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 175 第五部 第四卷 沙威出了轨【本音物语】

悲惨世界 175 第五部 第四卷 沙威出了轨【本音物语】

00:00
38:11

【关于本书】《悲惨世界》是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的代表作。这是文学世界中的一座高山。雨果 在序言中写到:只要因法律和习俗所造成的社会压迫还存在一天,在文明鼎盛时期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运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只要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还得不到解决;只要在某些地区还可能发生社会的毒害,换句话说,同时也是从更广的意义来说,只要这世界上还有愚昧和困苦,那么,和本书同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益的。

      一八六二年一月一日于奥特维尔别馆

【关于译者】 

       李丹、方于的人文社版出版历时26年(1958年—1984年),可以说是中国大陆影响最大的版本,由于它的广泛流通,此后的重译本或电影中的译名出现了“遵从”的现象。而这一版本,也是短期内无法超越的。
1954年,文化部特邀李丹、方于到北京参加全国翻译工作会议,决定请李丹重译《悲惨世界》。1958年由李丹翻译、方于审校的新译本第一卷和第二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正当第三卷译毕待付梓时,李丹、方于被关入牛棚,身心受到摧残。1971年释放后,尚未平反的李丹将藏在箱底的译稿找出时,看到的只是被老鼠啮成的碎纸片儿。李丹以71岁高龄的病弱之躯,在借住的半间小屋中粘贴修补了译稿。之后的几年里,李丹又东躲西藏译完了第四卷。他像《悲惨世界》里的主人翁冉·阿让那样忍辱负重、不屈不挠,顽强地与厄运抗争。因此,他的健康受到了严重的损害。1977年,李丹因便血住进了医院。入院时还带了被他翻过千万次的法文大词典,在病中酝酿着末卷的译文。最终,李丹病重逝世,家人只在李丹的枕头底下找到几张写在香烟盒上的第五卷部分零乱的译稿,法文大词典也被人偷走了。这部从1929年到1977年历近五十年的译本,因为李丹的病逝面临无尾而终的结局。
  李丹的去世对方于的打击是沉重的。五十年的同甘共苦,五十年的翻译审校,都结束了。她吃不下、睡不着,几乎被悲伤击垮。就在李丹刚刚去世,遗体尚未火化,追悼会尚未举行,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责任编辑便千里迢迢从北京赶到昆明,取走了第三卷和四卷译稿,并于1980年出版。
方于在哀痛中想到,她与李丹几十年付出心血的《悲惨世界》,不能就这样无尾而终。他们的愿望是要让读者了解珂赛特的最终命运。于是,在李丹去世三个月后,方于挣扎着坐到了书桌前。这位74岁高龄的老人,以每日一碗稀饭维持着生命,经过九个月的艰苦奋斗,按李丹译稿的风格遣词造句,终于译出了《悲惨世界》的第五卷。198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这卷血泪凝成的译本,署名李丹、方于。

或许是译者的生平同小说的主人公一样波折多舛,所以这一版本得到了很多读者的认同,只有真正经历过人生大起大落的人,才能译出原版的精髓,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上海書蟲

    1)鄙虫于2020年3月28日,聆听了「沙威出轨」这一集。冉阿让靠什么,彻底摧毁了沙威的钢铁意志?靠「宽恕」,靠「怜悯」。靠这,冉阿让唤醒了沙威内心本有的「良知」(即所谓「上帝」),令他「回忆」起,上帝才是自己真正的「上司」。2)沙威也「以德报德」,赦免了冉阿让。3)「恕」、「宽恕」、「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这是全部伦理学(仁义道德)的根本逻辑支点,就好比欧式几何学的公理一样,不证自明。鲁迅先生於病重期间,依然在高呼「我一个都不宽恕」,那么,他对仁义道德的仇视,也就合乎逻辑了。4)今天,7月11日凌晨,鄙虫再次聆听这一集时,遗憾地感到,鲁迅先生的思想境界,似乎连沙威警长都不如了。

    本音物语 回复 @上海書蟲: 非也。格局,视野,与忠实于自己。1,伟大如拿破伦也没能看到奥斯特里茨战役短强后面的深沟,而在这种近乎于巷战的贴身肉搏中,匕首相向的人之中,我们能看到先生的身影。拯救大兵瑞恩。于大局之中逆行而成就经典与伟大。是以有时候局部与整体同样伟大,甚至更为伟大。2复杂的随时局之变化,总有不同的角度体现出来。改革开放后文化交流。很多之前先生的所谓正题。都以萌萌的可爱的一面出出现在世人的面前。和平世纪所展现出来的文化素养。也颇让人感慨。何以就成了先生之敌呢?又有很多所谓的内幕事情。不断的披露出一些小事细节。金刚法相,对善救与恶救的选择而已。其它见圈中贴子。

  • 灵子音频

    沙威,一个教条的恪尽职守的执行法律的人,在伟大的冉阿让面前没有了方向,选择死亡。说明一个问题,不管是十九世纪的法国还是现在的世界,法律是冷酷的。很多真正的罪人不受制裁,而受制裁的有多少是真正的罪人呢?

  • 瑟瑟发抖ing

    沙威其实是个极其单纯,简单的人,也是个悲惨的人

    逍遥莫为 回复 @瑟瑟发抖ing: 是的。像个孩子,像条德牧。雨果在写他的时候,就是这种感觉吧

  • 杨晓景的诗文天地

    仅仅依靠“宽恕”或“慈悲”不能拯救人类心中的恶念。因为仁爱的感化力量是微弱的而且极其有限的,像沙威一样最后能够良心发现的只是少数。对于那些顽冥不化屡教不改的人类的公敌,必须要运用法律和法律之外的某种出于正义的力量将之束缚、毁灭。一个都不能宽恕!不是指全人类,而是在先生的眼里犯下丑恶罪行的人。对于他们,我也一个都不原谅。

  • 映湖光

    沙威只是一个恪尽职守的人

  • 听书的人Lucky

    沙威是个尽职尽责的侦探,是当时不完善的法律杀了他,他是旧制度的殉葬者。

  • 唐逸谋

    沙威为什么要自杀??是悔恨以前做错了吗??不像是!应该是不能面对思想深处对自己需要转变的呼唤。实际上,是非常可惜的!当然,他有局限性,我们每个人都有。 这提醒我们,要留意与自己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时常提醒自己“我确定吗?” 思想的激烈碰撞,本来可以带来突破与新生的,沙威却逃避了! 佛陀说每个人“本自具足”,佛就在心中,只是被后天的妄想与执着蒙蔽住了。这就是书里说的上帝或者良心吧

  • 上海書蟲

    2020年3月28日聆听。1) 这一集堪称是一篇“沙威自白”。沙威的钢铁意志,被冉阿让“宽恕与怜悯之剑”,给击穿了。沙威终于向良知屈服,向上帝屈服;但同时,他也拒绝再领取政府的面包,保守了他一贯遵循的职业道德。应该说,沙威死得光荣,他确实如作者之前所说的,是个君子,是条汉子。 2) 发现,雨果的不少价值观念,很东方。据传,中国古代有一位职业刺客,受命去行刺一位大臣。早上天不亮,刺客就来到大臣的居所,进行窥视,发现该大臣身穿朝服,正襟危坐,闭目养神,等着去上朝。刺客退下思忖:这样忠心为国的大臣,杀不得;但,不杀,有辱使命,我以后在道上还怎么混呢?于是,刺客选择了死,一头向一棵大树撞去。

  • 1862587aizb

    德纳第还没抓到。你怎么可以自杀

  • 听友385263908

    作者在以沙威的自杀,抨击毫无人性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