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于赓哲 | 鸡肋半岛:为什么高丽打不下来?

5.4 于赓哲 | 鸡肋半岛:为什么高丽打不下来?

00:00
21:02

大变局粉丝群 

凡是已购本节目的朋友,添加小助手微信(jpgxsfxzs),发送购买截图即可加入历史大变局微信群,有机会获得一系列福利。同时,欢迎大家关注“姜鹏历史沙龙”微信公众号,让我们一起谈古论今,遨游上下五千年。


大家好,我是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教授于赓哲。欢迎收听由观乎文化和喜马拉雅联合制作的《中国历史大变局》。


我们今天继续说一下隋炀帝。隋炀帝,说实话,他亡国的原因很多。但是这里边有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就是高丽的问题。高丽可以说是隋朝二世而亡的一个直接导火索,直接的原因。我这里首先要阐明的一点是,这个年代,朝鲜半岛北部的那个国家就叫高丽,不叫高句丽。因为经常有人说,说那个年代只能叫高句丽,不是的,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因为隋唐时期官府的正式文件当中,都把这个国家叫做高丽,我们还是按照那个年代的习惯称谓把它叫做“高丽”。


当时,朝鲜半岛正处在一个“三国时代”——整个朝鲜半岛,一共三个国家,北边高丽,然后南边相当于今天韩国这部分,分为两部分,西边是百济,东边是新罗。这里边有个问题,朝鲜半岛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事之地。而且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历史上的朝鲜半岛,就像一根盲肠,得之无味,弃之可惜,而且还时不时“发炎”让你疼一下。这就是朝鲜半岛的一个主要的问题,而且朝鲜半岛的形势是错综复杂。


比方说这个三国,三国的背后都有国际势力在这里边进行角逐。说实话,自古以来朝鲜半岛的问题就不是朝鲜半岛内部的事情,自古以来朝鲜半岛的问题就是国际化的问题。这三个国家在外边都有自己的盟友,比方说高丽的盟友是谁呢?是靺鞨【mò hé】,也就是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靺鞨。我们也知道,靺鞨就是满族的先祖。另外一个百济,百济在外面也有自己的盟友,百济的盟友主要是谁呢?日本。而百济与日本之间的关系,后来到了唐朝,引发了唐朝与日本之间的战争,这是中日历史上第一次战争,战争的结果是唐朝大获全胜,几乎全歼了日本舰队。第三个国家就是新罗,而新罗也有盟友。谁呢?就是中国。

朝鲜半岛三国图

特别有意思的一点是,新罗按理说与中国的地理位置,它是最远的一个,连“一衣带水”都称不上。为什么呢?因为朝鲜半岛的西部是百济,它在东南方向,但是偏偏是这样的一个国家,它在三国角逐当中,始终以中国为奥援[①],始终抱紧中国这根大腿,以至于到了何等地步呢?比方说南北朝时期中国分为南北了。好,这边有个问题,它一直向中国的历代王朝称臣,你既然已经是南北朝了,那么你向北朝称臣呢?还是向南朝称臣呢?我们新罗作出的抉择是同时向南北称臣。每次去朝贺派使团的时候,都要派一个往北走的使团,一个往南走的使团。你就可见在外交方面与中国搞好关系是新罗的基本的底线,而新罗也是促成隋炀帝伐高丽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什么呢?因为新罗与高丽之间矛盾重重,两国之间互有攻伐,而且更要命的一点是,新罗的综合国力是比不上高丽的。所以在两国的战争当中,新罗一般可以说是居于下风的。而在这种情况之下,它当然希望中原王朝能够伸出援手,能够帮助自己,甚至能够出兵灭掉高丽,这是最好不过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新罗不断地向中原王朝提出请求。


而且当时的中原王朝与高丽之间也有着矛盾。比方说隋文帝时期,就曾经发生过高丽联合靺鞨进犯隋朝边疆这样的事情,结果当时隋文帝派出了自己的儿子汉王杨谅率领30万大军对高丽进行了反击,但是这场战役无果而终。为什么呢?首先,高丽方面遣使求和,而且写的国书措辞相当的谦卑,上面写的是“辽东粪土臣元”如何如何”——自称自己为“粪土臣”。我们现在很多网民都非常地高兴,说你看,当年高丽的国书自称自己为“粪土臣”如何如何,来笑话高丽,实际上我说也没啥可笑话的,为什么呢?自称自己为“粪土臣”,这是汉代以来中国的公文的格式、落款之一,高丽只不过是延续的是汉代以来公文的这样一个模式,因为它们的文化很落后,连文字都用的是中国的文字,所以学中国的公文格式一点也不奇怪!但是不管怎么样,当时它是求和了的。而隋军这边也遇到了问题,什么呢?一个是粮运不济,再一个是军中爆发瘟疫了,所以军队就撤回来了,因此这场战役实际上没有打起来。


