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3:姚建彬|一场由羊毛引发的故事

《乌托邦》3:姚建彬|一场由羊毛引发的故事

00:00
24:46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姚建彬。今天我接着来给大家讲盖世奇书《乌托邦》。


在上一讲中,我介绍了 托马斯.莫尔的家世、教育背景、人文主义理想、宗教信念和人生轨迹,以及他为什么会创作出《乌托邦》这样一部奇书。在今天的这一讲中,我要讲一讲1516年在欧洲出版的《乌托邦》这部小说中的人物、故事情节和第一部的主要内容。


说起来,《乌托邦》的问世,其实带有某种偶然性。


但是,从我在第一讲中所介绍的内容看,莫尔能够写出《乌托邦》这一盖世奇书,又有着无可否认的必然性。这话怎么说呢?


说到它的偶然性,那是因为莫尔是在出任外交调停使节期间撰写的这部作品;而这部作品中所表达的对现实的批判和人文主义理想,从根本上来源于莫尔的人文主义理想和他对当时英国社会现状与矛盾、欧洲大陆时局及英国和欧洲大陆的宗教矛盾、思想斗争的观察与思考。


十六世纪初期,“英国和西班牙在海外贸易上发生重大矛盾。在荷兰逐渐受到西班牙统治势力支配后,英国禁止向荷兰输出羊毛。” 你不用摸脑袋都想得到,如果英国人不提供羊毛,法兰德斯的纺织机那还不得停摆吗?当地的纺织业还不得敲响警钟吗?这自然也会冲击英国与荷兰之间的羊毛和呢绒贸易。这种情况,是不是有点像目前由美国挑起的贸易战对中美贸易的影响呢?


国与国之间产生了贸易争端,自然要有人出来解决。虽然中美之间的贸易争端暂时还没有看到合适的解铃人,但是当时的英国却找到了莫尔这个理想人选。在担任伦敦市副执行官职务后,莫尔同伦敦金融中心区有影响的商业界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正是因为莫尔对伦敦金融中心区乃至整个伦敦城具有重要影响,再加上他具有的多方面才干,他在1515年1月被委以重任,前往法兰德斯大使馆调停英国与荷兰之间的羊毛和呢绒贸易条约引起的冲突。正是在远离故土,担任驻外使节的这段时间里,莫尔开始撰写他平生最为著名的著作——《乌托邦》。


那么,《乌托邦》究竟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有一天,当莫尔从安特卫普的圣母院做完礼拜后,打算回到客栈,半路上巧遇了一个叫彼得的人。彼得便把一个叫拉斐尔∙希斯拉德的船长介绍给他认识。之后,莫尔邀请彼得和拉斐尔来到自己的住处,听拉斐尔讲述他航行各国所见到的种种风土人情和社会制度。拉斐尔首先讲述了他到访英国的所见所闻,发表了对欧洲社会风气和政治制度的看法,接着详细叙述了一个叫做乌托邦岛的国家最完美的社会制度。


这就是《乌托邦》一书的基本情节。如果按照后世小说的标准来衡量,这样的情节显然既不紧张、刺激,也不曲折、多变。但是,500多年过去了,《乌托邦》一书的声誉和地位一直都很高,那么它的魅力究竟是怎样得来的呢?


首先,请你想想,如果是你自己来写这样一部小说,你会怎么开头呢?


莫尔巧妙地用一封书信把读者吸引到他的《乌托邦》里来。在《乌托邦》的正文之前,是莫尔写给安特卫普的秘书兼行政官彼得∙贾尔斯的一封信。在这封信里,莫尔谈到了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简单地向读者交代了一下,他在这部小说里所写的,不过是把自己听到的由拉斐尔讲述的东西复述出来而已;


二、详细解释了自己为什么比约定的时间晚了差不多一年才把当初承诺在一个半月寄到贾尔斯手中的书写完;


三、为了强调自己转述的真实性,特意就乌托邦岛的一个细节向拉斐尔求证,架在亚马乌罗提城阿尼德罗河上的桥究竟是五百步长还是三百步长;


四、请贾尔斯向希斯拉德求证“乌托邦是位置于新世界哪一部分”,因为有一位虔诚的职业神学家“渴望访问乌托邦”,而且他正在向罗马教廷提出申请,让教皇委派他担任“乌托邦主教”;


五、对当时社会的文化风气和随意褒贬作家和作品的所谓批评权威进行讽刺,从而很巧妙地阻断了将来那些有可能针对其本人和当时还没有正式出版的《乌托邦》的不当批评。


莫尔做这样的安排,主要的用意,其实是为了激发读者对他接下来要描写的乌托邦岛国的理想社会的真实性产生兴趣。


除了莫尔通信的几位对象,也就是他在欧洲大陆出差期间遇到的彼得∙贾尔斯、布雷斯顿这几个现实生活里的人之外,整部小说里描写的有名有姓的人物并不多:直接出场的人物,其实只有托马斯∙莫尔、彼得∙贾尔斯和拉斐尔∙希斯拉德,而间接出场的人物中,最重要的一位就是小说第二部中通过拉斐尔之口描绘的乌托邦岛的国王乌托普,还有一位就是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韦斯浦契。


