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金融市场里的投资者往往是非理性的吗?

12金融市场里的投资者往往是非理性的吗?

00:00
17:29

 您好,欢迎收听我的经济学课,上一次课我们讲了解释人的行为要用自私假设加局限条件。看起来人有截然相反的行为,例如既有人骗钱,也有人捐钱,要用局限条件的不同去解释,不能用人有时自私有时不自私去解释。因为局限条件是客观存在的,它是不是真的有所不同,能通过对照事实来验证,也就是能进行事实验证。而自私是基本假设,不需要是真的,如果允许它变来变去,就会使得经济学变成丧失了可证伪性的非科学。


 


从这个科学方法论的高度,就能清楚地看到行为经济学之流是非科学。但为什么行为经济学会大行其道呢?这本身是一个值得解释的现象。探查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历史,您会发现其实它最早出现在金融学里,也就是行为金融学。一说起金融学,就算是没学过经济学的人可能都听说过“非理性繁荣”这个说法。但是您已经学过科学方法论,就该知道这个术语又是属于非科学。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自私,也是理性。既然科学方法论决定了经济学的范围之内不允许有不自私的行为,那当然也不允许有非理性的行为。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包括经济学家,而且还拿了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都掉进了这个非科学的坑里,认为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者往往非理性呢?


 


注意,这些经济学家只是认为投资者“往往”非理性,而不是“总是”非理性。如果“总是”非理性,那就是相当于“不自私经济学”,是一直坚定地假设人是非理性的,这反而是科学的,因为能提出验证条件,具有可证伪性,只不过太容易被事实推翻了。显然,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上的行为并不总是疯狂的。但“往往”非理性就意味着这些经济学家认为金融市场里的投资者有时理性、有时非理性,这又是典型的套套逻辑、非科学。


 


所谓的“非理性繁荣”,是指股票市场之类的金融市场上,证券价格上涨得很疯狂,明显与这些证券背后所代表的企业啊、货币啊、资产啊的价值严重脱节,可是投资者还继续往里冲,拼命地买买买,像是发了疯一样,看不到风险正积累得越来越高。而风险是成本的一种,风险高就意味着成本高,如果投资者是理性的,那应该趋利避害,避开高风险才对啊。而且事实也是,金融市场往往在疯涨之后就会发生暴跌,导致大量投资者被套牢,利益严重受损,这似乎也与经济学的理性假设背道而驰。经济学家无法理解投资者的这种看起来是疯狂的行为,就认为这些人是非理性的。


 


但是,我们学过了科学方法论之后就知道,解释人的行为要从局限条件下手,而不能去动基本假设。前面讲述了金融市场上经常发生的一些奇特现象,貌似推翻了理性假设,但这些只不过是相当于日常生活中人们也经常会捐钱,貌似推翻了自私假设一样,其实是经济学家没有找对局限条件而已。在金融市场上既有人赚钱、也有人亏钱,正如社会中既有人骗钱、也有人捐钱,截然相反的现象或行为同时并存,反映着的不是人有时自私有时不自私,有时理性有时非理性,而是局限条件不一样。


 


当然,金融市场的现象比骗钱、捐钱要复杂得多,不是今天这一节课能全部解释清楚的,否则金融学、投资学就不需要独立地成为一门挂靠在经济学下面的下级学科。骗钱、捐钱的行为解释起来要容易得多,也就是说,它涉及的局限条件比较简单,所以我们从来没听说过有骗钱经济学、捐钱经济学,或者说犯罪经济学、慈善经济学这样的下级学科。今天这次课先讲解一些比较基础的、入门级的局限条件,能够解释金融市场上的一些貌似非理性的现象,但另外一些金融市场的现象还要留待以后再详细分析。


 


首先,经济学说人是自私或理性的,可没说人总能做出正确无误的选择。请大家再一次回想自私的定义:人会尽可能以最小的代价达成最好的结果。注意,这里说的是“尽可能”,可没说这个可能一定能实现。“非理性繁荣”的言下之意,是认为股票价格上涨得太疯狂,是非理性的。但我要说:无论股票价格上涨得多么的疯狂,都是理性的,但我可没说那是正确的。理性或者自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吗?姑且不论我们以前解释过抢钱、骗钱这些犯罪行为也是理性自私的行为,但显然它们在道德伦理上是不正确的。现在说的是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人们做出任何一种选择的时候,他都是基于理性来做的,也就是说,他选择了他认为是代价最小、结果最好的行为。但这个选择做出之后,最终的结局完全有可能是他并没有得到最好的结果,或者是付出了较大的代价。


 


