变得过时。
每一次的技术的革新,都会带来新的某种审美的模式和某种新的艺术的表现的方式,新的艺术表现的理念。这是人类的艺术在技术推动下的一个进化过程。至于你说到技术对某些审美的放大,我不是太清楚。我觉得技术本身对艺术一个最大的影响可能是在艺术之外,就是它让艺术的传播可能变得更容易一些,更广泛一些。
其实很复杂这个问题。首先科幻作品确实是被科学技术所催生的一个文学题材。但是过去的话,像传统的科幻文学和科幻电影也确实反映了这种技术美学,也通过这种技术美学,构建其他的整个的艺术类型。
但是让人注意到的一个特点,今天的技术越来越发展,越来越大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科幻文学反而很让人奇怪的在逐渐远离技术。现代科幻文学的主流其实是在离技术越来越远,为什么会这样?
坦率地说我也说不清楚,我只能说这个现象。很可能就是说,技术审美的一大特点就是它的创新性,它的新奇感,但是随着现在技术逐渐的发展,这两个美学特征在渐渐消失,你比如说现在技术已经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神奇感都消失了。
任何超级的技术,一旦变成生活的一部分,一旦普及了,就变得平淡无奇了,这一点不需要过多的解释。你看手机,其实我们现在的IT技术、手机、电脑其实都包含着很高的技术成分,但是当他们走进我们的生活之后,就变得平淡无奇了。
现在一提起航天太空探索,我们都觉得很高大上,很有新奇感的美学的这种存在,但是一旦民营化、一旦普及,当我们每个人上太空就跟坐民航飞机一样方便的话,它的新奇感也会很快消失,也会变得平淡无奇,在审美上也就失去了那种技术美学的相当大的一部分成分。
我想也可能是科幻文学目前的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回到你的问题说“科幻文学是不是被技术放大了的美学问题”,像前面说的比较复杂,不同的阶段可能有不同的答案。在现在来说,不完全是,可能现在的世界科幻文学发展到现在,可能融入了许多,与传统科幻文学相比,融入了许多更复杂的东西。
现在总的特点来说,你要从技术的角度来审查科幻的审美理念的话,现在你必须注意到一个事实,就是科幻经历技术越来越远。你即便是从技术角度能找到科幻的许多美学的特征的话,那么其在科幻中所占的重要性已经不是那种决定意义的了,其所占的比例可能也越来越小了。现在的科幻越来越多的被某些技术之外的东西在代替。
当然传统的科幻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就是说技术的审美在其中还是占主要的地位的。比如说像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很明显的是受到当时电力运用的初级阶段的推动,对吧?后来的太空歌剧也好,还有别的也好,也是受到后来航天科学发展的推动。
像后来的机器人的科幻小说,也受到当时计算机技术出现的推动,但是这种推动都是在初期出现的。
还是那句话,当所有这些技术最后都普及便失去神奇感的话,对科幻美学的推动,不说消失了,至少是弱化了,弱化了许多,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提问
审美并不完全等同于艺术,但是审美常常和艺术在一起。审美具有巨大的感召力,他常常唤起超越阶级,超越现实的冲动和信仰。如果是这样的话, 苏俄时期的审美是不是恰恰适应了当时社会,在“科技”和“制度”这2个方面超常发展的需要呢, 加之它自身也是审美中被放大的部分,所以特别适合那个时代用来唤起大众超越阶级,超越历史的创造热情呢?科幻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种社会发展的需要呢?
另外, 让我非常吃惊的是,您的作品中,也同时包含了“对于传统体制的了解”和“科学性幻想”这2个看似完全不相干的部分, 这种组合有些让人惊讶,您有没有想过在您的小说中, 为您的科幻世界,设计一个全新的体制呢?
