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金句
今日文稿
大家好,我是余秋雨,我们现在讲唐诗。我已经讲过了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他们的诗了,这样的话,已经讲掉了二十八首。《黄鹤楼》
现在讲第二十九首,二十九首,大家知道是谁的诗吗?崔颢的《黄鹤楼》,这首诗非常奇怪,这首诗在任何的排名当中,它都排到唐诗里边的第一位。这个让人感到很惊讶,它是古代的选本里边它出现的次数是第一,历代评点的次数是第一,文学史录入的次数是第一。李白没有排到第一,杜甫没有排到第一,王维没有排到第一,白居易没排到第一,而崔颢这首诗却排到了第一了。这个第一是有道理的,我们来读他一下: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他把吊古和还乡,这两件事情紧紧地连在一起,里边带有一种雾色苍茫当中的轻轻的惆怅,这个是诗歌当中的绝品,诗歌当中的绝品。所以,为什么古代选本、历代的评点和文学史收入,它都放到第一,都放在那儿了。它平静、美丽、惆怅,气魄也很大,把中国古诗的一种经典的意念都表达出来了。
传说,大家都知道,李白去了以后,看了黄鹤楼要写诗,看了这个以后他就写了两句嘛,“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李白都写不过他了,这个诗就更有名了。后来,果然李白也写过几个和黄鹤楼有关,而且和崔颢的意境有关的诗,比了一下,好像是没有崔颢这首诗写得好,
李白,第一名的李白,他也有被人家比下去的时候,特别是崔颢这首《黄鹤楼》把李白比下去了,但是没问题,因为李白自己已经承认,“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这是唐代诗人的一个佳话。大理论家严羽曾经讲过唐人的七言律诗,以崔颢的《黄鹤楼》为第一,这首诗既然我讲了那么多,我想我们都应该背一下。
崔颢是汴州人,河南开封了,开封拥有一个居然把李白都比了一下的这么一个诗人,我们开封人要记住他,崔颢《黄鹤楼》,这是第二十九首。
《出塞》《登鹳雀楼》
必背唐诗的第三十首是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物,他的特殊在哪里呢?这个很奇怪、很奇怪,在《全唐诗》那么多诗里边,他只有六首,但是在《唐诗排行榜》里边,前五名当中居然独占两首,这个是连李白、杜甫也比不上的。排行榜的前五首里边,他一个人占了两首, 他一共只存了六首,他成功率高的惊人了。
第三十首就是王之涣的《出塞》,《出塞》是这么四句,大家都知道的四句,必须背的: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个气势是非常惊人了,黄河远上白云,在白云间,黄河下来,那就气魄就不得了,在这个气魄当中,“一片孤城万仞山”,这两句真是把唐代的雄伟的气魄写得非常干净,写得非常的概括。“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指的是,吹笛的士兵,你何必老是去吹那个《折杨柳》的曲子呢?这是春风都度不过的玉门关,谁也听不到你们的笛声,朝廷更不在乎你们在哪里,这是后面这两句诗所包含的一点点意思。但是因为有前面两句气魄宏伟的句子,所以,后面这两句带有抱怨的句子,一下子也变的气魄宏伟。我们再读一下: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好,我前面讲到《唐诗排行榜》的前五名当中,王之涣一个人占了两首,连李白、杜甫也比不过的,《出塞》以外,还有哪一首呢?也是王之涣,他居然一下挤到前五名当中,把李白、杜甫也挤掉了,另一首是《登鹳雀楼》,谁都知道,叫做: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通俗、朴素,意境高远。鹳雀楼在现在山西永记,这两首诗读了以后,我们就感觉进入唐诗的前五名是有道理的。他们都是有个特点,通俗、朴素、简单,任何人都能读懂,但是意境非常高远。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成为千古名句,成为整个中华民族都能够知道的句子,非常了不得,其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它也是成为中国的俗句了;但是更熟的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它已经超越诗歌领域,成为普通俗语,这我讲的是王之涣。
《出塞》
第三十二首需要背诵的,是王昌龄的《出塞》,句子是这样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通俗易懂当中,有无穷的深意,“秦时明月汉时关”,说的那么平常,却是无限的沧桑,天上的明月是秦朝的关口,长城是汉朝的。那么多年过去了,一年又一年,万里长征,人都一直没来,战争一直在延续。秦朝的明月你看到了,汉室的雄关你看到了,人始终没有回来,但是,如果真正的英雄在的话,匈奴的马匹怎么可能度过阴山,我们不让他度过阴山,“但使龙城飞将在”。
