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没成本:跳槽穷半年,转行穷三年?

沉没成本:跳槽穷半年,转行穷三年?

00:00
14:58

各位职场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墨多先生!每天懂点心理学,破解人生潜规则。


今天呢,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个多数人在职场生涯中都会遇到的话题,即跳槽与转行。


最近2年,我们国家进入了经济的缓慢增长期,换言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经济新常态”。与此同时呢,很多行业的收入下滑,市场竞争也越发激烈,致使很多公司纷纷做出来降薪裁员的举动。


在这样一个社会大环境下,我发现很多原本高枕无忧地职场人,顿时间陷入了一种深深地焦虑,很多人开始萌生出跳槽或者转行的想法。到底要不要跳槽换家公司发展呢?或者我要不要干脆转行离开这个衰败的行业呢?


职场上有句老话,叫做“跳槽穷半年,转行穷三年”。这句话无非是说,不论是跳槽还是转行,都将意味着一定的损失。而且,相比跳槽而言,转行进入一个全新的行业,甚至可能死的更快。


事实真的如此吗?或者说,我们到底该不该跳槽,转行难道就没有一点机会吗?


不妨让我们先来看一下经济学里的一个有趣的词汇,叫做“沉没成本”。顾名思义,沉没成本指的是当我们做某件事的时候,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而不能由我们现在或者将来的任何决策所挽回的成本。


举个简单的例子解释。比方说你和一位男性拍拖,一年之后你才突然发现对方是个十足的渣男,那么这个时候无论你是选择分手还是继续下去,这一年的时间和付出,都是你的沉没成本,毕竟,你的所有付出都再也无法挽回了。


但是,我们生活中却又很多人执迷不悟,因为她们舍不得自己这一年的付出,假如是这样,你选择了继续坚持下去,那你就不光浪费掉了之前的一年,而且还会继续摊上这个渣男的男朋友。


回过头看,其实,在我们的职场当中也往往会出现“沉没成本”。比如老板连续两个月没发工资,你不敢辞职,心想先熬一熬看看,或许下个月工资就有了。结果,很多人最后熬到了公司倒闭,老板跑路。


当然,这种现象还是少数。然而,更多时候,我们很多人在一家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就看穿了自己的未来,明明知道自己拖着也看不到希望,却一直不敢跳出去这座围墙。


比如我之前有位师弟,他自学了产品经理的技能,一心想到一家互联网公司担当产品经理的职务。但由于专业不对口,所以他毕业后先找了一家传统的贸易公司。老板算是人也不错,给他安排了一份网络营销的工作,算是多少可以用到一点自己所学的产品知识。


然而,时而久之,由于这家公司根本没有转型的意愿,而且也没有太多产品相关类型的工作安排给我这位师弟,所以他也就萌生了想要离职跳槽的想法。我眼睁睁看着这位师弟在纠结彷徨中度过了2年多,于是劝他不如换家大一点的互联网公司,去真正追求自己想要的事业发展。


岂不知,我的这位师弟瞻前顾后,一来他觉得老板待他不错,二来害怕到了新公司一切要从头开始。毕竟,2年的时间过去,他的产品能力一点也没有提升,和那些初出茅庐的本专业学生压根儿就没有分别。


就这样,我的这位师弟在原有的职业道路上越拖越久,损失也越来越重。这,就是被沉没成本拖垮的典型职场案例。


关于沉没成本,这个道理虽然简单,但很多人在日常的决策中仍然很难正确把握。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一位名为布鲁克尔的经济学家认为,之所以会有沉没成本效应的出现,是源于人们存在某种自我辩护的倾向,这主要表现为两种现象:


第一种情况,是个体通常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决策失误,我们总是想通过努力挽回之前选择所造成的损失,这就是寓言里所说的“亡羊补牢”;第二种情况,由于我们因为过去的决策发生了损失,所以人们总会产生尽快弥补损失的强烈动机。

以上的两种心理变化,就是导致沉没成本效应的罪魁祸首。


比如日常当中,我们有很多人在公交站,等了半小时依然不见来车,却始终不愿意打个出租或是滴滴——这其中的原因并非是因为抠门,相反,这更多的原因是他们不甘心,因为他们宁愿在烈日下被晒得满头大汗,也不想让自己过去的时间被“白白浪费”。


再比如很多人出去旅游的时候,纵然看到周围的游客多如大米,风景又差强人意,但依然会附上一句:“这不来都来了吗”,然后继续强忍着失望完成标准地打卡动作。


再比如曾经有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曾举过一个例子,用来说明什么是沉没成本:


他假设一个人花了7美元买了一张电影票,但却怀疑这个电影是否真的价值7美元。结果进场观看了半个小时后,最担心的事实发生了,他发现这部电影糟透了。这时候,如果换做你会离开这个电影院吗?