您觉得,审美对于文明的延续是否是必要的呢? 那么,如果在更宏观的宇宙中想象,当生命暴露在丛林法则中,美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我想很多问题很难由美来最终解决,美只对相应的爱好者产生感召力,对于那些认可他的人来说,美有自我疗愈,团结,身份辨识的功能,但这也仅仅是社会功能的一个补充而已。
大刘回答
首先我觉得是美学也好,审美也好,和那个时代是密切相关的,和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和技术水平都是密切相关的。可能是不是有超越时代的那种美学的东西,我还是不是太清楚,但我认为大部分的美学因素都是和时代密切相关的。
举个例子,比如现在影视作品中还是人们的审美取向,对性别对男性的性别的欣赏就渐渐弱化了。表面上看好像是一个纯粹的审美取向,其实和时代其实是密切相关的。
以前推崇那种男性气质,是因为这种最具有这种气质的男性,在那个时代他是有用的,他是能适应那个时代的,但那种充满危险充满暴力,而且只有凭着很强的体力才能够维持生活那么一个时代,所以一个拥有男性气概的男人,他肯定是有它的美学的优势,会受人存着喜欢。
但是发展到我们现在这样一个时代,这种特征意义不大,开始也只是表现在社会层面经济层面,然后慢慢的它就会上升到美学层面,会在美学层面有所反应,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反应是很明显的,对吧?
所以说我觉得审美也是和时代密切相关的。科幻作品,其实表面上看不是在描写本时代的那些东西,其实科幻作品那些创作理念也好,风格也好,整个样式也好,也是受制于时代的影响。
我的科幻小说中的社会体制并不等同于这里所提到的就是冷战时期的那些社会体制或更糟的社会体制,本身就是一种未来的体制,只不过是在未来的那种环境中间,体现出某些和过去的体制有些相似的地方而已。本身不等同于过去的体制。
另外的话,我的科幻小说至少在目前为止,还没有把主要的描写放到当时的社会体制上面。所以描写可能不是我的小说的主要的一些内容。
但是未来的社会体制,我认为在不同的科幻小说里面它会有不同的表现,这要看当时科幻小说所设定的世界背景是什么样子。
如果说科幻小说所设定的世界背景是一些大灾难的背景,像我的和其他的一些科幻小说表现的那样,即便你建立一个全新的体制,如果这个体制符合逻辑的话,必然表现出和传统的体制有某些相似之处,就和冷战时期的体质或更早的一些体制,但是并不等于就是那个时候时期的体质,可能他也是一个全新的未来的体制。另外如果说你描写的是一个乌托邦的很和平的未来、繁荣的未来,当然这种科幻小说比较少,那么它的社会体制必然和现在的这种民主政治民主社会体制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如果这作品很高明的话,他会表现出他们的不同。
首先有一点可以肯定,审美对文明的延续,不是一个绝对必要的东西,因为我们在大自然中也看到很多没有审美能力的,至少在我们现在看来没有审美能力的物种,也延续得比人类要长得多,对吧?
但是这有一点就是审美对文明的延续,不一定有决定性的作用,但对于文明的价值确实有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说一个文明如果丧失了审美能力的话,对文明的文化是有本质性的影响的。一个没有审美观点的,没有审美能力的文明,会建立起一种与现代的文明完全不相同的一个文化体系。
这种文化体系有多大的价值,在文化本身上,不具备审美的这种这种价值在哪儿?而且这种文化现在我们也能想象出它的样子。至少按我们现在的价值观来说,我们是不是想要这种文化?主要是这一点。
其实美的存在与人们所处的环境是一个美好的和平环境,还是一个严酷的灾难性的环境,不一定有直接的关系。看看我们人类的历史,在很多的黑暗的、灾难的、战争的环境中,照样有审美,有美学,有文学有艺术。
而且像我们过去的时代,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生活比较艰难的,但审美这些并没有随着生活的艰难和动乱而消失。倒是当生活安逸的时候,人们的美学取向都是会发生一些让人很迷惑的一些变化,偏离那种过去的我们共同认同的那种审美取向,表现出一种很多元的现象。你说的黑暗森林,整个宇宙中间,美学肯定是有意义的,它的意义其实和整个宇宙的文明的状态,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本身审美是一个独立的一个功能,对吧?
