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一章】有欲望未必是坏事

【零一章】有欲望未必是坏事

00:00
13:05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这一集的主题是有欲望未必是坏事。我们要继续介绍老子《道德经》的文本,还是在第一章里面。第一章的内容我再念一遍,让你有更深的印象,然后我们就把焦点放在“无欲”“有欲”这两个概念上。老子第1章原文:


,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万物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上一集我们已经把“无名”“有名”做过说明了,因为人有理性,必须要知道或界定某些名称,否则无法从事思考。但是有了认知以后,自然就会产生欲望了,就是会有意愿,对你所知的东西要表达一种态度,然后就有两种可能——无欲与有欲。


但问题来了,你看到市面上《老子》的书,80%以上的断句都是用“无”“有”来断句,你看了之后以为那是原始的版本,事实上问题很大。一方面,王弼本的断句是“无名”“有名”“无欲”“有欲”,比他更早的帛书本也是这样断句的。古代帛书本没有标点符号,它是用古人的方式——“之乎者也”作为断句,所以它这边说:“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在帛书《老子》里面,“常”这个字它是讲“恒”,代表它的版本是在汉文帝刘恒之前。后来才改成“常”,我们已经习惯了。所以在这里讲“无欲也”“有欲也”。


但是为什么这么多学者,连西方翻译的《老子》也一样,都用“无”“有”来断句呢?在历史上,第一个用“无”“有”来断句的是谁呢?是北宋的王安石。王安石是北宋的政治家,变法革新,最后失败了,他在文学与哲学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王安石的年代是1021年到1086年,比王弼整整晚了1000年,比老子晚了大约1700年。因此,有什么理由要采用王安石的断句去念《老子》呢?这是没有商量余地的。


在念《老子》的时候,我常常觉得遗憾,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多学者忽略这一点,或是明明看过王弼本、帛书本的《老子》,还是喜欢用“无”“有”来断句。事实上用“无”“有”来断句是说不通的,因为人对“无”与“有”的了解基本上是很抽象的。


在老子书中提到“无”与“有”有三个地方,但他并不是把“无”“有”当作我们一般所想象的“无就是虚无,有就是具体存在的”,并非如此。根据王弼的注解,他认为老子的“无”是指“无形之物”,因而无法给它取名字;而老子的“有”是指“有形之物”,然后你可以给它取名字。所以“无”与“有”是指“无形”与“有形”,这是就人的认识能力来做判断的。


老子怎么可能说“有欲”呢?所以在这里要说明一下,“无欲”与“有欲”是什么样的观念。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清楚告诉我们,科学研究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无欲,第二种是有欲。


所谓的“无欲”就是对研究对象不去干扰,只是观察它的奥妙,你会看到生态平衡。有一次我看探索频道,看到一幕心里不忍,一只雄狮子找一只母狮子,母狮子已经有四只小狮子了,结果雄狮子过来把四只小狮子一一咬死。母狮子没有反抗,它只是去确定一下小狮子都死了,然后就跟着雄狮子走了,准备再去怀孕,生下一胎。狮子世界奥妙的地方就在这里。


那你说小狮子都死了怎么办?一定要等母狮子的小狮子长到一定的大小,可以独立了,然后它才能够一代一代发展下去。这是自然界的奥妙,我们没有必要去干涉;去干涉的话,就会使自然生态出现失衡。


譬如海龟产卵,一次大约200颗,但到最后能够孵化成海龟,也能在海中遨游的,顶多只有两三只。如果200颗海龟蛋因为我们人类的干预保护,让它全部孵化成大海龟,将来我们就会看到海面上都是海龟,这样反而破坏了自然的生态。所以人不要出手叫做“无欲”,由此可以看见万物的奥妙。


接着,为什么要说“有欲”呢?有欲可以看出万物之徼,“徼”是什么意思?“徼”就是指广大的边界。一样东西它的能耐如何?人要有欲望的话,有一个设计的想法,进行一些干扰,看看它的反应如何,你才会知道某些动物的体力、嗅觉、听觉灵敏的程度,这样才能有利于人类的需要。


