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二章】人的判断都是相对的

【零二章】人的判断都是相对的

00:00
12:47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这一集的主题是:判断都是相对的。


我们已经把《老子》精彩而复杂的第1章做了大概的说明,很多人都觉得太难了、太抽象了。为什么要谈这么抽象的东西呢?所以我们在这里先简单地把《老子》81章的内容先做大概的分类。《老子》谈四个重点:


第一,天下大乱,占了20%的篇幅。


第二,怎么解决呢?老子虚拟一个角色叫做“圣人”,他所谓的“圣人”是悟道的统治者,这占了将近50%的比例,里面都是说明圣人是怎么修炼成的,他的统治带来什么样的好的效果。


第三,“道”是什么?就是我们第1章前面说过了,“道”是什么,这一点在《老子》书里面占了将近20%的篇幅。所以,你觉得很抽象吗?将来慢慢熟悉之后就会更容易了解了。


第四,剩下的部分在谈《老子》的“德”到底是在说什么。然后中间还有一些地方是互相重叠交叉的部分,我们将来会一章一章加以说明。


那么《老子》第2章在说什么呢?它讲的是有关天下大乱的部分,这往往来自于人的认知与判断都是相对的,然后由这个相对的部分会产生复杂的欲望的问题。


所以在这里我们要想到《老子》第1章提到“无名”“有名”,从这里推出“无欲”“有欲”。“名”是与认知有关的,你要分辨每一样东西,分辨之后自然就会有欲望的问题。所以后面就要接着说了,在第2章就要强调,天下人所做的判断,不论对事实或对价值的判断,都是相对的。


譬如,人有理性,主要就表现在他能够认识万物上面。凡是认知都是做了某种区分,而区分都是相对的。有东就有西,有南就有北。所以,人没有必要自以为是,不必执着,也不必由这种偏差而有局限的“知”,产生不恰当的欲望。这就是老子要说明的重点。


我们还是一样,把第2章原文先念一遍。《老子·第2章》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一章前半段的白话译文可以这样说:天下的人都知道怎么样算是美,这样就有了丑;都知道怎么样算是善,这样就有了不善。所以,有与无互相产生,难与易互相形成,长与短互相衬托,高与低互相依存,音与声互相配合,前与后互相跟随。


我们首先要说明第一句,“美”与“恶”这两个字。“恶”这个字在古代很多地方都用来描写与“美”相对的“丑”,而不是后代所谓“善恶”的“恶”。第二句提到“善”,与它相对的是“不善”。所以在这里我们要先了解“美”与“恶”相对,“善”与“不善”相对,都是明确的价值判断。


譬如在原始社会里面,大家都没有分辨什么是“美”的时候,无所谓“美”和“丑”。每个人都有一张脸,能够分辨出谁是谁就够了。你一旦说长得怎么样叫做“美”,这一来的话,没有达到这个标准的不就是不美,不就是“丑”了吗?


同样的,你一旦肯定某一种标准叫做“善”,比如一个人每年捐钱给孤儿院,你说他行善,那没有钱可以捐的人不就是不能行善了吗?这一下就知道什么叫“不善”了。这一来的话,“美与丑”“善与不善”都变成相对的。知道什么是美,丑就出现了;知道什么是善,不善就出现了:这是很明显的区分。所以这两种所说的是人的价值方面的判断。


接着老子列出六种对于客观上事实的判断,我们在认识万物的时候,很明显就会做这些判断。


比如第一个“有无相生”。“有”“无”怎么相生呢?


所以一定要了解,“有”代表有形,“无”代表无形。不然的话你根本讲不通,什么叫“有无相生”。难道无能生有?你说有能生无,一朵花真的不见的话,也没有真的不见了。我们说质量不灭定律,一朵花枯萎消失了,化作春泥也一样是存在。这样就变成复杂的争论了。所以老子在这边所说的“有”与“无”是指“有形之物”与“无形之物”,以人的视觉判断为主。这一来的话就知道“有”与“无”是相对的。


接着,“难”与“易”也是相对的。比如说你到了高中,你看到初中的数学觉得很容易,但那个容易是要对照你现在觉得难的才能知道。否则一道数学题本身没有难易的问题,要看是对谁来说,对什么情况之下的你来说。


再看“长短相形”。你说尺是长的,为什么?跟寸相比。如果没有寸的话,你怎么知道尺是长的呢?尺遇到丈的话,又变成短的了。所以“长”与“短”是互相比较才出现的。


再看“高下相倾”。“高”与“低”这种判断也是互相依存的。比如你说这座山很高,那要看你跟什么比。你说这个山比那个丘陵高,但这个山很高,前面还有更高的山;并且你再怎么高,你跟天空比的话永远是低的。所以“高”与“低”也是相互依存的。


再看“音声相和”,“音”与“声”互相配合。在古代这一方面要区分“声”“音”“乐”三个词。“声”是指简单的发音,动物也会,它能够发出声音,这叫做“声”。


而中国古人讲到“音”的时候,是指“声”的组合,把这个声组合以便传达某种特定的意思。所以中文里面“意”这个字上面是“音”,下面是“心”,等于是你有心发出某种声的组合,也就是发出了音,才能表达你的意思。所以“音”可以传达某种意思,层次比“声”要更高。


中国人还分辨“乐”。讲到“乐”的话,代表你心中有某种感受,就要歌咏之,表达出来。所以,音与声相和,光有声无法传达意思,但传达意思的时候一定要有声来配合。


最后一个是“前后相随”。你说你走在前面,那代表一定有人在后面,你才能判断。但你走在前面,你再怎么走,你前面还是有别人。所以,你要分辨谁在前面,谁在后面,那是相对的。