不用说你都知道,拉斐尔∙希斯拉德是这部小说的核心人物,因为有关乌托邦岛的完美国家的所有情况,都是由他讲述出来的,而且莫尔还把自己的人文主义理想投射到了这个人物身上。莫尔充当的,只不过是他的记录员和传声筒罢了。


那么,莫尔是怎么塑造这个人物的呢?


朋友,你先别急,在讲他的相貌、性格等方面之前,我得告诉你个小秘密。


前面听了我的第一讲,你或许还记得,我在介绍“乌托邦”这个名词的时候,已经告诉过你,这是莫尔玩弄文字游戏,借助古希腊语杜撰出来的。其实,我正在给你讲的拉斐尔∙希斯拉德这个人物的姓氏,也是莫尔利用古希腊语捏造的,大意是“空谈的见闻家”。其实,这部小说中的人名和地名,大多是莫尔用同样的手法杜撰出来的。


西方文化是有所了解的朋友都知道,西方人的姓名同我们中国人的姓名一样,一般是由姓和名两部分组成的。只不过,西方人的姓名结构是名在前,姓在后,而中国的姓名结构是姓在前名在后。


就拿我前面提到的拉斐尔∙希斯拉德来说吧,拉斐尔就是这个人物的 名字,而且是西方人中很常见的一个教名,希斯拉德才是他的姓。莫尔之所以在他的姓名上做这样的文章,大概有三层用意:首先,因为这个完美的乌托邦岛是个天才的构想,莫尔就把它的来源推托给“空谈的见闻家”希斯拉德,免得那些较真的读者来纠缠;


其次,这样的虚构可以为小说增加异域色彩,激发读者的热情;


最后,包括“希斯拉德”这个姓在内,莫尔在这部小说里虚构的地名和人名都是使用的希腊语,从中可以看出,莫尔对古希腊文化抱有崇高的敬意,同时也在暗中提示读者,古希腊文化是他重要的思想和文化资源,因为这样的资源能够给他带来人文主义的滋养。


那么,莫尔煞费苦心虚构的这个船长兼旅行家,究竟长得什么样子呢?


莫尔说他“是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头儿,面孔晒得黝黑,胡须颇长,一件斗篷不介意地披在他的肩上。从他的外貌和衣着,我看出他象是一个船长。”这就是莫尔对希斯拉德的外貌和衣着所做的全部描写,是不是太粗糙了呢?的确是那么回事。因为莫尔的心思完全不在这里,而是急于想通过希斯拉德的口,把他构想的乌托邦岛的完美社会制度告诉世人。


莫尔眼里的这个船长,在年轻的时候就把财产分给了亲友,急急忙忙踏上了看看这个世界的旅程。这个叫希斯拉德的人是葡萄牙人,加入了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韦斯浦契的航海队伍,韦斯浦契一共做了四次大的航行。


据希斯拉德说,后面三次航行中,他都始终跟随着韦斯浦契。他有两句口头禅:“死后没棺材,青天做遮盖”,还有一句是“上天堂的路到处远近一样”,也充分体现了船长的性格。


最后一次航行时,他没有跟韦斯浦契一起回来,因为他热衷于浪游,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所以“他请求甚至是要挟韦斯浦契,同意让他自己成为留在第四次航程重点的要塞上二十四人中之一”。自从韦斯浦契离开后,他就和要塞上的5个同伴航行旅游到了很多国家。一个意外的机会把他带到了锡兰,也就是今天的斯里兰卡,又转到卡特利特,这是个印度的海港。


据历史记载,那个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当年开拓了从欧洲绕好望角到印度的航海路线,曾经在1498年到达过这个海港。希斯拉德就是在这个海港碰到几条葡萄牙船,最后很出乎意外地又回到了本国。顺便说一下,由达伽马开拓的这条航路,后来成为了葡萄牙和欧洲其他国家在亚洲从事殖民活动的开端。所以,如果欧洲人现在向你吹嘘他们是多么看重自由有和平的时候,你可以多留个心眼,提醒他们别忘了他们的祖先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曾经干过多少肮脏、血腥的勾当。


莫尔为希斯拉德虚构这样的航海经历,一方面反映了“地理大发现”时代欧洲人的冒险精神,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安排这种虚虚实实的背景,为希斯拉德后面叙述的见闻提供某种合理性根据。


在《乌托邦》中,莫尔所安排的全部的故事时间,是从上午的礼拜时间结束之后,直到晚餐之前。按照我们今天多的24小时时钟时间来算,这个故事时间应该不超过12小时,而且中间还吃了顿午饭。


那么,希斯拉德到底对莫尔和贾尔斯讲了哪些见闻?他曾经到访过的那个乌托邦岛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的呢?莫尔听了希斯拉德的故事之后,又是怎样反应的呢?


