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一章】“道”到底是什么

【零一章】“道”到底是什么

00:00
15:13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我们这一集的主题是:不可说不等于不存在。有很多东西我们说不清楚,或者根本不可说,但是这样的东西就不存在吗?我们想理解道家的道,就会发现道这个概念呢是不可说的,但是呢并不等于它就不存在了,这就是我们在老子第一章里边了解之后发现的。我们现在要开始进入到老子《道德经》的文本。


《老子》第1章就是很大的挑战,我会先把这一章的原文念一遍,再做大致的说明,后面就要分两集来加以解释。我在念的时候,有些语句在断句上以及文字上,跟你一般所看到及听到的不完全一样。所以,我先说明一下我的根据。我根据的是王弼注解本,再加上汉代初期的帛书本。有一定的研究根据,我才会把原文做这样的修订。修订与断句的地方,我在朗诵原文之后,你就会知道有什么地方不一样了。我先朗诵《老子》第1章的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万物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是《老子》第1章的原文。我想你大概听出来了:一方面是断句,我们的断句很清楚,前面提到的是“无名”“有名”,后面提到的是“无欲”“有欲”,做这样的断句;而在内容文句上,最大的不同是改了两个字,我们看到第三句“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两者都提到“万物”,而没有谈到“天地”。许多《道德经》的版本都参考王弼本,在这里就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是我们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的,先说天地,再说万物,但是老子这里并没有提到天地。


首先,讲白话的话,前三句的意思是:

第一句,“道,可以用言语表述的,就不是永恒的道”,这代表“道”是不可说的;第二句,“名,可以用名称界定的,就不是恒久的名”,这表示“名”是不确定的;第三句是“名称未定之前,那是万物的起源;名称已定之后,那是万物的母体”。

以上三句,是我们这一集要做深入说明的。


(一)“道”是不可说的

首先,为什么要提出一个“道”字,然后强调这个“道”不可说呢?

我们先做这样的思考。一个人活在世界上,顶多120年。换句话说,今天世界上有七十几亿人,120年前这些人都不在;120年之后,这些人也都不在了。请问:这些人到底存在过吗?


再看整个宇宙,150亿年以前,宇宙还没有出现;而大约80亿年之后,宇宙也将消失。请问:这个宇宙存在过吗?所以,时间上的长短不是问题,只要有开始、有结束的,一直在变化之中,都是暂时存在的。也就是说,它在根本上或它的本质是虚幻的。这么一来的话,人有思考能力,自然就要问:这一切的来源与归宿是什么?从哪儿来?往何处去?


来源与归宿其实是合一的,来源就是归宿。因此,人类所能思考的最大的、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万物与人类这一切的存在如果不是梦幻的话,就必须有一个来源与归宿。老子的道家就从这个立场出发,为人类找到化解存在上虚无主义的秘方。换句话说,如果肯定这一切不是做梦、不是虚幻的,那就表示它一定有来源与归宿。接着就要去探讨:这个来源与归宿是什么?它能给我什么样的启发呢?由此引发后面一连串对人生的反思以及适当的态度。


所以,在指出“道”是不可说的之后,所以老子第一章第一句说“道可道,非常道”指出来道本身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述的,然后就把焦点拉回到人的身上,人是万物之灵,有理性可以思考,他一开始思考,一定需要使用概念,也就是名称。如果没有名称或概念,根本不能够思考。但是很抱歉,“道”不可能成为我们思考的对象。借用苏东坡的一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道”涵括一切在内,无所不在。所以,人不可能把“道”当作一个相对的对象来加以认识,或给它取个名字。因此,凡是能用言语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


在第一句六个字里面(道,可道,非常道),显然,“道”分为两种:一种是我们现在正在谈论的“道”;另一种是永恒的“道”本身,那是没法谈的。但是因为人要思考,如果没有概念就完全不能思考,所以就非谈不可。因此,接着就要强调“名”,“名”就是名称或概念。