有一阵我听过一个以色列的一个交响乐团在演奏交响乐,我当时就想,这么一个国家就是处在那么一个洞动荡不安的环境中,仍然有这么好的艺术,有这么好的乐队,还有其他方面的艺术,这本身就说明就是说美学这个东西其实不一定动荡和灾难危险能够扼杀它。
至于说有什么价值,还是刚才那句话,美本身它就是一个文化价值的一个重要的衡量的标准。
提问
我个人感觉《流浪地球》最有价值的地方是包含了某种东方式的科幻思维。他很多地方和西方的想象力不同。 比如,让地球整体的搬迁。这是不是暗示说:如果这个星系不合适, 我们宁可换一个地方, 也不愿意改变我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呢?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我们之前所说的,科幻是人类审美中被放大的部分应该值得坚持呢?您相信科幻可以改变世界吗?在您的科学观或者您的科幻世界中,是不是也有某些属于您自己个人的坚持或者信仰呢 ? 可以分享一下吗?
大刘回答
首先《流浪地球》中说的很清楚,让地球整体搬迁的原因就想生存下去,想活下去。不搬迁人类就毁灭了,这就是一个原因。但是你说为什么不坐飞船走,就让地球整体的去搬迁,这个可能就是有你说的,可能地球对我们的含义就是包含我们全部的文明全部的文化,包含了我们过去的一切。这中间在整个文化的层面上,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我们识别自身自我的一个很重要的象征。
如果地球能够整体的搬迁走,也就象征着我们的整个文化没有断裂,我们的整个文明没有断裂,也就保存下来,可能有这么一个意向在里面,但这个也只能是从文学的意象上来说,如果从逻辑层面和科学层面来说,可能就问题就比较复杂一些,是不是合理也就比较复杂一些。
另外,科幻不能改变世界,它只是一个文学题材而已。改变世界的是科学不是科幻,科幻没有那么大的力量,也没有必要赋予它那么大的力量。
科幻只是可以让人们产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最后让更多的人可能投身于这些事业,然后再改变世界,是这个意思。至于说到科幻中人类审美被放大的部分是否应该坚持,从我自己来说,我是一直在坚持的。但是还是刚才那句话,目前的科幻文学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早就不是以前科幻文学的样式了。
新的现在世界的主流科幻文学,呈现出一种就是说逐渐远离技术的一种状态。那么你这里所说的被技术放大的部分,现在的科幻是不是还在坚持,某一时也很难说清楚,总之不会像传统的科幻那么坚持了。当然你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某些属于您个人的坚持或者信仰,这个是肯定的,我自己的科幻美学的理念,我肯定会坚持这种理念的。
但是这种坚持的话,肯定与目前的世界科幻文学的发展方向是不一致的,会渐渐的变得越来越边缘,越来越另类,即便在国内也是这个样子,但我自己是会坚持的。
我的信仰坚持就是说我是从科学中间提取故事资源,从科学中来构造我的想象世界。我的作品整个的精神核心就是人对于宇宙的那种敬畏,那种好奇心,对于开拓新世界的进取心、那种愿望。对于大灾难中间生存下去的那种决心,这个是我的作品的一个核心,也是我所坚持的一个创作理念。
提问
最后一个问题,让我们回到开头提到的苏俄美学。就像之前所说,科技会经常在文化的历史中创造一个隔断的效应。今天我们回忆苏俄的时代,是不是可以说苏俄时代正是从沙俄时代走向当代社会过程中,所经历的一个巨大的缝隙呢? 而单一质地的, 充满科幻感的苏俄美学,正好成为填满这个巨大的缝隙的材料。 而这种材料这个缝隙中建造了某种历史的真空效应,他让之前的历史淡化并且模糊,让未来更加清晰并且充满各种可能性。今天我们是不是仍然活在这个巨大的割断中呢? 您会经常回忆起那个充满激情的时代吗?您会建议让今天的年轻一代多去了解一下苏俄时期的美学吗? 谢谢。
大刘回答
我不认为苏俄时代是一个缝隙。特别苏联时代,如果我能正确理解缝隙的意思的话。其实苏联时代苏联的诞生,现在我们好像一说起社会主义运动,无产阶级革命就想到的就是苏联中国这些社会主义国家,也就造成了一种历史的缝隙感,实际的真实的历史不是那么回事儿。在苏联诞生的时代,其实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还有马克思的那些政治理念是全球性的。
那个时候并不是只有苏联是这样,那个时候即便是在欧洲现在的西欧、在德国、在法国都有大量的左翼运动,大量的工人运动,特别是在德国。那会儿美国正处于经济大萧条时期,苏联的理念,苏联所取得的成就,在那个时候的美国都有着深刻的影响,甚至在美国很多的舆论的声音,都有向苏联社会形态靠拢的那么一种取向。所以说那时候整个政治氛围催生苏联诞生的政治氛围是全球性的,绝不是什么历史的缝隙。那是历史发展必然发展的那个地方的,对吧?
