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于赓哲 | 隋唐大一统:“南朝化”还是“北朝出口”?

5.2 于赓哲 | 隋唐大一统:“南朝化”还是“北朝出口”?

00:00
16:33

大变局粉丝群 

大家好,我是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教授于赓哲,欢迎收听由观乎文化和喜马拉雅联合制作的《中国历史大变局》。


上一讲,我们讲了一下隋唐大一统与秦汉大一统的异同,那么在这一讲当中,我们将继续这样的一个话题。我们可以这么说,自打隋唐大一统以来,尤其是隋代发明科举,唐朝大力推行科举之后,中国的官僚政治终于找到了它合适的发展轨道,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依托了。而官僚政治的出现,无论是当年的秦也好,还是隋唐也好,官僚政治的出现都有利于中国政治回归常态,也就是有利于巩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当然了,这里边有个问题,就是说我们所说的这个“历史常态”,它是怎么形成的?一方面,当然我们可以说,这是皇权发展的内在要求。说到这个,咱们不得不来说两句中西对比的问题。我们可以注意到,作为一个君主来说,追求自己权力的绝对化,这是人类的共同点,西方的君主也不例外。但是在西欧的历史上,我们同时注意到,对于他们的君权来说,起码有两股势力可以形成制衡:一个,教会的力量,一个是贵族领主的力量。可是在中国来说,教会的力量应该说不存在。为什么呢?中国起码从殷商时代开始,就已经完成了“君主”与“国家最高大祭司”这个角色的统一。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中国历史上并不存在能够制衡君主专制的宗教方面的力量。那么对于贵族的这个问题来说,上一讲我们已经反复强调这个问题了,秦汉也好,隋唐也好,都对贵族的力量有过打压,其中“培养官僚政治”毫无疑问就是打压贵族政治的一个不二法门,而且这里边我们要辨明的第二个问题就是,隋唐大一统与秦汉大一统还有一个不同,就是关于“南朝化”和“北朝出口”这样的一个争论,这是史学界持续多年的一个争论。


您要知道隋唐与秦汉相比较——如果硬要比较的话,咱们可以这么说,秦始皇时期的大一统相对来说背景比较简单。为什么呢?首先民族关系比较单一化,不是说没有民族关系问题,而是说没有隋唐那么复杂,这是一个。第二个,地域问题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也就是说,那个年代的主要的地域矛盾就是东西矛盾,这个东西矛盾,它是把文化的冲突与政治的冲突融为一体。平定了山东六国,那么一系列的问题自然就得到了解决。但是到了隋唐时期,这个大一统主要体现在:第一,南北疆域要一统,同时民族文化要一统。可以说,它们那个年代的背景,比秦始皇那个年代的背景要更加的复杂。著名的历史学家唐长孺先生就坚持认为,他认为隋唐大帝国的盛世与“南朝化”密切相关。


什么叫“南朝化”?也就是说,他认为南朝和北朝当中哪一个更能够代表未来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哪一个对隋唐盛世的形成贡献更大?他认为是南朝。这里边有如下几个要素:一个,就是隋唐时期继承了南朝庄田制[①]的发展,这是一方面;第二个,募兵制取代了府兵制和兵募制(等会我们会详细解释一下这个府兵的问题)。这个主要指的是到了唐玄宗时期,这个历史发展趋势,就是出现了当年南朝曾经出现过的趋势,就是国家的军事制度由原来的“义务兵役制”转向了“职业军人”制度。


还有一个就是税收。“两税法”[②]最终取代“租庸调”[③]。这被唐长孺先生也认为是南朝化的一个倾向。还有就是他指出,唐代的折纳[④]以及钱重物轻[⑤]等问题,与南朝也差不多,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其局限性。另外他还提到一个,在力役方面,力(是)力量的力,徭役的役,力役方面唐代出现了和雇、纳资代役这样的一个历史特点,而这也是继承了南北朝的特点,尤其是“和雇”。什么叫“和雇”?“和雇”就指的是(政府)在市场上用市场价去雇佣工匠。这个我们要多说两句。您要知道,在中国古代,由于一直是农业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模式占据了主体,所以中国自古以来有个特点——商业需求不够旺盛。


我们可以肯定,起码从西周那个年代就已经出现了所谓“工商食官”的现象。什么叫“工商食官”呢?就是工商业从业者依附于官府,为官府服务。到了后来又出现了所谓“百工”制度,什么叫百工制度呢?也就是官府将工匠控制在自己的手里边,另立户籍,让他们世代从业,甚至于连婚姻都只能在工匠内部来进行解决,我家的儿子娶你家的女儿,就是这样的。换句话说,这些工匠已经可以说失去了自己的人身自由,好听点只能叫做“半自由”状态。


