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这一集的主题是:圣人究竟是谁?我们在念老子《道德经》的时候,每隔一两章就会遇到一个词叫做“圣人”。一般人听到圣人,会以为是儒家的典型,就好像德行到完美的程度,就称为圣人了。但事实上,在道家也用“圣人”这个词,而在《老子》这本书里面,他所使用的比例反而是最高的。
《老子》里面所谓的“圣人”与德行没有直接的关系,而是与智慧有关,所以我们说老子书中的圣人是悟道的统治者。不但如此,老子81章里面谈到圣人的有24章,出现32次,同时,圣人还有别的同义词。你把圣人当作悟道的统治者,那么与它同样意思的还有“我”“吾”“有道者”“善为道者”,意思都和“圣人”一样,也都是悟道的统治者。所以你把圣人与它的同义词加起来的话,在《老子》81章里面占了40章,也就是将近一半的篇幅了。
所以如果想念懂老子的思想,那非对于他所谓的圣人(这个虚拟的圣人)有清楚的认识不可。我们在《老子·第2章》就发现了,圣人怎么做事的呢?所以我们把《老子·第2章》的后半段再念一遍。他说: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他所说的是:因此之故,圣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事,以不言的方法来教导。任由万物成长而不加以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而不仗恃己力,成就万物而不自居有功。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离开他。
前面提到圣人要教导,他要教导谁呢?当然是教导百姓了。但是教导百姓的时候,为什么后面出现万物如何如何呢?所以在这里对“圣人”只有一个清楚的定义,就是他是悟道的统治者,而统治者面对老百姓的时候,与面对万物是一样的态度。所以我们将来再继续念《老子》,遇到圣人这个词和它同义词的时候要很清楚,他一定是统治者,同时也是悟道的。
这里就要问了,老子为什么要虚拟一个“圣人”这样的概念呢?主要是因为古代的社会基本上只有两个阶级,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如果你是被统治者的话,没有自己学习的自由,只有接受统治者的教化,也没有自由选择工作的机会,所以统治者要负政治成败全部的责任,这是老子的观点。
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得出来,老子的时代是很早的。为什么?因为儒家出现的时候,孔子已经很强调,每一个人都要自己觉醒、立志并且负责自己的人生。但是按照老子的说法,他忽略了这一点,这在思想的进展上应该是在古老的阶段。《老子》全书一再强调,圣人是悟道的统治者,他把政治上的责任主要都归于在上位的统治者,但是世间各国的统治者未必都很理想,所以老子要虚拟一个统治者,就是圣人,他最大的特色是悟道了。
因为悟道,所以是道家人物。悟道之后表现特别,他处理事情的态度是无为。我们就把“无为”与“不言”先做个说明。 “无为”这个词会一再出现,什么意思呢?有两种理解。一个是无所作为,就是圣人什么都不做。但是什么都不做,谁不会呢?那只是懒惰主义者的借口,显然太狭隘了。
所以更好的理解是把“无为”看成“无心而为”。“心”代表刻意的目的,就是说圣人做任何事都没有刻意的目的,像一定要产生什么样的效率,达成什么样的效果,如何如何……因为你一有刻意目的的话,就会设计很多政策去加以推广,后面就造成复杂的状况了。那万一目标没有达成怎么办呢?各种压力不就出现了吗?所以,圣人的无为是无心而为,他没有刻意的目的。
那么再看什么叫做“行不言之教”呢?为什么不说话也可以教化百姓?第2章前面一半已经告诉我们有两种价值上的判断,六种事实上的判断,全都是相对的。都是相对的话,你还要刻意去教一些内容,有关真假、是非、对错、善恶、美丑方面的判断,结果只会制造更多的困扰。化解问题都来不及了,所以不可能再强调各种区分,让问题变得更复杂。所以圣人的无为是无心而为,他的不言是要让人不要执着在各种名词的分辨上。