就以炒股为例,一个人买入股票的时候当然是因为他认为股票会涨,否则他怎么会买呢?但股票完全有可能在他买入之后实际上是价格下跌了,于是他遭受了损失。这说明他非理性吗?不,这只是说明他预计错误!为什么他会预计错误?很简单,因为他不是无所不知的上帝,他以为股票会涨,最终的结果却是股票跌了。他要是早知道股票会跌,他绝对不会去买!对不对?所以他不是因为非理性,而是因为不知道啊!如果他明知股票会跌他还买,那才是推翻了理性的假设。瞧,这就是经济学具有可证伪性的特征嘛,经济学能指出什么情况发生的话,就证明理性假设是错的。经济学假设人是理性的,这是A,由A推出的B是当人认为股票将要涨价就会选择买入。验证条件是:非B推出非A,如果人明知道股票将要下跌还选择买入,这个人才是非理性。不能用人以为股票上涨于是选择买入,最后实际上股票是下跌的,使得人的利益受损来作为验证条件,去推翻理性假设。这里头其实是出现了严重的逻辑错误,导致一堆水平低下的经济学家找错了验证条件。经济学理论只是用理性假设解释人为什么会买入股票,可从来没说人买入股票的决策一定是对的。换言之,经济学说的是:人买入股票的行为是理性的,但不一定是对的。


 


如果把人的投资决策看成就是一个有待事实验证的假说的话,那么我们可以看到,人作出买入股票的选择相当于是基于这么一个假说,这个假说由两部分构成,其一是理性假设,其二是预期股票会涨,理性是基本假设,预期股票会涨是局限条件。显然,从这个假说逻辑推理出来的结论是:应该买入股票。这个结论,或者说是投资决策,要进行事实验证。如果事实是最终股票其实是下跌的,那就是这个假说被事实推翻了。但问题是事实推翻的是什么?是基本假设,还是局限条件?我们上次课就说过了,要先查局限条件,而不是先怀疑基本假设。股票其实是下跌的结果,推翻的只是局限条件,没有推翻理性假设。也就是说,经济学家要探寻的,应该是人为什么错误地预期股票的价格涨跌,而不是人是否非理性。人的预期会出错,这是很平常的事情,一点都不奇怪,更加算不上疯狂。


 


那到底为什么人的预期会出错呢?前面说过了,人是理性的,但人不是无所不知的上帝,这个“无知”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局限条件!股市里有些人有可靠的内幕消息,他们相对于没有内幕消息的人来说,他们知道得更多,也就是受到局限条件的约束较小,所以他们的选择就显得比受无知这局限条件约束的人更准确,这并非因为他们更理性!依然是局限条件不同,使得人的行为及其结果有所不同,并不是自私或理性的假设需要改变。


 


在经济学里,无知这种局限其实是用交易费用来界定的。交易费用是经济学里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但是又很复杂,我们现在才刚刚开始学习经济学,所以先不讲它到底是什么。在正式地讲解这个概念之前,我们已经要不断地接触、运用这个概念。大家就先听着,能理解就理解,不能理解也不用着急。交易费用是个很大的概念,里面包含了多种费用,其中一种叫信息费用,顾名思义,就是指为了获取有关信息而要付出的成本或代价。所谓的无知,其实是因为存在着信息费用。


 


信息费用太高的时候,人们就会理性地选择无知——这也是理性的!因为如果你获得了某个信息,你就能得到知道这个信息的好处或收益,但你也要为此付出信息费用,如果信息费用相对于收益来说太高了,那就是得不偿失,也就是获得这个信息是不划算的,于是你就理性地选择不去获得那个信息了,而是满足于处在无知的状态之中。一个人从无知变成有知,从知得少变成知得多,这其实是信息费用在下降,也就是这个局限条件对人的约束在减轻。


 


比如买手机,您是不会去搞清楚手机硬件的工作原理,也不会去了解手机的操作系统、APP这些软件是怎么编程的。因为您要搞清楚这些,就得去学习IT方面的专业知识,这个信息费用太高了,但收益却很低。我们从来没有听说一定要学过IT知识的人才能买到适合自己的手机。现在我们几乎所有人都严重地依赖手机,但我们绝大部分人对手机的了解都非常少,与手机有关的大量信息我们都是无知的,但这并不严重影响我们使用手机的收益,所以我们就理性地选择无知。所以我们其实常常是无知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节省大量的信息费用。


 


金融市场的特征正是信息费用特别高。凡是这种靠预计未来去做决策的场合,都会出现“不确定性”这个词。其实不确定性还是指无知,是指人们对未来无知。所以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很高,其实是指信息费用很高,导致人们很无知。金融市场里有一句俗话:早知半夜事,富贵万千年。也就是说,如果能提前知道关于未来的信息,哪怕只是提前了半个晚上,人在投资决策的时候就不会出错,在理性的支配下永远都能实现以最小的代价达成最好的结果,当然永远都是赚钱的了。由此可见,决定赚钱亏钱的并不是理性还是非理性,而是信息费用是不是足够低,使得投资者的决策足够正确。


