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于赓哲 | 隋炀帝:战略天才+执行庸人

5.3 于赓哲 | 隋炀帝:战略天才+执行庸人

00:00
19:16

大变局粉丝群 

大家好,我是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教授于赓哲,欢迎收听由观乎文化和喜马拉雅联合制作的《中国历史大变局》。


我们今天来谈一谈隋炀帝。隋炀帝这个人你要让我来说的话,我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一言难尽。为什么?这个人简直就是一个矛盾的共同体,他把辉煌与失败完全结合到了自己一人之身,他在中国历史上起到的影响是非常非常独特。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隋炀帝造成了隋朝二世而亡,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从这点上来说,隋朝的短命,他是难辞其咎。但是与此同时又有一个问题,隋炀帝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昏君?他跟历史上我们所说的那些昏聩无能的君主是不是一回事?很明显,又不是。由于时间有限,我们没法把隋炀帝的一生做一个完整的展现,也没有办法对他的一生做出一个整体的评价。所以我们今天重点来谈一谈隋炀帝所修建的大运河,以及大运河所带来的历史影响。


我们这个讲座叫做《中国历史大变局》,它的重点在一个字——变,这个“变”体现在哪?往后发展又有怎样的样态?这是我们讲座所关心的内容。所以说隋炀帝,我们选的就是大运河这个话题。隋炀帝这个人,恐怕造成他这种个人悲剧的原因非常得多,但起码,当中有一条就是他有着极强的战略前瞻性,高瞻远瞩;但是又有着极差的执行力,丝毫不知道自己执行力的边界在哪里;而且做事冲动,性格容易走极端。在大运河这个问题上,他把自己的优缺点都展现出来了。


就战略前瞻性而言,我们应该要承认,隋炀帝修建这个大运河,不是后世所说的,说隋炀帝想到江南去游玩,为了去江南游玩方便,所以要修建了这样的一个大运河。说实话,皇帝要想去哪游玩还非得坐船?当年秦始皇巡游全国的时候,那不照样就是坐着个马车去了吗?对于皇帝来说,游玩这种事,那都是小事一桩,关键就在于,隋炀帝已经率先地意识到了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变局。


你要知道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上,北方经济领先于南方长达将近4000年左右的时间。您看三皇五帝的传说,尧舜禹的传说,夏商周三代,几乎都是黄河流域的事情,黄河流域长久以来领先于长江流域。从三国时期到南北朝时期,这个样态开始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怎么呢?南方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尤其是到了三国时期,江南的经济已经有了很大很大的发展。我们举个例子,你比如说《三国志》里边曾经这样说,引用《吴书》说吴国是什么特点呢?说“谷帛如山,稻田沃野,民无饥岁。所谓金城汤池,强富之国也”。陆机写的《辩亡论》也曾经说吴国,说“其野沃,其民练,其财丰,其器利”,给予当时的孙吴很高的评价。


当然,这里边我们要坦白地说,它这里边指的的确是孙吴的富庶,可是有一点——古人用语,第一,有时候有点夸张;第二,古人不太讲概念的精确。我们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南方这阵儿部分地区的确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总的来说,地域发展很不均衡。比方说吴国的经济,最好的地段在哪?就是最发达的地段在哪?就在今天的太湖流域到长江三角洲,就这一带,这是当时长江流域率先发展起来的地方,而其它地方当时很不发达。比方说当时的浙江的部分地区,比如说江西、安徽、湖南等这些地方很多地段都是欠发达的状态。所以三国时期这些形容孙吴富庶的话语,我们不要把它理解为当时的整个长江流域都已经富得流油了,不是这样的。


实际上,南方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从孙吴时期开始获得了进步,要一直到什么时期才达成了中国经济重心彻底的南移呢?现在学界一般认为是要到南宋。比方说张家驹先生写的《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他就提出,说南宋时期中国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还有李剑农先生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经济领域之重心移于东南》,在他的专著当中是一节,他这里边提出来说,“宋以后之经济重心遂移于东南”;郑学檬先生的《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这本书也说,说“经济重心南移至北宋后期已经接近完成,至南宋则全面实现”。


