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年西方哲学史·大串联
哲学100问 · 正式结课
2500年西方哲学史丨69位哲学家丨20大流派丨16大篇章丨350期音频课
从古希腊到后现代的2500年西方哲学史
结束语
哲学,培养你与世界的相处能力
各位好,今天我们终于迎来了第三季最后一期节目,这也是整个《哲学100问》西方哲学的最后一期。
首先向大家表示祝贺!祝贺大家完成了三季西方哲学史的系统入门学习,祝贺大家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突破!
书杰为大家感到高兴!
接近三年时间
我们一起去领略了从古希腊到后现代西方哲学的魅力
我们一起去聆听了跨越2500年人类文明的华彩乐章
我们一起去攀登了人类精神世界的一座又一座高峰
80位哲学家
20大流派
16大篇章
就浓缩在这沉甸甸的350期音频课程之中
这趟思想的探险之旅
时而紧张刺激,时而舒缓愉悦
时而痛苦绝望,时而激情绽放
当我们走完这趟旅程,再回过头来反观整个西方哲学史,你或许又会有全新的体会。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回忆这三季课的核心内容,去重新梳理这悠久的西方哲学史,再次去感受人类文明的进程。
◎ 第1季:古典的河流——从古希腊到黑格尔 点击收听
▷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培根、笛卡尔、斯宾诺莎、休谟、卢梭、康德、黑格尔等
▷核心篇章:古希腊哲学、基督教哲学、理性主义、德国古典哲学
▷特点:传统、古典、抽象思辩、理性、建构
古希腊哲学
2500年多年前,人类对“世界的本原问题”产生了好奇,哲学探险也由此启程。
哲学之父泰勒斯提出了“水是世界的本原”,继而有了后续哲学家提出的“无定说”、“气本原说”、“火本原说”、“四根说”以及“原子论”。这些理论都是哲学家从自然的维度对世界的本原问题给出的答案。
随着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逐渐提升,哲学家们开启了另一个更为抽象的维度探寻世界本原,那就是形而上学的维度。
从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提出“逻各斯”到巴门尼德提出“存在”,再到柏拉图提出“理念论”,传统形而上学的发展路线逐渐明晰。而这条形而上学之路整整统摄了西方哲学两千余年。
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柏拉图的理念论以及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三位贤者使古希腊哲学走向了鼎盛时期。
自亚里士多德之后,古希腊哲学便逐渐衰落。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斯多葛学派的禁欲主义以及怀疑学派,构成了晚期希腊哲学的三大流派。哲学家不再关注世界的本原,而是以探讨人生伦理、生存意义以及如何获得幸福为主要话题。
基督教哲学
从公元476年开始到15-16世纪,西方世界进入到了长达一千多年的中世纪黑暗时期,基督教文化一统天下。哲学地位一落千丈,哲学沦为神学的婢女。在宗教的土壤上诞生了哲学的全新形式——基督教哲学。
教父哲学和经院哲学努力调和理性和信仰的冲突,都试图从理性层面为基督教进行辩护。奥古斯丁、安瑟尔谟以及托马斯·阿奎那等人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公元16世左右,中世纪黑暗的时期渐渐过去,哲学逐渐恢复了生机与活力。
近代理性主义
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以后,到17世纪,西方哲学终于迎来了一个大放异彩的辉煌时期,那就是近代理性主义时期。哲学家们纷纷闪亮登场,理性的光辉开始普照大地,温暖人间。
就认识论问题,哲学家分为两派:唯理论和经验论。
以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理论,只注重理性演绎和逻辑推理,不注重经验,最后走向了独断论;
以洛克、贝克莱、休谟为代表的经验论,只注重经验忽视逻辑推理,最终走向了怀疑论;两大阵营彼此厮杀,互不相让,最终都走向了各自的死胡同。
哲学遇到了危机。
怎么办呢?哲学的发展停滞不前了吗?这时康德出现了,德国古典哲学开始散发独有的魅力。
德国古典哲学
康德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以调和唯理论和经验论的矛盾,化解了哲学面临的困境;他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他对纯粹理性的批判,他的先验哲学……无不使我们的脑洞大开,无不给我们以全新视角的启发。“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给了我们人生之启迪。
康德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颗闪耀之星,康德哲学也是人类思想事业的一个里程碑。
而另一位德国古典哲学大师便是——黑格尔。与康德“开启式”的理论不同,黑格尔提出的“绝对精神”大包大揽,试图囊括世界发展的一切。黑格尔略带狂妄的理论也透露着一种封闭性。
到黑格尔这里,传统形而上学就发展到了顶峰。这就是整个第一季传统哲学的内容。
第一季 · 整体风格——思辩与建构
