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笼效应:小心成为埋头苦干的“鸟人”

鸟笼效应:小心成为埋头苦干的“鸟人”

00:00
09:14

各位职场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墨多先生!每天懂点心理学,破解人生潜规则。


今天,我们将继续职场心理学的内容,来和大家聊一聊“鸟笼效应”。


那什么是“鸟笼效应”?我想在解释这个心理学法则之前,先给大家讲个身边所真实发生的故事。


之前呢,我有一个朋友小李,他在一家创业公司上班。一般来讲,创业公司普遍活多人少,尤其是老板,干起活来都很拼命。而小刘所在的这家小公司自然也不例外,所以加班就成了他的家常便饭。


后来,我的朋友小李因个人发展原因,跳槽到了一家国企性质的甲方公司。到了新公司后,他对崭新的工作内容比较陌生,所以为了快速熟悉业务,从而更好的胜任自己的工作,小李依然沿袭了从前每天加班到很晚的习惯。


原本,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可是,问题在于新公司与以前公司的工作风气截然不同——这里的领导和同事从来没有加班的习惯。也正因为此,当同事们发现小李每天加班到很晚后,都感到十分奇怪。

   

然而,让他们奇怪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这家国营公司每天的工作量并不大,属于那种上班时间完全就可以完成的强度,所以小李每天加班的行为让部分公司的“元老”匪夷所思。

   

同事们开始对他加班的举动议论纷纷。有人猜想,“小李加班难不成是为了给自己家省电,或者省点网费?”,也有人说,“他加班可能是为了晚上用公司的电话打私人电话。”,甚至还有人怀疑说,“小李加班是为了利用公司的资源接私活。”


后来,没过多久,小李的直属领导也发现了这件事。然而,身为一个管理者,小李的领导不但没有支持,反而有一次在下班的时候,单独走到小李身旁,对他说:“小李啊,如果公司没有给你安排什么重要的事情,就尽量早点回家吧,千万不要影响明天的工作。”


小李听完很是诧异,他心里想:怎么还会有公司不支持员工加班呢?要是放到以前公司,老板绝对是要乐开了花的呀!可是,虽然小李心里这么想,甚至还有些委屈,但自打那以后,小李再也不敢无缘无故加班了。


为什么小李加班的举动会引起他人不必要的联想?为什么甚至有人怀疑他私下搞什么阳谋阴谋?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小李打破了这家新公司的职场规则和原有的生态平衡。


那什么是不变的职场规则?真正的职场规则只有一个,就是能力决定你的评价结果。加不加班和升职加薪没有任何必然关系。能力是最好的语言,业绩是最好的证明。只有具备扎实的本领,你才有发言权,否则,即便你终日卖力地加班,最后也依然无法博取他人的认同和赏识。

   

好,再让我们回过头来总结一下,小李究竟错在哪里?


毫无疑问,加班这件事情本身没错,但错就错在了小李靠着以前的惯性思维想问题,他认为努力工作的表现就是天天加班,以至于忽略了职场生存中最基本的道理,以至于误使其它人认为他随意占用公司的公共资源。


小李在上家公司所继承的这种惯性思维,导致了负面情况的发生,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鸟笼效应”。那什么是“鸟笼效应”呢?


鸟笼效应是一个著名的心理现象,又称“鸟笼逻辑”,据专家所说,它是人类难以摆脱的十大心理之一 。“鸟笼效应”指的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规律,大体解释是说:人们经常会在偶然获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础上,继续添加更多与之相关,而自己原本并不需要的东西。


是不是有点绕口,不如让我们再更多一点了解鸟笼效应的典故。据说,鸟笼效应是源自于一个心理学家詹姆斯和其好友卡尔森的一个赌注。

   

有一次,詹姆斯跟卡尔森打赌,他说:“我敢保证,不久之后你会养一只小鸟!”卡尔森一听,觉得有些荒唐,就笑着说:“你在开玩笑吧?我从来就没有过这种想法。”


于是,几天后,卡尔森在家举办生日party,朋友们都来为他庆祝。这时,詹姆斯也来了,还带了一只精致的鸟笼作为生日礼物。


卡尔森接过鸟笼,想起几天前詹姆斯说的话,会意地笑了笑,说:“好你个詹姆斯,你还真想让我养鸟啊?可惜,最后你肯定会失望的。不过,还是要谢谢你的鸟笼,我很喜欢它。”说完,便将鸟笼挂在了自己的书桌旁。


从此以后,只要客人来访,看见书桌旁那只空荡荡的鸟笼,他们几乎都会无一例外地问:“教授,你养的鸟什么时候死了?”卡尔森只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释:”我从来就没有养过鸟。”然而,这种回答每每换来的却都是客人们困惑,而又有些怀疑的目光。


无奈之下,卡尔森教授只好买了一只鸟放在笼子里,这总比整天解释和被人误解好多了。于是,詹姆斯的“预言”真的奏效了,这就是著名的“鸟笼效应”。

   

事实上,“鸟笼效应”不断地出现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人们总是不自觉地在自己的心里先挂上一只“鸟笼”,再不由自主地往笼子里放“小鸟儿”。


这种奇妙效应的产生首先是因为人们的惯性看法。比如当有一个空鸟笼时,人们就会认为这个鸟笼养过鸟。当有一个烟灰缸,人们就会认为屋主抽烟。这些都是出自于人们对事物的惯性认知。


然而,当不符合惯性认知的人受到其他人的质疑,就会产生心理上的压力,最后,他就会不自觉地选择摆脱压力,或是是从众。


这种心理现象不仅发生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甚至还有很多的商家,都是利用了消费者这种惯性的思维来帮助自己的产品大卖。


比如下面的这个故事。从前,有个商人,他手上有一批鱼缸,一直卖不出去,后来他想出了一个办法,鱼缸一下子销售一空,他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这个商人在一个小河的上游,放入了大量的小金鱼,这些“金鱼苗”的成本非常低,所以损失完全可以接受。然后,他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附近的居民,居民们听到后非常的兴奋,于是,都纷纷跑去捞金鱼。


可是,居民们捞起了金鱼没地方放啊,怎么办?这时候,商人就出现了,他把他的那批精美的鱼缸出售给这批居民,鱼缸顿时销售一空,商业随即也大赚了一笔。


这个故事虽然是个段子,但其实类似的事情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比如现在公园里有一个叫做捞金鱼的项目,价格非常便宜,以此诱惑你去体验。当你自己亲手捞起来后,肯定舍不得扔掉,所以,你自己会主动购买商家的鱼缸。


所以,“鸟笼效应”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无论是在职场还是生活当中,遇到问题时,我们首先要跳出自己既定的惯性思维,因地制宜,审时度势。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屁股决定脑袋,但现实当中,我们往往需要抬起屁股,从事情的泥潭中跳出来思考解决问题的核心本质,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在职场中出色前进。


好了,以上,就是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如果你有不同的想法或是更深入的意见,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你的见解,让我们一起携手成长。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