譬如我们想象一下,在古代,如果你需要找动物帮你拉车,你选哪一种?当然要观察每种动物的特性。大象力量很大,但他一生气的话,把你房屋给撞倒了,把人给踩扁了,所以后来选择了马和牛。这就是人类有欲望,可以知道每样东西的边界,然后加以使用。


另外一次我看到探索频道,描写有个地方发生凶杀案,凶手把尸体丢到附近的海里,但是要找到尸体才能定罪,救生员怎么找都找不到,最后只好让一只猎犬登上他们的救生艇,来回地在那附近的海面穿梭。这只猎犬每到一个地方就拼命地吠,结果救生员从这边下去,找到了尸体。我们想象一下,已经过了好几天了,海水是咸的,海浪又不断在波动,狗为什么可以闻到二十几米以下的海底有过世的人呢?人类实在无法了解。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有欲以观其徼”,可以看到万物每一样东西都有它的特色、它的能耐的范围,然后人类才可以按照我们的需要加以使用,促进文化的发展。所以在这里讲“无欲”“有欲”是合理的。


最后那一句“此两者同出而异名”,这“两者”是指什么?王弼说是指前面的始源与母体,他有他的道理。因为前面讲到“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始”与“母”这两个字是来自同一个来源,都跟“名”有关;而“名”是为了去描写“道”的,所以说它同出而异名——从同样的根源出来,但名称不同,一个是开始,一个是母体;同样都称为神奇,而神奇之中还有神奇,那是一切奥妙的由来,也就是说明这个“道生万物”是多么样的奥妙。


所以在老子来说的话,他从来不去问“道为什么要生出万物?”他只是接受这个已经存在的事实。就是万物已经存在,而人作为万物之灵,可以思考、可以选择,所以要就这个存在去找它的理由的时候,你不要去问最初那个“为什么”。万物已经存在了,你就面对现实,然后问:人将来应该如何?要问:万物的存在以及人的存在,这一切是“为了什么”?


通常人类的思考难免会有这样一种目的性的思考,也就是:我这样活着是为了什么?或者万物的存在是为了什么?这可能有一些过度主观的问题,也就是人类自我中心。而老子的思想正好是要告诉你,人间所有的问题都来自于人类过度的自我中心。所以他希望你知道一点,人与万物一样都来自于道。在这一点上,人与万物是平等的,也就是人也是万物之一。但是只有人可以透过某些修炼,最后达到悟道的程度。


我们用“无欲”“有欲”来断句,在老子文本里面“以经解经”的话,也有充分的根据。在《老子》书里面提到“无欲”有6次,提到“欲”有7次,说明什么?谈到道的时候,你对道有体会就会无欲,然后老子笔下的圣人要做的也是无欲。有关这个圣人,我们后面就会谈到了。而另一方面,提到“欲”的地方有7次,就是圣人欲如何、欲如何。所以在断句方面用“无欲”“有欲”来断句,在老子文本里面并不是问题。


问题只在于,长期以来,从北宋王安石以后将近700多年,大家在念《老子》的时候都受到干扰了,以为既然《老子》原文是古文,没有标点符号,为什么断句上不能别出心裁呢?所以很多学者就用“无”“有”来断句,但是这样的断句实在是让人无法理解他在说什么。


举个例子,如果你把它断成“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把“欲”放在后面,“欲以观其妙”。然后说“常有,欲以观其徼。”那你说,什么叫“常无”“常有”呢?你心中是“常无”的话,能观什么呢?观察的“观”当然是人在观察,它本身就是一个欲望的表现。


你才说“无”“有”(因为认为道家只能说无欲,不能说有欲),那这两者为什么又要“欲”以观其妙、“欲”以观其徼呢?这里面不是自相矛盾吗?


