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集03/南怀瑾详解楞严经

第54集03/南怀瑾详解楞严经

00:00
17:39
那么这个四谛的道理呢,要怎么去修证它?在这里我们要研究《楞严经》目的不在懂得佛学,懂得求证的方法,本来一切佛经是告诉我们求证的,求到实验的方法,不是做学理来研究的,做学理来研究那变成了思想了,那佛学就是哲学,就是论辩的,那没有什么用处,一切的佛经记载就是修证的经验之谈。那么如何求得了这个四谛的苦空到达,那么基本上原则《楞严经》第二卷里头讲到过,骄陈如等佛最初说法度起来五个比丘,五个出家的弟子,跟佛一起出家修道的。佛问过他:你最初听我讲四谛的法门,那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只有三十二岁哟,开始出来说法的时候只有三十二岁,他说你最初听我说法的时候,因四谛法门而悟道,你何以能够悟道?能够证果呢?

我们现在回转来把《楞严经》上面大家听过的,引起大家注意啊。那么骄陈如等这五个人的报告,他说当时听了佛的说法,因悟了“客尘烦恼”四个字,中文翻译后来变成最高的文学。我们唐宋以来很多的文学都用这个东西“客尘烦恼”,尘就是物理世界物质世界、人文的社会里头一切的人事、一切的是非,都是心地上面的灰尘,染污的灰尘。所以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感情来来往往,都是心里头的灰尘,客尘它是客不是主。我们知道自己在思想知道自己有感觉,那个能知道的那个是主人,那个不动的。那些使我们动心的使我们有感觉有思想,这是客人,它是不留的。来而则现,这个思想依他起,外界一引诱就起来了,所谓依他起,譬如大家坐在这里听这些话,听我在乱讲,你本来脑子里空空没有这个思想,因我一讲呢,一引起来都是依他起,客尘,这些尘劳越装多了越痛苦,都把它丢掉。所以心中脑中把这些客尘烦恼都丢开了,此心自然清净,所以悟到了客尘烦恼而成道,这是基本原则。

但是我们也读了《楞严经》,也懂得了客尘烦恼这个文字的含义,这是佛学的文学,毕竟我们自己马上能够把客尘烦恼去得掉吗?去不掉,因此,他产生小乘里头的很多的法门。所以法门都是先给你训练自己的心理,最后达到把客尘烦恼洗刷干净,恢复我本来的清净。

那么佛因此产生小乘经典来告诉我们修证的方法有十念法,十个念。哪十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 念天、念安般、念身、念休息、念死十念法。所以念佛不过是十念里头的一种,佛在声闻乘、小乘法门《四阿含经》,南传佛教原始佛教根本的有十念法。

那什么叫念呢?要注意哟,现在人就讲观念、思想,那么在学理的名称逻辑上,哲学的名称是意识形态,观念思想,观点,普通话你的看法,你怎么看法,再么说白一点,你怎么想?那个想就是念。那么念是什么内容呢?就是我们自然的呼吸,生命没有死以前,自然的呼吸,一呼一吸之间叫做一念。注意哟,一念是一出息一入息一呼一吸之间叫做一念,所以一念之间有八万四千个烦恼。烦恼不是念哪,当然念一定是烦恼,有念必烦恼。念的内涵呢?这个烦恼有八万四千种,一念之间,一呼吸之间。你说佛说的这个话真说的大话,大家没有注意哟,我们真注意,我们呼吸一往来,这样一呼一吸等于这个时钟滴答就是这一下,滴答一下一呼一吸,有八万四千烦恼,我们那个思想能够思想的比呼吸还要快,转得非常快的。

所以我常常给有些同学讲,我说你们写文章就知道了。我们有时候一篇文章灵感来,要写快呀,笔来不及写,脑子思想想了,想快点写下去了,哎哟,只要停一下这个灵感就跑掉了,记不住了,这个写得慢,用打字也来不及,思想非常快的,念是很速的,它的快速很快,大家在一呼吸之间自己念有那么多的思想、烦恼,烦就是烦忧自己,苦恼自己的东西,属于情感性的、理念性的,统统都在内停不掉。所以一念之间这八万四千烦恼,那么要把这些烦恼慢慢地修理干净,只有采用这十种法门。