这里边有个问题,我们所说的隋唐,在这个过程当中,它的起到的作用是什么?它处于怎样的历史节点之上呢?我们必须得指出,南方经济的发展与隋唐帝国密切相关。开发南方,可以说隋唐贡献巨大,但是具体到我们所要谈的隋炀帝身上来说,隋炀帝可是隋朝的,在他那个年代,经济重心南移这个现象,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当时的北方,相对来说比南方还是要富庶,人口也更加得众多,农业发展的历史积淀也相当得深厚。可是就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之下,隋炀帝意识到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了。这一点来说,他的战略前瞻性就相当得强大。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他就修建了大运河,他的目的是沟通中国的经济重心与中国的政治中心。

隋唐大运河示意图

这里边有个问题,经济重心开始向南转移了,可是我们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中国的政治重心后来却始终保留在北方。比方说隋唐时期政治中心在北方,北宋的首都也在北方,南宋当然是因为形势所迫迁到了南方去。可是辽、金,这不也与宋朝是并列的吗?它们本来就是北方的政权。那么到了后来的元、明、清,又不约而同地把自己的政治重心选择在了北方。这里边有个问题,既然经济重心已经转移了,政治重心为什么一定要保留在北方?


您要知道,政治重心的核心当然就是首都。自古以来,定都有如下的几种模式:一个,要么选择土地肥沃、人口众多、经济发达之地,比方说当年殷商时期多次迁都,他们迁到亳(bó)或者迁到殷墟,也就是今天河南安阳这个地方,都是更多的从经济角度来考虑问题;或者定都要选易守难攻之地,比方说刘邦为什么选择长安?是因为长安乃“四塞以为固”的地方,在战略方面具有“进可攻,退可守”的优势,这是他选择首都的一个原因。


第二个选定都的模式,就是选择自己的战略方向上的重点。比方说西周为什么把自己的首都由周原[①]后来迁到了丰镐[②]?那就是因为文王、武王那个时期已经开始谋划要攻打殷商了。在这种情况之下,当然要把自己的大本营向东方推进,所以选择了西安附近的丰镐。还有一个,战国时期的魏国。魏国刚开始三家分晋,魏国的首都在哪呢?在今天的山西省境内[③]。那么后来它为什么要把首都迁到了大梁——也就是河南的开封?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战国前期魏国正在与齐国争霸,它的战略方向在东边,所以它要把自己的首都要选到东边去。


还有一个,定都第三种模式,就是选择自己的发迹之地,或者说自己的势力大本营之所在地。你比方说韩赵魏三家分晋。分晋之后,他们的首都都定在自己家族的所在地,为什么?这是他们的势力大本营。还有比方说五代时期,后梁的建立者朱温为什么选择汴梁当自己的首都?原因就在于那个是他立身之根本,大本营之所在地,这是一种模式。


还有一个,第四种,要进行改革的时候,为了摆脱旧势力对自己的束缚,也会采取迁都这样的方式。你比方说北魏孝文帝改革,要由山西大同把首都迁到洛阳;隋炀帝改革,要由长安迁到洛阳去;武则天改革也要由长安迁到洛阳去。为什么?就是在那儿建立起自己的一套体系来,割裂保守势力与保守势力大本营之间的关系,利用那个时候交通和通讯的不便利,然后能够打一个时间差,有利于自己政策的贯彻执行。这是一种模式。


定都还有一种模式,就是选择那种需要严防死守,需要天子权威去震慑的那些地方。比方说明朝的永乐皇帝——朱棣,为什么一定要选择北京?他放弃南京,他选择了北京,原因就是当时蒙古势力仍然对明朝的边境形成了很大的威胁,而北京当年也曾经是永乐皇帝的大本营之所在地,所以他选择了这儿。还有一个,比如说西周的周公为什么营建洛阳?那时洛阳叫洛邑,为什么把洛邑变成了东都?原因就在于他要用这种方式来震慑那些殷商的遗民。