所以断句上一定要说“无欲”“有欲”,这跟后面你要观察到什么是对应的。如果只说一个“无”或“有”,请问是谁在“观”呢?既然是“无”,你还能“观”什么?既然说“无”“有”,后面不是立刻讲“欲”如何如何吗?像这些都是比较复杂的思辨。


所以我们在念书的时候,在开始,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学者的帮助。但是要记得,我们的朋友只有一个,就是真理。如果你发现《老子》最可靠的版本是怎么断句的,就要毫不犹豫地接受老子的观点,毕竟我们是要学老子的思想,而不是后代学者各自的心得。如此一来,我们可以减少自己被误导的机会。


【课后思考】

你能不能够自己使用一下“无欲”与“有欲”这两种情况,也就是当你没有欲望的时候,你看到了什么?而当你有某种欲望的时候,你又看到了什么?能不能举一个人或者某样东西作为例子来加以说明,想听听你的意见。我是傅佩荣,谢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阳光子叶

    我是一名高中生。对于我学习的这件事来说吧。当我有欲望的时候,我看到的是日后的期末考试的成绩,比较实际一点的就是荣华富贵。当我没有欲望的时候,我看到的就是课本里的朴素的知识。

    掠过山峦的风 回复 @阳光子叶: 谢谢后生给我启发!

  • 北斗神拳_K0

    现在的很多人,在遇到新鲜的一物、一景、一事件时,常会拿出手机拍摄,作为发“朋友圈”的素材(有欲) 。此时就丧失不少对事、物、景的体验与共鸣。我却更喜欢让自身参与其中深入感悟,同时把视角抽离本体,并不断转换(自由视角),反而会接受到丰富的“内容”。当然这只是种喜好,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无欲)

    妍之秘 回复 @北斗神拳_K0: 我觉得你这个习惯很好呀,这才是真正当下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

  • 我的巴鲁

    无欲看到的世界客观真实,有欲看到的世界主观武断,就像看一个人,没有利益冲突,可以很客观的看到他的有点和缺点,有利益瓜葛,不是夸大优点,视而不见,就是放大缺点,斤斤计较。

    听友130684273 回复 @我的巴鲁:

  • 于斌_bb

    当我处理人与人之间难题时,如果我无欲那我更多考虑别人的感受,为别人着想。当我有欲时,说话做事都会往自己的有利方面引导和叙说理由。

  • 秋秋雨香

    无欲,上帝视角;有欲,自我视线。

    Chico_fire 回复 @秋秋雨香: 对,无欲就是把自己抽离出来,有欲就是与事物产生连接(哪里可以为我所用)。

  • 此事楞严常露布

    举例,一个人怀疑邻居偷了他的斧头,怎么看邻居,都完全是个賊!过两天斧头在家里找到了,再看邻居,怎么看都不是賊。可见,想法会扭曲事实的本来面目。

  • 寂寥混成

    谈一下自己对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理解,按照王弼的解释,妙者,微之极也;徼,归终也,来看,用无欲,来观其妙,也就是用无欲,来观察万物的所始,用有欲,来观察万物的所终。就像傅先生在前面讲的,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来途和归宿的问题。对于来途,我们无法去干扰,只能是无欲,而对于归宿,却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去干预,就是有欲。不知我理解的,是否有些许道理,请傅先生指点。

    游游说说 回复 @寂寥混成: 我觉得傅老师对无欲有欲的解读更正确。这一章在说道不可说,但又不得不说,那么应该怎么去说?一是命名,二是无欲去观察,三是有欲去利用。其中无欲去观察最重要。彻底放下自己,才能观察到道的微妙。正如我们读道德经,也是要先放下自己,去真正理解老子的本意到底是什么?这正是傅老师讲道德经的特点。我看到市场上大部分的讲解都是讲自己的理解,反而忽略了老子的本意。至于有欲,无非是在观察到事物原本的样貌后再去考虑如何利用或者相处。有欲,必须在无欲的基础上。

  • Lucykwon

    谈谈逐渐变老的自己。我的很多同学们还有周围人,无法接受变老的自己的脸,去整形去美容,天天很纠结慢慢松弛的皮肤 ,这就是有欲造成的吧。如果无欲的话,欣赏岁月带来的面部的变化,虽然松弛了,但那是智慧的脸, 从变老的脸中读懂生命。

    听友488504431 回复 @Lucykwon: 真好

  • 一变变万变

    无欲看猫狗,看表情动作,慵懒,滑稽,可爱,妙哉。 有欲看猫狗,抓老鼠,可以跳多高,可以跑多快。

  • 月上苍穹_mellen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王阳明此句亦为有欲与无欲之差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