 


其实类似地情况也远远不止出现在金融市场,人类在金融市场之外也一直为了预计未来而作出巨大努力,例如天气预报、地震预报等,甚至算命也只不过是人们试图预计未来的一种非科学方式。而作出巨大努力的意思,就是指付出的成本或代价是巨大的,这付出的成本或代价就是信息费用。信息费用是交易费用的一种,所以交易费用是影响人们选择行为的最重要的局限条件之一。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marshall_qu

    我举个自己的例子,我明明知道学习英语对我的工作,很有帮助!英语好,一定会加薪!可是我老是控制不住自己,老是去刷抖音短视频!我知道抖音刷的,浪费时间,没意义,但是控制不了,是不是我是非理性的!我想很多人,跟我一样!另外,不好意思,问题有点Low!

    了妄唯真_ 回复 @marshall_qu: 刷抖音怎么会没意义?没意义你会去刷?显然是因为刷抖音能带来娱乐的收入,而其成本只需你花费点时间罢了。权衡下来,收入大于成本,你选择去刷抖音啊!英语学习不仅要放弃刷抖音娱乐的时间,还要付出脑力成本,而其加薪的收入还是建立在你学好的基础上,你权衡利弊,你觉得学习英语的成本大于加薪的收入,选择不学英语,这不是理性吗?

  • 光亦盎然

    等这门课讲完了,希望老师将之前上课的录音下半部分内容上传,作为顾客礼包吧!

    了妄唯真_ 回复 @光亦盎然: 会更新到下半部分的。这个肯定比课堂录音好啊

  • 云中歌_yt

    很多时候市场上表现出来的的所谓“非理性”的举动,背后其实是理性的。我们有时候的固有思维是:如果决策是“理性”的,那么结果就是好的,或者对的;如果结果是不对的,或者不好的,就想当然的认为我们是非理性的。这都是忘记了一个重要的局限条件“信息费用”,正是因为信息费用的存在,所以导致了不同的结果。所以,有时候我们会发现经济学研究的是一种“事与愿违”的学科,出发点的愿望是好的,决策是理性的,结果事与愿违,我们都忽略了一个重要信息“信息费用”,也忽略了面对同一个现象,会有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决策,导致最后的结果不可控。

    光亦盎然 回复 @云中歌_yt: 确实,要依据自己的控制能力,能控制几个就控制几个人,对其他莫强求。

  • 痴学社

    哈哈哈,说出俺的心声,只是不好意思开口

    考拉看看 回复 @痴学社: 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文稿已经更新了

  • 敦敏读书
  • marshall_qu

    问题:目前家庭中,比如,有的一方是渣男或者渣女,很懒,乱花钱,还啃老,这样久而久之,这个家庭就会走向解体!这样结果,对她(他)本身也是不利的!问题来了,既然对自己不利,为什么还要这么干呢,是不是有时是非理性的!比如两个人谈恋爱很久,突然有个第三者插足,条件可能比原来的还好!但是一般原来恋爱的两个人,还是会选择走到一起!这不是非理性的吗?希望老师解答!谢谢!

    了妄唯真_ 回复 @marshall_qu: 1,理性的定义是“尽可能”的趋利避害。因为信息费用存在,人的决策不可能永远都是对。但不对不等于非理性。你说的这个人他要是能确定自己的行为会100%的使自己的家庭走向解体,你觉得他还会这么作吗?就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小作一下,会很爽,而其损失对于家庭来说仅是九牛一毛,所以他才会这么做。每一个赌徒在下注前都是预期自己会赚,要是他知道自己100%的会输,他还会下注吗?2,明知第三者比自己现在的伴侣还优秀,为何不选择第三者?小三上位的例子很多啊!不选择小三,是因为小三不如原配啊。考虑取舍不仅要考虑物质(货币收入)上的,也要考虑精神上(非货币收入)的啊。3,举例子要找真实的例子,凭空想的没有解释意义的。

  • 吕志强will

    做空也是自私的。这个非理性繁荣的非理性应该是个道德判断。

  • 吕志强will

    这一节好解释,人的动机是自私,但是不代表人做的任何的决定是对的。

  • 刘波_品牌策划设计

    局限条件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可以去对照事实去验证的。 人是理性的,是指他在做决策的当下,是他根据他所掌握的信息,评估选择不同行为可能的收入和成本,做出成本最小收益最大的选择。 但他掌握的信息是否正确全面,他评估收入、成本是否正确,是不一定的。所以有可能做出事实上是错误的选择。但并非他主观上愿意做错,买股票主观上去要买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