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8.【调经论】调理气血经络与顺应四时针法

098.【调经论】调理气血经络与顺应四时针法

00:00
21:15



 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素问》三篇关于针刺治疗的专论,就是《调经论》和《缪刺论》《四时刺逆从论》,排在《素问》的第六十二、六十三、六十四篇。前面我们讲了针刺六篇和经络穴位六篇,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三篇可以说是对前面十二篇的升华和总结,是从总体上阐述怎么用针刺调理阴阳虚实,怎么用交叉针刺治疗疾病,怎样顺应四时之气针刺治病的。


先看《调经论》,调经就是调理气血经络。这一篇分层次阐述了虚实的形成和疾病的发生,总结了调经的原则和方法。


“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岐伯说:有余分为五种,不足也分为五种——神、志、气、血、形:“神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一共有十种情况,它们的气各不相同。但这十种情况发病的原因却是相同的:“皆生于五脏也。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都是由于五脏发生的。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由此组成了人的形体。志意通达,内与骨髓联系,而形成了人体的身形与五脏。五脏相互联系的通道,都是出自经穴,以运行血气,若血气不和,就会变化而发生各种疾病,所以诊断和治疗均以经脉为依据。


接下来黄帝和岐伯就讨论了神、志、气、血、形的有余与不足的症状,以及针刺补泻的治疗方法。以“神”有余和不足为例,“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所以“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神有余的就刺病人的小络使之出血,但不要推针深刺,不要刺中大的经脉,神气自然就会平复。神不足的,应在其虚络处,先用手按摩,使气血到达病所,再以针刺之,以疏利其气血,但不要使之出血,也不要使气外泄,只是疏通经络,神气就可以平复。


总之一定要把握阴阳虚实的变化,“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虚实的发生,是由于邪气与气血相并,阴阳间失去平衡而有所偏倾,导致气乱窜于卫分,血逆行于经络,血气各离其所,便形成一虚一实的情况。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亢盛(多余)的就是实,不足(缺乏)的就是虚。所以气并(气聚集)之处则血少,血并(血液积聚)之处则气少,血和气失去了正常的联系不能相济,就成为虚了。人身络脉和孙脉都要回流输入经脉——络脉是从经脉分出来的分支,孙脉是从络脉分出来的分支,也就是络脉中的细小部分。如果血与气相并(停留积聚在经脉中),就成为实了。


那么虚和实者是怎么形成的呢?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都是感受了风雨寒暑的侵袭;一是内在的:“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都是由于饮食不节、起居失常、房事过度、喜怒无常所致。阴阳的偏盛偏衰可以引起表里寒热的病变。“阳虚则生外寒,阴虚则生内热,阳盛则生外热,阴盛则生内寒。”


怎么用针刺调理阴阳寒热呢?总的原则就是“泻实补虚”,怎么泻实?其实前面已多次提到,就是泻实证就是在病人吸气时进针,在病人呼气时出针,使针与气同时外出,这样可使精气不伤,邪气得以外泄。在针刺时要使针孔不要闭塞,使病邪排出,应该摇大其针孔,从而通利邪气外出的道路,这叫做“大泻”,出针要迅速出针,这样亢盛的邪气就可穷尽。


补虚就是待病人呼气时进针,在病人吸气时出针,使针下所至的热气不能随针而出,出针后立即按闭针孔,邪气散去,精气得以保存。


针灸刺法中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叫“缪刺”。


第二篇就是《缪刺论》,缪刺就是交叉针刺,岐伯说:“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邪气侵入大络后,在左边的就流注于右边,在右边的就流注于左边,上下左右与经脉相关连,而流布到四肢;所以左病要刺右,右病要刺左,这就是“缪刺”。大络,是别行于经脉的较大络脉,属于络脉的主干,一般从人的肘膝关节以下分出,大多分部在体表,包括十二正经与任督二脉各有一条大络,再加上脾之大络,统称为“十五络”。其循行规律是“阳走阴而阴走阳”,所以要缪刺。


和缪刺差不多的有一种刺法叫“巨刺”,这两种针刺方法都是一侧有病针刺对侧,区别在于缪刺主治络脉的疾病,要取其络脉;巨刺主治经脉的疾病,要取其经穴。还有一个区别就是“缪刺刺浅,巨刺刺深”。因为经深而络浅,所以巨刺要深刺、重刺,缪刺要浅刺、轻刺。


接下来,黄帝和岐伯就讨论了各条络脉疾病的缪刺法,介绍得十分详细。举个例子,比如邪气侵犯了足少阴肾经的络脉,表现的症状为:心痛,腹胀,胸胁胀满但无积聚;可以针刺足内踝下方的然谷穴,这是肾经的穴位,要出血,一顿饭的时间会有缓解,如果还不能痊愈,再用缪刺法,大约五天可以痊愈。


总而言之,“凡刺之数,先视其经脉,切而从之,审其虚实而调之,不调者经刺之,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此缪刺之数也。”大凡针刺的方法,首先要观察病人的经脉,切按推寻,评审虚实而进行调治,如果经脉气血不调,先采用巨刺法;如果有病痛而经脉没有病变,再采用缪刺的方法,如果病人皮下有充血暴露的经脉,应当全部针刺出血。


针刺还要顺应四时变化规律,第三篇《四时刺逆从论》就专门讲了这个问题。这一篇讲的就是针刺必须遵循四时之气的变化。什么是“逆从”呢?“从”就是顺从、顺应四时之气,“逆”就是违背四时之气。可以说,四时之序,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也与《周易》中“夫大人者……与四时合其序”的思想是完全吻合的。


本篇开头提到了三阴经和三阳经出现有余与不足,也会引发不同的痹病。大家还记得吧?在《素问·痹论》中讲到引发痹病的主要因素是风寒湿三气。其实三阴三阳的有余、不足,还有滑、涩——滑,是指阳气盛,微有热;涩,是指多血少气,微有寒,也会引发痹病、疝病等多种疾病。


人的脏腑和经络之气是随四时的变化而变化的,“是故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在不同的季节人体之气聚集在不同的部位。所以必须顺从四时经气的变化来进行针刺,也就是春天应该针刺经脉,夏天应该针刺络脉,长夏针刺肌肉,秋天针刺皮肤,冬天针刺骨髓。只有“因天时而调血气”,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调整人体气血,给予相应的针刺治疗,才能达到阴阳平和的目的,才能保证“正气不乱,精气不转”。如果“失时反候者”,就是违背了四时变化的规律而针刺,必然会导致“正气内乱,与精相薄”,气血紊乱,发生疾病甚至死亡。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莹_TX

    极为敬重老师才来,希望老师认真对待我们可以么?许多东西不讲先生是认为不重要,还是我们没资格听呢?

    1337775sjnd 回复 @莹_TX: 自已也只是懂皮毛,如何讲?不要怪老师!

  • 离七七77

    经典还需要反复反复读啊!

  • 王文贤_n6

    你嫌快,我嫌慢,一人难称百人心,静下心来,或者说潜心学习,反复听,越听越想听,受益最大,百听不厌!

  • 莹_TX

    老师这是在赶进度么?可以慢慢来么?飞的太快了头晕!

  • 易道思维

  • 1896376ecna

    老师坐着火箭在前面飞,徒留学生在云雾间飘渺着,经典每一句都高深莫测。学生们资质不好,还是希望老师能带我们逐字解读,读透经典。这样跑马观花跳跃似讲解真心不懂。

  • 王文贤_n6

  • 止于止而和于静

    学习的过程也是内关的过程

  • 和_vvv

    有余泻之,不足补之。神志气血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