有人考证龙城飞将指的是什么,但我相信这是泛指。引领我们战争的将领不在了,如果在的话,匈奴的马匹是不可能度过阴山的,气魄雄伟。明代的李攀龙说,这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大家听了就笑了,有好多理论家都会在自己喜欢的诗里边举出这一首、那一首,这是第一首,这是开卷之作,这是压卷之作,但是这些作品既然他们评价那么高,可见真是好,我也是非常喜欢这个平静当中写沧桑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样的句子,秦朝的明月,汉朝的雄关,万里长城,人没回来,多好。好,这是第三十二首。
《江雪》
第三十三首,是唐代的一个散文家柳宗元写的《江雪》,我读一遍: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二十个字,出现了千里的画面。在画面当中有一个小点,你看千山万径,鸟没了,人踪也没了,只有一个孤舟,孤舟里边有个戴帽子的渔翁,他居然在“独钓寒江雪”,他不是钓鱼,(可删)好像在钓鱼,但是在钓江雪,“独钓寒江雪”,在寒江里边垂钓,你一读就觉得浑身寒意。在千里万里之间,没有任何生命信息的情况下,你在那儿垂钓。当时正好他是贬在永州,所以有这么一种孤傲中的独立,孤傲中的清高,完全不计成败。在一种不可思议的景象当中,保持着让人震撼的独立的影响。这是柳宗元的《江雪》。
《春晓》
现在讲必背唐诗五十首当中的第三十四首,是孟浩然的《春晓》,我前面提到过,因为李白送他,我们有印象了。它这首诗是: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是一首美丽的诗,人人喜爱。它里边产生了一个意象的转换,由早晨的鸟想到昨夜的风雨,从风雨想到落花,这三重联想都非常美好,早晨的鸟,昨夜的风雨,昨夜被风雨打下的落花。
它是经过统计,历来家长最愿意让孩子背诵的第一首诗,居然是这首诗。这首诗后人只要写,就会由风雨想到落花,成了一个很惯性的审美程序,春夜、风雨、落花,这么一个审美程序。加在一起,我要告诉大家的,这三个意象如果频频地写,那也没什么意思。他的转换,每一步转换都非常美丽,春天睡长了,没想到早晨已经来了。早晨怎么来的呢?是鸟声把我吵醒的。鸟声响起,昨天晚上是下雨的呀,我真想打开窗看一看,这个雨声当中花落了多少?
你说,每一个转换是多么的美丽,这种三重转换的美丽,使得这个《春晓》这首诗,好像我们说起来,也没有社会责任感,也没有国家意识,也没有重大命题,都没有,但是美丽转换,造成了一首美丽的诗,使所有的人都愿意通过美丽来点化我们生活的,所以成了家长最愿意让孩子读的第一首诗,这是有道理的。孟浩然的诗,《春晓》。
《山行》
第三十五首,必背的唐诗是杜牧的《山行》,杜牧是一个写诗写得很棒的唐代诗人。这首诗大家也都很熟悉,杜牧的诗应该收得更多一点,但是由于我们有一个五十首的限制,我们就收了他这一首,它能够代表他的美丽和开阔了: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是一个非常开阔的秋山行旅图,又高又远,因为它远上寒山,大家想了,一条石径,慢慢地斜上去,到了白云深处,那是多远的地方,但没想到,他停下来了,因为看到了漫山的红叶,因为是在傍晚的时候,那个红叶,大家舍不得走了。后来得出个结论,这种受霜的红叶,其实比二月的花更美丽,这里体现了一种哲理,经过秋风和霜叶的洗礼,即使是叶子,也比春天的花朵更有深度,更耐开,按照我们今天的话讲起来,就更有美学价值。
这首诗,是唐诗当中的一个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杜牧是西安人,他写的几乎所有的诗,我看起来都很上品格,这首诗也是非常上品格。他好像没有放入一般诗人喜欢放的情感,他没放,他只是淡淡地讲出了一种秋天的美丽,然后轻轻地透露了一种哲理。好,这是杜牧《山行》。
《西塞山怀古》
唐诗必背的第三十六首是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西塞山在湖北的宜昌,当时刘禹锡他从夔州到和州去做刺史,和州,就是现在安徽和县了。那么要经过西塞山,经过宜昌的西塞山,在西塞山他看到了一些古物以后就产生了对历史的一个联想,一联想就写出了这么一首好诗,气魄宏伟的好诗。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这是了不起的一首诗,为什么了不起呢?他到了西塞山,想起了在晋武帝当时要伐吴的时候,让王濬去造大船,王濬造了一个船可以坐两千人的这种楼船,楼船,当然气势宏伟,很快就把金陵的孙皓打败了,就投降了。刘禹锡就想到了当年在晋武帝时候的那场战争,那个战争,他概括得非常非常的气势宏伟,而且概括得非常的有诗意。你想,“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金陵王气多么厉害,但是这个楼船一来,他这个王气就黯然收了。