第一季就如一条古典的河流——从古希腊缓缓流淌而来不疾不徐,途中经历了中世纪的黑暗,也经历了近代理性时期的辉煌,最终河水汇聚在德国古典哲学这个最大的蓄水池里。
虽然哲学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总体的目标有着内在的一致性,那就是探寻“逻各斯”,探寻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定性。
我个人认为第一季的关键词就是“建构”——理性的建构、自我主体性的建构、人与世界关系的建构、人类生存内在秩序的建构。
总体来说,第一季的基调是传统而朴素的,第一季尤其注重的是抽象思辩。所以你在听课时总会感到异常烧脑,但这正是古典哲学思辩的魅力所在。
◎ 第2季:人诗意地栖居——西方现代哲学(点击收听)
▷涉及内容:非理性主义、生命哲学、分析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马克思学说
▷哲学家:叔本华、尼采、克尔凯郭尔、边沁、密尔、弗洛伊德、罗素、维特根斯坦、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马克思
▷特点:现代、反理性、开放包容、多维度、人性、诗性
到了第二季,哲学的调性便出现了重大转变。现代哲学是一个更加开放、多元、富有诗意,同时也具有批判色彩的哲学阶段。哲学家们不再拘泥于对传统理性的框架,而是发散出了更多维度的话题,关乎人的生命、欲望、本能、语言、存在和幸福。哲学的各个流派纷纷涌现,开始了一轮又一轮新的论说。
生命的本能
叔本华对痛苦的感知力,使其爆发出了惊人的生命智慧;
尼采则倡导“强力意志”,他用生命的激情告诉我们: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从克尔凯郭尔的“孤独”、柏格森的“绵延”以及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中,我们体会到了生命涌动的力量。
功利与实用
紧接着,我们学习了边沁和密尔的功利主义以及皮尔士、詹姆士和杜威的实用主义,“最大幸福原则”和“思想的五步法”,对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起到了一定作用。
分析的时代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哲学史发生了“语言的转向”。弗雷格、罗素和维特根斯坦,我们开启了一趟分析哲学之旅。哲学家从逻辑的层面对“语言的形式”进行分析,我们感受到分析哲学的严谨性,也感受到了逻辑本身散发的形式之美。
现象学魔力
除了英美分析哲学,在欧陆地区的德国,以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运动也如火如荼地展开。现象学让我们脑洞大开——原来思维方式还可以如此被颠覆。
胡塞尔发出“回到事情本身”的呼声,这就是对传统主客二元思维模式的批判,通过“悬搁判断”和现象学还原的方法,胡塞尔试图把我们带回到那个主客交融的原初境域里。
随后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伽达默尔纷纷加入了这场现象学运动。
存在与真理
海德格尔将“存在”与“存在者”加以区分,向西方2000多年来传统的形而上学发起挑战。通过此在的分析,揭示出人生在世的本质解构:人的牵挂、人的本真与非本真、人的沉沦、人的畏与死亡。
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的忧思,更是表达出了一个哲学家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之情。
自由与荒谬
法国的萨特探讨“人”的生存话题——自在与自为,存在先于本质……最后得出了“人是绝对自由的”结论。而加缪的荒谬哲学告诉我们:人要遭遇荒谬,更要对抗荒谬。
身体与解释
梅洛·庞蒂和伽达默尔这两位,虽然放在第三季讲解,但他们的理论也属于现象学运动的大范畴。
梅洛·庞蒂开创了知觉现象学,他贯彻“回到事情本身”的口号,但他还原到了一个主客之间的模糊的、暧昧的中间地带,也就是“身体-主体”的知觉场。
伽达默尔则受到了海德格尔的影响,他将“理解和解释”本身看作是人生活的一种根本存在方式。人怎样理解、怎样领会世界,人就怎样显现自身。
人的幸福与解放
在第二季的最后一章我们讲到了马克思的理论。马克思将历史、社会、实践和现实的人这几个要素结合在一起,去阐明历史发展的规律,去为全人类寻求解放。
第二季 · 整体风格——多元而诗意
第二季现代哲学的视角更多元化,各自流派虽已显露出反传统形而上学、反本质主义、反基础主义的倾向,但依然在一定限度之内,反的力度还不够猛烈,还并没有走向极端。
第二季的风格是绚丽多彩的、是开放包容的,有思想上的张力,也有着情绪上的感染力。
◎ 第3季:后现代的刺——走向后现代
▷涉及内容:法兰克福学派、解构主义、政治哲学、科学哲学
▷哲学家: *、*、马尔库塞、哈贝马斯、梅洛·庞蒂、伽达默尔、福柯、德里达、罗尔斯、汉娜 · 阿伦特、波普尔、库恩、费耶阿本德
▷特点:解构、反叛、摧毁、极端、反本质主义
而到了第三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后现代哲学,开始走向了一个批判的极端境地,后现代哲学就如一根刺,彻底刺向传统理性、传统哲学所规定的内在秩序,解构传统理性构建的根基。
社会的批判
**通过对“启蒙理性”以及对文化工业的反思,来表达对“现代性”的批判;
马尔库塞则提出了“单向度”的概念以及“本能革命”的大拒绝的方式来批判当时的社会统治。