那个时候,整个全球都处于这么一个政治氛围中,苏联和后来的中国以及后来的其他的社会主义国家,只是一种全球性的政治氛围的一个产物而已。所以说根本不是一个历史的断裂,就是一个历史发展必然发展到地步了,至于说后来到现在的话,那幕已经翻过去了。现在也证明,整个当时的社会主义运动也好,无产阶级工人革命运动也好,是一次失败的这个社会实验。但这个失败不等于说当时的历史就是一个缝隙或是一个隔断。不是,是人类历史发展到那顺理成章的一部分。就像200多年前资产阶级革命是顺理成章的一部分一样,只不过一个成功了,一个失败了。
第二个就是说,因为这个时代既然它是历史很充实的一个发展的时代,肯定会诞生它自己的一个美学。这种美学和时代特征是密切相关的,像苏联的美学也直接受到了理想主义集体主义等等这些特征的一些影响。随着这场巨大的全球性的社会实验的结束,随着这个的失败,其实付出的巨大的代价,这种美学现在不可避免的也过时了。
我不专门建议说让现在的年轻一代去了解苏俄美学,如果他感兴趣的话,当然可以去了解了。但是我们应该知道,那种美学毕竟是一个过时或一个过去的时代。一个过时的美学特征,你了解可以。但是这种美学很难在今天的时代引起人们的共鸣。因为今天的时代和那个时代已经完全不同了。但是我觉得现在回看那个时代,就在这样的一个美学的范围之内,也诞生了大量优秀的精神产品,也是人类文明的文化的一个重要的遗产,不管最后这场社会实验的结果是什么,留下的这些文化遗产肯定还是有它的价值的。
请勿让嘉宾喧宾夺主,希望主办方把握好内容的比例
Naihuan 回复 @TheRain_S: 同意
这个提问者很有水平,对大刘的激发也很好,一堆没听懂的人在这瞎喷
闲水悠陆 回复 @游戏宛与洛: 是提问者的经纪人帮他提问的
不错,但是嘉宾的话再少一点就好了……
暗恋小鱼鱼的豆豆 回复 @Naihuan: 这一期的
互动性好差呀,像是在例行公事念稿子~要是像高晓松采访大刘的那一起一样多多互动,让不同的思想相互撞击相互融合,产生很多意料之外的惊喜就好了😁
余小鱼爱学习 回复 @丹尼尔奥里瓦: 提问嘉宾也想啊!可惜没那两把刷子
不想听嘉宾说点赞
嘉宾说话也太娘炮了,回家练练正常说话吧
这个嘉宾很烦,完全没必要
提问者咒极深并且显得无知,思想偏斜到简单得毫沟回的痕迹。大刘倒是极清醒和理智。用简单的语言说清楚了提问者其实根本没有弄清楚的常识性问题!
太傻了嘉宾,什么表达能力?
现在嘉宾表达能力好水,大刘是尽量把复杂的事说简单,嘉宾是把简单的问题绕一大圈,说一堆别人听不懂的东西最后问一个不相关的问题
东坡放翁蓼阳中又 回复 @没头脑666: 对,迂腐不堪的长句,故作高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