收了以后,你看,“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本来这个地方,孙皓就放了好多好多很长的铁锁,但是当楼船一来,都沉江底了,“千寻铁锁沉江底”,只看到一片降幡,一片白旗,就在石头城里边出现了。这个比例,金陵王气黯然收的比例,“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这种来概括历史的这种胜败的比例,那是很少有的看到的这种气象。
下面他的感叹了,“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我多次讲过,看刘禹锡的诗,总是跟人家感到有一种蒙太奇一样的阻截。虽然是不长的诗,他把几个主要的意象都用巨大的比例表达出来,结果让人很震撼,胜败的感慨,出现了一种浩瀚的气派。
据说,这个诗就在一次诗会当中他写出来的,当时白居易和元稹都在,元稹和白居易都非常佩服,刘禹锡的诗最早写出来,一写出来,连白居易和元稹都觉得,写不过他了,这个太厉害了,他就是气魄宏伟。
《乌衣巷》
刘禹锡气魄宏伟的,还有后面两首,我一起介绍了,第三十七首,刘禹锡的《乌衣巷》,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叫: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在南京的东南角,从东晋开始,一直到唐代,它一直是王谢这两个世家的居住的地方。王谢这两家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六朝繁华,往往是以王谢两家来体现的,但现在不存在了,不复存在。他不做批判,不出抨击,他只是感叹,感叹什么呢?王谢这两家人家,堂前的燕子,现在飞入了寻常百姓家。请注意,这两句话后来也成了中国文化当中的最熟悉的语言,“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历史的变迁,时间的沧桑,让人非常感叹。过去的奢靡豪华,全成了今天的野草夕阳,连燕子都可以证明,过去的繁华都过去了。这里边出现的就是一种历史的感叹,没有批判的历史的感叹。
《石头城》
刘禹锡我已经讲了两首了,一首是《西塞山怀古》,一首是《乌衣巷》,都很有名,还有一首非常有名的叫《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这首诗连白居易都觉得非常非常喜欢,新废颠倒,山川依旧,但是气概高贵。我如果把它翻译一下的话,大概是这样的:围着曾经繁华的都城的山川还在,但是城已经空了,潮水打去,寂寞而回,只有不思乡的老月亮,在半夜里边还越过矮墙,来探头探脑。
大家理解这个意思了吗?围住那曾经非常繁华都城的山川还在,“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但是城已经空了,潮水打吧,一次次拍打着,又一次次的寂寞的回来。淮水东边旧时的老月亮,你还探头探脑地跃过矮墙,来看什么呢?这种历史感叹,显的气格高贵,不露声色,也不做历史评价,只说明一切繁华都不在了,一切浩浩荡荡的历史的主题都不在了,剩下的就是空,就是寂寞,就是老旧,只有月亮还在,只有潮水还在,其他都已经没有任何价值了。用这个来概括历史,常常让我们感到有一种寂寞以后的高贵,有一种潇洒以后的感叹。
这个要感谢刘禹锡,我始终觉得在唐诗里边,对于历史的感怀,写的最棒的就是刘禹锡。也有人曾经和我一起讨论过,在中国的文化历史当中,有什么主题是外国诗人写得很少,而中国写的特别多的,我说就是怀古。而怀古诗里边,在唐诗里边写的最经典的就是刘禹锡,所以我对于他对于唐诗的一个很深奥题目的贡献评价很高,但是他的那些诗,必须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修养的人才能产生感慨。所以,刘禹锡的这些诗,并没有像我前面讲的那些诗那么普及,原因是他对历史文化的感叹要求很高。
《夜雨寄北》
唐诗必背五十首当中的第三十九首,我们要请出另外一个大诗人叫李商隐。李商隐也是河南人,是河南沁阳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让我们永远佩服的诗人。李商隐的第三十九首我要推荐的,大家必须背的叫《夜雨寄北》,这也是我在给人家写书法的时候写的最多的一首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请大家注意,这短短的四句诗里边,居然把巴山夜雨这四个字重复了一下,意思是什么呢?你来信问,我什么时候回来?我现在还不能回答你,因为没有时间。我只能告诉你,巴山夜雨正涨着秋池。我相信哪一天我们一起在西窗剪蜡烛的时候,会想起今天,想起巴山夜雨。因为这四个字两次重复,所以给人一种缠绵感,缠缠绵绵的感觉。
这里边有两个词汇进入了中国文化的共语系统,就是说大家都一定要说的系统,一个就叫巴山夜雨,一个叫做西窗剪烛,这两个概念就进入了中国的文化的共同话语,只是凭了李商隐这首短短的诗,那么明白如话的诗,这个贡献就很大了。我们如果接到朋友信的时候,或者我们在思念朋友的时候,经常会脑海里边涌出这四句诗,所以这是一首非常值得怀念的诗。
《无题》
