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篇丨中国画的常识7:画语与画论

特别篇丨中国画的常识7:画语与画论

00:00
13:04

本集文稿 

你好,我是邵仄炯,今天又到了中国画的常识特别单元,要和你一起分享关于中国绘画“画语与画论”的知识。


我们知道任何艺术都存在“理论”与“实践”相互依存的关系,对理论知识的了解,有助于我们对画作更好的领悟。所以掌握这方面的内容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那么“画语与画论”的含义是什么?它可以是画家或理论家专门的著书立说,也可以是在绘画作品中以题跋的形式阐释关于绘画的看法,甚至是画家实践的经验与感悟。“画语与画论”的发展亦反映了绘画艺术的发展情况,同时对艺术的创作起到了总结与传播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采用“分期”的方法,对中国古代绘画历史中一些重要的“画语与画论”进行列举与解读,了解一下每个时期的绘画理论的发展情况以及着重点是什么。


其实,纵观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魏晋时期;第二阶段是在唐代;第三阶段是五代到宋;第四阶段是元明清以来的绘画理论。我们在前面解读画作的时候,经常会说到《古画品录》、《历代名画记》、《宣和画谱》、《画旨》等,其实这些都是很重要的绘画理论著作。是前人对不同时代的作者、作品的归类、品评、鉴赏的内容,这些文字对今天学习中国画有着很大的帮助。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这些著作吧。

第一阶段是在魏晋时期。这阶段是中国绘画成为独立学科的时期,也是理论快速发展的时期。重要的著作有顾恺之的《论画》、《画云台山记》、《魏晋胜流画赞》,宗炳的《画山水序》,王微的 《叙画》,谢赫的《古画品录》,姚最的《续画品》等。其中,顾恺之、宗炳、王微都是对山水画的论述,谢赫与姚最主要是对画家的品评。


东晋画家顾恺之所著的《论画》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篇画论”,其中“迁想妙得”的观点对后世影响重大。你从中可以明白:中国画的形象不是真实而是从迁想妙得中来的,是客观现实与主观感悟互通融合的产物。


受顾恺之《论画》的影响,由谢赫著成的《古画品录》中提出绘画的“六法”,被认为是中国画史上一次系统性的总结,一直也被后世评论家作为评论绘画的标准。

谢赫《古画品录》


这六条标准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其中,“气韵生动”是六法中最重要的,也是欣赏中国画最关键的一条,画的像不像、技法好不好都是次要的,关键看气韵,生动气韵的作品才有艺术感染力;“骨法用笔”是关于绘画中的用笔问题,是表达物象的重要技法;“应物象形”是对绘画对象的准确描绘;“随类赋彩”是在表现物象上赋予正确的色彩,这里的色彩不仅是客观的,更有主观的提炼与概况;“经营位置”是讲述怎样构思画面的构图;“传移模写”是指一种学习方法。“六法”主要是针对人物画的品评方法,后来也扩展到对中国画其他门类的评论,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第二阶段是在唐代。这时期中国绘画走向成熟,人物画、山水画得到较为全面发展,花鸟画独立成科。这时期的理论著作,也比魏晋时期更加系统、深入和综合性。重要的有王维《山水诀》、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等。其中《唐朝名画录》是最早的一部绘画断代史,《历代名画记》是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

王维《山水诀》


《历代名画记》具有“绘画百科全书”之称,在中国绘画史学的发展中具有承前启后的时代意义。


这部著作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部分:绘画历史发展的评述、画家传记及有关的资料、作品的鉴藏。比如在“画家传记及有关的资料”这部分中,全书共收纳历代画家有 372 人,不仅有张彦远对画家们绘画作品的评价,还有画家的基本信息,比如他们的字、号、籍贯、官位、善绘的题材等,是研究唐及唐以前画史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资料。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这里面有什么重要观点呢?首先,有一个观点是:“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这是张彦远对绘画的社会功能方面做出的阐释,认为绘画先具有政治教化的功能。这个观点与谢赫的看法相似。还有“画分五等”这个观点,意思是把绘画分为自然、神、妙、精、谨五个等级,最高境界是自然,是指没有刻意雕琢痕迹的绘画作品是最好的。还有我们在解读文房四宝的“墨”时,“墨韵而五色具”这个观点也是出自《历代名画记》。


 第三阶段是在五代到宋。这个阶段的荆浩《笔法记》、郭熙《林泉高致》、郭若虚《图画见闻志》、黄休复《益州名画录》、米芾《画史》、邓椿《画继》等都是很重要的著作。


其中,郭熙《林泉高致》是对山水画的论著,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山水画发展的成熟。在解读《早春图》时,我们就讲到了这部著作里面有关“三远法”的观点,对创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郭熙《林泉高致》


另外,这时期《宣和画谱》的出现,标志着绘画理论的书写由私人个体学者的爱好提升到官方的重视。这部著作,“记宋徽宗朝内府所藏诸画,所载共231 人,记 6396 轴,分为 10 门”。与前代画论相比,这本书里,将绘画分工更为精细。对于研究北宋及以前的绘画发展和作品流传,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第四阶段是在元明清时期。这阶段绘画理论著作纷繁复杂,画论家与画论著作的数量都超过了前代,并出现了众多分门别类的画论著作,有:画史、画论、著录、画谱、题跋等。此时较有代表性的绘画理论有黄公望的《写山水诀》,论述的是山水画,董其昌的《画旨》推崇文人画,还有石涛的《苦瓜和尚画语录》、王原祁的《西窗漫笔》、钱杜的《松壶画艺》都是画家通过绘画实践提出自己的独有见解等。


其中,明代董其昌提出了“南北宗论”,影响最为深远,他以禅理喻画理,将绘画方法分成南、北两宗,认为二宗在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上有很大的区别:南宗推崇“士气”,北宗则推崇“精工”等。


还有清代石涛主张“笔墨当随时代”,“搜尽奇峰打草稿”,重视发挥画家个性并实现创作自由;王原祁山水画理论的“龙脉说”也是集大成的绘画总结。

介绍完古代的画语画论,我再谈些自己的观点。我认为,古代中国画的画语或画论,基本上是从实践中得来的,没有实践体悟的画语和画论,往往过于抽象、留于表面。前面例举的许多画语、画论的作者大多都是一流的画家,他们都有传世作品,有些虽无作品,但也在文献中可以得知他们的绘画成就。


因此,只有在实践经验基础上得出的画语画论才是鲜活的,这也是中国绘画艺术的一大特点。所以说中国画的理论是感悟性的,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其长处在于都是点状的光亮,缺点在于少有系统与结构性的体系。


时至今日,中国画的史论与纯理论研究越来越多,这是前代所没有的,今天多以西方艺术理论的构建方式,以跨界的视角,如将民俗、历史、考古、社会、经济等多种学科交叉摄入绘画史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但不足的是其间难免有些让人觉得多游离于绘画本体之外,以艺术本质关系不大,更不可能对实践有所帮助了。


我想中国的象形文字的出现,决定了中国的艺术形式的大致基调,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导的艺术模式,而非逻辑的推导或是理论的演绎,这也是中国第一篇画论中最重要的观点“迁想妙得”所决定的。

 

课后作业 

在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中,你对哪些观点或画语印象比较深刻,并谈谈你的看法,欢迎在下方留言区与我互动。谢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