可是话说回来,到了隋炀帝这个时候,双方的矛盾愈演愈烈。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隋朝维系整个东亚国际秩序,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朝贡体制。那个年代没有现代民族国家的那种疆域的观念,但是它有朝贡体制,它讲究的是你对我的服从。你来给我进贡,就相当于我们之间构建了一种藩主与从属这样的一种关系,所以朝贡机制是中国古代外交的一个核心之所在,可是在整个朝贡机制当中有一个缺口,就是高丽。高丽的民族性格桀骜不驯,而且有很强的自尊心。高丽对隋朝就不进行这种恭敬的所谓的“进贡”,所以对于患有严重强迫症的隋炀帝来说,高丽的这个缺环让他耿耿于怀,因为这是对他“国际权威地位”的一种挑战。


另外我们还要回答一个问题,就是既然朝鲜半岛的问题在中国历史上引发过多次的战争和动乱,那么为什么中国古代这些王朝不把朝鲜半岛打下来,占据了呢?第一,也不是没有打下来过的时候,汉武帝时期就设置过辽东四郡,唐朝也曾经打下来过,设置了安东都护府。但是总的来说,中原王朝对朝鲜半岛是没有多大的兴趣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农业民族的这种内敛性。农业民族的内敛性体现在哪?就是农业民族不是没有领土的扩张,但是农业民族的领土的扩张,只限于对适耕地区的扩张,只限于自己的政治权力能够到达的地方。那么朝鲜半岛对于中原王朝来说,一个,路途遥远,悬垂海外;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朝鲜——尤其是北部,多山地,气候苦寒,对于中原来说,他们认为这个地方条件比较的恶劣,那么我们对这个地方的领土自然也就没有多大的兴趣。所以说我们也经常有些朋友说,中国我们从来不搞领土兼并!其实不搞领土兼并,这是不可能的。你要知道我们这个中原民族,由“炎”、“黄”这个黄河中游的两个部落联盟发展到现在这么大的一片疆域,说实话,这里边有很多很多的原因,兼并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可是我们毕竟还有一定的内敛性,我们跟大航海时代那些西方的殖民者不一样的就在这儿。农业民族对于领土的欲望仅仅满足于适耕地区,所以对于那种比较蛮荒的地区,我们是没有多大兴趣的。而朝鲜半岛在中原王朝眼睛里看来,大概就是这样的一种状态。所以我们满足于让它们当一个藩属国,而不是去兼并它们。


还有一个就是,伐高丽为什么这么难?我们可以注意到,隋炀帝伐高丽,整天以他为反面典型、天天拿隋炀帝来教育臣下的唐太宗,到了自己的晚年,也就是贞观十九年,自己也走上了御驾亲征伐高丽的征途。这也就是说明伐高丽,第一,有其合理性;第二,伐高丽真难,以至于皇帝要御驾亲征。而且令人无语的是,两位皇帝都失败了。虽然说唐太宗这次失败带来的后果并不是很严重,但是我们仍然要说,起码贞观十九年这次伐高丽是失败了。那么这里边有问题——伐高丽为什么这么难?


这里边主要的原因在于,首先,高丽路途遥远。那个时候的交通,要绕过整个渤海湾才能够进入高丽的疆域内,而且当时由辽东通往内地的道路,开发程度相当得低,沿途的人口也比较稀少,能够获得的补给也相当地有限。对于中原军队来说,这种远征可以说困难重重。这是一个。


另外,伐高丽还有一个困难的问题,就是刚才提到的粮草的问题、运输的问题,这是个技术问题。可这个技术问题真的是相当难以解决的。你比方说我们前面刚才提到的开皇十八年的那一次,隋文帝时期对高丽的战争,就已经出现了30万人的军团粮食不够吃的现象。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隋炀帝的大运河到了洛阳还不算完,为什么还要向北?永济渠要一直通到涿郡,也就是今天的北京这一带,为什么?就是因为要用运河来为未来伐高丽的战争输送粮草。


