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思想之致良知

王阳明心学思想之致良知

00:00
26:08

致良知是中国明代王阳明的心学主旨。原出自《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意思是说,人还没经过思考和考虑,就本原地知道的东西,就称之为“良知”。这里,体现了“良知”的先验性,所谓先验行,就是相对于经验性而言,良知是作为一种与生俱来的、先天存在的理性自觉,存在于我们的意识当中。


《大学》中有语云:致知在格物,但王阳明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我们心灵的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王阳明心学肯定了先验之于经验的优越性,但绝非对人的后天经历和经验的简单否定,恰恰相反,要“致良知”,要先复归到先验的本性中去,要明心见性,必须要在事上磨练,要有经验性的大量实践。良知的种子,根植于我们的内心,先验性存在于我们的意识当中,按照正确的方向经过后天的砥砺和栽培,良知的种子才能全面成长为参天大树。


“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亦是“知善知恶”的“知”,而“致”是在事上磨练,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致”字在这里相当于“行”字,致良知即“行良知”,致良知的基本意思是“依良知而行”,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前冠以一“致”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要害,良知就得体现在“致”上。“良知是虚的,功夫是实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识与实践、功夫与本体融为一体。


每个人内心的良知总会被一些私欲遮蔽,从而做出违背良知的事,但王阳明说,人性不能泯灭,欲望是无法消灭的,既然欲望不能消灭,去掉自己的、个人的欲望,将大家都希望的欲望留下来,大家都希实现的欲望,就是“公欲”,这个“公欲”便是“良知”。王阳明用“存天理,去私欲”代替了朱熹的“存天理,去人欲”。当然,所谓的“存天理,去人欲”并不是对人的欲望和诉求的简单否定和摒弃。举个通俗的例子:正常的男欢女爱是合乎人情自然的,是美好而幸福的,也是合乎伦理道德的,然而,正常的男欢女爱之外的色情之心,无节制的性欲之心,就是私欲,它不仅造成客观上的道德实践的失败,也导致个人内心世界和内心修养的失败。因此,“知是知非”、“知善知恶”的良知必须成为心的主宰,将知与行见诸客观实际,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如果你也有所感触,那么请收听接下来的音频,它会带给你不一样的认知!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