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大师朱光潜的扛鼎之作,展现西方美学横跨3000年的历史发展。
听书笔记
什么是美学?“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哲学经常会去讨论一些,看上去很简单,但是又很根本的问题,美学也是,比方说,美学家们最常讨论的问题,就是“美”到底是什么。
各个时期的西方哲学家对“美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总结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古希腊时期,总体来看是理性的;
第二个阶段,中世纪到十七十八世纪,总体来看是感性的;
第三个阶段,十八十九世纪,德国哲学把对美的这些感性和理性的看法,结合了起来。
第一阶段:
古希腊哲学家们主要有四种看法,也就是美在和谐、美在效用、美在理念、美在有机整体。
第一种看法,主张“美在和谐”的,以毕达哥拉斯学派为代表。这个学派的人大多是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们用自然科学的态度来看世界,试图在自然界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找出一个统摄一切的原则。他们认为这个原则,就是数。“美在和谐”,就是指“数的和谐”。
毕达哥拉斯学派把音乐中的和谐推广到建筑、雕塑领域,探索什么样的数量比例,才会产生美的效果,他们得出了一些规律。比方说,“黄金分割率”。
第二种看法认为,“美在效用”。这是苏格拉底提出的。他把美和效用联系起来,认为美一定是有用的。一件东西是美是丑,要看它的效用,效用的好坏,又要看用者的立场。所以,美不是完全在于事物本身而是与人有关。苏格拉底的美学思想,标志着古希腊美学思想的一个很大的转变。在他之前,人们主要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出发去看美的问题,要替美找到自然科学的解释,而到了苏格拉底这里,人们才主要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去看待。
第三种看法。到了苏格拉底最著名的学生,柏拉图那里,他认为“美在理念”。这是西方思想史上第一次把“美”这个概念,从美的事物中分离出来,去探讨“美本身”的问题。
在柏拉图心目中,有三个世界:理念的世界、现实世界和艺术的世界。在他看来,理念的世界,是最高级,也是最真实的,是柏拉图所向往的。“美本身”就存在于这个理念的世界当中,它是永恒不变的,比一切美的事物都要高级,“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就能把它变成美的事物。但我们所见所闻所感的具体的美,要么在现实世界,要么在艺术世界。我们只能通过思考和理智,通过抽象思维去探索“美本身”的一点眉目,至于我们的感受,是根本到达不了“美本身”的。
第四种看法。到了柏拉图最杰出的学生亚里士多德那里,美学思想又更进了一步,为了方便起见,我们把他的美学思想叫作“美在有机整体”。亚里士多德在哲学史上的地位至关重要,朱光潜先生认为,他是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因为,他阐明了“模仿”这个美学概念,为文学艺术正了名。
亚里士多德的“模仿”,一开始指的是叙事诗或戏剧对人的动作的模仿,后来又被推广到其它艺术形式。按照一定原则,诗歌、戏剧的各个部分安排紧密,没有一点多余也没有一点缺乏,艺术作品就形成了有机整体,美就在这个有机整体之中。
第二阶段:
到了中世纪,神学家把柏拉图的“理念”变化了一下,把柏拉图认为最真实、最美、最完善的理念,说成是神、是上帝,我们可以把这个观点叫做“美在上帝”。
中世纪之后,到了十四、十五世纪,西方社会迎来了文艺复兴。人们更关心人的感性经验。
到了十七、十八世纪,大家干脆就暂时绕开“美是什么”这个问题,转而讨论“美感经验”是什么这个问题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经验主义,这派哲学家认为“美是愉快”。美是怎么让人感到愉快的?这要归功于人的经验,经验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来源的主张,这种观点认为,我们人的知识来源,主要是感觉经验。
第三阶段:
接下来到了十八、十九世纪,德国哲学,试图融合重视感觉经验的经验主义哲学和重视理性思辨的理性主义哲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以康德和黑格尔两位哲学家为代表。
康德认为“美在形式”。审美只是欣赏形式,不涉及功利目的,不涉及利害计较,也不涉及实践活动。美的形式产生了美感,让人愉快,这和情感有关,是感性的方面;这种愉快,是因为事物的形式符合了我们的认识功能,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超越感性维度的,是理性的。
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柏拉图的理念,是超越感性客观世界的、永恒不变的、最真实的存在,而黑格尔的理念其实是指概念和概念所指的东西,它必须要结合感性事物,是不可分割的。这也就把理性的理念和感性事物统一起来了。
解读 | 胡潇方、王志
北京大学艺术学硕士,媒体人
播音 | 沐泽
策划编辑 | 胡潇方
音频编辑 | 陈子夫
为什么人人都说蒙娜丽莎美,却个个喜欢刷抖音美女?
这书我在图书馆翻过,挺好,就是好多内容因为对历史地理不太了解而读不懂
棒!
说得太快了
很好
收藏了,准备上下班开车听
比看书快多了
这么说 美学史其实是在哲学史 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٩(❛ัᴗ❛ั⁎)
朱光潜(钱)好吗
一个匿名 回复 @Emmarvelously: 终于有人提到这个问题了 潜(qian 二声)且没有别的音。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