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6】善为士者 | 致虚守静

【15-16】善为士者 | 致虚守静

00:00
09:13


【原文】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惟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

孰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澄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解读】

古时候得道的人,隐居山林,精通万物的奥妙和神奇,境界深不可测,无法形容。


他像在冰上行走一样谨慎,像强敌环伺一般小心。


不管什么时候,都像做客时那样恭敬、庄重,却又像春雪融化一样自在随意。


他敦厚淳朴,像未经修饰的木头。

他胸怀豁达,像宽广辽阔的山谷。

他木讷笨拙,像是混浊的水,无法看清他的真面目。


混浊的水,只要静下来,就会慢慢变清。

安定久了,只要动起来,就会生气勃勃。


得道的人,不会去刻意追求圆满,正因为不圆满,才能时常破旧立新。



【词语释义】

士:不是读书的士子,是符合“道”的人

幽:隐居,退隐

强 :勉强

容:形容,描述

豫、犹:一种解释为两种动物,另一种解释为谨慎的意思

俨:恭敬、庄重

涣:流散、离散的意思,形容自在随意,不是站如松、坐如钟的威猛范儿

敦:厚道,诚恳

朴:没有细加工的木料,比喻不加修饰

蔽不新成:在帛书版中是“蔽而新成”。蔽 通“敝”,是破旧的意思


【详解】

这一章老子写出了古时得道之人的形象。


豫兮若冬涉川,如同隐蔽前进的士兵,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时注意强敌的动向,不敢有一丝大意。

犹兮若畏四邻,比如三国时的司马懿,谨慎、能忍,对朋友、对敌人都能心怀敬畏,甚至勇于向愚蠢低头。

俨兮其若客,就像刚刚进贾府的林黛玉,心细如发。虽然是亲戚,却像客人一样谨慎、恭敬。

涣兮若冰之将释:比如周恩来总理,集气度不凡与和蔼可亲于一身,全世界都被他如沐春风的风采所折服。

敦兮其若朴:像小说《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生性单纯、朴实憨厚,却最终成就侠之大者。

旷兮其若谷:金庸笔下的扫地僧,修为深不可测,看不到他的极限,却豁达、谦虚。

浑兮其若浊:电视剧《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在许多人眼里都是一根筋的傻子,可是那些觉得他笨得跟木头一样的人,后来都不得不仰视他。


世人忙于追求优秀,追求成功,而老子所向往的得道高人,个个看起来其貌不扬,不思进取。世人都追求快,而老子在清浊静动之间,不动声色地放进两个“徐”字,也就是慢。


为什么呢?末尾的点睛之笔“不欲盈”给出了答案:不追求圆满,才是长生久视之道。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

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没身不殆。


【解读】

放下思绪,使心灵放空,去除欲念,使心情平静。


观察万物生长、循环往复,无论怎样变化,最后都落叶归根,回到宿命的起点,归于平静,这是永恒的规律。


看透这一点,才算是通达。如果轻易去干涉它的运行,就会招来灾祸。

看透这一点,才能真正做到包容、做到公正无私,使百姓归心。


使百姓归心,才是顺应天意、符合大道。只有这样,才能长治久安,才不会有灾祸。


【词语释义】

芸芸:众多

复:循环往复

妄:胡乱

笃:坚定

没 (mò):同“ 殁”,指死亡

殆:困境、陷入危险


【注】:王也有(wàng)的读法,用作动词,意思是治理国家


【详解】

“致虚守静”这个词,很多书法家喜欢写。也有很多文人墨客、修行的道士,喜欢把这几个字裱起来挂在墙上。它表达的是一个心境状态:放空自己、态度谦虚、像婴儿一样纯真,排除了杂念、无欲无求、静若止水。


而“观复知常”这个词,就不那么有名,但是这也是相当超脱的一个境界。著名的收藏家、古董鉴赏家马未都先生,创办了一个博物馆,名字叫“观复博物馆”,观复这两个字就出自这一章。什么意思呢,以旁观者的视野,观察世间万物的起起落落,循环往复。以超脱于时间、空间的姿态,观察宇宙。从而领悟恒久不变的规律。


达到致虚守静、观复知常的境界后,才能做到包容、公道、顺应天意民心,治理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不出三尺,致虚守静;神游万里,观复知常。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