好,这十种法门,你说念佛怎么念?念法怎么样念?念僧怎么样念?乃至念死怎么样念?念死就是修白骨观,修不净观,修止观,可是内容做起来都很难。一般研究佛学的讲经教的呢?把四谛一说清楚了,好象就会成佛了,成不了。好象证得罗汉,证不了。它有修证的功夫,因为你理懂了,不是那么高明的。高明的人呢?那容易啊,有为皆苦,放下无求就好了。但是放不下,真放下了就是休息啊,第九个念休息,大休大息。所以《楞严经》上也提到过,狂心顿歇,歇即菩提。这个歇就是休息,这个“歇”字是唐朝的俗语,普通话并不是文字啊。如果讲广东话客家话闽南话里头有这个字,休息就是歇一下,不过闽南话不讲歇,那么客家话照老辈子的,歇一歇。那么在长江一带啊,两湖一带这个俗语是经常要用的,休息是歇一歇。歇就是休息,狂心顿歇,歇即菩提,才能够证道。

但是假设一切空了,证到道了,这个得个什么果位呢?罗汉果位,声闻的罗汉果。那么罗汉有几个阶层呢?四果,初果罗汉二果罗汉到四果。所以四果里头有不同,得到空,有些人得到空,究竟了没有?没有究竟,初果罗汉现在假使开始修道,证到清净的空性了,这个身体死了以后,你就得了罗汉果了?没有。这叫做罗汉向,初果罗汉向,换句话说后补初果罗汉。相当于民选的时候候补初果罗汉,那么佛学叫做罗汉向,初果向,向这个初果的路上走。要如何呢?从现在开始修,证得了一切放下,休息了得到空性乃至一入定可以入定几十天都不动念了,这个样子说得道没有?没有。初果罗汉向,这个肉身坏了,七返人间。还要七次到这个世界上来,再做人再修过。

你看我们这个世界修行大学并不坏呀,这些罗汉最后还要到这里来的,这个时候升天,升天以后享受一下,再到这个世界来做人,做了人以后他自然会晓得修持,也同你们诸位一样,生来就喜欢《楞严经》啊,好佛啊,你们都是初果罗汉向啊,或者四果罗汉向啊,或者是三返人间、四返人间,不知道,真的不知道。罗汉有隔阴之迷,定力很高,一投胎就忘了前生。那么你说忘了怎么晓得修道呢?带来的习气个性,这是阿赖耶识带来的种子,他喜欢接近宗教,喜欢接近修道,这个个性就是他的习气。至于说我前生究竟是哪个和尚,哪个庙子里?或者我是哪个修道人?这个忘了,因为罗汉有隔阴之迷,隔了一个中阴身,上次讲到中阴身就迷掉了。菩萨也有隔阴之迷,除非到了八地以上的菩萨,不动地不退转的,否则都有隔阴之迷。所以初果罗汉还要七返人间,最后身才证得四果,证得四果啊,证得真的空的定。

所以小乘的修法你不要看小乘不行,有些年青人学佛,我要学大乘,我要学密宗,小乘我才不干呢,哎呀,你小乘不干,我还不请你干呢,你还没有资格呢。你不要看到小乘不行。小乘就了不起,初果就了不起,至于二果罗汉那更了不起,一返人间最后是即身就在空定中,大阿罗汉,所谓到无心之地,修行不是个简单的事。

到了四果罗汉,大阿罗汉,声闻缘觉最高的学位,对不起,在整个佛法里还属于有学位,还非究竟,那有个名称叫做担板汉,只看到空的一面,有的一面没有看见。晓得性空不知道妙有,知道清净不敢起用,可以出世而不敢入世,还没有谈到说可以成佛也可以成魔,那是大乘境界。小乘境界到四果罗汉,可以出世而不敢入世。大乘菩萨才有这个资格说可以成佛也可以成魔,那是更高了,不谈。所以只能出世不能入世,非究竟。

所以观世音菩萨说这些声闻乘的罗汉果们,“修道入灭得四谛空”,得到空果了,

“修道入灭”他自己懂了这个理来修道,“入灭”灭尽了一切烦恼,不起心动念,等于孟子说不动心了,一切不动心,入灭。

“胜性现圆”自己认为自性已经明心见性了,他知见有限,认为自己最高了,再不能进一步呈现圆满的境界。观世音菩萨说象这一类人,

“我与彼前现声闻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丑丑狗666

    👍👍👍🌹🌹🌹🙏

  • 享丞主义

    南無本师释伽牟尼佛,南無阿弥陀佛

  • 遥远的地方地平线

    感恩!

  • 听友294661879

    感恩佛,感恩南师,感恩夏韵菩提主播,顶礼观世音菩萨。

  • 君_pmf

    感恩🙏🙏🙏

  • 责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