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好,讲今天的《诗经》之前先讲一个相当黑色幽默的故事,来自《春秋》和《左传》中的两句话,分别为““十有二月,狄入卫,郑弃其师”(《春秋》),“郑人恶高克,使帅师次于河上,久而弗召,师溃而归,高克奔陈。”(《左传》),两句话一略一详,其实说的是同一件事。
话说郑文公特别不喜欢一个叫高克的将军,不喜欢到什么程度呢?给了他一支部队,把他打发得远远地去戍边了,而且从此置之不理,如同这个人和他的部队从来不曾存在过一般,该换防的时候一点消息都没有。“久而弗召”。身为一国之王,其任性如此,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
这高克率领着一支被遗忘的部队,在一时半会儿并无战事的黄河之滨,初时应该也还是练练兵打发打发时间的吧,时间久了,想象中的异族狄人没有来,估计粮草供给也不充足,一群有家归不得又无事可做的青壮年汉子们就这样被搁浅在黄河岸边了。
结果呢?就在你已经完全丧失任何警惕的时候,狄人入侵,不过侵略的是郑国的近邻卫国,唇亡齿寒嘛,高克本应该与士兵们奋勇冲杀一番的,奈何士气早无,郑军望风而逃、一路溃败,属高克逃得最远,一溜烟直跑去陈国了。
所以,《春秋》讲“郑弃其师”,《左传》说“师溃而归”,这短短几个字里,我们能不能感觉到包含了多少讽刺和责备?
于是呢,以这个事件为背景,就有了今天的这首诗《清人》,先听我读一遍。
清人
清人在彭,驷介旁旁bēngbēng。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
清人在消,驷介麃麃biāobiāo。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
清人在轴,驷介陶陶dàodào。左旋右抽,中军作好。
清人,清邑的人。高克和他所率领的士兵大多都是来自这个地方。
这首诗中地名还有几个,“彭”、“消”、“轴”都是黄河边的地名,是高克和他的士兵们逗留的地方。
驷介,四马而披甲也。古人一乘四马,因此叫“驷”,“介”此处指甲胄的“甲”,《左传 成公二年》”不介马而驰“。
驷介旁旁,“旁旁”应该是“彭彭”,形容马强壮有力或者驰驱不息的样子。
二矛,说的是酋矛、夷矛,矛是一种长柄尖刀。《考工记·庐人》中记载:周人将步卒所用的矛称呼为酋矛,柄长约为两丈,合约四米半;车战用矛称为夷矛,柄长约两丈四尺,合长度约五米半。
古人以红色丝线作为矛的装饰,是为朱英,夷矛与酋矛之英重累而见,故称“二矛重英”。
“河上乎翱翔”,高克和他的士兵们师出已久,无事又不得归,只好每日想出各种游玩戏乐,与第二章“河上乎逍遥”是一样的。
第二章驷介镳镳,瀌瀌,雄壮威武的样子。
二矛重乔:重乔指两矛上悬缀雉羽的勾。一说指两矛上用雉羽作的缨子。在外时日既久,所悬朱英都破烂不堪、随风四散,剩下的只有乔了。
第三章驷介陶陶,陶陶读dàodào,不是指和乐之貌,而是指马驱驰之貌。
左旋右抽,左是指在将军之左,执辔而御马的人,旋,旋转车辆,右是指在将军之右,执兵而击刺的人,抽,抽出兵刃。
中军作好,中间的当然就是我们这位不受一国之君待见的倒霉将军高克,这里说他一派自得自乐戏玩之貌。久而不归,百无聊赖,游戏自乐,也是将来临战时必然溃败之势。
久远之时的一场闹剧就以一首诗的形式宣讲完了,作为佛子,其实是宁愿高克与他的军队溃不成军,也不愿他奋勇杀敌,毕竟《道德经》有言:“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重温一下翱翔于、逍遥于河上的清邑之人吧
清人
清人在彭,驷介旁旁bēngbēng。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
清人在消,驷介麃麃biāobiāo。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
清人在轴,驷介陶陶dàodào。左旋右抽,中军作好。
好一个美好的周末!杨老师辛苦啦!赞!☕☕☕
喜欢听,听着的我好似一棵正在吸收土壤里营养的树苗!
停了一年回来,发现老师更新这么多,欣喜,谢谢!希望老师坚持不懈,并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
喜欢这位老师的声音
作为佛子,其实是宁愿高克与他的军队溃不成军,也不愿他奋勇杀敌,毕竟《道德经》有言:“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这样评论不妥吧?《道德经》岂是此意?!
方碧琼 回复 @育心王学青: 这个应该是说,不得已才开仗,开仗不为多杀人,好杀之人德不足以得天下?她的意思是这个情况打是送死的,跑了挺好的。为这样的国军白白送命不值当
清人在彭,驷介旁旁。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 清人在消,驷介麃麃。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 清人在轴,驷介陶陶。左旋右抽,中军作好。
在帝和广场听,太爱好诗经了,谢谢杨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