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节: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苦撑待变”

第114节: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苦撑待变”

00:00
16:41

喜马拉雅的听友,你好。我是赵利剑。在上一讲中我们了解了全面抗战初期,即中国的战略防御时期的战况。随着日军攻占广州、武汉,中日战争即进入了相持阶段。所谓相持阶段,指的是双方在战场上处于对峙、胶着状态,任何一方都没有能力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在日本方面随着日占区的不断扩大,战线的不断延长,日军在华兵力投入接近极限,加之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了很多抗日根据地,严重威胁日军后方,所以日方已经没有能力发动大规模攻势。中国方面在抗战初期正面战场损失巨大,敌后抗日力量虽有发展,但远未达到进行战略反攻的程度,需要积蓄力量。于是,相持阶段就到来了,而双方的政策、战略也都要随之发生改变。


日本方面,随着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意识到短期内征服中国是不可能的事情,遂把重点放在巩固和消化其侵华成果方面,于是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的压力骤增。从1938年底开始,日军对八路军、新四军的根据地反复进行“讨伐”、“扫荡”,并采取“囚笼政策”,即以深沟、碉堡和外围公路相结合,切割根据地,分而治之,各个击破。为了打破日军的封锁,从19408月到19411月,八路军在副司令员彭德怀指挥下,累计集中了104个团的兵力,在从石家庄到太原200公里长的铁路线上进行了声势浩大的交通破袭战,史称“百团大战”,共进行大小战斗1800余次,毙伤俘日伪军1万余人,正太路全线处于瘫痪状态,有效地改善了华北敌后根据地的处境。


在第一个阶段的作战中,日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的伟大力量,意识到必须瓦解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内部削弱中国的抵抗力量。因此,它对国民政府则采取政治诱降和军事打击并重的策略。193811月至12月,日本首相近卫文麿连续两次发表对华声明,声称战争的目的在于“建立东亚新秩序”,意在拉拢国民党中的亲日派,诱使国民党投降,分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国民党内部,长期存在着蒋介石、汪精卫两派为争夺国民党统治权而进行的明争暗斗。蒋介石一直占上风。抗战爆发后,汪精卫名义上是国民党副总裁、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但并无实权。蒋介石以抗战为理由,不断加强个人的独裁统治。汪精卫很受排挤。近卫声明发出后,193812月,汪精卫前往昆明,逃亡河内,并公开发表通电,响应日本政府的诱降声明。1940年春,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了效忠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伪国民政府,成为日本在华统治工具。在军事上,日军发动了很多战术进攻,试图改善局部态势。19405月初,日军为确保武汉的安全,兵分三路向湖北的枣阳、宜昌等地进攻。在枣阳地区作战中,国民政府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亲率部队向日军反击,与敌奋战数昼夜,遭敌重兵万余人包围。张自忠为保证友军的反攻,抱必死之决心拖住敌人,直至殉国。他是抗战期间正面战场阵亡的最高级别将领。


面对日本侵华策略的变化,国民政府在抗战相持阶段的策略可概括为“苦撑待变”(胡适语)。所谓“苦撑”,指的是在艰苦条件下咬紧牙关应对日本的政治军事攻势,坚持抗战;所谓“待变”,指的是等待时机,期望国际局势发生变化,中国可与英美苏等国正式结成反法西斯的盟友关系,从而会使中国孤军抗战的局面得到极大改善。1941年,中国人苦撑所待的“变”终于发生。12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战争,美英正式对日宣战,国民政府也正式对轴心国宣战。


19421月,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组建,成立中国战区(包括泰国、越南),蒋介石出任最高统帅。几乎同时,中国军队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重创日军,取得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同盟国的首次胜利。然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却直接威胁到了中国的国际交通大动脉滇缅路。这条公路自昆明至缅甸的腊戍,全长1154公里,一度是中国唯一的陆路国际交通线,是国际援助输入中国的大动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缅甸登陆,英军节节败退,滇缅路有被切断的危险。


