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 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天下第一行书”从此销声匿迹
 1.28万
试听180

005. 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天下第一行书”从此销声匿迹

00:00
12:57


【作品】《萧翼赚兰亭》

【作者】阎立本

【年代】唐

【材质】设色绢本手卷

你好,我是徐骥。上期我介绍了阎立本的重大历史题材作品《步辇图》,今天我来讲一讲他的另一幅作品——《萧翼赚兰亭图》。


它的原作已经看不到了,现留存在世的是三幅宋代摹本—— 一幅摹本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一幅藏于辽宁省博物馆,还有一幅是南宋的摹本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辽博所藏的这件相对更加精致,我就以这版为例,给你说说。
肯定有人会说,摹本,不就是假的么,又不是真迹,有什么好看的。但是咱们得回到古代去看,古时候没有照相技术,“摹”是重要的复制手段,好的摹本叫“下真迹一等”,能够体现原作的风貌神韵,对原作的流传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今天我就结合《萧翼赚兰亭图》给大家讲一讲古代的复制技术。


    与《步辇图》的政治高度不同,《萧翼赚兰亭图》讲述的是中国古代艺术史上一桩非常重大的公案,就是兰亭集序的流传问题。兰亭序,相信大家已经非常熟悉了,王羲之写的,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其实《兰亭序》应该叫做《兰亭集序》。起因是在公元353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初三这一天,王羲之和朋友们组织了一个大聚会。聚会干什么呢?作诗。他们作诗的方法很有意思,把一个木杯装了酒,然后让它从溪水的上游往下漂。大家分坐在溪水下游的岸边,杯子漂到谁那里停下来或者打转,谁就要即兴赋诗。这个作诗的方法还有个名字,叫“曲水流觞”


诗作了不少,大家说咱们集合成一本诗集吧,那诗集的序谁来写呢?大家一致提议,老王书法最好,文章也写好,就让他来执笔吧。王羲之当时喝了酒,微醺之下如有神助,也没怎么想,就写出了这篇流传千古的《兰亭集序》。这篇序的内容大致是这样说的,在这大好时光,我们共聚一堂非常开心。但时光易逝,快乐难以永驻。不过虽然时光流逝,但人的感情是相通的,后世的人看到我们做的这些诗篇,应该会有与我们同样的感受吧。


我们现在看到的《兰亭集序》上洋洋洒洒,还有多处涂改,因为本就是王羲之趁着酒兴,随笔写下的草稿。虽然是草稿,但却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峰。


冯承素 摹兰亭序(局部


问题来了,这幅作品的流传,为何后来成了一桩公案呢?这跟唐太宗李世民有很大的关系。李世民是王羲之的铁杆粉丝,他对这幅字念念不忘,他用了很多办法,却还是得不到。


传说王羲之自己也十分珍惜这幅《兰亭集序》,把它视为传家宝,后来传到第7代孙智永和尚手里,这部《兰亭集序》就不知去向了。但其实是智永去世之前把《兰亭集序》传给了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知道《兰亭集序》非同小可,于是就把它给秘藏起来了。

当时李世民正在全国范围内搜寻王羲之的作品,对这个消息也有耳闻,就让辩才把《兰亭集序》献上来。但辩才坚决不承认,说自己伺候智永和尚的时候确实见过,但经过几十年的战乱,谁知道《兰亭集序》去哪了。辩才和尚手里到底有没有呢?唐太宗肯定不相信,于是动脑子准备智取。

咱们今天讲的这幅《萧翼赚兰亭图》说的就是这之后的故事


唐太宗派了监察御史萧翼来完成这个任务。萧翼伪装成了一名酷爱书法的书生,去结识辩才和尚。等到两个人关系密切以后,萧翼说自己非常痴迷书法,把一些家传的墨宝、临帖,其中有几件王羲之的书法,拿给辨才和尚看。辨才看了以后说,你这些帖,确实真的是王羲之的,不过都不够精。我这儿倒有一本好帖子,拿给你开开眼。