(二)“名”是不确定的

再说一次,为什么讲完“道”之后必须讲“名”呢?就是因为人类如果没有使用名称或概念,就根本不能进行思考;而人类一切的作为,包括所有文化方面的建设,也都是从“名”开始。但是,这个“名”也要分两方面来看。一方面是无法用名称界定的,另一方面是可以用名称界定的,后者显然是约定俗成的结果。一样东西取什么名字,是我们约定俗成的,并不是它本来有什么名字。换言之,所有的名称都是相对的。所以,老子会说“可以用名称界定的名,不是恒久的名”。


这里我们为什么不再用“永恒”这两个字呢?因为只有“道”可以说是真正的永恒,而人类所创建的一切只能说是维持长远、恒久就不错了。换句话说,人类思考万物的来源与归宿时,只能用名称来做一个出发点。因为这一切都来自于道,而道是不可说的,可说的只是人类使用的名称。换句话说,凡是可以说得出来的名称,它就不像不可说的道一样永恒,在这里白话的意思,我们只说这样的名它不是恒久的名。


那么,名称有多重要呢?在古代,除了我们中国人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民族,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刻了一个石碑,上面写着:献给不知名的神。这里的故事是一个传说吗?还是史实,还需要做一下解释换句话说,“神”所指的正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他本来没有名称,人不知道他的名字,后来勉强给他取一个名字。而取名字的过程非常生动,就会介绍第三句所说的“无名”“有名”的状况


(三)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名”就是名称未定之前,也就是人类还未出现的时候,那是万物的起源。“有名”就是名称已定之后,当然是人类所定的名称,那就是万物的母体。这里不可能使用到“天地”两个字,因为天地也是万物的一部分,万物包含天地在内。有关天地与万物的关系,将来还会谈到。


在原文不谈“天地”,只是说“万物”,为什么?因为帛书本甲本、乙本都直接提到“无名,万物之始”。更有趣的是王弼这位天才,他所注解的《老子》的版本,写着很多人今天所念的“无名,天地之始”;但是他在注解这句话的时候,完全不谈天地,而只谈万物。另外,在《史记·日者列传》里面,也特别引用这句话,上面说:“无名者,万物之始也。”这就更进一步证明帛书《老子》的“无名,万物之始”是正确的,所以就不必谈“天地”了。


为什么要坚持这一点呢?如果无名是天地之始的话,请问“天地”两个字不是名称吗?那么接着第二句就有问题了,你说“有名,万物之母”,于是天地可能变成万物之母了。事实上,自古以来真的有专家这样注解《老子》。譬如,在两汉之际,最早的一个注解版本是河上公注解的《老子》。他是一位养生专家,他说:“有名”就是指天地,天地生万物,就好像母亲养育子女一样。这种解释是不对的,为什么?因为在《老子》书里面,“道生万物”是基本的立场,这个没得商量。道生万物,将来我们会一再看到这个立场。


总结前面所说,可以这样理解:人活在世界上,有理性可以思考,他看到宇宙万物在变化生灭的过程中,自然就要问:这一切的来源与归宿是什么?不管那个来源与归宿是否有名字,或者不可说清楚,但不可说不等于不存在,它一定存在。但它的名字只能是因人类的理性需要而勉强定的。


了解这一点之后,就知道为什么古代很多民族都有共识,要把他们最好的祭品献给不知名的神,因为这个神根本无法用名称加以界定。后来,人为了需要还是给他取了名字,不管称他为上帝、天、梵或宙斯等等,那都是勉强取的。


谈到“名”,是因为人有理性,一定需要名称或概念才能进行思考。这就是为什么讲完“道”之后,立刻就要讲“名,可名,非常名”,然后再以“无名”“有名”(也就是名称界定之前与之后)来说明那是万物的起源以及母体。


说“无名是万物的开始”,这没有什么问题。宇宙万物在人类出现之前,本来就没有名字的问题。叫它山,叫它海,有什么差别?叫它牛,叫它马,也没什么不同。但是,人出来之后,有思考的必要,就必须取名字了。