李商隐的另外一首诗叫《无题》,他进入了我们必背唐诗五十首当中的第四十首,我读一下大家就知道了。李商隐是这样写的: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有几个名句,大家都知道,你看“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还有两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成为中国文化当中大家都知道的俗语了。这个构思非常巧妙,就是两个人分别时候的大悲痛,互相思念以后的生死感情,用春蚕、用蜡炬、用云鬓、用月光,体现的非常透彻。然后实在是我们怎么办呢今后?只能寄于神话中的青鸟,用青鸟来送信。那么这首诗总的说来是感人至深,感人至深。
我相信,这几句我们还是要再读一下:
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如果这几句大家如果背不出来的话,那就有点对不起唐诗了,大家记住,这个诗的作者叫李商隐,这首诗的名字叫《无题》,李商隐是写过好几首《无题》,这首特别有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必背唐诗五十首的第四十一首,是哪一首呢?是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我读一下: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大家一听知道就知道了,里边的两句是千古名句,就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个远远的超出了王勃这个名字,也超出了唐诗的范围,也成为中国文化的俗语,甚至于我们不一定是文化了,在生活当中也会经常用这两句话,“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首诗前面,“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这是这样的,就是那个杜少府要从长安到四川去做官,他上来就是说,城阙指的是长安,长安被三秦大地包围着,我们遥望着风烟中的五津,五津是岷江上的五个渡口,那指的是四川。我站在被三秦之地包围着的长安城,望着风烟迷茫的五津,我和你要送别了,要告别了。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什么叫宦游?就是在以做官在外面流荡的人,那么不要紧,只要我们是知己朋友,不管走了多远,即使天涯海角,也就在边上一样,这个话用不着翻译了,大家都知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正因为是这样的话,我们不要在分手的路口掉眼泪,不要像小女儿一样掉眼泪,所以“无为在歧路”,歧路是分手的路口,“儿女共沾巾”,不要哭哭泣泣,勇敢往外走吧。
王勃是山西人,也是山西人,他这首诗是写的意气昂扬,很豁达,很豪爽,为中国人留下了这么一种非常好的情感,而且把友情也概括得非常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他这个人据说六岁就能作文了,遗憾的是他二十六岁就去世了,死于一次海难当中。王勃这首诗知名度很高的原因,就是他把中国人对于超越空间的友情概括得非常凝炼,“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枫桥夜泊》
下一首我需要讲的是张继,张继的《枫桥夜泊》。张继这个人是湖北人,湖北襄阳人,我把这首诗读一遍,叫: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有名到什么程度?有名到很多日本人可能在他教科书里出现过,到中国苏州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是看一看枫桥,再读一读《枫桥夜泊》,有一个愉悦的大阪人曾经写过,这个诗很有名,但是后来前不久,他们那儿有一个重要的一个人物,需要我也写一遍,我也写了这首诗,他们会刻在石碑上。
历代都有很多人写这首诗,因为这首诗,它把深秋时节的孤独的旅行,把意象完全集中在那儿了,诗中的愁绪叠加到了非常浓烈的程度。你想想看,月落,月亮落下来了,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一个人在愁眠,那个地方是在姑苏城外,在寒山寺,因为夜半有钟声了,把客船里边的人惊醒了,那么进行在另外一个空间,就客船。这个愁绪集中的非常的美丽,无论是月亮,无论是乌啼,无论是霜,江枫、渔火结合在这儿,也是非常的到位。
所以我看到有一种文章说,好像月落是个地名,乌啼也是个地名,江枫也是地名,渔火也是地名,不管怎么考证,那是我是很难接受的。如果是地名,当这个诗人一写的时候,他也希望能够恢复到它们这两个词汇,这些词汇它原来的诗的意境,诗的质感。当诗的意境和诗的质感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会突然猛烈地被夜半的钟声敲醒,客船来了,这个钟声是诗歌的一个诗眼,钟声一响,所有的愁绪就更有传续了,愁绪更浓烈了,所以这是一首好诗。好,今天讲到这儿。
晨清日明万物苏,甘露润心发新枝。 百鸟争鸣催觉醒,云彩霞飞日日新。谢谢余老师课程!早安!