解构的快感
到了福柯,就更加激进和极端,批判的尺度和力度更大了。
福柯通过对历史的考察,彻底消解现代文明和现代理性的根基。人之死、现代社会就是一所大监狱、权力无处不在……这些带有极端色彩的理论,将之前的理性根基全盘摧毁,这些理论虽给人带来快感,但也冲击着每个人的敏感神经。
福柯的解构是为了解构而解构,福柯的摧毁是为了摧毁而摧毁。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相对温和,他通过“延异、播撒和踪迹”这些晦涩的概念,达到去中心化、反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的目的。
正义与邪恶
在政治哲学的篇章中,我们通过罗尔斯对正义问题的哲学阐述以及汉娜·阿伦特对根本恶与平庸之恶的论说,对当代 && 哲学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科哲的声音
在最后一章的科学哲学中,波普尔提出了“证伪主义”,库恩提出了“范式”理论而费耶阿本德则将非理性主义推向极端,“反对方法”、“怎么都行”,“向理性告别”。
科学哲学为我们开启了另一个看待科学、看待世界的视角。
第三季 · 整体风格——没有什么不可能
这就是第三季紧张而刺激、带有着极强的反叛性和摧毁性的后现代哲学——拒绝同一性、拒绝本质主义、拒绝宏大的叙事,寻求“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寻求碎片性、多元性和差异性。
第三季好似告诉我们: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这就是哲学100问三季课的全部内容,也是2500年西方哲学史的整体脉络。
哲学——终身学习的旅程
从第一季的理性的建构,到第二季的反理性,再到第三季的彻底解构,你会感知到人类的思想从简单到复杂、从浅显到深刻、从单一都多元的整个过程。
对于培养哲学思维的朋友来说,三季课缺一不可。只有三季课放在一起,你才能从宏观上完整理解人类思想与文明的进程。
没有第一季的建构,后续的批判与解构就没有基础;换言之,仅仅站在后现代带的视角而忽略了先前的理性建构过程,那么你理解到的后现代思想也只能停留于表层的快感,而无法找寻出批判与否定的内在机理。所以,这三季的内容,建议大家可以翻来覆去反复地听。
哲学的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
哲学的学习是伴随一生的!
多年以后,当你回过头来再来听这三季课程,或许你又会有全新的体会。
学习哲学史,到底在学什么
可能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感受,这三季课理论繁杂,流派众多,听到后面时,前面的理论已经忘记了。
我想说其实没关系,对于哲学史的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习哲学家的思维模式。
批判性的思维模式
哲学家说的具体的理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要明白哲学家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理论,他提出如此理论的前提是什么?是基于什么样的条件支撑着他会提出如此这般的理论? 这就是所谓的“澄清前提”。
把前提搞清楚后,再去弄清楚:哲学家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他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什么,他给出了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案,他是从哪几个角度提出自己的理论的,他提出的理论和其他的之间的差别在什么地方。
这两步,才是大家通过哲学史的学习应有的最大收获。这正是哲学的批判性的思维模式。
我们常说,哲学难能可贵的是批判精神。但何谓“批判”呢?是遇到问题时就立即对其否定,或者无休止地对其抱怨、指责或发脾气嘛?这不是批判,这是骂街。
所谓的“批判”,是站在一个理性的角度重新审视你遇到的问题,怎样审视?——澄清问题的前提,并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我想,通过对哲学史的学习你便能逐渐培养起这样的思维素养,也唯有通过哲学史的学习,你才能够系统建构这样的思维能力。因为哲学史上哲学家的互相论战,都是以这样的批判性思维模式而展开的,哲学家的“互掐”都是高水平的“互掐”。如此,西方哲学的发展才有着永不枯竭的动力。
哲学:培养你与世界的相处能力
好了,当你逐渐培养起这样的思维能力时,你便可以将其运用于你的日常生活中。当你再次遇到生活的难题,你不再退缩,因为你可以运用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
这也正是普通大众需要了解哲学、学习哲学的原因所在,这也正是我开设《哲学100问》的初衷所在。我希望通过努力,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接触到晦涩艰深的哲学。
感谢你有
在节目下方留下:
1 - 听课的感受
2 - 这几年来你的成长和感悟
3 - 对未来的期望
真的要感谢书杰,感谢用心播讲的这三季节目!一字不落的听完所有,真的很是不舍。心中有千言万语,似乎到了这一刻有点说不出来了……你的温柔的声音,理智的解答,陪伴我度过了许多焦躁的时光,谢谢你!