萧翼不动声色的问,是什么帖子呀? 辨才这时有点后悔自己失言了,不过还是告诉了萧翼,说是《兰亭集序》的真迹。萧翼故意不信,用激将法惹逗辨才,辩才脑子一热,把深藏的《兰亭集序》拿给萧翼看。就这样,《兰亭集序》被骗出来。

这张《萧翼赚兰亭》画的,就是萧翼与辩才和尚谈论书法时的情景。我们看到,这张图上画了一位僧人坐在椅子上,他面带笑容、右手挥舞,正在兴高采烈地谈论着什么。但在这样的神态中,他又坐得很端正,暗示了这个人物的谨慎和克制。

在他对面,是一位中年书生坐在鼓形凳上。这位中年书生面容清瘦,可以看出他对僧人的谈话极其地迎合。他表情专注,身体微微前倾。不用说,僧人就是辩才和尚,书生就是萧翼了。阎立本在作画的时候,通过神态、动作刻画了人物的身份,又描绘出了当时的场景。


这张画还有比较有趣的地方,就是它为我们展现了唐朝的烹茶、饮茶的情景。这张画也是最早描绘饮茶场面的画。一千多年前,人们饮茶和我们现在一样吗?到底不同在哪里呢?我们看到画中左下,有一个满脸胡须的侍者正在煮茶,他好像刚在锅里放入了茶叶,炉子里的火正旺,水马上就要开了。这时他拿着茶夹,搅动锅里的茶汤。旁边有一个童子捧着茶托、茶碗准备分茶。一边的桌上还有茶碾、茶罐和茶杯。

从画面的制茶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唐人喝茶和我们现在完全不一样,他们不是泡的,而是煮的。具体做法大概就是,茶饼放在茶碾里面捣碎,再过筛子,制成的茶沫在沸水里煮。喝茶的时候,趁热盛出来,再分到杯子里。日本现在许多地方还保留了这种传统的喝茶方式。但我国,因为制茶工艺的改进,在明朝时就开始用泡茶的方式喝茶了。


我们再说回萧翼。萧翼成功完成任务,把《兰亭集序》呈给唐太宗。唐太宗非常兴奋,命人复制了好几本,把真本带进自己的陵墓里。也有其他说法,当时原版的《兰亭集序》没有放入太宗的昭陵,而是埋到了他儿子高宗皇帝的乾陵。总总之,这本“天下第一行书”后来再没有出现过,它去往何处,也成了历史上的一大公案。

说到这,我想给你介绍介绍古代的临摹技术。唐太宗不是找人复制了好几本兰亭集序么,这直接导致了临摹技术在唐代以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那么临摹到底是怎么操作的呢?“临“和”摹“是一样的技术吗?


我先来说“摹”。我们所说的摹本,是将纸或绢盖在真品上,进行复制。复制的时候如果是直接摹写,就叫“摹写本”,还有一种是把字先勾出轮廓,再根据墨色浓淡填实,这种就叫“双钩廓填本”。

“摹”,最主要是上面那层纸必须是透明的,但古时并没有像硫酸纸这类透明纸,那古人怎么办呢?古人会想办法.


在暗室中,把真本和摹写的版本同时贴在窗户上,借助窗外的日光钩摹。因为正午的阳光最强烈,用这种方式得到的摹本被称为“晌搨本(shang ta)”,晌就是晌午的晌。

那阴天是不是就没办法了呢?也有办法,他们是用蜂蜡涂布在纸上,让纸变得透明,用这种方法得到的摹本叫做“硬黄本”。 由于摹是直接覆在真迹上进行复制,效果和真品最接近,几乎可以乱真,在收藏时的待遇和真迹差不多,所以叫“下真迹一等”。 

唐代有一位大咖叫冯程素,我们现在说的最著名的《兰亭序》就是出自她的手。她摹搨的这本《兰亭集序》叫神龙本。之所以叫神龙本,因为这本在开篇有一方“神龙“小印。这也是因为兰亭序的版本太多了,于是学界就用这些版本上的特征来区别。

冯承素 摹兰亭序(局部)


