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思想之心即理

王阳明心学思想之心即理

00:00
12:42

俗语有云:“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而关于如何尽孝,理学家朱熹的观点认为,尽孝首先需要先去学习孝顺父母的各种知识,得出一套理论后再开始孝顺父母。这也是当今社会上很多子女正在践行的孝,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子女,听别人说爱父母就要给父母买新衣服,于是自己也给父母买衣服;听别人说,爱父母就要给父母吃好的,于是天天各种补品,大鱼大肉。殊不知,一样的举动,包含的心意却不一定相同。别人买衣服的行为产生于对父母的真心,而有的人照着买却是为了达到孝的私心,是为了孝而孝,他们的内心未必关爱和敬重自己的父母。没有丝毫的尊重和关心,这样的孝顺,有哪个父母会喜欢。


所以,王阳明推翻了朱熹的这种观点,认为要孝敬父母,根本不用有样学样,去向外界学习。每个人都有良知,而孝顺父母的道理其实就在这良知上,只要依良知而行,它自然会指引你去如何孝顺父母。若按照朱熹的观点,孝之理存在于外界事物,要想孝顺就需要先向外界学习,那是否没有书本,没有外界的事物,人就不会孝顺,孝之理也就不复存在了呢?显然不是,孝之理存在于自己心中,而非外在事物上,所以即便是没有来自外界的指示,甚至是父母不在人世,这个理依然存在于我们心中。


王阳明与朱熹观点的不同,其实不只是体现在孝顺这一事上。朱熹向来认为,事物的理是从书中得来的,从外界得来的。所以,人只要不断地读书,不断向外界汲取知识,就能通晓孝之理,就能通晓万物之理。但王阳明经过论证发现,不管是求孝顺父母的理,还是天下万物的理,都只能从本心上求,而不能在外事外物上求。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外界求来的知识,并不代表就是正确的。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要用到那些外界寻来的知识时,都会首先经过自己的心去思考和判断,觉得没有问题了再去行动。


为什么心可以用来思考和判断,其实就是因为人的心里有一个良知在。只要这个良知足够纯粹,没有任何私欲蒙蔽,它便能辨是非,能知善恶,所以自然能够用来分析判断外界学来的知识。既然良知可以用来判断外界求来的理是否正确,那么何不直接向其寻求事物的理,而要多次一举向外界寻求呢。所以,王阳明说:“理”在心中,不假外求。随心而动,随意而行,万法自然,便是圣贤之道!直觉(良知)要你怎么做,你就去怎么做,这就是顺应自然的规律,也是圣贤之道。对王阳明“心即理”思想更深刻的解读,请聆听音频。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我爱一条柴_mm

    妹子讲解王守仁 感觉很突兀,这声音应该讲,入睡电台

  • 王阳明心学国学文化馆

    购买后留下邮箱,可获得该专辑文本

    AlvinDay 回复 @王阳明心学国学文化馆: alvin.dai@me.com

  • 1389050wjtk

    听不清妹子咬字不清

  • ypwsoc9i3oh9gjbhadpk

    这声音是来读书的吗,改午夜档吧

  • 不是我_s6

    酥到骨子里

  • 兰彻_25

    感觉走错片场啦

  • 花泽观利居士

    悟性自足 不加外求

    化风f 回复 @花泽观利居士: 看不下去了,吾性自足,不假于外物

  • 王晨灵

    念书的,不好

  • 单车_nn

    一心一意的去做事,就是理在事物上的展现了。想要得到理,必须要用心,必须要有诚意的功夫。怎么得到诚意的功夫,必须要格物。格物致知了,自然就是心即理了。

  • 听友207691675

    太短了,还会更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