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西方美学史》

艺术 |《西方美学史》

00:00
22:18

美学大师朱光潜的扛鼎之作,展现西方美学横跨3000年的历史发展。

点击进入喜马讲书频道页>>>

书名:《西方美学史》

作者: 朱光潜

今日解读胡潇方、王志

解读人简介: 北京大学艺术学硕士,媒体人

播音:沐泽

策划编辑:胡潇方

音频编辑:陈子夫


01 听前思考

美是什么?

“美”和“美的事物”有区别吗?

美学是什么?


02 书中金句

所谓“以美为对象的学问”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美学,这里“美”与“真”同义,所以它就是哲学。这种思想有两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是“凝神观照”为审美活动的极境,美到了最高境界只是认识的对象而不是实践的对象,它也不产生于实践活动。


康德既不满意以鲍姆嘉通为代表的德国理性主义的美学观点,也不满意以博克为代表的英国经验主义的美学观点,他要求达到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调和,英国经验主义派把“美的”和“愉快的”等同起来,审美活动只带来感官的快感;德国理性主义派则把“美的”和 “完善的”等同起来,审美活动只是一种低级认识活动,要涉及概念,尽管它还是朦胧的。


黑格尔有一句名言:“凡是现实的都是理性的,凡是理性的都是现实的”,就是肯定理性世界与感性世界的统一。


03 精华笔记

什么是美学?“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哲学经常会去讨论一些,看上去很简单,但是又很根本的问题,美学也是,比方说,美学家们最常讨论的问题,就是“美”到底是什么。

 

各个时期的西方哲学家对“美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总结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古希腊时期,总体来看是理性的;

第二个阶段,中世纪到十七十八世纪,总体来看是感性的;

第三个阶段,十八十九世纪,德国哲学把对美的这些感性和理性的看法,结合了起来。


第一阶段: 

古希腊哲学家们主要有四种看法,也就是美在和谐、美在效用、美在理念、美在有机整体。

 

第一种看法主张“美在和谐的,以毕达哥拉斯学派为代表。这个学派的人大多是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们用自然科学的态度来看世界,试图在自然界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找出一个统摄一切的原则。他们认为这个原则,就是数。“美在和谐”,就是指“数的和谐”。

 

毕达哥拉斯学派把音乐中的和谐推广到建筑、雕塑领域,探索什么样的数量比例,才会产生美的效果,他们得出了一些规律。比方说,“黄金分割率”。

 

第二种看法认为,“美在效用”。这是苏格拉底提出的。他把美和效用联系起来,认为美一定是有用的。一件东西是美是丑,要看它的效用,效用的好坏,又要看用者的立场。所以,美不是完全在于事物本身而是与人有关。苏格拉底的美学思想,标志着古希腊美学思想的一个很大的转变。在他之前,人们主要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出发去看美的问题,要替美找到自然科学的解释,而到了苏格拉底这里,人们才主要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去看待

 

第三种看法到了苏格拉底最著名的学生,柏拉图那里,他认为“美在理念”。这是西方思想史上第一次把“美”这个概念,从美的事物中分离出来,去探讨“美本身”的问题。

 

在柏拉图心目中,有三个世界:理念的世界、现实世界和艺术的世界。在他看来,理念的世界,是最高级,也是最真实的,是柏拉图所向往的。“美本身”就存在于这个理念的世界当中,它是永恒不变的,比一切美的事物都要高级,“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就能把它变成美的事物。但我们所见所闻所感的具体的美,要么在现实世界,要么在艺术世界。我们只能通过思考和理智,通过抽象思维去探索“美本身”的一点眉目,至于我们的感受,是根本到达不了“美本身”的。

 

第四种看法。到了柏拉图最杰出的学生亚里士多德那里,美学思想又更进了一步,为了方便起见,我们把他的美学思想叫作“美在有机整体”。亚里士多德在哲学史上的地位至关重要,朱光潜先生认为,他是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因为,他阐明了“模仿”这个美学概念,为文学艺术正了名。

 

亚里士多德的“模仿”,一开始指的是叙事诗或戏剧对人的动作的模仿,后来又被推广到其它艺术形式。按照一定原则,诗歌、戏剧的各个部分安排紧密,没有一点多余也没有一点缺乏,艺术作品就形成了有机整体,美就在这个有机整体之中。


第二阶段: 