所以接着说“有名,万物之母”,什么意思呢?比说我们看到一种动物,给它取名叫“马”,“马”这个名字就可以涵盖所有的马在内。具体存在的是个别的马,而“马”这个名称就变成所有马的母亲了。母亲只有一个,就是这个名称,而子女有多少呢?可以慢慢增加,数也数不完。这样一来,就知道为什么说“有名是万物之母”了。因为是人类在给万物取名字,取了名字以后,可以用一个名称来概括所有的个体。如此,人类才能继续进行它的思考,也才能建构它的文化。


这一集要把握几个重点:

首先,万物充满变化,总在生生灭灭,因此一定有来源与归宿,可以暂且称它作“道”,这个“道”是不能够用言语去加以表述的。


但人类有理性,一定需要使用名词和概念,所以就把“名”当作“道”之后立刻出现的一个字。因为“名”是人的理性所能认识的一个名称。


万物的开始是无名的状态,而万物的具体出现是有名的状态。也即是人用“名”来概括“实”,然后可以掌握到宇宙万物,再进行认识与利用。而人类生活的发展,也就是从这一点开始。


在《老子》的思想中,“名”是一个关键。人有理性,必须用名称来界定万物,进行思考,从这里也可能造成其他复杂的问题。因为人除了理性之外,还有意志,会产生欲望。你有所了解,就会有所欲求。这就是我们下一集会接着说明的“无欲”“有欲”的问题。


课后思考

在古埃及的神话里,描写神在创造的时候,一说出名称,就可以把这个名称所代表的实际事物创造出来。而犹太人的《圣经》也一样,神创造天地的时候,他说“有光”就有了光。用取名字的方式使万物存在,这也说明了“有名是万物之母”。在神话里面,有很多相关的材料。然后,人类用名称来概括个别的事物,使它们合成一类,这是普遍可见的事实。


就这一点请你思考:为什么你认识一个朋友时要先记得他的名字?否则,这个朋友常常在变化中,到后来就印象模糊了。记得名字的话,可以准确把握他这个人。现在能不能就这一点,请你思考一下,有没有什么心得?我是傅佩荣,谢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ShellingfordHolmes

    傅老师好!有名万物之母,我想也是在说我们人类主动认识世界的一个过程。“无名”的时候,我们说不出来,是客观的;而只有有名之后,我们才能通过我们的“认识”把外界投射到自己的心中。我们知道的只能是经过我们思想界定后的东西,只能是被我们自己命名,对自己有意义的东西。 所以我们记住对方的名字是把人格的某一种变化的状态和其他的变化状态区分开来,给它们进入自己认知范围一个机会。

    pjohw9bx76ivg68yvkho 回复 @ShellingfordHolmes: 道分两种,一种是人的理解和宇宙的万物,一种就是空,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发生。

  • amtfyam

    我恰恰相反,记不住人名,确实在工作生活中有很大不变。道可以理解是佛法里的本性,自性,佛,开悟,父母生前本来面目等等,妄想分别执着是名,有了这个名就出现了万物(宇宙人生),道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一旦说出来就是名了。这个道也是名,不得已强为名。离开名(妄想分别执着)就见了道(证得佛)。

    AMT_o 回复 @amtfyam: 如来者,非如来也,是名如来。

  • 那个男人_5n

    傅佩荣老师是我听讲道德经最好的老师!赞

  • 山水鱼虫

    天呐!!我去年在下班的路上突然就迷惑了,为什么苹果叫苹果,我们提到苹果,就知道那是苹果,为什么把苹果削了皮,吃一口,还是苹果,还是被人知道的。好奇第一个把万物命名的人,为什么这么叫,这个名字到底涵盖了多少信息!越想越乱,越想越烦,我真是太爱傅老师了,从宗教哲学学习后迷上哲学,到买书,再到得到,还有喜马拉雅!

