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罗马征服不列颠
罗马军人再次登陆不列颠岛
对于罗马这个地中海帝国来说,最让人感到惊讶的扩张之举,当属对不列颠的征 服了。很难说这样的征服是出于安全的考虑。毕竟这样一个小岛,完全没有和罗马帝 国相抗衡的纵深,也没有十分诱人的利益。罗马之所以对不列颠有那么强的怨念感, 更多是出于一种强者的自负。既然罗马已经征服了整个西欧平原,又为什么要在海峡 对岸给凯尔特人留下几个小岛。这种心态与 1000 多年后,蒙古人对日本的两次跨海 远征类似(既然我已经如此强大了,为什么还要在日出之地留下个日本?)。 比较下来,罗马人对不列颠的征服,倒显得还务实一点。最起码凯撒已经二次登 陆过不列颠(公元前 55、54 年),罗马人对海洋的熟悉度,也远大于马背上起家的 蒙古人。公元 43 年,伟大的尤利乌斯·恺撒去世后的第 99 年,5 万罗马军人再次渡 过加来海峡,踏上了不列颠的土地。伴随着罗马人的征程,我们也有机会把视线,正 式投向这片日后影响了世界格局的土地。 总的来说,大不列颠岛的地形呈现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结构。走势比较明显的 高地总共有五处,分别是北部的:西北高地(苏格兰高地)、格兰扁山脉、南部高地, 以及中部的奔宁山脉、西南边缘的坎布里亚山脉。除了这些高地及其边缘的低地区外,大不列颠岛境内最大的一片低地,位于奔宁山脉以南、坎布里亚山脉以东。由于伦敦当下是这片低地区的地缘核心,因此我们也可以将之称为“伦敦平原”。 在地理划分中,伦敦平原一般也会被视为西欧平原的一部分。之所以这个归类,是因为整个大不列颠岛原来就是西欧大陆的一部分,在经过两次地质运动后,板块漂流到了现在的位置。罗马人应该感到幸运的是,当他们渡过狭窄的加来海峡后,所面对的就是面积巨大(相对岛的面积来说)的伦敦平原。平整的地形无疑对罗马军团的征服极为有利。 与英吉利海峡对岸的“法国”大部一样,“英国”也是属于潮湿而又适合多汁牧 草生长的海洋性气候。在罗马人到来之时,除了沿英吉利海峡地区有像高卢凯尔特人 那样,开始尝试种植以外,整个不列颠腹地的凯尔特人,基本都是以畜牧经济为主。 当然,作为岛上面积最大的低地区,不管采取什么样的生产方式,伦敦平原肯定都是 整个不列颠岛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对这片这片核心之地的征服,能够为罗马人进一 步向高地渗透打下坚实的基础。 很显然,这些不列颠凯尔特人(简称“不列颠人”),并无法在宽广的平原地带 与纪律严明的罗马军团抗衡。要知道,亚历山大和凯撒率领类似数量的军团时,所面 对的敌人要比他们强大的多。在最初的 20 多年时间里,罗马人并没有试图向高地扩张, 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对伦敦平原的经营上。这期间很自然会遇到很多次土著部落的反 抗。除了其中一次的领导者是一位部落首领的女儿以外,最让罗马人印象深刻,也最 有地缘背景的,应该来自威尔士的挑战了。
威尔士人强烈抵抗罗马
相信很少会有政治、历史爱好者(包括足球迷)会不知道英国内部分为了英格兰、 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四个板块。除了位于爱尔兰岛东北部的“北爱尔兰”以外, 其他三个板块都位于大不列颠岛之上(包括附属小岛)。相比几百年来一直在谋求 独立,并且在前些日子差点公投独立的苏格兰来说,大家对威尔士的了解程度要低 一些。之所以这种情况,是因为威尔士在 16 世纪就正式并入英格兰了(英国王储的 爵位就是“威尔士亲王”)。而苏格兰王国和英格兰王国,则是在 19 世纪初各自放 弃独立地位,统一成为“大不列颠王国”的。从法律角度看,苏格兰人可以认为, 他们与英格兰人会更加平等(也因此更有独立意识)。
英格兰、苏格兰,乃至威尔士、爱尔兰之间的恩怨,要等到中世纪以后才会具体 解读。今天的内容,会让大家明白“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在地理环境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我们当下所能看在不列颠看到的这些族群恩怨, 都能在罗马时代的地缘博弈中找到源头。 当一个地区受到强敌入侵时,入侵者总是会选择生存条件最好的低地区立足,而 地形复杂的高地区,基本就成为原住民的最后领地了。如果这片高地周边还拥有海岸 线(使之有对外交流通道),无疑会极大增强抵抗者的生存机率。鉴于不列颠的海岛 结构,大多数不列颠部落都能够拥有自己的出海通道,谁能够在罗马军团的重压之下 抵抗的更久,取决于他的领地里是否有高地保护。 “威尔士人”之所以能够成为罗马征服初期最强劲的反抗者,正是因为他们的“靠 山”是不列颠五大高地中,最南部的“坎布里亚山脉”。大多数海岛的的边缘都会存 在很多不规则的突起,坎布里亚山脉正是大不列颠岛西南部的一个突起。通常情况下 我们会以半岛、海角来命名这类突起。因此我们也可以把威尔士地区称之为“坎布里亚半岛”或者“威尔士半岛”。 需要再次说明的是,尽管我们会把一些民族(国家)称之为高地民族(国家),但实际上能够聚集最多人口,并使之获得独立资本的,还是这些高地内部或者边缘的低地。威尔士地区的情况也是这样。在河流和海洋的作用下,山脉的外围沿海地区,自然形成了一圈低地。如果说坎布里亚山脉是阻挡罗马人(包括以后的日耳曼人)入侵的屏障,那么这些沿海低地,则是威尔士人的生存根本。由于南部沿海地区无论从陆地还是海洋,都更容易与伦敦平原交流(包括对抗),所以也自然成为了威尔士地区的核心之地(首府加的夫便位于此)。
今天我们看威尔士与英格兰的分割线,已经完全压至坎布里山脉东麓了。从地缘 角度看,无论伦敦平原的统治者是罗马人还是日耳曼人,这都是威尔士地区保持半独 立状态时,所能看到的最好结果了。事实上,如果不是英格兰后来完全吞并了威尔士, 为了获得绝对安全,他们一定会尝试把分界线定到坎布里山脉的分水岭上的。 公元前 70 年,在伦敦平原经营了 20 多年的罗马人,终于开启了不列颠统一之战。 最先成为攻击目标的,并不是抵抗最顽强的威尔士地区,而是位于今天英格兰的北部, 奔宁山脉东、西两侧的低地(利物浦、曼彻斯特、谢菲尔德、利兹,这些英国著名城 市都在这一区域)。之所以会这样选择,是因为奔宁山脉对于罗马人的阻隔作用,要 小于坎布里亚山脉。这条南北向矗立于不列颠岛中部的山脉,两侧与海洋之间,各自 拥有一条大纵深的平原地带,并且与伦敦平原呈无缝对接状态。在罗马人的推进过程 中,被不列颠人从高地而下,切断补给线的风险要小的多。
公元 75——78 年,罗马人终于突破坎布里亚山脉,吞并整个威尔士地区的。很快,敢于挑战罗马的,就只剩下北部苏格兰地区不列颠人了。
支持٩( 'ω' )و
英格兰和苏格兰合并于1707年,应该是18世纪初。
不列颠可没有“神风”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