到了中世纪,神学家把柏拉图的“理念”变化了一下,把柏拉图认为最真实、最美、最完善的理念,说成是神、是上帝,我们可以把这个观点叫做“美在上帝”。

 

中世纪之后,到了十四、十五世纪,西方社会迎来了文艺复兴。人们更关心人的感性经验。

 

到了十七、十八世纪,大家干脆就暂时绕开“美是什么”这个问题,转而讨论“美感经验”是什么这个问题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经验主义,这派哲学家认为“美是愉快”。美是怎么让人感到愉快的?这要归功于人的经验,经验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来源的主张,这种观点认为,我们人的知识来源,主要是感觉经验。

 

第三阶段:

接下来到了十八、十九世纪,德国哲学,试图融合重视感觉经验的经验主义哲学和重视理性思辨的理性主义哲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以康德和黑格尔两位哲学家为代表。

 

康德认为“美在形式”。审美只是欣赏形式,不涉及功利目的,不涉及利害计较,也不涉及实践活动。美的形式产生了美感,让人愉快,这和情感有关,是感性的方面;这种愉快,是因为事物的形式符合了我们的认识功能,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超越感性维度的,是理的。

 

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柏拉图的理念,是超越感性客观世界的、永恒不变的、最真实的存在,而黑格尔的理念其实是指概念和概念所指的东西,它必须要结合感性事物,是不可分割的。这也就把理性的理念和感性事物统一起来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涂玉芳

    第一阶段: 1.美在和谐(数的和谐) 以毕达哥拉斯学派为代表,用自然科学的态度看世界,认为统摄一切的原则是数;探索出黄金分割率 2.~效用 苏格拉底认为美一定是有用的,主要从社会科学的角度看待美 3.~理念 柏拉图提出把“美”这个概念从美的事物中分离出来,去探讨“美本身” 4.~有机整体 亚里士多德阐明“模仿”这个美学概念 第二~: 1.美在上帝 神学家 2.十四、十五世纪,人们更关心感性经验 3.美是愉快 十七、十八世纪,经验主义哲学家 第三~: 十八、十九世纪 1.康德认为“美在形式”。美的形式产生美感,让人愉快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 小海kevin

    人的思维分感性和理性两部分,感性思维是快的、先发的的思维系统,感性思维只能欣赏美的形式,具体的事物,现实世界的东西;理性思维是深度、慢的思维,通过思考和理智,通过抽象的思维去探索美的本质,是美的感性事物之所以为美的本质原因、本质规律,他是美本身,是理念、概念。

  • 夭夭如烨

    如果走专业播音路线路线,配着些音乐就好了。这语速太快,成念课文了

  • 贝霓兒

    潜是二声

    薿哝 回复 @贝霓兒: 提醒得对

  • Roger老师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能引起人类性欲、食欲、兴奋、平静、愉悦……等等情绪感受行为的东西是“美”,也就是说有利于人类生存或繁衍的东西是“美”,不利于人类生存或繁衍的东西是“丑”——这是美与丑的本质。

    杨明珠_5s 回复 @Roger老师:

  • Michael_KingSong

    西方科学史,可以来一波

  • 杨大树8

    口头语太多 “呢”“那”,好烦

  • 离雨弥港_mk

    断臂维纳斯 数的和谐 天上的各个星球按一定轨道运动,就会产生一种和谐音乐,这个叫宇宙和谐。 柏拉图:美在理念,美本身就是柏拉图所说的理念的一种,理念是一种特殊的永恒不变的存在 如果仅仅把它当做感受 那我们岂不是太狭隘了 如果你感受不到 不代表它不存在

  • 简单的jane

    有了初步的了解,语速再慢点就更好了

  • 吴文尧_am

    如果朱光潜真的是这么理解的柏拉图那我真觉得是因为他不理解 照这样的说法 那我们可以认为世间没有智慧这回事 这有多么愚昧

    无敌的我d 回复 @吴文尧_am: 但是朱光潜的出发点在他的谈美中说过,他力图去结合马克思主义的观念,但是这样去解读美太过于不美,于是我觉得他这样解释柏拉图具有合理性,他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观念上讨论,所以这是他的一种历史唯物思路,需要的确实是要结合阶级社会与历史经济的关系总和考虑,所以我觉得朱先生的怎么看柏拉图的美在于角度,你可以单脱离唯物哲学,在唯心哲学上去看你也可以相信苏格拉底的灵魂说,所以这是朱先生按唯物角度解读,角度不同柏拉图的理念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