    爱美Mm 回复 @山水鱼虫: 我也这么想过。。。至今没想明白

  • 听友99184485

    谢谢傅先生的用心备课和深入浅出的讲解。 在全部聆听了傅佩荣先生、齐善鸿教授、叶曼先生、曾仕强先生四位的《道德经》的讲解之后,才意识到傅先生这一课的价值。 所谓“兼听则明”。有幸选择了傅先生对《道德经》专业细致的讲解作为我的入门,让我从一开始选择了“正道”学习;也有幸在喜马拉雅里到叶曼先生的《道德经》讲解,其对道、佛、儒三家的知识及丰富的历史知识、与傅先生一样有着东西方广阔视角的博学,让我对这部经典的理解更为立体。 目前我开始进入对《道德经》逐章节的学习,傅先生和叶先生讲解的每一章节将不断重复陪伴我的每一天。 非常感谢傅佩荣先生和叶曼先生的用心良苦🙏

    神奇滴橘子 回复 @听友99184485: 听傅老师讲道德经最多只能算是位有知识的老师,教的都是知识不是智慧,其他两位不了解,曾师是真有大智慧的人

  • Sunny康

    无名之时,是没有观察者的自然存在;有名,是有了观察着之后的量子塌陷。老子开篇就是量子力学啊!

    汤小宝儿爸 回复 @Sunny康: 道大而无形,包容万物,当然可以包含量子力学,现代科学研究的越深越细越离不开道的指引

  • 新浴者必振衣

    以前学习过龙树的中论,里面就提到人的认识局限于概念,而任何概念本身都是逻辑悖论,都是不成立的,所以人类以概念建立起来的认知大厦是虚幻的空中楼阁。在怀疑主义的前提下,先把世界是否存在这个争议搁置,只从逻辑推理的角度破斥了所有人们误以为可以成立的概念。让人不要被概念迷惑,被常识迷惑。这一点好像和老子说的道理有相通之处。

    听友245558778 回复 @新浴者必振衣:

  • 阿冰AG

    道,可道,非常道。道是可以说的,但说出来的就不是真正的道,因为每个人理解的都不一样,你说的不是错的,但肯定不是 道 。道,只是我们给未知事物与不解的一个统称。

    努力的摸头怪 回复 @阿冰AG: 我觉得我们说出来的道也是道,只是道很大,我们理解的只是道的一小部分,我理解的道是:世间万物都是道,无论什么事物都有它存在的道理。可以说我们就是道,只是道的亿小点道,花也是道,草也是道,我们所知的事物是道,不知,未发现的事物也是道。所以道就是一切事物。 还有这俩的词“知道”、“道理” “知道”这个词,打个比方:你认识了一个物,或者一件事,你是不是就了解明白了这个事物,这个事物是道,所以你就“知道”了这个东西。 再说“道理”,比如:你家的小孩做错事了,你跟他讲理教他做事做人,你教的东西就是你的道你的理。 在比如:你身边有一个坏的人,你从他身上看到的就是坏的道,坏的理。 个人观念,不喜勿喷。

  • Sora铃

    作业-关于“名”的启发: 我们人类的思维与想法都基于名,情绪又基于想法,这让我们得以成为“自我”,建构“自我”,同时,也受到了“名”的限制。可描述的才能被“自我”认识并记得,不可描述的大概很快就难以认识了。个体对外部认识:有名者我们才有概念,无名无法产生概念。 整个人类社会的构建基于“名”,无论是国家、宗教、公司、家庭…名而被一群人信仰,才能存在;而世间无尽存在,因“无名”,我们自然也就不知道了。 我们看不见真实,只看见“名”。就像看一匹马,我们意识到的只是眼睛生成的二维图像,对照过往经验而名为马。 如此,若遇困境,放下我执,自然见海阔天空。

    13816486kpe 回复 @Sora铃: 所言甚是!

  • 龍先生_xv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读下来是否更和“道和名”更合精神和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