但是即便如此,伐高丽仍然困难重重,尤其是隋炀帝第一次伐高丽。隋炀帝第一次伐高丽的时候,他出动兵力多少呢?他竟然一口气出动兵力113万,而且还“馈运者倍之”,也就是说,输送粮草的民工还两倍于军队的数量。换句话说,您粗粗算一下,一支300多万人的大队伍,就这样上了前线了。这里边有个问题,高丽地势狭窄、山地众多,能够展开113万人的兵力吗?换句话说,伐高丽真的用得着110多万的兵力吗?答案是用不着。但是为什么一定这样?这又体现了隋炀帝性格方面的一个弱点,他根本没有真正做好对高丽的军事斗争的准备。他的第一次伐高丽,我愿意借用黄约瑟、刘建明等先生的看法,他们认为第一次伐高丽,隋炀帝对困难严重估计不足,对高丽抵抗的决心也严重估计不足,他是搞了一次武装大示威、武装大游行。也就是说,他认为通过出动一支亘古未有的庞大的军团,光吓就能吓得高丽举手投降,这是他的主要的目的。所以他从洛阳出动了113万的军队,这个军队每天发一军,走了40天才从洛阳出发完毕。


可是这样的一个军团,第一在军事上毫无必要。另外一个,过于庞大的人数对后勤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战斗还没开始的时候,粮草就已经不济了。换句话说,通过运河运军粮都已经无法满足100多万人的需求了,这个时候隋炀帝执行方面的那个弱点又开始体现出来了,隋炀帝竟然能够想到,再征发新的民夫前往辽东前线运军粮。可是这里边有问题,前面已经征发了200多万民夫,而且这200多万民夫走的时候,将华北地区的大的牛车、马车全都带走了。那这里边的问题就是有个技术难题难以解决,你新征发了60万民夫,让他们往前线运军粮,人好说,可是车呢?牛车、马车怎么办呢?这时候隋炀帝想当然的行政作风就体现出来了,他竟然命令农夫们两人一组,用鹿车向前线运军粮。什么叫“鹿车”?鹿车,“梅花鹿”的“鹿”,但是大家不要望文生义,以为是梅花鹿拉的车,它不是圣诞老人。这个鹿车是形容那个车很窄,仅容一鹿。它说白了,就是一直到几十年前,在农村还能够见得到的那个独轮小推车,这种独轮小推车是农村生产生活当中的短途运输工具,怎么能够用它来往辽东前线运军粮呢?但是隋炀帝就干得出来。


结果,我提醒大家注意一个问题,这些民夫也是人,他们也得吃粮,最后的结果就是用小推车载着几石粮食往前线运军粮,到了前线,无粮可交——民夫自己把粮吃完了。也就是说隋炀帝组织了一次60万人的“公费大旅游”。那么你从这件事上你就能够看得出,后勤组织方面一塌糊涂。而且这里边还有一点体现出隋炀帝对民力的轻视和滥用,以至于第一次伐高丽之后,就在山东等地区引发了民变,这就是隋末农民大起义。


而山东地区爆发民变一点也不偶然,就是因为这个地方的民众负担最为沉重。一个,大量的民夫被征调入伍,或者是充当运粮的民工,这是一个;还有胶东半岛的很多农民被强迫去给隋军水军打造战舰。每天很长一段时间泡在海水里边,在那打造战舰。你们要知道,海水是有腐蚀性的,我们现在洗完海水澡之后,都要上岸,还要用淡水要冲一下。可是他们每天很长一段时间就泡在海水里边,以至于很多民夫腰带以下都溃烂了。所以山东地区率先爆发了农民起义,一点也不偶然。而我们也知道农民起义就是隋朝灭亡的直接的原因,也是隋炀帝时期所造成的很多社会矛盾最后的一个集中的体现。


我这里顺便还要再提一下唐太宗。隋炀帝伐高丽虽然导致了国家的灭亡,但是隋炀帝伐高丽还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第一,高丽对于整个隋唐帝国国际权威、国际地位是一种挑战;第二,高丽起码在隋朝那个年代,曾经与突厥之间有秘密外交,这一点也让中原王朝无比警觉。而且,隋唐两代都有共同的盟友,也就是新罗。为了支持自己的盟友,为了维护自己的国际领导地位,也必须要对高丽有所动作。所以唐太宗伐高丽,我们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唐太宗伐高丽之前,唐太宗还交代了自己的一个心理动机,他决定在自己还能打的时候,要为后代解决高丽这个刺头。因为他贞观十七年的时候已经换太子了,新换上来太子是晋王李治,他认为晋王李治性格比较软,所以他要替这个性格比较软的儿子事先消除高丽这样一个刺头,因此他就又走上了伐高丽的道路。