莫尔把这部《乌托邦》,分成了一、二两部。我先来给你讲第一部的内容。


莫尔一上来就告诉读者,自己是因为受到英王委派,在卡斯伯特∙滕斯托尔的陪同下前往法兰德斯处理英王和卡斯提尔国王之间的争端的。这个争端就是我在前面说过的羊毛贸易纠纷。尽管双方已经开过两次会议,然而在还每没有达成解决争端的共识。在安特卫普停留期间,莫尔同出生市长当地的彼得∙贾尔斯成为了好朋友。当彼得把希斯拉德介绍给莫尔认识的时候,莫尔自然是很欢迎的,因为这个人讲述的内容,正是莫尔急切想听的题材。


这个见多识广,自称随跟随亚美利哥∙韦斯浦契航行了三次的葡萄牙航海家“不但精通拉丁文,而且深晓希腊文”。他首先向莫尔和彼得描绘了自己和同伴在要塞附近的一位领袖的关照下广泛游历的情形。这位领袖不仅给希斯拉德和他的5个同伴提供充足的物资供应和盘缠,而且沿途配备一个可靠的向导,给途径各地的领袖出具请求关照的介绍信,从而让他们一行6人能够到处游历。他们既到过“阴森可怖、草木不生、野兽毒蛇出没”的赤道下方和凡是太阳能够照射得到的地方,也到过“风物宜人”,兽类的性格也较为温顺的地方,还有“各种城镇都市以及熙熙攘攘、制度优越的国家”。


莫尔可是不爱打听“陈腐的海客奇谈”的。你知道,莫尔写《乌托邦》这部小说的时候,正是欧洲“地理大发现”风风火火的年代。那个年代,像希斯拉德这样的海外旅行家、探险家讲述的海外奇风异俗多得不可胜数,听的人差不多有了我们今天常说的“审美疲劳”。就像莫尔在小说里指出的那样,他“拉斐尔谈及的他到过的每一个地方,说来话长,也不符合本书的意图”。


那么,莫尔感兴趣的是什么呢?


“那些文明共处的人民中的明智慎重的法律条文”、“治理有方的公民”,还有可以借鉴、用于改正自己国家和民族的错误的生活方式和风俗,这些就是莫尔的兴趣点所在。而这一切,都包含在希斯拉德对他们说过的乌托邦故事里了。


听到这里,你肯定像我一样,早已急切地想知道这个让莫尔心悦诚服的乌托邦岛,究竟是一个怎样完美的国度了吧。


别急。在莫尔带着你随希斯拉德的叙说造访乌托邦岛之前,还是先来听听希斯拉德为什么要谈起乌托邦这个话题的吧。


从这里开始,莫尔描绘了一场在他和拉斐尔、彼得三人之间展开的谈话。在这场谈话中,莫尔借拉斐尔之口,对欧洲各国的风俗习惯、社会弊端和政治腐败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并针对该不该辅佐国王提出了他们的见解。王室和教会巧立名目,巧取豪夺,百般敛财;许多国王为了巩固王权,穷兵黩武,连年发动战争,致使国库空虚,民生凋敝;朝廷上下、贵族之间,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的风气甚嚣尘上。


拉斐尔宣称他到过英国,还特别批评了发生在英国的可怕的“羊吃人”的圈地运动。


拉斐尔这个比喻性的说法简直太生动,太切中要害了。


什么是圈地运动呢?“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占农民份地及公有地,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这种做法,就是圈地运动。


其实,从14世纪开始,随着欧洲农奴制的逐渐解体,欧洲很多国家,像德意志啦、法国啦、荷兰啦、丹麦啦,都出现了规模不等、形式不一、影响不同的圈地运动,其中英国的最为典型,规模也最大,持续的时间,差不多也是最长的。


在莫尔那个年代,也就是从15世纪末期开始,随着“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商路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正处在大西洋航运的中心线上,对外贸易大大发展,羊毛出口和毛纺织业兴旺发达,羊毛价格不断上涨,养殖业成为获利丰厚的事业。于是在工商业发达的英国东南部农村地主首先开始圈占土地,最初贵族地主只圈占公有土地,后来又圈占小佃农的租地和公簿持有农的份地。此后一些贵族也加入圈地行列。许多小农的土地被圈占,农民不得不远走他乡到处流浪。”


