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稳定币的未来:中心化还是点对点

10 稳定币的未来:中心化还是点对点

00:00
06:30

你好,我是潘超。欢迎继续学习《稳定货币:区块链的第三次落地应用》第十节: 稳定币的未来 - 中心化还是点对点。


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深刻理解了稳定币的历史和由来,学习了市场上稳定币的机制与原理,同时也对特殊的稳定币 - 央行数字货币和摩根大通银行所发行的数字货币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掌握。形形色色的稳定币中,哪些将脱颖而出,哪些只是昙花一现。稳定币的未来格局将会怎样?在获得大规模应用之前,稳定币需要克服哪些技术难点?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进入这节的内容。


有人说稳定币有三大阶段,第一阶段由私人机构发行,第二阶段由银行发行,第三阶段由中央银行发行。


结合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这样的预言不无道理,但还不够完整。以上三个阶段并不是彼此替代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正如我们在上一节学习到,传统银行巨头摩根大通已经开始采用民间化的以太坊网络,而纯粹的区块链解决方案也开始吸收来自传统金融的智慧。


那么,为了让稳定币获得更加主流的应用场景,需要克服哪些技术和经济上的难题,并且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克服呢?


区块链一个饱受诟病的问题是速度慢和性能低。现有大多数稳定币都是基于以太坊网络发行。然而,在 POW ,即工作量证明的共识机制下,以太坊每秒最多只能处理20笔左右的交易。这显然没法满足大规模的转账需求。目前比较认可的解决方案是分层网络。分层网络有点像实时清算系统下的延迟清算系统。大额的资金转移可以选择通过主链,而对于追求速度和高频率的一般转账则可以通过侧链或者状态通道进行。


第二个问题是资产跨链和传统资产上链,比如不同区块链之间的互通性,以及为传统资产提供更多的交易市场。比特币网络上的资产如何无缝对接到以太坊网络、证券化通证怎样有意义地上链。这两者不可避免需要一个或者多个代理托管中心,尽管如此,这对丰富整个稳定币,尤其是资产抵押型稳定币的市值与流动性至关重要。


第三个问题是形成商业闭环的支付场景。区块链是为支付而生的。可惜的是,经历了近十年的发展,却仍然鲜有代表性的商家接受加密货币的支付方式。与其接受加密货币,商家更愿意接受法币,即使稳定币价格相对稳定,但无论是偿付性和接受度方面,法币都更胜一筹。找到合适的支付场景是稳定币的关键。过去大多数加密货币的支付都在灰色领域,可以说是钻监管的空子。未来,走向更加广阔支付空间的稳定币,可以开拓的领域方向是跨境商户和缺少基础金融设施的地区。


第四个问题,也是我认为最关键的问题,是建立区块链上的身份体系,从而发行信用稳定币。这就要求将链上和链下的信息结合起来。区块链上已经产生了海量的数据,但这些数据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一方面是链上数据的错综复杂,很多交易信息并非有效数据 。另一方面是这些数据并没有和线下的数据联系起来,更多的是存在于一个平行世界。怎样将链下的身份与平行世界里的资产建立联系,同时又保护隐私性,是一个难题,却又是发行基于信用稳定币的前提条件。


虽然市场上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由银行或者半官方机构发行的稳定币,但这并不一定是对私人机构和区块链内生稳定币的冲击。两者的受众不同,银行稳定币解决的是银行内部的结算问题,而诸如 USDT 等稳定币将继续提供法币与加密货币桥梁和满足出入金的需求。


而基于区块链原生的稳定币呢?这类稳定币让普通人可以无门槛的获得银行账户,只需要52个组成私钥的字母,就可以有一个资金账户,在这样的账户里,可以自由地转账、支付,还可以与去中心化的应用进行互动。加密猫只是冰山一角,一个自动化、公开透明、无需法币网关的去中心化金融体系正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同时展露巨大的潜力。


纵观在这个课程学习到的内容,我们发现货币的转账、支付、清算,以及一整套体系既可以通过中心机构(如美联储的 FedWire、结算中心的CHIPS)在其总账本上实现,也可以“去中心化”地通过银行之间(关系银行、点对点)的账本实现。


稳定币的最终目标将是将去中心化的支付体系,运行得像中心化的央行一样高效。可以确定的是,稳定币绝对不会是货币历史上的过客,潘多拉的魔盒已经打开,稳定币已经在货币体系的历史上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究竟是点对点还是中心化成为主导,我们需要拭目以待!


以上就是本节的内容,也是稳定币课程的完结篇。感谢大家一路以来走过学习稳定币的旅程。


给大家留一个最后的思考题: 你觉得稳定币的未来局面会是什么样?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