为了保障滇缅路的畅通,履行援助友军的国际义务,中国派出精锐部队组成远征军,进入缅甸协助英军作战。但由于仓促出师,与英军配合较差,加之日军行动迅速,在和远征军正面作战的同时,派军队突袭滇西,占领了腾冲、龙陵等地,切断了中国军队的后路,导致远征军初期作战失败,中国军队只好分散撤退,经过缅北的原始森林,有的撤回国内,有的撤到印度,损失极为惨重,滇缅路也被切断,中国获得外部援助只能依赖“驼峰航线”。


中国军队秣马厉兵,在印度的兰姆伽设立基地,由美方对中国军队进行整训并提供装备,1943年,中国远征军派出驻印、驻滇两支部队,联合发动第二次缅甸战役。中国驻印军扫清了缅北的日军,驻滇军收复了滇西,两军于缅北会师,这次作战稳定了中国抗战后方,重新打通了国际援华通道,沉重打击了日军。腾冲是中国在抗战期间收复的第一座县城,而日军在亚洲大陆的三次“全员玉碎”战,全部发生于滇西和缅北(密支a那、松山、腾冲)。


1943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各大战场均转入了反攻。19455月,德国

投降,日本仍负隅顽抗。8月,美军轰炸日本本土,并连投两颗原子弹。苏联也对日宣战,围歼日本关东军。抗战也进入大反攻阶段。815日,日本投降,99日,在南京进行了中国战区日本的投降仪式。中国抗战赢得最后胜利。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长达5000公里的正面战场和幅员130余万平方公里的敌后战场进行的,中国投入的兵力,最多时军队近500万人,日本投入的兵力最多时近200万人。双方使用总兵力高达1000万人。中国军民共歼灭日军150余万人,自身伤亡总数达到3500万人,其中军队伤亡380余万,平民伤亡2000余万。如此惨烈的作战,达到了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的目的,还有力地配合了其他战场的作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的大量兵力被困在中国战场,使它在其它战场的用兵显得捉襟见肘,尤其是不能和德国法西斯配合去夹攻苏联,从而使苏联避免了两线作战的不利境地。对此,斯大林看得非常清楚。1940年底,崔可夫将军率军事代表团启程来华,行前斯大林指示他:“您的任务,我们驻华全体人员的任务就是要紧紧束缚日本侵略者的手脚。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苏德战争爆发(1941年)后,日本连续召开会议,就北进还是南进的问题进行讨论。多数人反对北进战略,理由是日本的大部兵力正用于中国,北进实际上办不到。日本之所以未能配合德国,夹击苏联,固然由于红军的强大使日本不敢轻举妄动,但中国抗战的影响显然也是十分巨大的。苏联得到日本放弃北进的情报后,便从远东调兵到西部,在莫斯科保卫战的关键时刻发挥了作用。而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日本海军参谋本部最初为太平洋战争的第二作战阶段提出了一项野心勃勃的计划,这项计划要求占领新几内亚,作为最终入侵澳大利亚的跳板。陆军参谋本部在甚至还没有赢得对华战争的胜利之前,对于这样一项作战规模表示惊讶。他们拒绝了这个计划,理由是他们没有现成的一百个师,也没有海上交通工具支援这样大规模的登陆作战。可见,中国抗日战争的存在,对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产生了重要的战略配合作用。



因此,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194211日,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发表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最后形成。《宣言》由美英苏中4国领衔,其余22国则按国名的英文字母依次排列。美、英等国还和中国重新调整了外交关系:1943111日,中美新约、中英新约正式签字。美英两国宣布放弃在华领事裁判权、使馆区及一些铁路沿线驻兵权、沿海贸易及内河航行权等多项特权,废除《辛丑条约》,宣布上海、厦门公共租界和天津、广州英租界及北平使馆区归还中国。此后4年中,中国又与比、巴、挪、瑞、荷、法、瑞士、丹、葡等国签订类似条约。100年来,作为中国对外关系基础的不平等条约体系终于宣告结束。中国还成为联合国的发起国和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百年来首次赢得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你认为中国人民获胜的原因是什么呢?


好,我们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感谢你的收听,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李小丹1998

    赵老师讲的很棒

    特级名师赵利剑 回复 @李小丹1998: 谢谢

  • leona2018

    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 18605559fjc

    因为日本被轰了两颗原子弹

  • 肥兔20

    我了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