接着出现四句话,就是:任由万物成长而不加以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而不仗恃己力,成就万物而不自居有功。这里四句话都提到“万物”,但事实上,圣人怎么可能直接针对万物发生什么作用呢?所以,这个“万物”所指的是什么?是所有的人。
那为什么要拿“万物”与“圣人”相对照呢?这里要凸显两点特色:第一,代表圣人是唯一的统治者;第二,代表圣人是悟道的,从道的角度来观察万物就没有问题了,为什么?因为万物都从道而来。所以讲到圣人,有时候会提到万物,它所指的其实是所有的百姓,这一点会越来越显得清楚。
但是在古代表达的时候没有这么严格的分辨,就好像古文里面的“物”和“人”是相通的。有时候说“你如何处理事情,万物就如何”,它指的是人这一族群会如何。尤其他用了几个词像“生而不有”“为而不恃”,这些词在《老子》书中一再出现,所指的是什么?是道对万物的作用。而圣人是悟道的统治者,所以对于万物、对于人类也产生类似的作用。这句话在第5章、第51章也出现类似的表达方式。
最后,成就万物而不自居有功。结论是: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离开他。事实上,对圣人来说,本来就不在乎功不功的问题。但为什么说不居功,功就不会离开呢?因为一般讲“功”的时候,都是说会受到别人的感恩戴德。你居功的话,别人就认为你已经自己肯定自己了,占有了那个功劳,别人何必再歌颂你呢?你是统治者,做你该做的事。你一居功的话,百姓就会觉得这件事情结束了。那么你不居功的话,人们就会歌颂不已,代代相传。
在《论语》里面有一段小故事:孔子提到孟之反这个人,说他不夸耀自己,作战的时候军队战败撤退,他在后面殿后,他最后进城的时候说了一句话:不是我敢待在后面,是我的马跑得太慢了。这叫做谦虚,所以得到孔子的称赞。
换句话说,在社会上就是如此,你一说自己有什么功劳,就凸显出来你与别人不一样;人和人之间自然出现一种竞争的关系,你既然认为自己有本事、了不起,别人就不必说话了。
而在原文里面有一句话比较有争议的,就是“万物作焉而不辞”,这个“辞”写成推辞的辞。有别的版本写成“不为始”,就是不去开始这一切,不去刻意造作;但是“辞”这个字也可以理解为干涉。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就是万物成长,但是你不去发动或者不去干涉。这意思不是相通的吗?换句话说,除非必要,我们尽量遵照王弼的理解。这一点倒不用太计较,因为它的意思是一样的,就是圣人照顾百姓,让万物生育发展,百姓和睦相处,但他不认为自己做成了什么事,他只是顺其自然就把事情做好了。
但是最后这几句话不容易做到。以“生而不有”为例,你生养孩子之后,就可能把他据为己有,认为这孩子是我生的,就属于我,这就走到“生而不有”的对立面了。事实上我们长大之后也发现,我们并不是属于父母的,我们有自己的人生要负责。所以我们自己成为父母,有了孩子以后也应该觉悟,将来孩子长大了,不都是和我们一样的想法吗?有他自己的人生要负责。光是想通这一点,就知道老子很有智慧了。也就是父母生养孩子,不要把孩子据为己有,不能任意去安排,要孩子达成自己设计的目的。
再看“为而不恃”。你作育培养孩子而不仗恃己力。有的父母对孩子说,你所有的优点都是我栽培的;那么缺点怎么说呢?那是因为老师没教好。这就很明显违反了老子的意思。老子要你为而不恃,做你该做的事,但不要觉得是仗恃自己的力量。
尤其是第三句“功成而弗居”说得更直白了,就是你成就了某些事情,但不要自居有功,为什么?一定是天时、地利、人和,各种条件配合起来,你才能完成一件事。天下没有任何事,是你一个人关起门来就把它做成的,不可能的。在《孟子》书里面提到,一个人身上所穿戴的,像衣服、鞋子、纽扣、眼镜、帽子这些,“百工之所为备”。就是许许多多的工匠劳动的配合,才能让你过一个舒坦的日子。所以做成一件事不要居功。
从这一章里面我们学到什么?