除了贵族豪绅贪婪地圈地之外,一些主教也加入了这场疯狂的运动,“全国各处,凡出产最精致贵重的羊毛的”地方,没有一处能够逃脱这些人的魔掌,“他们使所有的地耕种不成,把每寸土都围起来做牧场,房屋和城镇给毁掉了,只留下教堂当作羊栏。并且,好象他们浪费于鸟兽园囿上的英国土地还不够多,这般家伙还把用于居住和耕种的每块地都弄成一片荒芜。”


这样一来,原来租种贵族豪绅的土地的大批的佃农就被撵走了,这些被迫四处流亡的人,在花光了身上仅有的钱财之后,“除去从事盗窃以致受绞刑外,或是除去沿途讨饭为生外,还有什么别的办法?何况即使讨饭为生,他们也是被当做到处浪荡不务正业的游民抓进监狱,而其实他们非常想就业,却找不到雇主。”


拉斐尔直接对英国人说道,“你们的羊,一向是那么驯服,那么容易喂饱”,“现在却变得很贪婪、很凶蛮,以至于吃人”了。


拉斐尔除了批评英国的社会风气和英王的统治之外,还谈到了其他一些国家的制度和法典。在他看来,尽管他们也各自也有可取之处,然而都不如他向莫尔和彼得极力推荐和称赞的乌托邦人和他们的乌托邦岛国。


拉斐尔的一番比较与评论,激起了莫尔和彼得的强烈兴趣,催促他尽快详细描绘这个如此完美的乌托邦岛国的方方面面,那虔诚而渴望的态度,同任何一个勤学好问的的小学生没有两样,莫尔满心满意地对拉斐尔说:“我恳求你给我们把这个岛描写一番。不要说得简略,请依次说明地域、江河、城镇、居民、传统、风俗、法律,事实上凡是你认为我们想知道的一切事物。你一定要考虑到,任何能开拓我们眼界的事物,我们都愿意知道。”


他们三人这样约定之后,就去吃中饭了。吃完饭后,他们又回到远处,听拉斐尔详细描绘那个神秘而完美的乌托邦岛。


小说的第一部,到此就戛然而止了。至于那个乌托邦岛位于哪里?形状如何?物产如何?那里的风土人情、社会制度如何?这些问题,莫尔都会在第二部中娓娓道来。


这一讲,我主要讲了《乌托邦》这部小说的写作背景、它的人物、故事情节和第一部的主要内容,重点讲了英国的羊吃人的圈地运动,顺便还介绍了西方人的姓名文化。在下一讲里,我打算重点介绍《乌托邦》第二部的主要内容:乌托邦的见闻。


朋友,我是姚建彬,今天就讲到这里,我在喜马拉雅等你。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桔羽

    老师讲得很全面,也较深刻,名著就要这样讲。有些老师讲得太浅,不如自己看书和百度。

    桔羽 回复 @书中有玉否: 对,有些老师低估了听众的整体水平。

  • 老铁山月亮湾

    老师讲解特精彩,能听进去,不会“跳戏”。今天老师讲了《乌托邦》这部小说的写作背景、它的人物、故事情节和第一部的主要内容,老师重点讲了英国的羊吃人的圈地运动,顺便还介绍了西方人的姓名文化。期待老师介绍乌托邦的见闻。2019.1.7

  • 素年清恋

    Day28. 首先赞扬一下老师的声线,听着很年轻节奏也很有播音气质,无不提升学习好感和效果;其次,莫尔很精心的巧用书信五步积淀法,其妙用旨在激发读者对他接下来要描写的乌托邦岛国的理想社会的真实性产生兴趣;再次,莫尔煞费苦心的对希腊人文主义异域思想的引入与暗示提醒, 对船长&旅行家的人物性格与游历构想等,都在表达作者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和流露;最后,可怕的“羊吃人”的圈地运动,生动尖锐的讽刺了欧洲各国的风俗习惯、社会弊端和政治腐败,而莫尔真正感兴趣与提倡的是“那些文明共处的人民中的明智慎重的法律条文”、“治理有方的公民”,还有可以借鉴、用于改正自己国家和民族的错误的生活方式和风俗”…

  • A802

    听老师讲了巜乌托邦》,有了买书看看的冲动

  • 艮啾啾_4l

    喜欢姚建彬教授的讲述风格

  • 蔷薇满园香

    老师的声音很有播音员的风采,内容也是引人入胜!把“乌托邦”这个抽象的东西讲得很生动。受益匪浅!感谢🙏

  • 郭天意Thomas

    真正的讲解就应该是这样: 通俗易懂又不乏深度,雅俗共赏又不失趣味儿。让听者拨开云雾见太阳,豁然开朗!感谢姚老师

  • Mryoyoyoyo

    求背景音樂 好好聽

  • 静之涓

  • 蓝色的秋季

    莫尔具有大航海时代的冒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