从一开始到这里总共提出八种相对的判断。前两种有关“美”与“善”是价值上的判断,后面六种“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是对于事实上的判断。人的认知活动就来自于这些判断。所以在这里可以先简单的说,这样的认知活动叫做“区分”——区分怎么样是美,怎么样是善,怎么样是有,怎么样是无;然后就会生出某种欲望了。因为你总是会去找比较受到大家肯定的东西,一比较之后,就有哪一个比较好的问题。这种区分最后很容易造成各种复杂的欲望。


所以老子在第2章立刻提醒我们,人的理性需要名称才能运作。但是名称出来之后,又容易出现各种复杂的欲望。这时候不要忘记,所有的区分都是相对的。你觉得这个人美、这个人善,相对的,跟他不一样,就变成不美、不善了。这不是区分带来人的主观在欲望上的态度吗?都去喜欢大家认为好的,而讨厌那些大家认为差的。


譬如,有个地方举办选美比赛,结果入围了十个人,有六个人长得一模一样。为什么?她们都经过整形手术,符合那个社会认为美的标准。这当然是很特殊的现象,而它造成的后果显然是不理想的。


在这一集里面我们要了解,老子认为,人的认知活动很容易形成相对的观点。也就是说,你从不同角度或在不同条件下,对同样东西去观察与测量,会有不同的结果。你知道这一点之后,就可以设法从正面、反面、从各个侧面去了解一样东西,才能知道它的全貌。所以在做评价的时候,不要只是单方面从某一个标准来做评价,这样子很容易陷于复杂的困境,到最后大家都去追求天下人认为比较好的东西。结果认知的活动由于它是区分的关系,反而形成困扰。所以老子要强调的是: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各种问题,主要都来自于把“认知”当作“区分。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在后面还会再谈到这一点。


所以在这一集里面,我们学到了:


人的认知活动所造成的效果是相对的,所有的判断在价值方面和事实方面都是相对的。“相对的”代表相辅相成,彼此不能缺乏。了解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就不会太执着于怎么样才是对的、才是好的,就不会有偏差的欲望。这是老子在第2章里面希望我们了解的。


课后思考:

最后请你思考一下,老子的用意不是叫我们不要去做判断,而是说你在判断的时候,比如分辨“美与丑”、分辨“善与不善”,你要知道那些是相对的。所以不要太执着于这样的一种区分,还要设法从多方面来看待同一个人或同一样东西,这样就可以得到比较完整的理解,而不会有偏差的欲望出现。你觉得这种想法是不是可以给我们实际的人生参考呢?想听听你的意见。我是傅佩荣,谢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紫水晶蒙养园

    认知起始于概念,而概念是相对的,认知从一开始就远离真实而去,真实是变化的,而名称是固定的。真实是整体的,而认知总是部分的,部分的就是相对的。因此,认知一开始就距离真实远去,人不可能认识真理,所以说道可道,非常道。

    听友123066757 回复 @紫水晶蒙养园: 是的,我们经常与孩子玩事实与观点的游戏,就是让孩子知道我们主观的判断与事实有很大偏差

  • 霓虹灯_x8

    老子免费作道德经的,你为什么拉他来赚钱呢?请教一下可以吗

    師傅ShiFu 回复 @霓虹灯_x8: 大地免费给你生长粮食,你吃米为什么要给钱呢?解释一下

  • 阳光子叶

    我只是一名高中生,学习道和理解能力当然没有大家理解的透彻,我所理解的老子相对论是这样的。只有更美,没有最美,只有更丑,没有最丑。如果我是美得,那么别人不就是丑的吗?所以我宁愿做丑的让别人去做美得吧。

  • 1853383wwcp

    傳老师讲道德经,表达简明、精准!既尊重原著,又旁证博引。我有个疑惑,想问问傅老师,老子所处的年代,信息闭塞,交通不便,视域所限,为何能悟到天地之根、人生大道?

    凊兰 回复 @1853383wwcp: 忍不住说你是笨蛋,静能生慧,那种环境才会专注观心观自然,难道捧着手机刷着抖音去悟道吗

  • 金珵

    有了概念有了标准就会有区别心,有区别心就生出欲望,有了欲望你就有了局限,被欲望所驱使,你又怎么能看到事物本质从而悟道呢?

    麦田_wox 回复 @金珵: 为什么有了欲望就会有了局限呢

  • 邝如音

    这里讲到对事物的区分,也是第一章讲到对万物命“名”的不得已而产生的“副作用”,原本命名的目的是以便于我们对事物能够识别与理解,但由于人性欲望的本能产生了对“名”的具象化的执着,由此产生了诸多对立的观点,因此反被“名”所累。

  • 容棠_径通科技

    是的,人的痛苦很多都是来源于对一个人或事物片面性的认识而对自己造成的所谓“伤害”。其实对己也是一样,有几个人能客观的认识自己的“全貌”呢?

  • 张_致弱

    丑,真不知道出自哪里,可能是近代老子。 恶,古义为丑!?!? 麻烦教授再认真备备课呢。

    天蝎和双鱼 回复 @张_致弱: 恶,丑陋(今子美而我恶——《韩非子·说林上》)

  • 暗香小满

    可以区分事物但不要对事物有分别心🙏

  • judy乖乖

    我们需要系统思维,否则单一维度判断人和事容易陷入盲人摸象

    艾蔻蔻 回复 @judy乖乖: 太多人,思维单一,其实困住的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