我们学到的重点是:老子笔下的圣人是谁?他是悟道的统治者。所以“圣人”一词出现的时候,就会谈到他如何修炼自己,如何进行教化或对待百姓,最后成就了什么样的结果,这都代表了统治者的角色与身份。但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悟道者,所以与一般的统治者截然不同,而他的表现就是老子虚拟的理想状况,因为这样才可能解决天下大乱的困境。
事实上,在道家里面,老子之后谈圣人的相对就比较少了。譬如你念《庄子》的话,就会发现庄子提到四种人:真人、神人、至人、天人。这四种人其实都是一样的特色,就是悟道的个人。所以到庄子的时候,他明明知道,你要当统治者,那只有极少数、极少数人有机会,但是个人的修炼不行吗?所以庄子就把悟道者用另外几个名词来说。
当然,庄子也提到圣人,但是他的“圣人”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儒家的,一个是道家的。儒家的就会受批判;道家的话就与真人、神人他们都差不多,关键就是悟道。所以到庄子的时候,已经把悟道的统治者转换成悟道的个人了。所以我们学道家的时候,知道这个思想的变迁发展,就更容易有个人的心得。
课后思考:
我们当然不可能成为老子笔下的圣人,但是我们可以,也应该成为自己生活中的管理者。了解圣人的作为之后,我们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也可以效法他。请问,你从今天所谈的内容得到哪些启发呢?想听听你的意见,我是傅佩荣,谢谢。
无为,无心而为;无心,没有目的,不刻意,这种境界我本人不能够想象是怎样的。根据人的本能,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需求,有需求就会有欲望,进而会去追求它,在追求的过程中自然会有一定的目的性。那么既然无心,没有目的了,和有需求有欲望两者是不是形成一种悖论呢?「圣人」的境界是不是老子的一种理想境界,还是它本身就是一种悖论?我认为,有欲,无欲,有为,无为都是“相对而言”要根据不同的场景、处境下而做出来的行为。千万不能让其绝对化。不然要么就是一种不可思的境界,要么就是一种悖论。
邗沟渔翁_zt 回复 @陆阳铭: 拙见以为:老子的无心而为应该是关注当下的行为本身,因为我能把控的只有当下的行为本身,至于结果还需天时地利人和等各种外在条件,如过多纠结必庸人自扰。无心而为不是利他的无我而为,恰恰是真实自我的本真呈现,不为结果所拢的真正的“我”的展开!
一口气,反复听了三遍,想通了之前想不通的事,打开了曾经解不开的心结……“无心而为”“不居功”“生而不有”……非常受教,感恩傅先生!🙏🙏🙏
面对事物要无心而为,比如上学的时候。只要去学就好,不要想能够考上哪里,学本身就是上学和学生的本质。工作就好好的工作顺其自然,不要刻意去强求任何得失
启发1;圣人是悟道的统治者;2成就万物而不自居有功;3成为自已生活的管理者。
我觉得无为可以理解为无私欲而为,所做的事都不要为了自己的私欲,比如,统治者,如果是为了给自己或者自己的小团体谋私利,做事就会出现很大的偏差。只有无欲,才会做出客观正确判断,才能做对百姓正确的事
rohs 回复 @1337422tdtt: 是的一心为公,做事凡是以公心,努力去做,做到第一名,所有的名誉金钱都是副产物而已
生出万物不要占为己有,养大万物不要仗恃己力。 功成了不居为己有。唯有不居功,功才不会离开。
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不以功利目的为导向。再推己及人,在生活中尊重并善待他人。
喜欢傅佩荣老师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启发在于:不要过分地执著,不要过分地求所得。一切都是相对的,要以多种角度去看待万物。要以一颗平和的心,尽力为之,顺其自然。要谦虚,事成也不要居功,因万事皆是天时、地利、人和,而不是出于一己之力。要悟道,做自己生活的统治者。
大围城 回复 @星辰云海LX: 赞同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