所以说中国古代都城之选择,必然是两个因素所决定:一个就是那个地方的经济地位;但是还有一个就是战略焦点。就经济地位而言,5000年文明史上,北方长期领先于南方,大一统王朝多半定都在北方;就战略焦点而言,历史上战略焦点主要是两个主线,一个就是江淮地区,这是南北斗争的焦点;还有一个就是农耕与游牧交界区,这是中原民族与游牧民族斗争的焦点。所以我们在地图上,你可以注意到这样一个特点,我们画一条线,从北京到画太行山以东画下来,然后再到关中的北部,如果画这么一条线,你会发现这条线就是中国传统的农耕区与高原或者说草原之间的一个分界线,而中国著名的古都多半在这条线的左或者右,你比如说长安、洛阳、开封、北京、安阳、大同,我们现在所谓十大古都当中,这条线旁边就占了六个。因为这条线是农耕民族的底线,应该可以说,谁要是失守了这条线,就意味着政权的灭亡。


也正因为这个缘故,北方地区必须有大的政治实体在此震慑。首都在哪,官僚体系的重点就在哪,各种资源也会倾向到哪里去,所以在这儿定都可以保证国家的战略安全。也正因为这样的缘故,所以对于隋炀帝来说,尽管他意识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他也不能说是马上就把首都迁到南方去,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他面临的问题就是怎么沟通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呢?他采取的办法就是大运河。


为什么一定要修河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中国古代各种运输方式当中,费效比最好的就是水运。还别说是古代,一直到现在,你看现在交通物流体系如此发达,但是你问问那些企业家,什么运输方式费效比最好、成本最低?毫无疑问还是水运,水运是最好的一种运输方式。所以对于大一统的帝国来说,尤其那个年代很多的地租或者很多的商业活动当中,食物还可以起到货币的作用。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之下,那更需要一种经济、便捷的运输手段,那么水运就是不二之法门。所以大运河沟通了之后,就等于取南方之财富,供应北方之政治中心,完成整个大一统帝国的战略均衡。因此隋炀帝所修建的这条大运河,应该说在历史上起到了极大极大的作用,它的战略意义怎么估计都不为过。唐朝的皮日休就曾经说,说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④]。另外还有一首《汴河怀古》也曾经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⑤],这里边的意思就是说,你们都说隋朝灭亡是因为这条河,但是呢,我们到现在还在受益于这条河。


说实话,隋的灭亡跟这条河有没有关系?当然也有一定关系,因为什么呢?这条河虽然是用多个旧河段改造而来,但即便如此,对于民众来说负担也是很沉重的,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话可说回来,它后世带来的战略利益也是相当巨大的,所以说“至今千里赖通波”。还不仅仅是到皮日休那个年代,大家发现了吗?一直到宋、元、明、清,这运河都在发挥作用,甚至于到了元代,元代把首都定在了大都,也就是北京,然后它搞了个“京杭大运河”取代了隋唐大运河,裁弯取直了,但是仍然需要保留运河这样的一个基本设置,为啥?就足可见运河的战略意义。正因为运河战略意义十分得巨大,所以不管怎么改朝换代,不管首都定到哪里,运河这种运输模式是我们必须要保留下来的。


当然了,这里我们另外要阐明一个问题就是,隋炀帝的大运河的中枢是洛阳城,他后来也把自己的首都迁到了洛阳城。他那个洛阳还不是汉魏洛阳[⑥],而是他新建的洛阳城。这里边有个问题,那长安呢?理论上来说,既然粮食能够从南方运到洛阳,那么洛阳不是在黄河岸边嘛,然后粮食在那个地方装上船,然后再往西边走,进入渭河,渭河不就到长安了吗?理论上来说是,我们可以不迁都,可以用运河把南方的粮食直接运到长安去,可以。但是问题在于,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实际操作效果很差,因为什么呢?因为有三门峡天险,三门峡那个地方自古以来它本来就是一个峡谷,河道狭窄,水流湍急,而且更要命的是,河道中央有一块巨型的礁石,自古以来毁船无数,造成了航运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充满危险。所以说大家经常听到是珠江航运、长江航运,是不是?我们很少听说黄河航运。黄河自古以来的航运只能是阶段式的、节级式的,它不能做到通航,三门峡就是一个巨大的“肠梗阻”。那块石头很有名,我一说这个名字您肯定听说过,那块石头的名字叫啥?叫“中流砥柱”。我们整天说这个词,中流砥柱原本指的就是中间这块巨石,所以这就造成了什么呢?大运河粮食不能顺利地运往长安,所以隋炀帝选择新建新的洛阳城,然后自己定都在这里,这个不是偶然的,而大运河的历史意义相当巨大。  