运用摹来复制,其实让人挺担心的,毕竟材料是纸或绢,太容易损坏了。那这“摹本”要是再坏了怎么办呢。没关系,古人还想出来另外一种办法,就是把书法作品直接刻到石碑上,这样就容易保存了。


所以,还有一种办法叫“棰拓”(chui tuo)。棰拓,就是把石头上刻的文字印到纸上。这个过程可能你就比较熟悉了,先用纸紧紧贴在需要复制的物体表面,然后用拓包,就是一个包了棉花的布包,蘸墨在纸上使劲打。因为拓取的石碑文字表面有凹凸,凸的地方粘墨,凹进去的地方粘不到墨,就显现出了图像。但是直接打,纸容易破,所以在打纸时要垫上毛毡。拓片完成后,为了防霉防蛀,还要在上面涂上一层蜡,因此棰拓又被称作“毡蜡”。



棰拓法


我刚才说的《兰亭集序》,最著名的除了冯承素摹搨的神龙本外,还有一部《定武兰亭》。《定武兰亭》就是一部拓本,是依据欧阳询摹写的《兰亭序》刻到石碑上后再拓的。



《定武兰亭》(局部)


那么“临本”是什么呢,“临”比较简单,就是把作品放在面前,照着写,照着画。我们刚才说的“摹”和“棰拓”都是针对书法作品来说的,绘画的复制,一般就是“临本”。美术史中经常说谁谁 “背临”大师的作品,“背临”,就是看过原作以后,把原作收起来,依靠记忆再画出的。


我们今天说的《萧翼赚兰亭图》其实也是“临本”。不过因为约定俗成,对于画的复制,即便是“临”,也叫“摹本”。

开头的时候我就说过,流传在世一共有三件《萧翼赚兰亭图》的摹本。我选了辽宁博物馆收藏的那一幅,那么它具体是哪里摹的更好呢?



辽宁博物馆本



台北故宫本



北京本


这三张图,猛一看,人物布局和陈设,基本上都是一样的。这就是摹本的特点,基本内容一致,但细节千差万别。因为时间关系,我这次就带你来看一个部分,就是辩才和尚的衣服。


辽宁博物馆藏那个版本上,辩才的衣服是用淡墨勾出轮廓,再层层渲染的,色彩与线条的结合非常和谐统一。尤其是袈裟,画家刻画出了袈裟材质要比单衣厚的质感,搭在辩才腿上有服帖的厚重感,这里处理的非常细腻。宽大的僧袍更体现了辩才和尚的瘦小。

但其他的两件摹本对辩才衣服的刻画都没有这样精到了。也因此,辽博所藏的这本公认是最接近真迹的。

今天的内容到这就差不多了,我总结一下,我们今天主要讲了《萧翼赚兰亭图》这幅作品具体画的是什么?什么是临本,什么又是摩本?古代的复制技术,其实也是学习原作的一种方式。除了听我所讲,也给你留一个作业,希望你自己动动手,尝试临摹一张自己喜欢的古代佳作,在这个过程中,相信你一定会领悟到这些传世名作的伟大之处。

谢谢你的收听,我是徐骥,一期一画作,我们下期再见。

精选用户评论
  • 我的账号是用来学习的

    Ta ben

其他用户评论
  • jessie3261

    拓本,ta ,四声

  • 大圣他爹地

    拓本的拓到底是读ta还是tuo???

    虚室生白_J 回复 @大圣他爹地: 马未都特意强调说读ta

  • Anna_f9

    三本摹本的差异也太大了!

    听友188473446 回复 @Anna_f9: 摹本本就是古人凭记忆模仿的原作,没有照相机记忆力的强弱就尤为重要了,有些古人画家在模仿的过程中细节记忆难免有所偏差,或者直接变成了模仿加个人的主观性,在原作基础上改变了技法等,因此三张摹本差别大也就不难理解了哈

  • 一起来听南怀瑾

    拓 ta

  • 我的账号是用来学习的

    拓本没错 特意查了查

    我的账号是用来学习的 回复 @我的账号是用来学习的: Ta b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