倘若站在理性的经济人角度,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但如果换做真实的场景呢?我猜想大多数人还是会强忍着把这部电影看完,因为,那价值7美元的电影票就是你的沉没成本。


不如让我们再回到职场的话题中,当我们萌生出跳槽或转行的想法时,到底该如何客观衡量我们的沉没成本呢?依我看来,这取决于以下两点:


首先,你要分析一下以前的工作经验


通常情况下,当你一旦从事了一个工作,并经历了一定的时间,无论如何你都会积累起一些经验的。一般来说,一个岗位的前3年经验增长最快,之后如果没有提拔空间或者较好的收入回报,人们就会渐渐该对现在的工作感到厌倦,经验增长也进入瓶颈期,从而陷入了重复劳动的尴尬境地。


所以,如果你只是在原有行业领域里跳槽,你的工作积累经验还是可以继续发挥作用的,这种沉没成本较低,甚至有时候可以说没有任何沉没成本。


相反,如果你是想转行,那么你就会使得原有行业的许多经验失去作用。同样,当你在原有行业里的工作经验越少,年龄越小,你的损失也就越低;反之,你在原有行业里的工作经验越多,年龄越大,你的损失也就会越高。


其次,你要分析一下之前工作积累的人脉圈子


毋庸置疑,一份工作可以形成一定的人脉圈子,这个人脉圈是围绕工作产生的,能让你的工作进展更加顺利。无论是来自上游、甲方的人脉,还是周边的合作伙伴、同行,或是下游的服务商、供应商,他们都为你的工作提供很大程度的帮助。


所以,如果是跳槽,那么原本与你工作越紧密的人脉圈子,也就越有可能受到一些轻微的影响,比如亲密的同事或者你的直接甲方乙方。


当然,与之相反的是跳槽所带来的好处,这就是你能够重建出另一个亲密的人脉圈子。同时,你原有工作中许多单纯利益上的圈子也大体不会受到影响。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跳槽实际是拓展了你的人脉圈子。


那如果是转行呢?很显然,转行会使得你工作上的人脉圈子损失惨重,让你原来的上下游及同事圈子都变得相对疏远,因为你不再是他们利益链条中的输送者,简单而言,你需要建立一个全新的工作圈子,并且需要花费相对较长的时间建立。


所以,综上所述呢,跳槽和转行都会带来相应的沉没成本效应。只不过,跳槽的沉没成本以月为时间单位,而转行是以年为时间单位,转行的损失要远远大于跳槽。当然,这其中不包括背景能力深厚,并且是绝对上升式的跳槽转行行为


因此,回过头来看,无论是跳槽还是转行,都是一个风险与机遇并存的职场发展行为。所以,我们需要更加客观的对待这件事情。以下,我提供了一种科学合理分析第方法,仅供您来参考。


这个方法是我们在市场营销中所常用的SWOT分析法,S代表你的优势,W代表劣势,O代表机遇,T代表威胁。


我们先来看S,也就是优势部分。事实上,跳槽的优势可以说是非常的直观,那就是薪资的增长、或者职位的上升,运气好的话,两者可以兼而有之。尤其是当你面临着公司氛围的嘈杂、老板低估了对你的评价或是职业遇到上升瓶颈时,就只能依靠跳槽来实现职位的上升和薪资上大幅度的增长。


再来看W,也就是劣势部分。一般而言,跳槽的劣势多是隐性的,比如有人会因为跳槽而丧失了原本可能有的升迁机会;或是因为跳槽换了行业或者职能,以至于要放弃之前的积累,从头学起;再比如会因为高薪的诱惑,放弃了原本安稳的工作,或者融洽的工作环境,投入到压力大还让人极度不爽的氛围中去。对于一部分人来说,跳槽带来的“不安全感”,甚至比跳槽本身的折腾更折磨人。


再来看O,也就是机遇部分。跳槽所带来的机遇我就不再多赘述,比如你在新公司新岗位上的新发展,受到新老板的赏识,学习新知识然后得心应手,发现新同事竟然非常投缘。大部分人都对这些带着“新”字的机遇趋之若鹜,因为我们总相信一个新的开始必然会带来好的结果。


最后再来说下T,也就是威胁。比起劣势而言,跳槽带来的更多是威胁,因为我们谁都无法预知在未知环境下的工作状况。比如到了新公司同样要有试用期,或者说是观察期,这个周期一般是3个月到半年。


在这期间,你既要按时完成上司交代的任务,还要察言观色、懂得何时张口何时闭嘴。如果遇到了难伺候的老板、或不和谐的同事,再或者新的工作方式你难以适应,这都会导致你的预期与实际大打折扣。


所以,总结而言,跳槽转行与留在之前的公司,这两者间各有利弊,说白了,其实就是机会成本与沉没成本之间的博弈。选择了新的发展路径,也自然就放弃了旧的发展仕途。关键,在于你如何衡量自己对未来的规划。


在我看来,很多人把跳槽这件事看的过于积极正面,因为人类都有着趋利避害的本能,认为新的东西意味着新的机遇。然而,到底前方是机遇还是坑,这需要我们好好地进行冷静的分析。


要知道,那些你在目前公司所不具备的能力,到了下一家公司也未必能得到改善。所以,我们古人常说“骑驴找马”,这头驴不仅是你目前所在的平台,更多时候,它是你安身立命的自身能力和资源。毕竟,这个世界上只有锦上添花的事,很少有雪中送炭的人。


好。以上,就是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如果你有不同的想法,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你的见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