书杰 回复 @月光光宝盒儿: 不客气的 ,也感谢你的聆听与支持!
信仰崩塌,权威失信,知识媚权,婚姻解体,情感放浪,轻视艺术。人们迷醉于自己为自己创造出来的权利,极力否定群体性,推崇绝对平均主义,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国王,对他人的境遇不管不顾不闻不问。不是每一个普通老百姓都有学习哲学的兴趣,他们只能了解那些从哲学史里溢出的狭隘的,渺小的,片面的碎屑。这种趋势无法阻挡亦无可挽回,人类最终大概只能在这条道路上一去不复返,我们只能做到让自己保持理性,却无力去改变这个行将解体的世界,每念及此,心中充满悲凉。
湘水野荷 回复 @Genesis丨崔: 我也常有悲凉之感,但每每遇到热心的朋友,暖心的事情后,又常问自己:为什么会有悲凉之感呢?可冷静下来,悲凉之感又袭上心头。感觉自己总是找不到方向,总是活在迷惘中。
感谢书杰一路相伴,人生聚散无常,唯思想永存。作为书杰的忠实听众,我期期不落但留言不多,在这最后一期节目里我想留下最后一个痕迹,下面的内容可以是问题去也可以是观点,希望最后可以与书杰互动。 思想史进入现代,从福柯开始,人的主体性逐渐消亡,解构主义和反权威思想开始大行其道,尤其是近期,各种直播平台和短视频APP兴起,拼多多领导的消费降级,老百姓对知识的不屑,对知识精英的排斥,让我对这个世界的未来感到深深的忧虑。在解构主义的影响下,每个个体的权利都被彰显,这本来并不是坏事,可我们现在有点矫枉过正了。
感觉人活得最通透的状态,是能够很好地把握理性与感性的度。太感性了,容易意气用事,是一种巨婴状态。而太过理性,又缺乏一些温度。书杰老师是一位知识广博、逻辑清晰,有较强的理性思维能力,但又不失感性温度的老师。短短二十分钟就把三季课程总结得如此凝练,直指人心,是我学习的榜样。谢谢老师为我们打开哲学的大门,今后我会沿着这条路继续前行。
泽弦ak 回复 @Elsa故事会: 活出自我,一切成功学的要义,一切生之意义的答案,一切情感的喷涌泉
讲的非常好!我一秒不差地把三季听完,有时候还反复倒回去听,受益匪浅!极其期待要是把心理学史这样做一个节目,花多少钱我都愿意买啊好期待
徽阳 回复 @傻傻的兔子: 共同期待
谢谢书杰老师,您的三季哲学课帮助我成功从工科跨到了魔都高校的哲学系,好像离书杰老师母校不远呢(超兴奋)死磕课本的时候生不如死,马原老师给我推荐了您的哲学100问,我才算恍然大悟,理解了也爱上了哲学我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永远不会忘记我的引路人们,让我知道并去实现了人生的另一种打开方式书杰老师,爱您!
寻光灯 回复 @显儿_y9: 确实很多原著的叙述和文笔实在是太差了。但难以按文学家的要求去要求他们,毕竟重点不同,兼具思想深度和优美文笔的哲学家,那就是恩赐啊
三季哲学跟着一路奔跑,终于到了终点了,但是似乎养成了习惯,停不下来了。每天听哲学似乎成了习惯,今天结束真是有些不忍不舍。我是从听老师的旧年华节目认识书杰老师的。老师既能讲音乐又能讲哲学,真的是完美结合。所以哲学听起来既优美又有温度感。当想老师的时候就打开哲学100问,你可以温习哲学100万又可以听到老师温暖的声音。哲学让我对人生豁然开朗。老师,您是精神的布道者。为您点赞!
3季是连贯的吗
小助手_哲学100问 回复 @花姑子小姐: 对的 三季是连着的
哲学100问3季场面宏大,内容丰富,跌宕起伏,老师能轻松演绎各色哲人不同经历游刃有余,辨识度高,一个人撑起整部书,了不起!惊呆了、哲学这么好!有好声音陪伴,阅读更为顺畅愉悦,感谢书杰带我们一路前行,一路成长,收获多多,感谢您辛勤付出!有您真好……
很不舍,很难忘!课程结束了, 但于你而言思想的探险并未结束。 期待大家更加精彩的绽放! 感谢大家的一路支持和陪伴! 关于听课的感受心得,以及任何想说的话,都可以留言告诉我! 我是书杰! 爱你们! bye-bye
May_abb 回复 @书杰: 感谢感谢!是结束也是开始!期待书杰新的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