可是隋朝所遇到的那些困难,唐太宗也都遇到了:粮草运输的困难、气候的早寒、道路状况的糟糕,这些都是唐朝后来伐高丽失败的重要的原因。而且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经常说要汲取历史教训,可是有时候历史教训汲取得太多了,也会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你比方说,唐太宗因为当年隋炀帝出动军队规模过大,造成了国家不堪重负,最后灭亡。因此唐太宗伐高丽的时候,自己率领的直系的军队只率领了10万人左右,由113万人变成10万人,这叫矫枉过正。113万人太多,可你10万人太少。后来打安市城[②]始终打不下来,与兵力过少恐怕也有很大的关系。

安市城遗址

你从隋唐两代与高丽之间的战争能够看得出,隋唐两代伐高丽都是有它的一定的合理性的。可是我们农业民族张力的界限就在这,我们所满足的,也只是说维持以中原王朝为核心的一个国际秩序而已。这也就解释了,后来费了将近70年左右的时间,在唐高宗总章二年终于把高丽灭亡了之后,为什么唐朝的势力迅速就转向了西北边防,去对付吐蕃,而拱手将取得的胜利果实逐渐地让给了新罗。原因何在?就是新罗虽然说将唐朝的势力排挤出了朝鲜半岛,但是新罗有一个好处,就是新罗在外交方面对唐朝大多数的时间段是比较恭顺的,它服从于唐朝所领导的国际秩序。第二,新罗在文化上积极向唐朝学习。唐玄宗曾经夸赞新罗,说“新罗友类中华”,意思是,文化上是属于中华体系的一部分。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唐朝愿意承认这样一个既成事实,因为从新罗统一朝鲜半岛之后,朝鲜半岛起码暂时不是中国的战略方面的短板,不是一个太大的问题了。


从这一讲当中我们能够看到,我们农业民族的兼并战争的特点和我们这个民族张力的界限,也更能理解当年隋炀帝伐高丽的原因,也能理解隋炀帝失败的原因。下一讲,我们将谈一谈隋唐时期的土地制度,重点说一下均田制。均田制,它特别的一点就在于它实现了一种理想化的土地所有制。但是它本身自有的那个特征,又决定了它根本走不下去,而它走不下去之后又给国家带来了什么?这是明天我们要讲的重点内容。好,感谢您收听今天的《中国历史大变局》,我们下次再见。


今天的问题是:你如何理解我国古代的“朝贡制度”?


如果你有什么问题,也可以在下方的评论区中提出,小助手们会挑选大家的问题,汇集起来统一给大家答复。听众答疑将在微信公众号“姜鹏历史沙龙”中统一推送哦~~


[①]奥援,指暗中帮助的力量。

[②]今辽宁省大石桥市北汤池村。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862700yhhh

    于老师讲课太好听了,条理清晰,有对比,有分析,有归纳。另外语速语调把握得当,重点词句都会降速强调,让听者易于理解。非常感谢!

  • 毛毛牛bj

    为什么隋炀帝要打高丽?1,高丽不恭敬进贡,挑战权威,伤了隋炀帝的自尊心。2,高丽进犯边疆。隋打高丽为什么失败?军团过于庞大,后勤组织混乱无力,过度调用民力。结果,败给高丽,引发农民起义,王朝覆灭。后,唐朝用70年最终打败了高丽,可并没兼并它,居然把它让给了新罗。原因:高丽路途遥远,气候寒冷,多山。农业大国只对适耕土地感兴趣。唉!想想英国,隔着十万八千里殖民美洲新大陆。西班牙、葡萄牙,法国……这些西方国家在全世界圈地。英国曾号称“日不落帝国”。当然历史的时点不同,但是,放大历史的尺度看,海洋文明和农业文明的想法真是太不一样了。文明发展生存状态是第一要素。

  • 1887881vupb

    于老师幽默生动的授课,喜欢听

  • Gao26833419

    大学里还有这么好听的声音?太美的遇见

  • 鸢尾芥末

    于老师讲的非常赞,希望出专辑

  • 爱哭的小笨猫

    于老师好生动的解说!非常感谢!

  • 天气不错呀

    于老师声音好听,有点像何冰的声音。

  • 朝歌月

    老师讲得确实好

  • 毛毛牛bj

    于老师讲得真好。观点明确,讲解清晰,干货多多,听得很过瘾。👍

  • 支点85

    远交近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