这样的一种工匠制度,到了南北朝时期,在南朝出现了“和雇”这样的一种制度来取代它,什么叫“和雇”呢?就是刚才我所说的,更人性化的一种制度,用市场价去雇佣工匠。大家可以想见,一个失去了人身自由的工匠,劳动产品被别人无偿占据的一个工匠,和那种“和雇”制拿工资,按件计钱的那种工匠,谁的劳动积极性更高?谁更能促进技术的发展?谁对历史能做出更大的贡献?毫无疑问,就是这种“和雇”制度之下的这些工匠,所以“和雇”制应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进步。


“纳资代役”也就是说允许百姓可以通过自己交钱给国家的方式免除徭役,否则的话,我们就要被国家拉去无偿地给国家提供劳动力,一年总要出去那么十几天、二十天,这个是非常讨厌的。你要知道对于中国农民来说,自古以来,最沉重的负担往往并不是地租,而是徭役。那么这就允许自己交钱来纳资代役,这也是历史的一大进步。而唐长孺先生指出,这些都是南朝发明的。所以,这样的先进的制度到了唐朝被继承下去,而这些制度又不可否认地会对历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所以唐长孺先生就说,这又是唐朝“南朝化”的一个例证。另外他还特别指出,说唐朝特重文学,特别重视文学,尤其是进士科,非常重视文学,还加试杂文,也就是诗词歌赋。他认为这也是当年南朝的风气,因为南朝就特别重视文学。因此唐长孺先生的结论就是认为,隋唐帝国的兴盛,隋唐历史发展的样态与“南朝化”密切相关。


当然了,还有另外一些先生有不同的看法,你比如说著名的历史学家田余庆先生以及阎步克等先生,他们又提出一个观点叫做“北朝出口”。什么叫做“北朝出口”呢?也就是说,他们认为北朝做出的贡献更大。而隋唐历史在继承南北朝的这个历史的基础之上,然后在种种的激烈碰撞之后,历史发展所走的这个出口是北朝所奠定的。阎步克先生就说,说“北方少数民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激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出了新的变迁动力和演进的契机,体现在交替的胡化与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体制化运动,扭转了魏晋以来帝国的颓势,构出了中国走出门阀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⑥],所以这就叫做“北朝出口”。


陈寅恪先生曾经说过,说隋唐一统是“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到了中华传统身躯之内”[⑦]。也就是说,一方面隋唐帝国继承了汉魏以来正统的中国文化,一方面又把少数民族勇武、善战、尚武的风气给继承下来。而且还有一点是,北方那些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它们有个特点,它们的历史都比较短,它们的发展程度都比较得欠发达,但是有时候这反倒是一件好事,为什么呢?历史包袱比较轻。所以这些北方的政权往往能够在制度方面做出很多的创造来。那么历史包袱比较沉重的南朝就不见得能够做得出来。你比方说,北魏时期能够实行均田制。均田制,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农民一直梦想的“耕者有其田”这样的一个理想。


虽然均田制不可能在所有时间段都适用,而且它必然走向瓦解,这点我们以后的讲座当中会提到这个问题,它必然会走向瓦解,但是均田制的出现仍然可以说是一个天才的设计,具有相当大的合理性,而且它这个合理性还体现在,它能够被后来的历代政权所继承,包括隋唐,足以可见它的合理性,足以可见它的生命力。还有比如说西魏、北周时期的府兵制。西魏、北周时期的府兵制原本是权宜之计,是为了与东魏对抗,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控制区内的人力、物力资源,才创造出来这样的一个制度。


可是府兵制与均田制良好地结合在了一起,而且府兵制也非常地具有生命力,它也被隋唐帝国所延续下来。因为第一,能够保证国家的兵源;第二,在财政上能够最大限度地减轻中央的压力。因为府兵的衣、甲、资、粮,甚至于包括马匹这些东西都是自备的。为什么自备?就是因为它与均田制相结合。在均田制制度之下,你既然已经享有了土地,那么你就要对国家尽义务,不能只有权利,没有义务,也不能只有义务没有权利。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府兵制具有它的合理性。