每天在路上跟孩子一起背诗,原来是自己喜欢哪首想起哪首就给孩子背一背。有了余老师推荐的唐诗,按照这些和孩子一起背下来。没有了之前茫茫然的困惑,反复听老师的讲解,加之前些课程文脉的学习,感觉对中国文化清晰很多。老师的课需要反复听,看到优秀学员做的笔记,都是榜样!感恩能听到老师的课,感恩老师的讲述。希望孩子长大点,也能喜欢听老师的课,喜欢中国文化。
大耳朵图图_s0 回复 @古朗月行李白: 贾平凹和陈寅恪都是方言发音,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特殊叫法,和诗意无关。
秋雨老师一下子打开厚厚一部诗卷,今天介绍的十位诗人,个个厉害!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告诉世人一个哲理:经过秋风和霜洗礼的叶子比花美;刘禹锡的三首历史感怀诗,没有历史文化功底,读不懂;王之涣的两首诗,通俗、朴素、简单、意境深远,所以,唐诗排行榜前五首中他占两首;李商隐的两首诗,每一首都有经典奉上;王昌龄的《出塞》,平静之中道尽沧桑;柳宗元的《江雪》,让我看到一个孤傲、清高的诗人;孟浩然的《春晓》,用美丽点化着生活;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国文化的俗语;张继的《枫桥夜泊》,诗中,愁绪集中的美丽,诗外,苏州的枫桥被赋予诗意;崔颢的《黄鹤楼》,在任何的排名中,都是第一!我需要慢慢消化。
美熙爱麻麻 回复 @动动月亮: 秋风和霜洗礼的叶子比花美……
去年的这个季节收听了发刊词,一年了跟着余老师一年的秋雨心声,在23年前第一次读老师的文化苦旅,于是和战友燕子每月买散文,我们梦想把生活过得如诗如散文一样的美,有人说散文把我们俩净化成傻瓜了,可我们依然执着的追求到现在,这是一场文化的旅行,是一场人生的修行,在一个人一生中伴随着,虽是不惑之年我们的散文之路,中国文脉渗入心底,变成了我们的心中求索之旅,人生确实是一场泥徒修行,我们慢慢求索,直至无我
大耳朵图图_s0 回复 @爱相随_2l: 你是有大情怀的人,相信有文化的滋润,你的生活也比那些所谓得“聪明人”要快乐、轻快。众人皆醉吾独醒,众人还曰自己最清醒。哈哈
余老师自诩为文人,塑料普通话,中国人听起来都费劲,不知道哈佛联合国演讲时,外国人能听懂?同声传译的工作人员应该非常痛苦! 还会读错字音,我跟余老师一样,很难接受,毕竟字音是文人的专业吧。
逍遥游1987 回复 @空空如页: 余老师七十多岁啦,普通话才多少年,毛主席开国大典上说的也是湖南话。
一篇篇诗一幅幅画,我坐在书桌前,看着窗外,秋雨先生的诵读声充满房间,让我感受到什么叫蓬荜生辉,那么多舒畅的胸怀,那么多高远的心境,那么多辽阔的大地,即使我只是坐井观天的一个普通人,却也感恩头顶这片井口大的天因诗,因文化,因秋雨先生,而精彩无伦!
余老师啊:听到这里,我不尽长叹,会诗词,会书法,会写书,懂历史,懂考古,懂佛法,当老师,讲戏剧,编教材,有爱心,自选书,建小学,有胆量,闯险境,像长者,慰心灵,似春风,引豪情…太惭愧了,我什么也不会,洗洗睡了。祝老师一切安好!
千与万寻1 回复 @Qyfh: 你会编三字歌,我连三字歌都不会编
哈哈,余先生的一些字词深深地打着那个时代的痕迹,让我不禁想起蒋勋先生,两位带给我诸多感动与启发的大家,所以这些读音也充满了亲切感😄
每天早上睁眼第一件事就是点开喜马拉雅,收听余老师的每日更新的课程,不知不觉已经跟随老师走过了大半年,也不知不觉快要到了课程的尾声。老师的精彩课程都已下载到手机里,可以在每天任意一个空闲中反复聆听,细细品味,真的感觉到越来越多的精彩和文化魅力。感谢余老师带我走入辉煌灿烂的中国文化大课堂,此后的人生也许依旧平凡,但是一定会在平凡的日子里感受到明亮的希望和温暖的关怀。再次向余秋雨先生道谢!
唐诗之盛,此节可见。来不及反应,就结束了。是旷、是怡;是感、是愁;是奋、是兴。好像都不是。是醉、是痴;是梦、是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