还是那句话,我不说别的,你光看大运河从隋炀帝那个年代,这种运输模式一直被延续到了元、明、清,甚至咱们这么说,它一直被沿用到了与铁路时代接轨的那个时候,你就可见大运河的意义究竟有多么巨大了。


好,我们明天将继续聊一下隋炀帝。隋炀帝的灭亡,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他与高丽之间的战争。这里边有个问题,隋唐两代为什么都跟高丽过不去?打高丽为什么又那么艰难?甚至造成了国家的灭亡呢?我们留待明天。感谢您收听今天的《中国历史大变局》,我们下次再见。


今天的问题是:你知道中国历史上哪些著名的“迁都”事件?对当时或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如果你有什么问题,也可以在下方的评论区中提出,小助手们会挑选大家的问题,汇集起来统一给大家答复。听众答疑将在微信公众号“姜鹏历史沙龙”中统一推送哦~~


[①]包括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扶风县和眉县的一部分。

[②]丰镐,即丰京和镐京的合称,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

[③]魏国的首都先在安邑,位于今山西省夏县。

[④]见《皮子文薮·汴河铭》,“涿郡”即北京,“江都”即今扬州。

[⑤]也是皮日休所作,全诗为“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⑥]汉魏洛阳位于今洛阳城东15公里处,隋大业元年(605)隋炀帝在今洛阳城区兴建东都,故城从此败落。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拓跋博

    立论精彩,史料翔实,于老师讲的好!

  • 毛毛牛bj

    在原来的印象里,隋炀帝就是个骄奢淫逸的昏君。听老师一讲,才明白,隋炀帝其实是有其高瞻远瞩的一面的。他修建大运河是为中国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的沟通,修建了一条最有效力的通路。老师讲的古代建都要素:1,经济地位。2,战略焦点。非常精到。怪不得老蒋会败…呵呵!老师讲得精彩,咱听得过瘾。👍

  • 日耀江河

    电视剧里的隋炀帝永远都是一个形象:昏庸无能,骄奢淫逸。但是于老师把这个形象瞬间丰富起来了!

  • 谈情说爱_av

    不错,很精彩!我以前就认为隋炀帝是有远见的,觉得那时他二世而亡,是太急公净利的结果,今天听老师讲课,才明白是他的行政能力和执行力有问题

  • 有魔气历史

    隋炀帝,远远没有到达高瞻远瞩的程度,其部分大工程都是建立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的必然趋势。然而好大喜功、眼高手低,导致隋二世的执行力太过低下。而且,历史上许多昏庸君主都属于受制于时局桎梏的原因,像隋炀帝这样开局就拿一手好牌的皇帝并不多。并且,北周后期关陇的荒漠化就已经出现了,京畿之地在渭水开凿的运河根本无助于事,京杭大运河是必须的,否则缺水问题对于城市是很致命的。

    m55k0v18benwnava4dh7 回复 @有魔气历史: 他本来就是个矛盾体。你别在这杠

  • 13568736zfk

    于老师声音好好听,讲述清晰有魅力

  • 风起欲雨之

    周平王东迁,明成祖迁都北京。

  • 觉辰平

    关于中国史上君王定都问题,记住:“不懂易,莫谈都;无帝不易,易理定都”。叭叭弄出个几条,没那么简单!例如:南四朝必须短命,开国那几个登基二年必暴殁,那是易理天定,因此,朱棣必去北京或西安的。

  • 乌龟慈

    于老师讲课干净利落生动

  • 和_vvv

    隋唐大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