还有一个你比如说冯太后[⑧]主政时期,用“三长制”来取代“宗主督护制”,这也被认为是中央政府加强对农村基层社会掌控的一个有力的措施。所谓“宗主督护制”,这是战乱年代的一个权宜之计。这些宗主督护都是当地土著的这些大族,他们以坞堡,也就是那种军事化堡垒为依托,然后有自己的武装来管理本地的老百姓。这种宗主督护制皇权肯定不喜欢,原因是什么呢?他们一定会与政府分庭抗礼。所以到了冯太后主政期间推行了“三长制”,“三长”也就是所谓的邻长、里长和党长,三长负责管理农村基层社会。他们有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都是政府所委派的。从这点上来说,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本身就是中央对农村基层社会加强控制的一个体现。而这些措施都被隋唐帝国所继承。这些,说实话,他们就是北朝那些少数民族政权,历史包袱比较轻,而且想象力也比较丰富,这才能够做出来的一些设计。这些设计当然对隋唐历史有着很大的影响。


除了这之外,我必须再强调一点,陈寅恪先生在南北问题之外,还专门强调过一个“河西文化”的问题。他认为隋唐的文化有三大来源,除了南与北之外,还有一个河西文化的问题。为什么呢?因为河西地区地处偏远,结果在东汉以来的社会动乱当中,河西地区由于天高皇帝远,所以反倒比较得安宁,因此接纳了很多从中原逃过去的知识分子,使得原本在文化上处于荒漠状态的河西地区,一举变成了文化发达之地。而这些文化后来到了隋唐帝国时期,又反过来反哺中原。因此陈寅恪先生曾经说过,说“惟此偏隅之地,保留汉代中原之文化学术,历经东汉末、西晋之大乱及北朝扰攘之长期,能不失坠,足得辗转灌输。加入隋唐统一混合之文化,蔚然为独立之一元,承前启后,实吾国文化史之一大业”[⑨]


这些要素都被隋唐所继承,也就是说这些东西都是历史包袱比较轻的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所创造的,而它们这些积极因素也都被隋唐所继承,因此咱们可以这么说,隋唐这个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一统,它与秦的大一统有很多的相同点,但也有很多的不同点,尤其在民族关系的处理、民族文化的融合、南北疆域的统一以及南北文化心理的统一方面,比秦朝完成的甚至说更加地彻底。所以这次大一统在中国历史上影响甚巨。那么明天我们将来聊一聊隋炀帝。隋炀帝这个人在历史上起到过怎样的作用?他是那种我们想象的简单的那种所谓的昏君吗?我们怎么看待他的历史形象?他这个人对后世又有怎样的影响?我们明天来谈一谈。感谢您收听今天的《中国历史大变局》,我们下次再见。


今天的问题是:在你看来,隋唐帝国都继承了前代的哪些对自己有利的遗产?


如果你有什么问题,也可以在下方的评论区中提出,小助手们会挑选大家的问题,汇集起来统一给大家答复。听众答疑将在微信公众号“姜鹏历史沙龙”中统一推送哦~~


[①]“庄田制”是由南朝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土地制度,含义从由地主占有的土地,逐渐转变为由皇帝或朝廷颁赐给公卿贵族的私人土地或田产,也称别墅、庄园、别业、山庄等。

[②]唐德宗年间开始实施,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由于分夏、秋两季征收,所以称为“两税法”。

[③]唐朝前期实行的赋税制度,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是在“均田制”的基础上的推行的赋役制度。

[④]唐时实行两税法时,称按钱折价交纳粟帛为“折纳”。

[⑤]“钱重物轻”是主要发生于中晚唐时期的经济问题,指两种货币比价发生波动,铜钱成为惟一的价值尺度所引起的现象。

[⑥]见阎步克《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第七章《北魏对萧梁的官阶制反馈》。

[⑦]见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

[⑧]北魏冯太后,即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献文帝拓跋弘的嫡母,孝文帝元宏(拓跋宏)的嫡祖母,主要事迹包括临朝辅政、诛杀乙浑、太和改制等。

[⑨]见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毛毛牛bj

    隋唐到底是南朝基因占上风,还是北朝的基因占上风,这是学术争论,不同的学术观点。这个对于我们不是问题。老师把历史讲得很清楚,南北的基因都有,最终成就隋唐大一統,大盛世。

  • 日耀江河

    原来南朝化和北朝出口是这么回事,受教了

  • Lebron詹姆斯

    不错

  • 敏思者

    不错

  • Heidi_Guan

  • 洹上的梦

    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结论:唐朝继承了北朝传统,又发展出了南朝化的趋势?

  • zy_oe

    为什么付费还听不了

  • 13568736zfk

    所以还是南北交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